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672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减震器,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背景技术摩托车减震器的目的是减缓运动冲击,提高骑乘舒适性和安全性。目前通常的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结构如图3所示,它包括底筒1、前叉管2和活 塞管3,三者相互间形成腔Ill、腔1112和腔IIU3。减震器阻尼力形成的基 本原理主要是当前叉管2相对底筒1向上运动时(复原运动),油液由腔Iii和腔ni2通过流通孔io流向腔ini3,其中腔ni2中的油液通过活塞管3 上的阻尼孔9流向腔i ii与腔i ii中的油液汇流后共同流向腔mi3。根据小孔截流原理,在油液通过阻尼孔9时形成减震器的阻尼力,由此减缓运动冲 击。前叉管2相对底筒1向下运动时(压縮运动),液流方向相反,阻尼力产生原理相同。现有技术的阻尼孔9直接开在活塞管3管壁上并与管壁垂直,只具有油液通过作用而无液流导向作用,腔i ii的液流会与腔ni2的液流形成相互干扰。具体表现为高速运动时,腔I 11的液流通过活塞管内孔流向腔I1113时,高速运动的液流会对活塞管的阻尼孔9及从腔I112通过阻尼孔9流出的液流形成冲击及阻碍作用,同时腔ni2流出的油液也会对腔i ii流过的油液形成 干扰,影响阻尼力的稳定,造成阻尼力大小波动。同时也阻碍了油液流向腔 mi3,使腔mi3得不到油液的及时补充,形成真空。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前叉管2由复原运动突然向压縮运动转变时出现空程现象(无阻尼力或阻尼力很 小,越是高速这种状况越明显)。在前叉管2相对底筒1向下运动时(压縮运动),腔mi3的油液通过活塞管流向腔i ii和腔ni2 (此时单向流通阀5压縮时打开,油液也通过单向流通阀5由腔III13流向腔I112,但不足以补充腔 1112的油液,大量油液也需要通过阻尼孔9流向腔IU2形成压縮阻尼力)。 由于主要液流方向是从腔I1113通过活塞管3内孔流向腔I 11,而腔II 12的油 液只能靠前叉管2相对底筒1向下运动时所形成的负压将油液吸入腔中,由于腔mi3内有真空,因此腔ni2中必然会出现油液吸入不足而产生真空现象,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前叉管2由压縮运动突然向复原运动转变时出现空程现象(无阻尼力或阻尼力很小,越是高速这种状况越明显),从而影响减震效果, 降低骑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的一种液流互 不干扰、可避免在复原和压縮初期出现空程现象的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管,三者相互间形成腔i、腔n和腔ni,在活塞管上 设有阻尼孔,阻尼孔将腔i和腔n连通,在阻尼孔内设有导流阀,导流阀伸 入腔i且开口竖直向下。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活塞管原阻尼孔上设置了一开口向下的导流阀,前叉 管复原运动时,腔n的油液通过导流阀的导流转向,与腔i的油液流动方向 保持一致而不产生相互干扰和阻碍的现象,使油液顺利的进入腔m,避免了 腔ni真空的形成而导致复原初期的空程现象,也避免了压縮初期的空程现象, 这样更有利于阻尼力的稳定。前叉管压縮运动时,运动的油液会通过导流阀 的导向作用和腔n的负压双重作用而流向腔n,这样避免了真空的出现而不 会出现复原初期的空程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能大大改善减震器 的减震效果,提高了摩托车骑乘的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图l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2—图l局部放大图3—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前叉管复原运动时的液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筒l、前叉管2和活塞管3,前叉 管2下端位于底筒1上端内,前叉管2外壁与底筒1内壁滑动配合。活塞管3 上端位于前叉管2下端内,两者间设有密封圈4,密封圈4位于活塞管3外壁 上的环形槽内。活塞管3上端端头外径比其余部分大由此形成阶梯,活塞管3 外径较小部分外壁与前叉管2内壁间设有单向流通阀5并通过单向流通阀5 和活塞管端头的阶梯共同形成腔II 12。活塞管3下端与底筒1底部通过螺钉6 固定并同时将底筒1底部密封。活塞管3下端外壁、底筒1下端内壁与单向
流通阀5共同形成腔mi3。从图上可以看出,腔ni2和腔mi3通过单向流通
阀5隔断。在前叉管2复原运动时,单向流通阔5关闭,腔1112和腔mi3间 不直接通过单向流通阀5。在前叉管2压縮运动时,单向流通阀5打开,腔II
12和腔mi3间通过单向流通阀5相通,腔mi3部分液流直接通过单向流通阀
5进入腔I112。前叉管2上端设有堵头7,在堵头7和活塞管3上端间设有减 震弹簧8。活塞管3内孔以及前叉管2位于活塞管上端的内孔部分共同形成腔 I 11。在活塞管3上部管壁上设有阻尼孔9、下部管壁上设有流通孔10,阻 尼孔9将腔I 11和腔II 12连通,流通孔10将腔I 11和腔IIU3连通。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在 阻尼孔9内设有导流阀14,导流阀14位于腔I 11的部分向下弯折形成竖直 段与水平段,弯折部分为弧形以减小液流阻力。弯折后导流阀14在腔I 11的
开口朝向与活塞管3平行。这样在前叉管2复原运动时,腔II12的油液通过
导流阀14的导流转向从腔ni2出来进入腔i ii时就与腔i ii的液流具有了 相同的流向,而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和阻碍的现象,使油液顺利的进入腔ini3,
避免了腔IIIB真空的形成,这样更有利于阻尼力的稳定,也避免了压縮初期 的空程现象。同时,增加导流阀14后,前叉管2压縮运动的油液会通过导流
阀14的导向作用和腔ni2的负压双重作用下流向腔ni2,这样避免了真空的 出现而不会出现复原初期的空程现象,大大改善了减震器的舒适性及稳定性。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前叉管(2)和活塞管(3),三者相互间形成腔I(11)、腔II(12)和腔III(13),在活塞管(3)上设有阻尼孔(9),阻尼孔(9)将腔I(11)和腔II(12)连通,其特征在于在阻尼孔(9)内设有导流阀(14),导流阀(14)伸入腔I(11)且开口竖直向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 流阀(14)竖直段与水平段的过渡部分为弧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正置式前减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管,三者相互间形成腔I、腔II和腔III,在活塞管上设有阻尼孔,阻尼孔将腔I和腔II连通,在阻尼孔内设有导流阀,导流阀伸入腔I且开口竖直向下。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阀的导流转向,使腔I与腔II的液流互不干扰,能大大改善减震器的减震效果,提高了摩托车骑乘的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文档编号B62K25/08GK201046749SQ20072012431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3日
发明者张兴海, 植 李 申请人:重庆渝安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