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6999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动力转向器技术,涉及对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 回油结构的改进。 背棄技术
现有的汽车动力转向器的回油结构参见图1,包括上壳体1和由阀套
2、转向轴3、阀芯4、扭杆5、螺杆6、轴承7、调整螺母8组成的转阀 螺杆组件。圆简形阀套2的左端插入上壳体1右端面的阀套安装孔内, 圆简形阀芯4安装在阀套2内,圆简形阀芯4的外圆柱面与阀套2的内 圆柱面转动配合,在阀芯4的外圆柱面上有沿圆周均布的4 ~ 8个轴向伸 展的外月牙凹槽9,在每间隔一个外月牙凹槽9的槽底上有一个贯通阀芯 4简壁的第一回油孔10,将该外月牙凹槽9与阀芯4的内腔连通,在阀 套2的内圆柱面上与上述外月牙凹槽9对应的位置有沿圆周均布的4~8 个轴向伸展的内月牙凹槽18,内月牙凹槽18的数量和形状与外月牙凹槽 9相同,内月牙凹槽18的圆周位置与外月牙凹槽9刚好错开。在阀套2 的简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二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11的内端口与外月牙 凹槽9的位置对应,在上壳体1阀套安装孔的侧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一 进油孔12,第二进油孔11的外端口与第一进油孔12的内端口对正。阀 套2的右端面和带有中心贯通孔的螺杆6的左端面贴合,螺杆6的右端 有一段直径小的台阶轴,轴承7的内环套在该台阶轴上,轴承7的外环 安装在调整螺母8左端面的轴承座内,螺杆6的右端头插入调整螺母8 的中心孔内。转向轴3的右端面有中心盲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该中 心盲孔内,并通过径向销钉将扭杆5的左端与转向轴3的右端连接为整 体。转向轴3位于阀芯4的内腔中,在转向轴3和闽芯4的内圆柱面之 间形成第一环形腔13。这种结构的进油路由第一进油孔12、第二进油孔 ll构成,其回油路由第一回油孔10、第一环形腔13和位于转向轴3左 端的转向轴轴承间隙构成,属于顶部进油、顶部回油结构。这种结构的 缺点是回油阻力大,给整车油路布置造成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回油阻力小、方便整车油路布置的 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包括上 壳体1和由阀套2、转向轴3、阀芯4、扭杆5、螺杆6、轴承7、调整螺 母8组成的转阀螺杆组件;圆简形阀套2的左端插入上壳体1右端面的 阀套安装孔内,圆简形阀芯4安装在阀套2内,圆简形阀芯4的外圆柱 面与阀套2的内圆柱面转动配合,在阀芯4的外圆柱面上有沿圆周均布 的4~8个轴向伸展的外月牙凹槽9,在每间隔一个外月牙凹槽9的槽底 上有一个贯通阀芯4简壁的第一回油孔10,将该外月牙凹槽9与阀芯4 的内腔连通,在阀套2的内圆柱面上与上述外月牙凹槽9对应的位置有 沿圆周均布的4-8个轴向伸展的内月牙凹槽18,内月牙凹槽18的数量 和形状与外月牙凹槽9相同,内月牙凹槽18的圆周位置与外月牙凹槽9 刚好错开;在阖套2的筒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二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 11的内端口与外月牙凹槽9的位置对应,在上壳体l阀套安装孔的侧壁 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一进油孔12,第二进油孔11的外端口与第一进油孔 12的内端口对正;阀套2的右端面和带有中心贯通孔的螺杆6的左端面 贴合,螺杆6的右端有一段直径小的台阶轴,轴承7的内环套在该台阶 轴上,轴承7的外环安装在调整螺母8左端面的轴承座内,螺杆6的右 端头插入调整螺母8的中心孔内;转向轴3的右端面有中心盲孔,扭杆5 的左端头插入该中心盲孔内,并通过径向销钉将扭杆5的左端与转向轴3 的右端连接为整体,转向轴3位于阀芯4的内腔中,在转向轴3和阀芯4 的内圆柱面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13,扭杆5位于螺杆6的中心贯適孔内, 在扭杆5和螺杆6中心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14,螺杆6的中心 贯通孔的右端为孔径缩小的台阶孔,扭杆5的右端头插入上述台阶孔内, 与上迷台阶孔间隙配合,通过径向的销钉将扭杆5的右端头与上迷台阶 孔连接为整体;其掩征在于,
(1)所说的转向轴3右端面的中心盲孔为左段直径小、右段直径大 的台阶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上述直径小的左段孔内,在右段直径大 的孔与扭杆5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15,在上述右段直径大的孔的孔壁上 有一个径向贯通的第二回油孔16,将第一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5连
通;(2)在所说的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右端的台阶端面上有沿圆周均布
的2~8个轴向贯通的第三回油孔17,将第二环形腔14与螺杆6中心贯 通孔的右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回油阻力小,方便整车油路布置。经试验证 明,本实用新型的回油阻力比现有结构下降了 50%以上,大大方便了整车 油路布置。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l,汽车动力转向器底 部回油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由阀套2、转向轴3、阀芯4、扭杆5、螺 杆6、轴承7、调整螺母8组成的转阀螺杆组件。
圆简形阀套2的左端插入上壳体1右端面的阀套安装孔内,圆简形 阀芯4安装在阀套2内,圆简形阀芯4的外圆柱面与阀套2的内圆柱面 转动配合,在阀芯4的外圆柱面上有沿圆周均布的4 8个轴向伸展的外 月牙凹槽9,在每间隔一个外月牙凹槽9的槽底上有一个贯通阀芯4简壁 的第一回油孔IO,将该外月牙凹槽9与阀芯4的内腔连通,在阀套2的 内圆柱面上与上述外月牙凹槽9对应的位置有沿圆周均布的4 ~ 8个轴向 伸展的内月牙凹槽18,内月牙凹槽18的数量和形状与外月牙凹槽9相同, 内月牙凹槽18的圆周位置与外月牙凹槽9刚好错开。
在阀套2的简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二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11的内 端口与外月牙凹槽9的位置对应,在上壳体1阀套安装孔的侧壁上有一 个贯通的第一进油孔12,第二进油孔11的外端口与第一进油孔12的内 端口对正;阀套2的右端面和带有中心贯通孔的螺杆6的左端面贴合, 螺杆6的右端有一段直径小的台阶轴,轴承7的内环套在该台阶轴上, 轴承7的外环安装在调整螺母8左端面的轴承座内,螺杆6的右端头插 入调整螺母8的中心孔内。
转向轴3的右端面有中心盲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该中心盲孔内, 并通过径向销钉将扭杆5的左端与转向轴3的右端连接为整体,转向轴3 位于阀芯4的内腔中,在转向轴3和阀芯4的内圆柱面之间形成第一环 形腔13,扭杆5位于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内,在扭杆5和螺杆6中心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14,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的右端为孔径缩小
的台阶孔,扭杆5的右端头插入上述台阶孔内,与上述台阶孔间隙配合, 通过径向的销钉将扭杆5的右端头与上述台阶孔连接为整体。其特征在 于,
(1) 所说的转向轴3右端面的中心盲孔为左段直径小、右段直径大 的台阶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上述直径小的左段孔内,在右段直径大 的孔与扭杆5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15,在上述右段直径大的孔的孔壁上 有一个径向贯通的第二回油孔16,将第一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5连 通。
(2) 在所说的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右端的台阶端面上有沿圆周均布 的2 8个轴向贯通的第三回油孔17,将第二环形腔14与螺杆6中心贯 通孔的右端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第一回油孔IO、第一环形腔13、第二 回油孔16、第三环形腔15、第二环形腔14、第三回油孔U和螺杆6中 心贯通孔的右端口构成回油通路,螺杆6中心贯通孔的右端口与动力转 向器的回油路连通。
权利要求1、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由阀套[2]、转向轴[3]、阀芯[4]、扭杆[5]、螺杆[6]、轴承[7]、调整螺母[8]组成的转阀螺杆组件;圆筒形阀套[2]的左端插入上壳体[1]右端面的阀套安装孔内,圆筒形阀芯[4]安装在阀套[2]内,圆筒形阀芯[4]的外圆柱面与阀套[2]的内圆柱面转动配合,在阀芯[4]的外圆柱面上有沿圆周均布的4~8个轴向伸展的外月牙凹槽[9],在每间隔一个外月牙凹槽[9]的槽底上有一个贯通阀芯[4]筒壁的第一回油孔[10],将该外月牙凹槽[9]与阀芯[4]的内腔连通,在阀套[2]的内圆柱面上与上述外月牙凹槽[9]对应的位置有沿圆周均布的4~8个轴向伸展的内月牙凹槽[18],内月牙凹槽[18]的数量和形状与外月牙凹槽[9]相同,内月牙凹槽[18]的圆周位置与外月牙凹槽[9]刚好错开;在阀套[2]的筒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二进油孔[11],第二进油孔[11]的内端口与外月牙凹槽[9]的位置对应,在上壳体[1]阀套安装孔的侧壁上有一个贯通的第一进油孔[12],第二进油孔[11]的外端口与第一进油孔[12]的内端口对正;阀套[2]的右端面和带有中心贯通孔的螺杆[6]的左端面贴合,螺杆[6]的右端有一段直径小的台阶轴,轴承[7]的内环套在该台阶轴上,轴承[7]的外环安装在调整螺母[8]左端面的轴承座内,螺杆[6]的右端头插入调整螺母[8]的中心孔内;转向轴[3]的右端面有中心盲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该中心盲孔内,并通过径向销钉将扭杆[5]的左端与转向轴[3]的右端连接为整体,转向轴[3]位于阀芯[4]的内腔中,在转向轴[3]和阀芯[4]的内圆柱面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13],扭杆[5]位于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内,在扭杆[5]和螺杆[6]中心孔的孔壁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14],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的右端为孔径缩小的台阶孔,扭杆[5]的右端头插入上述台阶孔内,与上述台阶孔间隙配合,通过径向的销钉将扭杆[5]的右端头与上述台阶孔连接为整体;其特征在于,(1)所说的转向轴[3]右端面的中心盲孔为左段直径小、右段直径大的台阶孔,扭杆[5]的左端头插入上述直径小的左段孔内,在右段直径大的孔与扭杆[5]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15],在上述右段直径大的孔的孔壁上有一个径向贯通的第二回油孔[16],将第一环形腔[13]和第三环形腔[15]连通;(2)在所说的螺杆[6]的中心贯通孔右端的台阶端面上有沿圆周均布的2~8个轴向贯通的第三回油孔[17],将第二环形腔[14]与螺杆[6]中心贯通孔的右端口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动力转向器技术,涉及对汽车动力转向器底部回油结构的改进。它包括上壳体[1]和由阀套[2]、转向轴[3]、阀芯[4]、扭杆[5]、螺杆[6]、轴承[7]、调整螺母[8]组成的转阀螺杆组件;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回油孔[10]、第一环形腔[13]、第二回油孔[16]、第三环形腔[15]、第二环形腔[14]、第三回油孔[17]和螺杆[6]中心贯通孔的右端口构成回油通路。本实用新型的回油阻力小,方便整车油路布置。
文档编号B62D5/06GK201268331SQ20082011418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7日
发明者艳 于, 孙献中, 红 张, 陈剑锐 申请人:豫北(新乡)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