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挂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925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置物挂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尤其涉及可用于摩托车的防止挂置物跳脱的置物
挂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般摩托车均装配有如图8符号H所示的置物挂钩装置用以供摩托车骑乘 者吊挂随身携带的行李。如图8所示,此置物挂钩装置一般均为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放式 挂钩。 然而因为摩托车在行走时会因为路面的凹凸高低而上下震动,所以吊挂于置物挂 钩装置的物品也会随之上下震动。而物品的提把相对于置物挂钩装置是因为物品本身的重 量而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且摩托车向上方移动时吊挂的物品也会随之向上方移动。但在摩 托车因自重等向下方快速移动时,吊挂的物品可能因为惯性作用的关系仍处于向上方移动 的状态。此时物品的提把就有可能会从朝向上方的开口脱离挂钩而造成物品掉落。
常规上,为了实现防止吊挂的物品跳脱,有些设计将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开度縮小。 但此设计限制了希望吊挂的物品的大小与吊挂时的难度。再者,当置物挂钩装置装设于如 图8所示的位置,即摩托车遮膝板的后方的位置时,因置物挂钩装置H突出于遮膝板的表 面,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的时候,其膝盖N容易与置物挂钩装置H发生碰 撞。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常规的置物挂钩装置所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业界和使用者均希望能获 得一种有效的改进解决方案。而本发明则是发明人针对上述存在于现有置物挂钩装置的问 题,苦心思考并长久致力于研发之后,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解决方案。即,本发明的目的在 于提供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其能够抑制挂置物品跳脱挂钩而掉落的情形发生,且可增进物 品吊挂操作的容易性并降低骑乘者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机率。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其是可安装于装设 对象物的置物挂钩装置,包括固定座,其包含用以固定于上述装设对象物的固定部,和具 有向外方开放的开口的凹部;以及挂钩本体,其下方的基端部枢接于上述固定座,且可定位 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并可在上述三个位置之间旋动;且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 上述第一位置时其上方的自由端穿过上述开口而位于上述凹部的进深方向的里侧且上述 挂钩本体的整体比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更接近上述固定座,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二
位置时其自由端接近上述凹部的上述开口侧,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比位于 上述第二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上述固定座。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挂钩本体在位于第二位置(吊挂位置)时其自由 端接近固定座凹部的开口侧,可抑制挂置物品的提把从挂钩本体自由端与固定座间的朝向 上方的开口脱离挂钩而造成物品掉落的情形发生。再者,通过使挂钩本体在位于第三位置(开启位置)时比位于第二位置(吊挂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固定座,在骑乘者希望吊 挂物品时,能够使挂钩本体自由端与固定座间的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开度增大,使物品更易 于吊挂,增进物品吊挂操作的容易性。再者,通过使挂钩本体在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 时其自由端位于固定座凹部的进深方向的里侧且挂钩本体的整体比位于第二位置更接近 上述固定座,可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情形发 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
中上述固定座包含在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方向上隔开一特定间隔且以夹住上述凹
部的方式而形成的左右两个侧板、位于上述凹部开口的进深方向相反侧的底板,和从上述
底板朝开口方向延伸且分别与上述左右两个侧板隔开一间隙的突块;上述挂钩本体的基端
部以可插入上述左右两个侧板与上述突块间的间隙且可旋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两个枢接
板;且上述挂钩本体经由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所连结的枢轴而枢接于上述固定座上。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紧密的方式形成挂钩装置,有利于挂钩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
中在上述突块上沿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方向穿设有第一穿孔,并在上述左右两个侧
板和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对应上述第一穿孔的位置上分别穿设有枢支孔和卡合孔;上述
枢轴以可旋动的方式插通上述左右两个侧板的枢支孔与上述突块的上述第一穿孔,并以无
法产生相对运动的方式插通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卡合孔;且上述枢轴在组装后在上述左
右两个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可限制其沿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方向滑动的限制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零件少且容易组装的方式将挂钩本体枢接于固定座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
置,其中在上述突块上穿设有错开且平行于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的第二穿孔;上述 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时在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与上述第二穿
孔对向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凹洞和第二凹洞;上述第二穿孔容置有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
件两端各与一圆球体接触且对所述圆球体施加从上述第二穿孔向外推挤的作用力使所述 圆球体可卡入上述第一凹洞和上述第二凹洞,且当一特定值以上的力矩施加于上述挂钩本
体时,所述圆球体可抵抗上述弹性构件的向外推挤的作用力而离开其卡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使挂钩本体根据使用需求选择性
地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和第二位置(吊挂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 中上述左右两个侧板的其中一者在对应上述第二穿孔的位置上穿设有组装时用于供上述 弹性构件和上述圆球体穿过的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将弹性构件和圆球体置入突块的第二 穿孔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 中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置往上述第三位置旋动时将受到使其回复到上述第二位 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旋动到上述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定座的抵止
5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挂钩本体可在骑乘者在第三位置(开启位置)将希望吊
挂的物品吊挂完成之后,自动回到第二位置(吊挂位置),从而增进挂钩使用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
置,其中上述枢轴的一端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于上述枢轴上而另一端固定于上
述固定座上,当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置往上述第三位置旋动时所述扭簧将受到旋
扭而产生使上述挂钩本体回复到上述第二位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旋动到上述
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定座的抵止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挂钩本体在骑乘者在第三位置 (开启位置)将希望吊挂的物品吊挂完成之后,自动回到第二位置(吊挂位置),从而增进 挂钩使用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2或3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 置,其中从上述固定座的上述底板朝上述固定座的开口方向突设有螺旋弹簧,上述挂钩本 体在其自由端相对于上述枢轴的相反侧设有抵压部,当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置往 上述第三位置旋动时所述螺旋弹簧将受到所述抵压部压縮而产生使上述挂钩本体回复到 上述第二位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旋动到上述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 定座的抵止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使挂钩本体在骑乘者在第三位置 (开启位置)将希望吊挂的物品吊挂完成之后,自动回到第二位置(吊挂位置),从而增进 挂钩使用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具备技术方案1到8中任一
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所述置物挂钩装置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特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到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
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遮膝板后方装设有技术 方案1到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到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 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且通过将挂钩装置装设于骑乘者手部易于达到的遮膝板后方, 可增进物品吊挂操作的容易性。
0026]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置物挂钩装置 系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将挂钩装置系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可将挂钩装置 更高强度地加以固定,如此挂钩装置可承载重量较重的吊挂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或1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 中上述挂钩本体位在上述第一位置时,从上述摩托车的侧方观看,上述挂钩本体大致没入 于遮膝板中。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挂钩本体在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时大致没 入于遮膝板中,可进一步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 的情形发生,并且增进美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座垫前侧下方装设有技 术方案1到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到8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 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且通过将挂钩装置装设于骑乘者手部易于达到的座垫前侧下 方,可增进物品吊挂操作的容易性。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头管时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固定座从开口侧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6(a) (b)是显示本发明的使挂钩本体自动复位的构件的另一方面的示意图。 图7(a)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收纳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吊挂状态的示意图; 图7(c)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常规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看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 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头管时的示意图。图1中虽然显示将本发明的防脱落置物挂钩装置 应用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应用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也可以是其它型式 的摩托车,如打档型摩托车,和动力车辆。动力车辆例如ATV(All-terrain vehicles,全能 越野车)和雪地机动车辆等。 如图1所示,具有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1具有方向把手2、遮膝板3、前 车轮4、踏板5、引擎6、后车轮7、座垫8和置物挂钩装置10。如图1所示,置物挂钩装置10 可装设于例如遮膝板3的后方(靠近骑乘者侧)或座垫8的前侧下方等骑乘者手部易于达 到的位置,如此可增进骑乘者的物品吊挂操作的容易性。当装设于遮膝板3的后方(靠近骑 乘者侧)时,如图2所示,可将置物挂钩装置10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9,如此可将置物挂钩 装置10更高强度地加以固定,以允许其承载重量较重的吊挂物W而不致于从锁付处断落。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请参看图3到图7。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 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的固定座从开口侧观看时的示意图。图6(a) (b)是显示本发明的使挂钩 本体自动复位的构件的另一方面的示意图。图7(a)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收纳 状态的示意图;图7(b)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吊挂状态的示意图;图7(c)是显 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3 5所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10的实施形态可包括固定座100 和挂钩本体200。固定座100可经由包含孔110a的固定部110,以螺丝锁付方式固定于摩
7托车本体。挂钩本体200经由下方的基端部200a枢接于固定座100上。挂钩本体200的 自由端200b可绕着枢轴旋动并经由凹部开口 120a进入固定座100的凹部120空间内。
固定座100包含左右两个侧板130L和130R、底板140和突块150。侧板130L和 130R在挂钩本体200的旋动中心轴方向上隔开一特定间隔且以夹住凹部120的方式而形 成。底板140位于凹部开口 120a的进深方向相反侦U。突块150从底板140朝凹部开口 120a 方向延伸且分别与左右两个侧板130L和130R隔开一间隙C(请参看图5)。
挂钩本体200在基端部200a形成有左右两个枢接板210L、210R。枢接板210L、 210R可插入侧板130L和130R与突块150之间的间隙C、 C,且插入后有适当的裕度能够相 对于侧板130L和130R而旋动。 在突块150上沿挂钩本体200的旋动中心轴方向穿设有穿孔150h(请参看图6), 并在左右两个侧板130L和130R和左右两个枢接板210L、210R的对应穿孔150h的位置上 分别穿设有枢支孔130h和卡合孔210h。其中,穿孔150h和枢支孔130h为圆形孔,卡合孔 210h呈长边为直线而短边为圆弧的大致长方形。 如图4所示,枢轴P从左到右依次插通侧板130L的枢支孔130h、枢接板210L的卡 合孔210h、突块150的穿孔150h、枢接板210R的卡合孔210h,和侧板130R的枢支孔130h。 枢轴P在长度方向的断面配合枢支孔130h的形状而在前后端形成为圆形,中间部则配合卡 合孔210h的形状而形成为长边直线短边圆弧的大致长方形。如此,枢轴P在组装后可与挂 钩本体200的左右两个枢接板210L、210R的卡合孔210h相互卡合在一起,且受左右两个侧 板130L和130R的枢支孔130h支承而旋动。 此外,枢轴P在前后端部分别设有抵接侧板130R和130L的阶部Pl和凸环P2,最 前端则设有嵌合部P3可与嵌合件F相互嵌合固定。凸环P2和嵌合件F构成可限制枢轴P 沿挂钩本体200的旋动中心轴方向滑动的限制件。如此,挂钩本体200经由左右两个枢接 板210L、210R所卡合的枢轴P而枢接于固定座100上。借助此构成,能够以紧密的方式形 成置物挂钩装置IO,有利于挂钩装置的小型化,且能够以零件少且容易组装的方式,将挂钩 本体200枢接于固定座100上。 再者,可在突块150上以与穿孔150h平行且错开穿孔150h的方式穿设另一穿孔 150k(请参看图6),并在侧板130R和130L的其中一者(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侧板130L),在 对应穿孔150k的位置上穿设安装孔130k以方便将弹性构件E和圆球体B、B置入突块150 的穿孔150k中。另一方面,挂钩本体200在其位于如图7(a)所示的收纳位置(第一位置) 时在左右两个枢接板210L、210R的与穿孔150k对向的位置分别设有凹洞210kl、210kl,并 在位于如图7(b)所示的吊挂位置(第二位置)时在左右两个枢接板210L、210R的与穿孔 150k对向的位置分别设有凹洞210k2、210k2。 组装时先经由安装孔130k依次置入圆球体B、弹性构件E(图4所示的实施例为 螺旋弹簧)和另一圆球体B,再将挂钩本体200的枢接板210L、210R插入侧板130L和130R 与突块150间的间隙C、 C,最后再使挂钩本体200的卡合孔210h对准侧板130L的枢支孔 130h并插入枢轴P。 通过选定具有适当长度和弹性系数的弹性构件E,组装后弹性构件E将受到左右 两个枢接板210L、210R压縮而产生将圆球体B、 B从穿孔150k向外推挤的作用力。圆球体 B、 B因受到所述作用力作用,在挂钩本体200位于收纳位置时卡入凹洞210kl,在挂钩本体
8200位于吊挂位置时则卡入凹洞210k2。且当骑乘者以手指推拉挂钩本体200而对挂钩本 体200施加一特定值以上的力矩时,圆球体B、 B可抵抗弹性构件E的向外推挤的作用力而 离开其凹洞210kl和凹洞210k2。通过此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根据骑乘者的使用需求使 挂钩本体200选择性地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和第二位置(吊挂位置)。
另外,为了利于将挂钩本体200的枢接板210L、210R插入侧板130L和130R与突 块150间的间隙C、 C,可在枢接板210L、210R上沿着插入方向形成可导引圆球体B、 B的导 沟。所述导沟从枢接板210L、210R的边缘开始延伸到各自的凹洞210k2、凹洞210k2,且导 沟的深度由深渐浅。如此,枢接板210L、210R在形成有导沟的边缘处的厚度较薄,从而易于 将圆球体B、B引入导沟。 此外,如图4所示,可在枢轴P的一端设置扭簧T,扭簧T的一端Tb插入形成于固 定座100的侧板130L上的孔130b,另一端Ta则嵌入枢轴P的末端开槽Pa,并通过挡片M 和C形扣环G加以固定。当挂钩本体200受到扳动而离开第二位置(吊挂位置)进一步往 第三位置(开启位置)旋动时,将使扭簧T受到旋扭而产生使挂钩本体200回复到第二位 置(吊挂位置)的作用力。 再者,还可如图6所示,从固定座100的底板140朝固定座100的凹部开口 120a方 向突设螺旋弹簧S。另一方面,挂钩本体200则在自由端200b相对于枢轴P的相反侧形成 抵压部200c,当挂钩本体200离开第二位置(吊挂位置)进一步往第三位置(开启位置) 旋动时,将使螺旋弹簧S受到抵压部200c压縮而产生使挂钩本体200回复到第二位置(吊 挂位置)的作用力。 并且,可如图6所示在固定座100上设置抵止部100a,当挂钩本体200旋动到第三 位置(开启位置)时,其抵压部200c将抵接抵止部100a从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如图7(c)所示,当骑乘者希望使用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10时,先将挂钩本体 200扳到第三位置(开启位置),此时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200b与固定座100间的朝向 上方的开口K的开度最大,可方便骑乘者将物品吊挂上去。当物品吊挂上去之后,骑乘者只 要放开挂钩本体200,挂钩本体200就会自动回复到第二位置(吊挂位置),从而可增进挂 钩使用的便利性。且如图7(b)所示,挂钩本体200在吊挂位置时,其自由端200b接近凹部 120的开口侧,因此挂置的物品即使随着车辆上下震动,也不易发生挂置物品的提把从挂钩 本体200的自由端200b与固定座100间的开口 K脱离置物挂钩装置10而造成物品掉落的 情形发生。 当骑乘者希望将吊挂的物品取下时,同样先将挂钩本体200扳到第三位置(开启 位置),此时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200b与固定座100间的开口 K的开度最大,可方便地将 物品取下。取下后,只要放开挂钩本体200,挂钩本体200会自动回复到第二位置(吊挂位 置)。此时,如果不再使用置物挂钩装置IO,可将挂钩本体200推压到如图7(a)所示的第 一位置(收纳位置)。 如此,在平常不使用时可将挂钩本体200收纳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此时挂钩 本体200的自由端200b位于固定座100的凹部120的进深方向的里侧且挂钩本体200的 整体比位于吊挂位置时更接近固定座IOO,可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 膝盖碰撞到置物挂钩装置10的情形发生。 此外,如前文所述,挂钩本体100可通过圆球体B、B卡入凹洞210kl和凹洞210k2而选择性地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和第二位置(吊挂位置)。在骑乘者不使用置物 挂钩装置10时可将挂钩本体200收纳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从而可抑制因为车辆 震动等因素而造成挂钩本体200任意旋动的情形发生。 再者,在装设于遮膝板3的后方时,如图7所示,可在遮膝板3后方形成可容置置 物挂钩装置10的凹部V,如上所述当骑乘者不使用挂钩本体200而将挂钩本体200移动到 如图7(a)所示的收纳位置时,从摩托车的侧方观看,挂钩本体200大致没入于遮膝板3的 后方表面R中。如此,可进一步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 钩装置的情形发生,并且增进美观。 上文已揭示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基于上 述本发明的教示和揭示而作出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是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和修改,并由所 附权利要求书涵盖。
权利要求
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其是可安装于装设对象物的置物挂钩装置,其包括固定座,其包含用以固定于上述装设对象物的固定部,和具有向外方开放的开口的凹部;以及挂钩本体,其下方的基端部枢接于上述固定座,且可定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并可在上述三个位置之间旋动;且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其上方的自由端穿过上述开口而位于上述凹部的进深方向的里侧且上述挂钩本体的整体比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更接近上述固定座,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其自由端接近上述凹部的上述开口侧,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比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上述固定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上述固定座包含在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 中心轴方向上隔开一特定间隔且以夹住上述凹部的方式而形成的左右两个侧板、位于上述 凹部开口的进深方向相反侧的底板,和从上述底板朝开口方向延伸且分别与上述左右两个 侧板隔开一间隙的突块;上述挂钩本体的基端部以可插入上述左右两个侧板与上述突块间的间隙且可旋动的 方式形成有左右两个枢接板;且上述挂钩本体经由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所连结的枢轴而枢接于上述固定座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在上述突块上沿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 心轴方向穿设有第一穿孔,并在上述左右两个侧板和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对应上述第一 穿孔的位置上分别穿设有枢支孔和卡合孔;上述枢轴以可旋动的方式插通上述左右两个侧板的枢支孔与上述突块的上述第一穿 孔,并以无法产生相对运动的方式插通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卡合孔;且上述枢轴在组装 后在上述左右两个侧板的外侧分别设有可限制其沿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方向滑动 的限制件。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在上述突块上穿设有错开且平行于 上述挂钩本体的旋动中心轴的第二穿孔;上述挂钩本体在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时在上述左右两个枢接板的与上 述第二穿孔对向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凹洞和第二凹洞;上述第二穿孔容置有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两端各与一圆球体接触且对所述圆球体 施加从上述第二穿孔向外推挤的作用力使所述圆球体可卡入上述第一凹洞和上述第二凹 洞,且当一特定值以上的力矩施加于上述挂钩本体时,所述圆球体可抵抗上述弹性构件的 向外推挤的作用力而离开其卡入位置。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上述左右两个侧板的其中一者在对应上 述第二穿孔的位置上穿设有组装时用于供上述弹性构件和上述圆球体穿过的安装孔。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置往上述 第三位置旋动时将受到使其回复到上述第二位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旋动到上 述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定座的抵止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上述枢轴的一端设有扭簧,所述扭簧 的一端固定于上述枢轴上而另一端固定于上述固定座上,当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 置往上述第三位置旋动时所述扭簧将受到旋扭而产生使上述挂钩本体回复到上述第二位 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旋动到上述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定座的抵止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8.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从上述固定座的上述底板朝上述固 定座的开口方向突设有螺旋弹簧,上述挂钩本体在其自由端相对于上述枢轴的相反侧设有 抵压部,当上述挂钩本体离开上述第二位置往上述第三位置旋动时所述螺旋弹簧将受到所 述抵压部压縮而产生使上述挂钩本体回复到上述第二位置的弹力作用,且当上述挂钩本体 旋动到上述第三位置时在构造上受到上述固定座的抵止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旋动。
9. 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置物挂钩装 置,所述置物挂钩装置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特定位置。
10. —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遮膝板后方装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 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置物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摩托车,其中上述挂钩本体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从 上述摩托车的侧方观看,上述挂钩本体大致没入于遮膝板中。
13. —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座垫前侧下方装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权利要求 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其包括固定座(100)和挂钩本体(200)。固定座(100)包含固定部(110)和具有向外方开口的凹部(120)。挂钩本体(200)经由下方的基端部(200a)枢接于固定座(100),且可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第二位置(吊挂位置)和第三位置(开启位置),并可在三个位置之间旋动。挂钩本体(200)在位于收纳位置时其上方的自由端(200b)位于凹部(120)的进深方向的里侧且挂钩本体(200)的整体比位于吊挂位置时更接近固定座(100)。且挂钩本体(200)在位于吊挂位置时其自由端(200b)接近凹部(120)的开(120a)侧,挂钩本体(200)在位于开启位置时比位于吊挂位置时其自由端(200b)更远离固定座(100)。
文档编号B62J11/00GK101780826SQ20091000208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6日
发明者卓涂金, 吴东宪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