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跨骑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空气过滤器设有吸气管道的跨骑式车辆。
背景技术:
机动二轮车或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等跨骑式车辆公知的是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 方延伸的主框架,且在该主框架的下方安装有空气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现 有的车辆中,提出了如下的构成为了降低空气过滤器的吸气音而在空气过滤器的上端连 结吸气管道,并经由该吸气管道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空气过滤器内。专利文献1特开2008-261340号公报但是,在现有的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从空气过滤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因此若要 加长吸气管道而降低吸气音,则由于位于空气过滤器上方的手柄或车体罩等的关系,需要 使吸气管道蜿蜒,从而吸气管道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吸气阻力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 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的跨骑式车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 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 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 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 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 所述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 架而向下方倾斜。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 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 长度不同,夹着车体中心线在管道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 内的开口。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车体罩、主框 架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 用由主框架、车体罩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从而能够简 化吸气管道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另外,由于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吸气管道 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主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因此,能够使吸气管道向在主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开口而容易地取入外气。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 此,能够确保由将主框架覆盖的车体罩、主框架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宽阔,从而能够加 大吸气管道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另外,由于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 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使车体罩接近配置于主框架而抑制 车体罩的大型化。另外,由于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 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 因此,即使从连接管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的 开口接近的长的一侧的管道,由于管道长因而也能够降低吸气音,从而能够降低漏出到空 气过滤器外的吸气音。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图3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右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图6是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图8㈧是空气过滤器的壳体主体的前面图,⑶是左侧视图。图9㈧是左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⑶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端 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图10㈧是右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⑶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 端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气管道及其周边构 成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图。符号说明1机动二轮车2车体框架3 头管4主框架20发动机(内燃机,水平发动机)31车体罩3IA 前罩31B前侧罩(侧罩)31C底侧罩(侧罩)
61吸气管62节气阀体63连接管64空气过滤器65谐振器81遮蔽壁82第一遮蔽壁84第二遮蔽壁92A 吸气开口110吸气管道LO车体中心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等方向以从驾驶 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表示车体右方,箭头U表示 车体上方。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体框架2,该车体框架2具有设置在前端的头管3 ;从该头 管3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4 ;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 一对枢轴板5 ;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在向斜后上方延伸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 框架6 ;与主框架4的中间部连结且向斜后上方延伸,并且其后端部与后框架6连结的左右 一对副框架7。在车体框架2的左右一对后框架6上方设置有乘车用座8,在该座8的前部下方设 置有收纳箱9,在座8的后部下方设置有燃料罐10。另外,在车体前部上方设置有轴支承于 头管3上的手柄12,前叉13在手柄12的下方延伸且在该前叉13的下端轴支承有前轮14。 在车体中央的枢轴板5上通过枢轴15将后叉16的前端轴支承为能够摆动,后叉16向后方 延伸,且在后叉16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17。在后叉16的后部和后框架6之间插入有左 右一对后缓冲器18。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枢轴板5的前方悬架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也成为功率组 件)20。发动机20的上部由在主框架4的中央部垂设的发动机吊耳21吊下,发动机20的 后部固定在枢轴板5上。即,发动机20以吊下在主框架4的后部下侧的状态被支承。另外, 在该机动二轮车1设置有由多个罩部件构成且将主框架4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31。车体罩31由合成树脂制的罩部件形成,具有位于头管3的前部且将车体的前部 前方覆盖的前罩31A ;从前罩31A的左右将车体的前上部侧方覆盖地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 右的前侧罩31B ;与左右的前侧罩31B连结且将车体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31C。该前 侧罩31B及底侧罩31C作为向左右两侧伸出且将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部前方覆盖的左 右的腿护罩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将车体的前部侧方覆盖的侧罩发挥功能。还有,在本构成中,前罩31A和前侧罩31B—体形成,不过也可以分体形成,另外,也可以将前侧罩31B和底侧罩31C形成为一体的侧罩。另外,车体罩31具有与前侧罩31B的后方相连,呈向上方凸出的山形的截面形 状且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中央隧道罩31D ;将车体的后部侧方上部覆盖的左右的后侧上罩 31E ;与各后侧上罩31E的下缘连结的左右的后侧下罩31F。该后侧上罩31E及后侧下罩31F 作为将车体的后部侧方覆盖的后侧罩发挥功能。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作为车体罩31以外的罩构件,具有手柄罩35、前挡泥 板36、后挡泥板37等。还有,在图1中,符号41是头灯,符号42是扶手杆,符号43是尾灯, 符号44是中央支车架,符号45是侧支车架,符号46是用于载置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 部的左右一对脚蹬,符号47是通过驾驶者踏下而使发动机20起动的脚踏式起动臂。图2是表示发动机20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图3是右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 观察的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的图。还有,在图5中,省略了前轮14和前叉13等转向系统 部件而进行了表示。发动机20是气冷式的单缸发动机,具有曲轴箱22、在曲轴箱22的前端部安装的工 作缸体23、在工作缸体23的前端部安装的工作缸盖24和将工作缸盖24的前部开口覆盖的 工作缸盖罩25。S卩,该发动机20构成为由工作缸体23、工作缸盖24及工作缸盖罩25构成 的工作缸部26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而大致水平配置的水平发动机。因此,能够使车体 低重心化,并且如图所示能够将主框架4配置在低位置而降低在乘车时驾驶者所跨越的跨 越部M,从而提高乘降性。另外,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22的左侧壁安装有将收容于曲轴箱22前部左侧的发 电机(未图示)覆盖的发电机罩27和将设置于曲轴箱22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28A(参照 图1)覆盖的链轮罩29。还有,在该驱动链轮28A和与后轮17—体设置的从动链轮28B (参 照图1)之间卷绕有动力传递链28C(参照图1),由此,构成了将发动机20的动力向后轮传 递的链传动机构。另外,在图2中,符号52是配置于曲轴箱22上部的起动电动机。另外, 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2的右侧壁设置有与曲轴箱22协动而收容变速机(未图示)的变 速机罩51。如图2及图3所示,在发动机20的工作缸盖24上壁连接有吸气管61,该吸气管61 向上方延伸而与节气阀体62的下端(相当于下游端)连接,在该节气阀体62的上端(相 当于上游端)经由连接管63连接有空气过滤器64。即,由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 63及空气过滤器64构成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另外,在工作缸盖24下壁连接有排气管67,该排气管67向下方延伸后而弯曲地向 后方延伸,并与配置于后轮17右侧的消声器68(参照图1)连接。即,由排气管67及消声 器68构成发动机20的排气系统。在此,中央隧道罩31D的上缘部接近在其内侧配置的主框架4并沿着该主框架4 倾斜地设置,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配置在前侧罩31B、底侧罩31C、中央隧道罩31D的内侧 且主框架4下方的空间。详细地说,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空气过滤器64设置在主框架4的前部下方,在侧 视下配置在与中央隧道罩31D的左右下缘、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重叠的位置。另外,从 空气过滤器64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配置 为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空气过滤器64后方,在侧视下与底侧罩31C重叠的位置,沿着车体中心(车宽方向中心)上下相连。即,本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利用主框架4的下方且由中央隧道罩31D、前侧罩31B 及底侧罩31C围住的内侧空间,以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分配配置各吸 气系统的部件。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这些罩的内侧空间来配置吸气系统部件,并且能够抑 制发动机吸气系统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且能够将外观设计成发动机吸气系统的大部分 在侧视下不向外露出。另外,在底侧罩31C的上部内侧且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 61)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的点火系统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 (参照图3、图4)。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点火线圈71在主框架4的右方且在侧视下与主框架4 的下部重叠的位置,设置于在主框架4上设置的支板70上,虽未图示但在其后端连接有来 自电池的电力供给线71A,从线圈71的前端延伸出的插头线71B经由插头帽71C与在发动 机20的工作缸部26的右侧安装的点火插头(未图示)连接。另外,在图4中,符号72是在头管3右侧配置的手柄锁定件,符号74是将基于制动 锁定件的制动器的锁定状态解除的控制杆。手柄锁定件72及控制杆74都是乘坐人员(驾 驶者)所操作的部件,在头管3的左右分配配置,由此能够设置于容易操作的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在车体罩31上,在与工作缸部26的前方相当的位置形成有开 口部(以下,称为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经由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使来自车体前方的 行驶风流入工作缸部26等。详细地说,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由前罩31A的下缘及左右的前侧罩31B的前 部内侧缘限定,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下方开口的开口形状。如图5所示,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是上端开口到头管3的在上下方向上长的 开口,左右宽度形成为比工作缸部26宽且比曲轴箱22的宽度稍小的程度的宽幅的开口,由 此,形成为能够朝向工作缸部26充分供给行驶风的开口部。图6表示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如图5及 图6所示,在本构成的空气过滤器64设置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81,由该遮 蔽壁81将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的一部分遮蔽,从而由前轮14卷上来的泥或粉尘等杂质 难以侵入吸气系统部件。详细地说,该遮蔽壁81具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部分(以下,称为空气过滤器 壳体)的外周整体朝向上下左右延伸的板状的第一遮蔽壁82和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 表面比第一遮蔽壁82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第二遮蔽壁84,由第一遮蔽壁82抑止从车体前 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由第二遮蔽壁84抑止杂质侵入空气 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第一遮蔽壁82具有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壁向上 方延伸的上遮蔽壁82A,该上遮蔽壁82A在设置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吸 气管道连接部92 (参照图6)的前方比吸气管道连接部92向上方及左右外侧延伸,抑止杂 质向吸气管道连接部92周围侵入。另外,在该上遮蔽壁82A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82B,该凹部82B 与架设于头管3下部和主框架4前端部之间的角板部4F的外周面抵接,将角板部4F和空 气过滤器壳体91之间的间隙闭塞。由此,抑止杂质从该间隙侵入。
进而,该第一遮蔽壁82具有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壁向空气过滤器壳体91 的左右延伸的侧方遮蔽壁82C及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壁向 下方延伸的下遮蔽壁82D,由这些遮蔽壁82C、82D抑止杂质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及 下方侵入。此时,如图5所示,左右的侧方遮蔽壁82C在车体前视下闭塞行驶风导入开口部 31F的空气过滤器壳体91左右的间隙,因此抑止杂质向壳体91左右侵入。由此,杂质难以 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上下左右侵入。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遮蔽壁84以位于从空气过滤器64 (空气过滤器壳体91) 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的前方的方式向下方 延伸到工作缸部26附近。由此,由前轮14卷起的泥或粉尘等杂质难以侵入空气过滤器64 和工作缸部26之间。另外,在本构成中,如上所述,在上述吸气系统部件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 的点火系统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等部件,因此,由上述遮蔽壁81 (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 蔽壁84)也能够抑止杂质向发动机点火系统部件侵入。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气过滤器64能够前后分割地形成为构成前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 体罩(以下,称为壳体罩)94和构成后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主体(以下, 称为壳体主体)95,将该壳体主体95的前面开口由壳体罩94覆盖,由此形成空气过滤器壳 体91。在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内,在壳体罩94和壳体主体95的边界设置有具有开口部 96A的隔板96,经由该隔板96将壳体罩94侧分隔为外气导入室α,并将壳体主体95侧分 隔为清洁空气室β。在该隔板96的开口部96Α安装有对从外气导入室α向清洁空气室 β流入的空气进行清洁化的空气过滤器元件100。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上表面 64Χ朝向斜后下方倾斜。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大部分由壳体主体95构成,S卩,壳体主体 95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图8 (A)表示壳体主体95的前面图,图8 (B)表示左侧视图。该壳体主体95形成为上表面64Χ朝向斜后下方倾斜且该上表面64Χ的后端与在 大致水平方向上前后延伸的下表面64Υ的后端相连的、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且在前 视下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前面开口的中空箱形状。该壳体主体95具有形成清洁空气室β的膨胀部97、从该膨胀部97的前端部上缘 向上方延伸而形成左右一对吸气开口 92Α的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在膨胀部97的前 端部一体形成的遮蔽壁81 (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蔽壁84)和从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 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板98,上述构件通过树脂成形形成为一体。如图8(A)所示,在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相当于下表面64Υ)形成有沿着上下方 向贯通左右中心位置的贯通孔99,在该贯通孔99中贯通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空气过滤器 64)和节气阀体62连结的连接管63。另外,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形成为朝向壳体主体95左侧向下方倾斜,在该倾斜面 的最深部形成有排泄口 97C。另外,在膨胀部97的前部隔着间隔形成有用于将壳体罩94螺
8栓固定的固定部97D。此时,壳体罩94将膨胀部97及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前面 开口覆盖,由此在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设置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92A与 壳体罩94内即外气导入室α连通。左右一对支板98是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安装于主框架4上的安装构件,如图8、 图2及图3所示,使壳体主体95从主框架4的下方向上方移动而在左右的支板98间置入 主框架4,并将各支板98螺栓固定于主框架4上,由此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 此时,以该壳体主体95的左右中心线Ll和车体中心线LO (车宽方向的中心线)一致的方 式进行固定,即,壳体主体95沿着主框架4的左右中心配置其左右中心。另外,在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部的左右中央部设置有使主框架4及角板部4F进 入的凹部82Β,在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的情况下,位于壳体主体95的凹部82Β 左右的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位于主框架4的左右,如图2及图3所示,在侧视下与主 框架4重叠。如图8 (A)所示,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O为大致左右 对称形状,其上表面92C形成为从车体中心线LO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另外,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形成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 92Α在主视下 形成为横向长的大致梯形状。关于该吸气开口 92Α,也是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O为大致左右 对称形状,其开口上缘沿着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上表面延伸,由此,该吸气开口 92Α形成为 随着从车体中心线LO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形状。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连接有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是合成树脂制,呈截面大致梯形的管状,从前端开口 110Α(参照图9、图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Χ朝向斜后下方倾斜地配置(参照 图2、图3)。在本构成中,使用左右长度(管道长度)不同的吸气管道110(参照图4)。该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Χ倾斜,因此在与 空气过滤器64连结的情况下,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配置,因此整体形状紧凑。而且,该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Χ在侧视下沿着主框架4的倾 斜而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Iio在主框架4的左右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而配置(参照 图2、图3)。由此,能够利用主框架4和从上方将该主框架4覆盖的中央隧道罩31D之间的 死空间来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S卩,如图2、图3及图11所示,本构成的吸气管道110构成为如下的吸气管道通 过由构成车体罩31的一部分的中央隧道罩31D、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 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管道长度长,能够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并且吸气阻力小。如图2及图3所示,本机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20具有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并 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部26,因此工作缸部26和主框架4之间的间隔变宽。另外,在由该工作缸部26、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大致围成的空间只配置作为 小型部件的吸气系统部件(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63)和点火线圈71,因此是车辆 构成部件少的空间。在本构成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一端与空气过滤器64相连的吸气管道110在侧 视下位于在主框架4和工作缸部26之间形成的空间S内,该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 1IOB
9在比发动机20的曲轴箱22的前面靠车体前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开口。即,吸气管道110的 开口向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从而能够容易地取入外气。接着详细叙述吸气管道110。图9是表示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更具体地说,图9(A)是侧视图,图9 (B)是 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D)是俯视图。另外,图10 是表示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 图10(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10(D)是俯视图。还有,图9(B) (D)、图10(B) (D)示 意地表示各开口附近的主框架4的位置。在此,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除了一方(在本例中是左侧)的管道长度形成得 比另一方长这一点之外也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只详细说明左侧的吸气管道110。在吸气管道110的前端部设置有一对支板112 (参照图9(B)),各支板112的一方 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方向内侧(主框架4侧)向上方延伸,另一方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 方向外侧(主框架4的相反侧)向下方延伸,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8(A)所 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背面左侧也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设置有一对螺栓紧固部92B, 在各螺栓紧固部92B上螺栓固定支板11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与空气过滤器64连结。该吸气管道110的前端开口 1IOA形成为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 形成的吸气开口 92A相同的形状,在连结了吸气管道110的情况下前端开口 IlOA和吸气开 口 92A相互连通。还有,在图9㈧中,符号114是用于将吸气管道110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上的板 状的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114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膨胀部97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突 出部97P(参照图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的后部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另外,在图9(B) ⑶中,符号115是在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内从前端开口 IlOA延伸到后端开口 IlOB的加强 用的肋。该吸气管道110是从前端部朝向斜后下方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其开口宽度在 前半部和后半部不同,前半部的宽度Wl (参照图9 (D))形成得比后半部的宽度W2 (参照图 9(D))大(W1 >W2)。位于该前半部和后半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相连部MB(参照图9(D))) 的宽度从前半部的宽度Wl平缓地减少为后半部的宽度W2,由此,使宽度的减少平滑地进行 而相连,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还有,在此,以表示左侧的吸 气管道110的图说明了管道形状,但是关于右侧的吸气管道110也形成为同样的管道形状, 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另外,吸气管道110形成为以其上表面IlOX在车宽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θ (相对于 水平面的向下方的倾斜角度)越向车体后方越变大的方式向内侧逐渐扭转的形状,左侧的 吸气管道Iio在侧视下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向后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RB(参照图 9(A)))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扭转变强。即,吸气管道110形成为前端开口 IlOA的倾斜角度 θ 1 <后端开口 IlOB的倾斜角度θ 2的关系。在此,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64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 气管道110及其周边构成的剖面图。如该图所示,主框架4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间,将 该主框架4及左右的吸气管道110从上方向侧方覆盖而配置有中央隧道罩31D。在本构成中,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IlOX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
10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所 需要的宽度越向上方变得越小。因此,如该图所示,通过将中央隧道罩31D靠近吸气管道 110的上表面IlOX而配置,能够抑制在主框架4的左右的外侧方中央隧道罩31D向上方伸 出,从而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而且,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IlOX中的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靠后突出 的突出部RB越向后方其倾斜角度变得越大,因此越向后方对左侧的吸气管道110进行布局 所需要的宽度变得越小(例如,参照图4)。因而,越在吸气管道110的后方,中央隧道罩31D 向车宽方向的伸出越小,从而能够减小驾驶者在乘降时所跨越的跨越部M的宽度。进而,在本构成中,如图11所示,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也形成为在车宽方 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确保由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 64X、中央隧道罩31D和主框架4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确保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 64X配置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空间宽阔。因而,能够配置使吸气管道110的开口直径加大(大型)而降低吸气阻力的吸气 管道110。接着,说明在空气过滤器64内配置的连接管63。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94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图。还有, 在该图中也卸下了空气过滤器64内的隔板96。如图7及图12所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内即清洁空气室β内环状 蜿蜒地配置有连接管63。更具体地说,在该连接管63中,上游开口 63Α在清洁空气室β内 的一端侧(在本例中是左侧)向斜下方配置,该连接管63从该上游开口 63Α大致沿着清洁 空气室β的内周壁而环状弯曲,并通过在清洁空气室β的底面形成的贯通孔99而使下游 开口 63Β(图7参照)向空气过滤器64外露出。S卩,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 63Α位于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中的连接管道长 度长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附近。换言之,该上游开口 63Α相对于车体中心 线LO位于连接管道长度短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相反侧。此时,由于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O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设置有 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过滤器64内的开口,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 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 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由于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 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另外,通过使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 63Α向下,也能够有效地减小 向乘坐人员侧传递的吸气音。另外,在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 63Α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单一的支板63C,如图7及图 12所示,在该支板63C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向前方延伸的带有台阶的销 部95Ρ的小径部95Ρ1。由此,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Α被定位于壳体主体95。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壳体主体95的前面连结的壳体罩94设置有插通部94Ρ, 该插通部94Ρ使贯通在支板63C上设置的孔(未图示)而向前方突出的销部95Ρ的小径部 95Ρ1插通,在将壳体罩94固定于壳体主体95上的情况下,在该插通部94Ρ和销部95Ρ的大 径部95Ρ2之间夹持支板63C。由此,能够将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Α固定于空气过滤器64 上。
进而,在连接管63安装有吸气音降低用的谐振器65。该谐振器65是利用亥姆霍 兹共鸣原理而减小吸气音的共鸣器,以收容于由在清洁空气室β内环状蜿蜒的连接管63 围成的空间内的方式固定于在连接管63上设置的卡止部63D。由此,能够利用空气过滤器 64内的有限空间来配置具有充分容量的谐振器65。于是,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由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吸入的空气导入外气导入室 α,由空气过滤器元件100清洁化后导入清洁空气室β,再通过连接管63经由节气阀体62 等其他吸气系统部件而向发动机20供给。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 口 ) 92Α安装的吸气管道110在由中央隧道罩31D (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 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4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由主框架4、车 体罩31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110,能够简化吸气管道 110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此时,由于吸气管道110不蜿蜒,因此与形成为蜿蜒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吸 气管道110的结构且减小吸气阻力。另外,由于使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 IlOB向在水平发动机的工作缸部26和主 框架4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参照图1 图3),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入 外气。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Χ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 倾斜(参照图11),因此能够确保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 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加大吸气管道110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另外,由于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IlOX也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 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参照图11),因此,通过使中央隧道 罩31D(车体罩31)接近主框架4配置,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由此,能够使 乘坐人员(驾驶者)容易跨越,另外,能够使车宽较窄。另外,由于吸气管道110夹着车体中心线LO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 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O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 过滤器64内的开口(参照图12),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 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 110,由于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而且,由于左右管道长度不同,因此能够按照管道110调整为有利于吸气音降低 等的管道长度,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管道长度短的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 后方空间利用为点火线圈71的布局空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另外,在本构成中,由于空气过滤器64具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 81,因此,能够抑止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从空气过滤器64的周围向后方流动。如上所述,在 本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向斜后下方延伸,因此吸气 管道110的后端开口 IlOB位于空气过滤器64后方。因此,通过具有上述遮蔽壁81,能够抑 止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并且能够抑止杂质侵入空 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从而能够使吸气管道110不易吸入杂质。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3所示,在将机动二轮车1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31C,在各吸气管道110的下方且在侧视下与节气阀体62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空气 排出用的开口部31W。因此,在包括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的行驶风向节气阀体62侧流动的 情况下,能够使该行驶风从上述开口部31W向车外排出。由此,能够使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 更不易被吸入。以上基于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 方式中,说明了吸气管道110夹着主框架4而左右各设置一个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只在主框架4的左右任意一方设置,另外,在空间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 的吸气管道11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中应用本 发明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其他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式车辆的吸气结构中应 用本发明。还有,所谓跨骑式车辆包括跨越车体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 (也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被分类为ATV (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的三轮车辆或 四轮车辆,并且也包括具有低载足部的摩托型车辆(踏板式摩托车)。
1权利要求
1.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 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 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 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所述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 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 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在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110)通过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及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
文档编号B62J37/00GK102003313SQ20101026499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草野拓平, 藤田恭义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