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261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接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折叠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已经非常流行了,一般是在车梁上增加折叠接头装置,同时其它部位 也是可折叠的,例如中国专利文件CN200620059044. 2。图1展示了一种通常的折叠接头装 置,包括在一侧铰轴的前接头1与后接头2,两个接头的另一端通过手柄与连杆3连接,在折 叠接头完全打开的状态,连杆3与前接头1的面板形成干涉,所以一般是在前接头1与连杆 3干涉的位置开设缺口凹槽11,可解决该问题。但是开设缺口 11必然降低了接头1本身的 刚性,即降低了接头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强度高,易于加工制造及安装,并且可应用性 强,成本低,便于推广的折叠接头装置。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接头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 2,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在一侧铰接,第二连接板2另一侧铰接手柄尾端,手柄 前端铰接调节杆,第一连接板1另一侧铰接“L”型连杆,所述连杆与调节杆端部连接。所述连杆与调节杆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尾端设螺纹孔,所述螺钉穿过连杆与调节杆螺纹孔相配合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下端设置有环形凹槽,连杆的上端设置有开口,开口内侧为通孔,环 形凹槽与开口内侧的通孔相配合安装。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使用“L”型连杆,在折叠接头扣合时,弯折的连杆可有 效避开连接板1的干涉。调节杆前端与手柄销螺纹连接,后端与螺钉螺纹连接,调节杆可以 在制造、装配存在误差时,依据实际需要调节连杆与手柄销的间距,非常方便、易用。

图1为折叠接头装置在先技术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另一角度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合拢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折叠接头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2、3、4,折叠接头包括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该第一连接 板1与第二连接板2在一侧铰接,铰轴为12,第二连接板2另一端铰接手柄5的尾端。该第一连接板1另一端铰接连杆3,铰轴为13。手柄5前端通过手柄销54铰接调节杆4,该调 节杆4连接着连杆3。连杆3呈“L”型,连杆3与调节杆4之间通过螺钉41固定,调节杆4 尾端有螺纹孔,螺钉41与调节杆4螺纹连接。调节杆4前端设有螺纹,调节杆4前端穿过 手柄销54的孔螺纹连接。这样,调节杆4可以在制造、装配存在误差时,依据实际需要调节 连杆3与手柄销54的间距。调节杆4轴向基本垂直于手柄销54轴向,同时垂直于铰轴13轴向。“L”型连杆 3的弯折方向朝向折叠接头内侧,这样在折叠接头扣合时,弯折的连杆3可有效避开第一连 接板1的干涉。另外,连杆3尾端设置通孔,铰轴13穿过该通孔实现铰接。该技术不用在 铰轴13上钻孔,进一步增加了铰轴13的强度。第二实施例,如图5,为另一种连杆3与调节杆4的结构图,其中,调节杆4的下端 设置有环形凹槽42,连杆3的上端设置有开口 32,开口 32内侧为通孔。环形凹槽42与开 口 32内侧的通孔相配合安装,安装完毕后,用钳子用力捏紧开口 32两侧,使该开口 32的开 口间距缩小,这样,调节杆4的下端就会被固定在该通孔内。本方案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权利要求一种折叠接头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手柄(5),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在一侧铰接,第二连接板(2)另一侧铰接手柄尾端,其特征在于手柄前端铰接调节杆(4),第一连接板(1)另一侧铰接“L”型连杆(3),所述连杆与调节杆端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与调节杆通过螺钉 (4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尾端设螺纹孔,所述 螺钉(41)穿过连杆(3)与调节杆螺纹孔相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的下端设置有环形 凹槽(42),连杆(3)的上端设置有开口(32),开口(32)内侧为通孔,环形凹槽(42)与开口 (32)内侧的通孔相配合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3)尾端设置通 孔,铰轴(13)穿过该通孔实现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4)前端设有 螺纹,调节杆前端穿过手柄销(54)的孔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折叠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4)的轴向基 本垂直于手柄销(54)轴向,同时垂直于铰轴(13)轴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接头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板(1)、第二连接板(2)、手柄,所述第一连接板(1)与第二连接板(2)在一侧铰接,第二连接板(2)另一侧铰接手柄尾端,手柄前端铰接调节杆,第一连接板(1)另一侧铰接“L”型连杆,所述连接杆与调节杆端部连接。本结构简单、强度高,易于加工制造及安装,并且可应用性强,成本低。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721567SQ201020136040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8日
发明者李铮, 韩德玮 申请人:大行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