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71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转向盘,特别是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 骨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盘是操纵行驶方向的轮状装置,转向盘一般包括通过花键与转向轴相连 的骨架和固定在骨架上的下罩和包覆在骨架上的发泡。目前,转向盘下罩大多采用固定螺钉与转向盘骨架进行固定,其螺钉的数量一般 为3个。上述的连接结构虽然实现了牢固的连接,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装配转向 盘时紧固螺钉存在着装配工序复杂,紧固上述所有的螺钉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生产效率 不高、影响流水线生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 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利用本连接结构连接下罩与骨架减少了装配螺钉工序,使装配工艺快 捷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 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本连接结构包括转向盘骨架上的扣接部和固定在下罩本体上的卡扣; 所述的扣接部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的卡扣与上述扣接部数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够 与扣接部相扣接。本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采用卡扣与骨架扣接连接,扣接连接工序比 装配螺钉工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从而使装配工艺快捷化,提高生产效率。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转向盘骨架的扣接部呈板 状。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卡扣包括能够抵靠在扣接 部上表面上的倒钩部、能够抵靠在扣接部下表面上的抵压部和将倒钩部和抵压部相连且能 够与下罩本体相固连的连接部。为了提高了卡扣与下罩本体连接的牢固度,可以通过以下结构来实现。在上述的 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抵压部的底部能够与下罩本体相固连。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连接部侧部设有支撑片, 支撑片的一边固连在连接部上,支撑片的另一边能够固连在下罩本体上。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卡扣、支撑片、下罩本体三 者之间连为一体。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倒钩部具有相对于其抵压 面呈倾斜设置的导入面。抵压部与倒钩部形成一个与扣接部相匹配的扣接口,为了方便将 转向盘骨架的扣接部导入扣接口内,扣接部上具有相对于其抵压面呈倾斜设置的导入面。
3由于转向盘骨架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圆弧形边缘也增大了倒钩部的滑动性。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至少一个扣接部上开有导 向孔,下罩本体上固定有与上述导向孔数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够穿入导向孔呈锥形 的导向柱。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导向柱上具有环形凸肩, 该环形凸肩的上端面能够抵靠在扣接部的下端面上。在装配本转向盘时该导向柱起对下罩 本体起导向和限位的作用。在上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的下罩本体上固连有抵靠在 转向盘骨架下端面上的支撑柱。该支撑柱能够对下罩本体进一步限位,提高两者之间连接 的牢固度,减少下罩本体形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采用卡扣与骨架扣接连 接,扣接连接工序比装配螺钉工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从而使装配工艺快捷化,提高生产 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骨架;11、扣接部;11a、导向孔;2、卡扣;21、倒钩部;21a、导入面;22、抵 压部;23、连接部;24、扣接口 ;25、支撑片;3、下罩本体;4、导向柱;41、环形凸肩;5、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汽车转向盘下罩本体3与骨架1的连接结构包括转向 盘骨架1上的扣接部11、固定在下罩本体3上的卡扣2。具体来说,转向盘骨架1的扣接部11呈板状,扣接部11的数量为4个且其沿骨架 1的直径对称设置。卡扣2的扣接部11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如图4和图5所示,卡扣2包括能够抵靠在扣接部11上表面上的倒钩部21、能够 抵靠在扣接部11下表面上的抵压部22和将倒钩部21和抵压部22相连且能够与下罩本体 3相固连的连接部23。由此可得,抵压部22与倒钩部21形成一个与扣接部11相匹配的扣 接口 24,为了方便将转向盘骨架1的扣接部11导入扣接口 24内,倒钩部21上具有相对于 其抵压面呈倾斜设置的导入面21a。由于转向盘骨架1的边缘具有圆弧形倒角,圆弧形边缘 也增大了倒钩部21的滑动性。为了提高卡扣2与下罩本体3连接的牢固度,具体方案为抵压部22的底部与下 罩本体3相固连;在连接部23侧部设有支撑片25,支撑片25的一边固连在连接部23上,
4支撑片25的另一边能够固连在下罩本体3上。上述的卡扣2、支撑片25、下罩本体3三者 之间连为一体。在其中的两个扣接部11上均开有一个导向孔11a,该两个导向孔Ila也沿骨架1 的直径对称设置。在下罩本体3上固定有与上述导向孔Ila数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 够穿入导向孔Ila呈锥形的导向柱4,导向柱4上具有环形凸肩41,该环形凸肩41的上端 面能够抵靠在扣接部11的下端面上。下罩本体3上固连有抵靠在转向盘骨架1下端面上 的支撑柱5,该支撑柱5能够对下罩本体3进一步限位。本转向盘装配步骤为首先,将导向柱4与导向孔Ila相对并推压下罩本体3与导 向柱4同侧的部位,使转向盘骨架1的扣接部11导入对应的扣接口 24内,此时,导向柱4 起对下罩本体3起导向和限位的作用。然后,推压下罩本体3与导向柱4异侧的部位,使转 向盘骨架1的扣接部11导入对应的扣接口 24内,此时,支撑柱5顶面抵压在转向盘骨架1 的下端面上;卡扣2的倒钩部21抵靠在扣接部11上表面上,抵压部22抵靠在扣接部11下 表面上,从而实现转向盘下罩与骨架1的固定连接。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骨架1 ;扣接部11 ;导向孔Ila ;卡扣2 ;倒钩部21 ;导入面 21a ;抵压部22 ;连接部23 ;扣接口 24 ;支撑片25 ;下罩本体3 ;导向柱4 ;环形凸肩41 ;支撑 柱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 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 背的。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本连接结构包括转向盘骨架(1)上的扣接部(11)和固定在下罩本体(3)上的卡扣(2);所述的扣接部(11)数量至少为三个,所述的卡扣(2)与上述扣接部(11)数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够与扣接部(11)相扣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 向盘骨架⑴的扣接部(11)呈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卡扣(2)包括能够抵靠在扣接部(11)上表面上的倒钩部(21)、能够抵靠在扣接部(11)下 表面上的抵压部(22)和将倒钩部(21)和抵压部(22)相连且能够与下罩本体(3)相固连 的连接部(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 压部(22)的底部能够与下罩本体(3)相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 接部(23)侧部设有支撑片(25),支撑片(25)的一边固连在连接部(23)上,支撑片(25)的 另一边能够固连在下罩本体(3)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 扣(2)、支撑片(25)、下罩本体(3)三者之间连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倒 钩部(21)具有相对于其抵压面呈倾斜设置的导入面(21a)。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至少一个扣接部(11)上开有导向孔(11a),下罩本体(3)上固定有与上述导向孔(Ila)数 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够穿入导向孔(Ila)呈锥形的导向柱(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 向柱(4)上具有环形凸肩(41),该环形凸肩(41)的上端面能够抵靠在扣接部(11)的下端 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下罩本体(3)上固连有抵靠在转向盘骨架(1)下端面上的支撑柱(5)。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在装配转向盘时紧固螺钉存在着装配工序复杂,紧固上述所有的螺钉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影响流水线生产的问题。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包括转向盘骨架上的扣接部和固定在下罩本体上的卡扣;所述的扣接部数量至少为三个,卡扣与上述扣接部数量相同、位置一一对应且能够与扣接部相扣接。本汽车转向盘下罩与骨架的连接结构采用卡扣与骨架扣接连接,扣接连接工序比装配螺钉工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从而使装配工艺快捷化,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62D1/04GK201761527SQ20102022766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8日
发明者丁勇, 刘卫国, 吴成明, 周大永, 李书福, 杨健, 焦建刚, 祝贺,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