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71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在覆盖车辆前部的罩体和遮挡朝向驾驶者的行驶风的挡风板之间,形成将行驶风导向挡风板后方的通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幻)。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在挡风板21 (该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也相同。)的下端和壳体20之间形成有通孔210L、210R。行驶风W通过通孔210L、210R向挡风板21(以下,称为“挡风屏21”)的背后流动。 因此,能够减小产生于挡风屏21背后的负压,并减少通过挡风屏21的上端部21te侧的行驶风W卷入挡风屏21后方。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方案中,通孔210L、210R仅限于减少卷入挡风屏21后方的行驶风。在现有例的结构中,因为通孔210L、210R在车体的中央不存在,且通孔210L、 210R的大小也较小,所以不能使直接导向驾驶者的风流动。另外,在行驶中,在来自于发动机的热气不可避免地上升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考虑到减轻从发动机上升的热气对驾驶者的影响。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430M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前叉部件,其支承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并轴支承前轮;前罩,其配置在该前叉部件的上方;挡风屏支柱,其配置在该前罩的上方并支承挡风屏,在挡风屏的下缘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该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并且该挡风屏支柱具备左右的连结部,该左右的连结部从该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挡风屏支柱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第三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形状仿照挡风屏的形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设置有与行驶风导入部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第四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台阶部,该台阶部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中所包含的水分。
第五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在第一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上方具备桥状部。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通过前罩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此,可以减轻或消除挡风屏背侧的负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在挡风屏的边缘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很难绕到挡风屏的背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行驶风的紊流。另外,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的行驶风流向位于行驶风导入部的车辆后方的驾驶
者ο以往,即使是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也没有考虑到使行驶风朝向驾驶者流动。对这样的结构而言,存在发动机的热量传向驾驶者的情况,因此在行驶时的舒适性方面仍然具有改良的余地。在这方面,对本发明而言,从行驶风导入部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导入到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向驾驶者流动,所以利用该行驶风能够使驾驶者感到凉爽。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另外,挡风屏支柱具备从桥状部向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左右的连结部,这些左右的连结部在相比前叉部件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与左右的连结部在前叉部件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与车架侧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可以导入到挡风屏后方的行驶风的风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在第二方面发明中,仪表支承在挡风屏支柱。用挡风屏支柱支承挡风屏,并支承仪表。因为挡风屏支柱兼用于支承仪表,所以能够抑制部品数量的增加。在第三方面发明中,挡风屏的后表面安装在挡风屏支柱,当正面观察车辆时,在与挡风屏支柱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具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流入挡风屏支柱和挡风屏之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通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向挡风屏的背面流动。因为行驶风流向挡风屏的背面,所以能够使挡风屏的后表面即背面难以结
Mo在第四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前表面设置有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台阶部。在包含水分的行驶风沿前罩的前表面流动的情况下,当行驶风碰上台阶部时,将包含在行驶风的一部分水分分离。通过台阶部除去一部分水分,从而能够减少沿前罩的前表面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量。在第五方面发明中,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通过在前罩的前表面后部设置这样的凹部,能够增大导入挡风屏背侧的行驶风的出口, 从而能够使导入的大量行驶风朝向驾驶者。


图1是本发明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图2是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图3是说明挡风屏支柱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说明挡风屏支柱的结构要素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6是说明从挡风屏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前罩及挡风屏支柱的图。图7是图2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4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4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4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图4的11-11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4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5的13-13线的剖视图。图14是车辆前部的作用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0鞍乘型车辆(两轮机动车)11 车架21 头管25前叉部件26 前轮36 前罩40挡风屏支柱41挡风屏48行驶风导入部61L、61R左右的连结部
65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7a 凹部68台阶部71桥状部73 仪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对图及实施例而言,“上”、“下”、“前”、 “后”、“左”、“右”分别表示乘坐于两轮机动车的驾驶者观察的方向。另外,按附图标记所示的方向看附图。[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两轮机动车10具备车架11 ;设置在该车架11的前部的前轮转向部 13 ;设置在车架11的后部的后轮悬架部14 ;用螺栓连接支承在车架11的发动机15 ;配置于该发动机15的上方并支承于车架11的驾驶者R所乘坐的车座17,两轮机动车10是驾驶者跨乘的鞍乘型车辆。前轮转向部13具备可以转向地安装在车架11的前叉部件25 ;旋转自如且转向自如地轴支承于该前叉部件25的下端的前轮沈;安装在前叉部件25的上端的转向柄27。在转向柄27上设置有后方确认用的后视镜只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L)。后轮悬架部14具备从车架1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摇臂31 ;横跨在该摇臂31和车架11之间的未图示的后侧缓冲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摇臂31的后端的后轮33。接着,对覆盖车辆的罩部件进行说明。罩部件35由以下部件构成设置在车辆前部并覆盖车辆前部的前罩36 ;与该前罩 36连续地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罩37 ;设置于该侧罩37的下方并包含乘坐者的脚踏板的下罩38 ;从侧罩37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连续地延伸的后侧罩39。挡风屏支柱40朝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有挡风屏41。在前轮沈的上方,在前叉部件25安装有前轮挡泥板42。另外,在头管21安装有前罩36,在该前罩36安装有头灯43。在后轮33的上方,在车架11安装有后轮挡泥板44, 在该后轮挡泥板44的上部设置有尾灯45。接着,对设置于车辆前部的挡风屏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车架11的前部设置有作为构成要素的头管21。在该头管21可以转向地支承有前叉部件25。从头管21延伸有支柱基底47L、47R(只表示图中跟前侧的附图标记47L),该支柱基底47L、47R呈管状并支承前罩36及挡风屏41,在该支柱基底47L、47R安装有支承挡风屏 41的挡风屏支柱40。挡风屏支柱40配置为向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 安装有挡风屏41。在挡风屏的下缘41k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挡风屏41的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48。接着,对支承挡风屏的挡风屏支柱的结构要素等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左右的支柱板51L、51R从支柱基底47L、47R向上方延伸,在这些左右的支柱板51L、51R安装有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在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安装有左右的支柱架55L、55R,在这些左右的支柱架55L、55R安装有挡风屏41。挡风屏支柱40由以下部件构成支柱本体52 ;从该支柱本体52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的支柱架^L、55R。在此,支柱本体52由以下部件构成所述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 ;从该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下方紧挨着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挡风屏支柱下半部54。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经由下半部螺钉57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左右的支柱板51L、51R及左右的支柱架55L、55R都是金属制造,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和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都是树脂制造,但是本实施例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置换为其他的任意材料所构成的部件。另外,虽然挡风屏支柱40通过将多个部件组合而构成,但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通过例如树脂等材料一体形成。接着,对挡风屏支柱的各部分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挡风屏支柱40朝前罩36的上方延伸,并在该挡风屏支柱40安装挡风屏41。同时也参照图3,安装在支柱板51L、51R的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另外,在这些左右的连结部61L、61R的车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分别支承左右的支柱架55L、55R的左右的架支承部62L、62R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在设置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的左右的架支承部62L、62R的内侧位置,开设有能够使支柱架55L、55R通过的左右的架开口 63L、63R。接着,对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车辆前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构成挡风屏支柱的前表面并与挡风屏41抵接的支柱架55L、55R,其形状仿照挡风屏41的形状,在与挡风屏支柱40重叠的部位,在挡风屏41设置有与行驶风导入部48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支柱40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在前罩的前表面67设置有台阶部68,该台阶部68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在图4中,台阶部68是从前罩的前表面67突出的凸部。接着,对形成于前罩和挡风屏支柱之间的导风路径等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具有从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连结部61L、61R,该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11侧连结。根据以上结构,从行驶风导入部(图5、附图标记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形成于前罩36的顶面和桥状部71之间的导风路径72向车辆后方流动。具体地说,形成于前罩36的顶面和桥状部71之间的导风路径72的宽度Wl比前叉部件25的外侧宽度W2宽(W2<W1)。因此,相比于导风路径72的宽度Wl和前叉部件 25的外侧宽度W2的尺寸关系为Wl < W2的情况,能够使更多的行驶风流向导风路径72,从而也能够使更多的行驶风导入挡风屏的背后。在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同时也参照图3,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经由弹性体的衬套75及第一小螺钉76安装在覆盖仪表73下方的下侧仪表盖77。下侧仪表盖77经由第二小螺钉78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S卩,利用作为挡风屏支柱40的构成要素的支柱本体52支承挡风屏41并支承仪表 73。因为挡风屏支柱40兼用于支承仪表73,所以能够抑制部品数量的增加。接着,对形成于前罩的前表面后部的凹部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大致垂直于前罩的前表面的剖面,在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相对的位置,在前罩36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67a。图中,Cl是前罩的前表面67和以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为结构要素的支柱本体52 之间的间隙的最小部分。C2是前罩的前表面67和以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为结构要素的支柱本体52之间的间隙的最大部分。图8 图13对与挡风屏支柱的各部分关联的部分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支柱板和连结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说明对车辆左侧的连接结构等进行说明,但是车辆右侧的连接结构等与车辆左侧的连接结构等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如图8所示,在从车架侧延伸的支柱板51L开设孔81、81,从车宽度方向内侧将具有突出部82的焊接螺母83、83固定在孔81、81中,将附带套管84的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 所具有的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向下方延伸的连结部61L与焊接螺母83、83合在一起,并从车辆外侧用第一螺钉85、85将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安装在支柱板51L。在挡风屏支柱40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前罩36。接着,对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向下方延伸的架支承部和支柱架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连结螺母87、87从车宽度方向外侧与从挡风屏支柱上半部53延伸的架支承部62L卡合,使垫圈88、88从车宽度方向内侧抵接架支承部62L,从车宽度方向内侧与支柱架55L合在一起,并从车宽度方向内侧拧入第二螺钉89、89,从而将支柱架55L安装在架支承部62L。如图10所示,在支柱架55L的车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被仪表壳91覆盖的仪表73。 另外,在支柱架^L的车辆前方配置有挡风屏41。接着,对下侧仪表盖和仪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下侧仪表盖77开设有孔部92,在孔部92嵌入弹性体的衬套75, 使从仪表壳91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95从车辆后方嵌入该衬套的孔94,并将第一小螺钉 76从车辆前方拧入突出部95,从而将仪表73安装在下侧仪表罩77。因为在下侧仪表盖77 和仪表73之间夹着弹性体的衬套75,所以车体侧的振动难以传递到仪表73。接着,对下侧仪表盖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下侧仪表盖77设置有凸缘97,将设置于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的突起部101嵌入开设在该凸缘97的定位孔98中,并拧入第二小螺钉78,从而将下侧仪表盖 77安装在挡风屏支柱下半部M。接着,对支柱架和挡风屏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开设于支柱架55L的安装孔105、105中嵌入附带螺母106的套管部件107、107,接着,使挡风屏41和该套管部件抵接,将第三螺钉108拧入螺母106,从而将挡风屏41安装在支柱架55L。接着对上述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参照图4及图6,在前罩36的上方具备由挡风屏支柱40形成的桥状部71。在挡风屏支柱40安装挡风屏的后表面41b,以便在挡风屏的下缘41k和前罩36之间形成行驶风进入的行驶风导入部48。如图14所示,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图6、附图标记48)的行驶风沿箭头a的方向通过前罩36和桥状部(图6、附图标记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向挡风屏41的背侧供给行驶风,所以可以减轻或消除挡风屏41背侧的负压状态,从而可以使在挡风屏41的边缘附近流动的行驶风很难绕到挡风屏41的背侧。其结果是,可以抑制行驶风的紊流。除此之外,导入到行驶风导入部48的行驶风向位于行驶风导入部48的车辆后方的驾驶者R流动。以往,即使是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也没有考虑到使行驶风朝向驾驶者流动。对这样的结构而言,存在发动机的热量向驾驶者传递的情况,因此,在行驶时的舒适性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在这方面,对本发明而言,从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36的上缘和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因为导入到挡风屏的后表面41b的行驶风通过导风路径 72向驾驶者流动,所以利用该行驶风能够使驾驶者感到凉爽。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提高行驶时的舒适性。另外,除所述导风路径72以外,从车辆正面看,在与挡风屏支柱40重叠的部位,在
8挡风屏具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流入挡风屏支柱40和挡风屏41之间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如图中箭头b所示通过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向作为挡风屏的背面的后表面41b流动。因为行驶风向挡风屏的后表面41b流动,所以能够使挡风屏的后表面41b难以结露。同时也参照图4,在前罩的前表面67设置有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台阶部68。 在包含水分的行驶风沿前罩的前表面67流动的情况下,当行驶风碰到台阶部68时,行驶风所包含的一部分水分被分离。利用台阶部68能够除去一部分水分,从而可以减少沿前罩的前表面67向车辆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所包含的水分量。返回图7,在前罩的前表面67的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 67a。由于该凹部67a设置在前罩的前表面67的后部,因此能够增大导入挡风屏41背侧的行驶风的出口,并能够使导入的大量行驶风朝向驾驶者。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两轮机动车,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三轮车,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一般的鞍乘型车辆。工业实用性本发明优选适用于两轮机动车。
权利要求
1.一种鞍乘型车辆(10)的前部结构,具备前叉部件(25),其支承在设置于车架(11) 前部的头管并轴支承前轮06);前罩(36),其配置在该前叉部件05)的上方;挡风屏支柱(40),其配置在该前罩(36)的上方并支承挡风屏(41),在所述挡风屏的下缘形成有导入行驶风并使其流向所述挡风屏Gl)的背侧的行驶风导入部(48),该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挡风屏支柱GO)在下部一体地具有自所述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 并且具备左右的连结部(61L、61R),该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所述前叉部件0 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所述车架(11)侧连结,从所述行驶风导入部G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所述前罩(36)的上缘和所述桥状部(71) 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风屏支柱GO) 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屏支柱GO)的前表面的形状仿照所述挡风屏Gl)的形状,在与所述挡风屏支柱GO)重叠的部位,在所述挡风屏Gl)设置有与所述行驶风导入部G8)不同而将行驶风导向所述挡风屏支柱GO)的前表面的上侧行驶风导入窗(65)。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罩(36)的前表面设置有台阶部(68),该台阶部(68)向车宽度方向左右延伸以分离行驶风中所包含的水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罩(36)的前表面后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凹陷的凹部(67a)。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对具有将行驶风导向挡风屏的后方的结构的鞍乘型车辆而言,能够减轻对乘坐者的热影响。挡风屏支柱(40)在下部一体地具有从前罩(36)向上方离开的桥状部(71),并且具备左右的连结部(61L、61R),该左右的连结部(61L、61R)从该桥状部(71)向车宽度方向延伸并在相比前叉部件(25)而位于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与车架侧连结,从行驶风导入部(48)导入的行驶风通过前罩的上缘和桥状部(71)之间向车辆后方流动。在挡风屏支柱(40)支承有显示车辆的行驶状态的仪表(73)。
文档编号B62J17/04GK102464050SQ2011103315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9日
发明者津久井浩明, 铃木祥高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