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尤其涉及具有后柱、上部角隅、上部弯曲形状区域以及车顶横梁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所述后柱包含设置在车辆后部上形成的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内板、在所述后柱内板的车辆外侧从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向车辆侧上方延伸的后柱加强件以及在所述后柱加强件的车辆外侧设置在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外板,所述上部角隅由后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含上部角隅,所述车顶横梁在后背门开口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有用于加强形成在车辆后部的后背门开口的结构。例如如图11所示,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34975号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加强形成在车辆后部的后背门开口86的以往结构。图11中,在车辆的后背门开口 86的下部角隅88设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弯 曲部90,在后围横梁92内设有支撑件94。并且,支撑件94的上端100接合于弯曲部90的弯曲终止部96,支撑件94的下端98在比上端100靠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处接合于后围横梁92。这样,支撑件94从弯曲终止部96向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倾斜设置,因此能够使施加于弯曲终止部96的负荷从弯曲终止部96分散到向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偏置的下端98与后围横梁92的接合部。然而,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中,施加于后背门开口 86的弯曲部90的弯曲终止部96的负荷通过支撑件94等在车宽方向的中央侧传递到后围横梁92内。因此,在为了在弯曲部90处扩大后背门开口 86而减小弯曲部90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下,如果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以集中于弯曲部90的状态通过该弯曲部90时,则有时会发生弯曲部90的变形等或弯曲终止部96的点焊剥离,因而存在弯曲部90的加强不够充分的问题。此外,在车辆的行驶中,会产生向车辆前后方向牵拉车身上部的负荷,因此,负荷尤其易于集中在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上形成的弯曲部,而且在后柱向车身前方倾斜的情况下,存在负荷更易于集中在上部角隅的弯曲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传递到后柱加强件的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的弯曲部。本实用新型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包括后柱,该后柱包含设置在车辆的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内板、在所述后柱内板的车辆外侧从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向车辆侧上方延伸的后柱加强件、以及在所述后柱加强件的车辆外侧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外板,所述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中设定有上部弯曲形状区域,该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含由所述后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所述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还包括车顶横梁,该车顶横梁在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所述后柱加强件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离开。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来充分确保扩大后背门开口时的加强,并且后柱加强件的上端部与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互相离开地设置,因此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的传递到后柱加强件的负荷易于通过后柱加强件向车辆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传递而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柱外板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离开。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来充分确保扩大后 背门开口时的加强,并且后柱加强件的上端部与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以及后柱外板的上端部与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互相离开地设置,因此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的传递到后柱加强件以及后柱外板的负荷易于通过后柱加强件向车辆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传递而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柱内板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连接。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后柱内件与车顶横梁连接,因此通过所述闭合剖面结构能够进一部促进后柱的加强进而促进上部形状领域的加强。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加强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位于所述后柱内板与所述后柱外板之间,所述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重叠的位置。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后柱内板与后柱外板之间的加强部件对包含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而被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进行加强,而且该加强部件延伸至与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扩大了后背门开口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加强上部弯曲形状区域,从而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括形成所述上部角隅的圆弧状部的上部弯曲部、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上部侧缘部、以及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部横缘延伸的上部横缘部,其中,所述加强部件从所述上部侧缘部通过所述上部弯曲部而设置至所述上部横缘部。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加强部件在后柱内板与后柱外板之间从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上部侧缘部通过上部弯曲部设置至上部横缘部,来加强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因此即使在减小包含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而被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上部弯曲部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加强部件是减震器加强件,所述减震器吸收开闭后背门时的振动。[0017]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减震器加强件形成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加强部件,因此能防止用于加强的零件数量增加,因此,既能防止作业增加及成本上升,又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在本实用新型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柱加强件与所述后柱外板及所述后柱内板这两者的至少一者在沿着负荷传递方向亦即车辆上下方向的多处被焊接或者沿着所述负荷传递方向被连续焊接。在采用该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后柱加强件与上述后柱外板及上述后柱内板的至少一者在沿着负荷传递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的多处被焊接或者沿着负荷传递方向被连续焊接,因此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易通过后柱的后柱加强件向车辆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 传递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传递到后柱加强件的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的弯曲部。
图I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外装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I所示的状态去除车顶板、车外板及后背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去除车顶横梁的右半部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去除车顶横梁的左半部分、右侧的后柱外板及右上侧的加强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去除后柱内板后从车室内观察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2所示状态的右侧的上部角隅的周边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图I所示的状态去除后背门及右侧的后柱外板后的状态的右侧的上部角隅的周边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8是沿图3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与图6对应。图11是以往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另夕卜,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及“上”、“下”、“左”、“右”时,只要未特别说明,则取决于附图。如图I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I具备覆盖车室顶部的车顶板2、形成车辆I的左右侧面的左右一对车外板4、4(图I中仅示出右侧的车外板)以及覆盖车室后部的后背门6。如图2所示,车辆I具有在打开后背门6时向车室开口成四边形状的后背门开口
8。车辆I具备加强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后背门开口 8包括左右一对上部角隅16、16以及左右一对下部角隅20、20。上述上部角隅16是从后背门开口 8的纵向的侧缘12向横向的上部横缘14弯曲成圆弧状的部分。上述下部角隅20是从后背门开口 8的纵向的侧缘12向横向的下部横缘18弯曲成圆弧状的部分。 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具备车顶横梁22,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一对后柱24、24 ;以及后端板26,以在车身的最后方且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下方分隔车室与车辆I外部的方式从上述后柱24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上述后柱24设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侧缘12,从上述侧缘12向上述上部角隅16延伸。S卩,由上述后柱2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在上述上部角隅16,设有吸收开闭后背门6时的振动的减震器28。在车辆I的侧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纵梁30连接于上述上部角隅16。另外,在除了图2及图7以外的附图中省略了减震器28的图示。图3中示出了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即,图3中示出了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分将上述车顶横梁22沿车辆前后方向切断后去除上述车顶横梁22的右半部分的状态。上述车顶横梁2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剖面形成为闭合剖面结构32。上述车顶横梁22借助上述闭合剖面结构32,对弯曲负荷或扭曲负荷等具有高刚性。通过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与其他部件连接,能够强化后背门开口 8的周边部的刚性。上述车顶横梁22通过上述闭合剖面结构32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的一部分。如图3及图4所示,上述后柱24具备后柱外板34、后柱加强件36及后柱内板38。上述后柱外板34在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处所设的后柱24中形成在车辆外侧。上述后柱加强件36形成在上述后柱外板34的车辆内侧。上述后柱内板38形成在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车辆内侧。上述后柱外板34从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侧缘12延伸到上述上部角隅16。上述后柱加强件36从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侧缘12向车辆侧方且前方且上方的车顶纵梁30延伸,在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前端部36a处连接于上述车顶纵梁30。上述后柱内板38从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侧缘12通过上述上部角隅16延伸到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上部横缘14。上述后柱内板38还进一步向车辆侧方且前方且上方的上述车顶纵梁30延伸。如图5所示,后端板26在车身的下部设在外侧。后端板26在其上端连接于后柱外板34。后端板26从后柱外板34朝垂直下方延伸,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的下部分。后端板26在下部角隅20处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而大致水平地延伸,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横缘18。S卩,由上述后端板2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角隅20。在上述后端板26的车室侧,形成有下部后柱加强件40和未图示的后柱内板38。在上述后端板26的前方且在上述后柱内板38下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形成有车轮罩42。上述车轮罩42的上面部在侧视下呈弓状延伸。在上述车轮罩42的中央上部,安装着承受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的后悬架44。如图6所示,后柱外板34的上端部34a与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的一部分的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Wl的长度而设。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上述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W2的长度而设。上述后柱外板34与上述后柱加强件36在沿着从上述后柱外板34的下部向上方的车顶纵梁30的箭头A的方向,即在沿着向车顶纵梁30传递负荷的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处部位通过点焊而焊接。或者,上述后柱外板34与上述后柱加强件36也可沿着上述负荷传递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连续通过激光焊接而焊接。同样地,上述后柱加强件36与上述后柱内板38在沿着向车顶纵梁30传递负荷的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处部位通过点焊而焊接。或者,上述后柱加强件36与上述后柱内板38也可沿着上述负荷传递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连续通过激光焊接而焊接。上述多处部位的焊接例如通过在排列成列状的多处部位进行焊接而进行。而且,上述连续焊接例如通过呈直线状焊接而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包括图6所示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以及图5所示的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是以包含上述上部角隅16且覆盖该上部角隅16的方式而设定的区域。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是以包含上述下部角隅20且覆盖该下部角隅20的方式而设定的区域。如图6所示,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包括上部弯曲部50,形成上述上部角隅16的圆弧状部;上部侧缘部52,从上述上部弯曲部50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延伸;以及上部横缘部54,从上述上部弯曲部50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横缘14延伸。上述上部弯曲部50从位置LI沿着上述上部角隅16的圆弧以指定宽度弯曲延伸到位置L2。上述上部侧缘部52从上述位置LI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以指定宽度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到下方的位置L3。上述上部横缘部54从上述位置L2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横缘14以指定宽度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到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L4。如图5所示,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包括下部弯曲部56,形成上述下部角隅20的圆弧状部;下部侧缘部58,从上述下部弯曲部56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延伸;以及下部横缘部60,从上述下部弯曲部56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横缘18延伸。上述下部弯曲部56从位置L5沿着上述下部角隅20的圆弧以指定宽度弯曲延伸到位置L6。上述下部侧缘部58从上述位置L6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以指定宽度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到上方的位置L7。上述下部横缘部60从上述位置L5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横缘18以指定宽度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到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L8。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弯曲部50的曲率半径的大小与扩大后背门开口8的开口面积之前的上述曲率半径的大小相比,形成得大约小10%左右。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弯曲部56的曲率半径的大小与扩大后背门开口 8的开口面积之前的上述曲率半径的大小相比,形成得大约小30%左右。上述上部弯曲部50的曲率半径的大小与上述下部弯曲部56的曲率半径的大小的合计大小与扩大后背门开口 8的开口面积之前的上述合计大小相比,成得大约小20%左右。如图7所示,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上设有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部件即减震器加强件62,其中,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以包含上述上部角隅16且覆盖该上部角隅16的方式设定。减震器加强件62是形成有从上部角隅16的两端延伸的直线部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减震器加强件62是一体形成有沿着上部角隅16的弯曲形状部66和从弯曲形状部66的两端延伸的横直线部64及纵直线部68的部件。吸收开闭后背门6时的振动的减震器28连接于减震器加强件62。减震器加强件62发挥作为支撑减震器28的减震器支撑部件的功能,并且也发挥作为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部件的功能,由具备确保承受来自减震器28的负荷的耐久强度所需的厚度的板状部件形成。减震器加强件62配设在后柱内板38与后柱外板34之间。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的横直线部64延伸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横缘部54内,且形成为向大致车宽方向内侧的指定宽度的平板形状。上述横直线部64的前端延伸到在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的下方上下重叠的位置。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的弯曲形状部66沿着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弯曲部50而弯曲延伸。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的纵直线部68延伸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内,且形成为向大致垂直下方的指定宽度的平板形状。这样,减震器加强件62从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通过上部弯曲部50延伸到上部横缘部54。即,减震器加强件62从车辆I的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经过上部角隅16跨及延伸到上部横缘14,且连接于所述各部分12、16、14(或52、50、54)。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加强件62从横直线部64通过弯曲形状部66 —体地形成到纵直线部68,但减震器加强件62的各部分或一部分也可独立地形成。接下来,参照图8来说明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图8的右方向表示车辆I的右侧面,图8的上方向表示车辆I的前方。如图8所示,在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车外板4、后柱外板34、减震器加强件62、后柱加强件36、后柱内板38。如图8的左下部分所示,在上述上部侧缘部52的开口 8侧,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后柱外板34、作为加强部件的减震器加强件62及后柱内板38。这三片板状部件34、62、38合成三层结构,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在上述上部侧缘部52的反开口 8侧,从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沿着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减震器加强件62的外端部70,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车外板4、后柱外板34及减震器加强件62。这三片板状部件34、62、62合成三层结构,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在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弯曲部50的开口 8侧,沿着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的边缘,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后柱外板34、减震器加强件62及后柱内板38。这三片板状部件34、62、38合成三层结构,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
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在上述上部弯曲部50的反开口 8侧,沿着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的外端部70,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车外板4、后柱外板34及减震器加强件62。这三片板状部件34、62、62合成三层结构,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接下来,参照图7,在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横缘部54,减震器加强件62配置在后柱内板38之上,在后柱内板38上,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0069]此处,后柱内板38在未形成减震器加强件62的上端部,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与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的一部分的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焊接在一起。接下来,如图5所示,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角隅20上设有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加强部件74,其中,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以包含上述下部角隅20且覆盖该下部角隅20的方式设定。下部加强部件74具有沿着下部角隅20的弯曲形状部78和在弯曲形状部78的两侧延伸的横直线部80及纵直线部76。上述下部加强部件74的纵直线部76延伸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侧缘部58内,且形成为向大致垂直上方的指定宽度的平板形状。上述下部加强部件74的弯曲形状部78沿着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弯曲部56而弯曲延伸。上述下部加强部件74的横直线部80在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横缘部60内 延伸指定长度,且形成为向大致车宽方向内侧的指定宽度的平板形状。上述横直线部80与上述弯曲形状部78及上述纵直线部76独立地形成。这样,下部加强部件74从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侧缘部58延伸到下部弯曲部56。即,下部加强部件74从车辆I的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跨及延伸到下部角隅20,并连接于所述各部分12、20 (或58、56)。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加强部件74中,横直线部80与弯曲形状部78及纵直线部76独立地形成,但也可一体地形成。接下来,参照图9来说明上述下部加强部件74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图9的左方向表示车辆I的前方,图9的上方向表示车辆I的右侧面。如图9所示,在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侧缘部58,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后端板26、下部后柱加强件40、下部加强部件74、后柱内板38。下部加强部件74在下部后柱加强件40与后柱内板38之间或者在后端板26与后柱内板38之间,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于后柱内板38。在后柱内板38上,在其上部通过焊接而焊接着下部后柱加强件40。如图9的右下部分所示,在上述下部侧缘部58的车辆后方侧,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配置着后端板26、下部后柱加强件40及后柱内板38的下部。这三片板状部件26、40、38合成三层结构,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接下来,参照图10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中,后柱外板连接于车顶横梁。另外,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后柱外板未连接于车顶横梁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分省略说明,主要只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本变形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车辆81具有在打开后背门6时向车室开口成四边形状的后背门开口 8。车辆81具备加强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后背门开口 8包含左右一对上部角隅16、16(图10中仅示出右侧的上部角隅)。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具备在后背门开口 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横梁22以及左右一对后柱82、82 (图10中仅示出右侧的后柱)。上述后柱82设在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从上述侧缘12向上述上部角隅16延伸。在车辆81的侧面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纵梁30连接于上述上部角隅16。上述后柱82具备后柱外板84、后柱加强件36及后柱内板38。上述后柱外板84在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上所设的后柱82中形成在车辆外侧。上述后柱加强件36形成在上述后柱外板84的车辆内侧。上述后柱内板38形成在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车辆内侧。上述后柱外板84从后背门开口 8的上述侧缘12延伸到后背门开口 8的上方的后柱内板38的上端部附近。上述后柱外板84的上端部84a比减震器加强件62的横直线部64进一步延伸到车宽方向的内侧,并与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的一部分的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连接。在该后柱外板84的上端部84a的位置,从车辆I的外侧依序重叠配置着后柱外板84、车顶横梁22及后柱内板38,在多处部位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根据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后柱外板84的上端部84a连接于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因此后柱外板84与闭合剖面结构32之间的负荷传递成为可能,能够进一步充分确保扩大后背门开口 8时的加强。而 且,由于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因此在车辆I的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的传递到后柱加强件36的负荷因后柱加强件36朝车辆81的侧上方延伸,因而易通过后柱加强件36向车辆81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在车辆I的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22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另外,车身的各部分的焊接,例如后柱外板34、减震器加强件62及后柱内板38的焊接等也可如后柱外板34与后柱加强件36的焊接般,通过激光焊接而连续焊接。如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了各种形态。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形态中的主要形态总结如下。首先,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具有后柱24,包括设在车辆I的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的后柱内板38以及在上述后柱内板38的车辆外侧设在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的后柱外板34 ;由上述后柱2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 ;以及包含上述上部角隅16而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包括上部弯曲部50,形成上述上部角隅16的圆弧状部;上部侧缘部52,从上述上部弯曲部50沿着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延伸;以及上部横缘部54,从上述上部弯曲部50沿着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横缘14而延伸。上述加强结构10在上述后柱内板38与上述后柱外板34支架具有减震器加强件62作为加强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部件。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从上述上部侧缘部52通过上述上部弯曲部50设置至上述上部横缘部54。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减震器加强件62在后柱内板38与后柱外板34之间从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通过上部弯曲部50设置至上部横缘部54,以加强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因此即使在减小以覆盖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的方式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弯曲部50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而且,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中,吸收开闭后背门6时的振动的减震器28的减震器加强件62被兼用作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部件。[0093]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减震器加强件62形成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用于加强的零件数量增加,因此,能够防止增加作业或成本,也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而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具有后端板26,以在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下方隔开车室与车辆I外部的方式从上述后柱24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由上述后端板2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角隅20 ;以及包含上述下部角隅20而设定的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具备下部弯曲部56,形成上述下部角隅20的圆弧状部;下部侧缘部58,从上述下部弯曲部56沿着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延伸;以及下部横缘部60,从上述下部弯曲部56沿着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横缘18延伸。上述加强结构10具有加强上述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加强部件74。上述下部加强部件74至少设在上述下部侧缘部58及上述下部弯曲部56。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下部加强部件7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下部 后柱加强件40与后柱内板38之间或者在后端板26与后柱内板38之间)从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至少下部侧缘部58设置至下部弯曲部56,以加强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因此即使在减小以覆盖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角隅20的方式设定的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弯曲部56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而且,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下部加强部件74对以覆盖来自车辆I的后悬架44的输入负荷易施加的后背门开口 8的下部角隅20的方式设定的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至少下部侧缘部58及下部弯曲部56进行加强,因此能够抑制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变形,例如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的下部侧缘部58等因来自后悬架44的输入负荷向后背门开口 8的内侧倾倒,或者下部弯曲形状区域48发生扭曲等。而且,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中,在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上述后柱外板34、上述减震器加强件62及上述后柱内板38这三片板状部件叠合焊接在一起。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在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上部侧缘部52,后柱外板34、减震器加强件62及后柱内板38这三片板状部件叠合焊接在一起,因此在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中形成包含减震器加强件62的板状部件的三层结构。因此,能够充分加强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中,上述后柱24还包括后柱加强件36,上述后柱加强件36在上述后柱内板38与上述后柱外板34之间从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朝车辆侧上方延伸,上述后柱加强件36与上述后柱外板34及上述后柱内板38中的至少一者沿着负荷传递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在多处被焊接或连续焊接。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后柱加强件36与上述后柱外板34及上述后柱内板38中的至少一者沿着负荷传递方向即车辆上下方向在多处被焊接或连续焊接,因此车辆I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易通过后柱24的后柱加强件36向车辆I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在车辆I的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22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传递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0101]而且,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中,还包括车顶横梁22,在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32,上述后柱24还包括后柱加强件36,所述后柱加强件36在上述后柱内板38与上述后柱外板34之间从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朝车辆侧上方延伸,上述后柱内板38的上端部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连接,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上述后柱外板34的上端部34a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利用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来充分确保扩大后背门开口 8时的加强,并且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及后柱外板34的上端部34a与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因此车辆I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的传递到后柱加强件36及后柱外板34的负荷易通过后柱加强件36向车辆I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在车辆I的行驶中来自路面的 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22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传递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而且,通过后柱24与车顶横梁22连接,后柱24甚而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通过所述闭合剖面结构32得到进一步促进。而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具有后柱82,包含设在车辆81的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的后柱内板38、在上述后柱内板38的车辆外侧从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朝车辆侧上方延伸的后柱加强件36及在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车辆外侧设在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侧缘12的后柱外板84 ;由上述后柱8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 ;以覆盖上述上部角隅16的方式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 ;以及车顶横梁22,在上述后背门开口 8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32。上述后柱内板38的上端部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连接,上述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上述后柱外板84的上端部84a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连接。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利用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进一步充分确保扩大后背门开口 8时的加强,并且后柱加强件36的上方侧上端部36b与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隔开设置,因此车辆I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的传递到后柱加强件36的负荷易通过后柱加强件36向车辆81的侧上方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在车辆81的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向车顶横梁22传递而集中传递给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因此,能够抑制因负荷集中传递造成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中的点焊或激光焊接的剥离等,从而实现耐久性的提高。而且,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后背门开口 8的加强结构10中,设在上述后柱内板38与上述后柱外板34之间以加强上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作为加强部件的减震器加强件6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到与上述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重叠的位置。在采用该结构的加强结构10中,设在后柱内板38与后柱外板34之间的减震器加强件62加强以覆盖后背门开口 8的上部角隅16的方式设定的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且延伸到与车顶横梁22的闭合剖面结构32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扩大后背门开口 8的情况下,也能充分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的加强,并且能够确保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难以产生变形所必要的刚性 。
权利要求1.一种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后柱,该后柱包含设置在车辆的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内板、在所述后柱内板的车辆外侧从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向车辆侧上方延伸的后柱加强件、以及在所述后柱加强件的车辆外侧设置在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外板, 所述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中设定有上部弯曲形状区域,该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含由所述后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 所述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还包括车顶横梁,该车顶横梁在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 所述后柱加强件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外板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内板的上端部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加强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位于所述后柱内板与所述后柱外板之间, 所述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括形成所述上部角隅的圆弧状部的上部弯曲部、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上部侧缘部、以及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部横缘延伸的上部横缘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从所述上部侧缘部通过所述上部弯曲部而设置至所述上部横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减震器加强件,所述减震器吸收开闭后背门时的振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加强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的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位于所述后柱内板与所述后柱外板之间, 所述加强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至与所述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弯曲形状区域包括形成所述上部角隅的圆弧状部的上部弯曲部、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延伸的上部侧缘部、以及从所述上部弯曲部沿着所述后背门开口的上部横缘延伸的上部横缘部,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从所述上部侧缘部通过所述上部弯曲部而设置至所述上部横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是减震器加强件,所述减震器吸收开闭后背门时的振动。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加强件与所述后柱外板及所述后柱内板这两者的至少一者在沿着负荷传递方向亦即车辆上下方向的多处被焊接或者沿着所述负荷传递方向被连续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后背门开口的加强结构包括后柱(24),包含设置在车辆的后背门开口(8)的侧缘的后柱内板(38)、在后柱内板的车辆外侧从后背门开口的侧缘向车辆侧上方延伸的后柱加强件(36)、及在后柱加强件的车辆外侧设置在后背门开口的侧缘的后柱外板(34);上部弯曲形状区域(46),由后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的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16)形成;车顶横梁(22),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具有闭合剖面结构(32);其中,后柱加强件的上端部(36b)与车顶横梁的闭合剖面结构相互离开。由此,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来自路面的输入负荷中传递到后柱加强件的负荷向车顶横梁传递而集中传递给后背门开口的上部角隅的弯曲部。
文档编号B62D25/10GK202657115SQ20122022136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8日
发明者松冈秀典, 问注所久史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