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4308阅读:1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尾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汽车尾翼均以一定的高度和角度固定安装,目的是提高汽车高速时的抓地力,进而增加汽车的安全稳定性能,没有考虑汽车承载量变化及不同速度状态下,汽车尾翼减小空气阻力、调节升力,进而达到节油的作用,因此需要ー种自动可调高度角度的汽车尾翼,以便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节已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包括翼型、角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翼型上设置有滑槽;所述角度调节杆与高度调节杆的上端分别与滑槽和翼型相连接,下端分别与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相连接;所述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与机架及基座刚性连接,基座安装在汽车尾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由直线电机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所述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由主电磁装置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本实用新型可随汽车承载量与行驶速度的变化而调节高度及角度,不仅适用于三厢车也适用于两厢车等车型,利用调节尾翼翼型高度、角度,来减小汽车空气阻力、调节汽车升力,在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并使汽车外形增添动感,増加人们对汽车个性化的追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高度调节装置及电磁-弹簧卡销定位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图中1.翼型;2.高度调节杆;3.主电磁装置;4.电磁弹簧卡销;5.电磁高度调节装置;6.直线电机驱动装置;7.角度调节杆;8.滑槽;9.机架;10.基座。图中N、S表示的是电磁的N极和S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通过基座10固定在汽车尾部,基座10安装在汽车尾部,基座10上固定有机架9,机架支撑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与电磁高度调节装置5,翼型I下方的角度调节杆7与高度调节杆2分别连接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5。当按下升高按钮SBl时,接触器KMl的线圈通电,其长断触点KMl闭合,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与电磁高度调节装置5通电,角度调节杆7与高度调节杆2向上运动;当按下下降按钮SB2时,接触器KM2的线圈通电,其长断触点KM2闭合,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与电磁高度调节装置5通电,角度调节杆7与高度调节杆2向下运动;当按下前倾按钮SB3时,接触器KM3的线圈通电,其长断触点KM3闭合,使接触器KM2的线圈通电,KM2的长断触点闭合,同时接触器KM3的常闭触点断开,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通电,角度调节杆7向下运动,其上端铰销在滑槽8内滑动,使翼型前倾;当按下前倾按钮SB4时,接触器KM4的线圈通电,其长断触点KM4闭合,使接触器KM2的线圈通电, KM2的长断触点闭合,同时接触器KM4的常闭触点断开,直线电机驱动装置6通电,角度调节杆7向上运动,其上端铰销在滑槽8内滑动,使翼型后倾。当以上角度调节杆7与高度调节杆2上升或下降达到预定位置时,则电磁弹簧卡销4断电使角度调节杆7与高度调节杆2定位。通过翼型位置的改变,达到改变其动阻力和升力。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包括翼型、角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型上设置有滑槽;所述角度调节杆与高度调节杆的上端分别与滑槽和翼型相连接,下端分别与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相连接;所述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与机架及基座刚性连接,基座安装在汽车尾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电机驱动装置由直线电机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所述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由主电磁装置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汽车尾翼装置,包括翼型、角度调节杆、高度调节杆,翼型上设置有滑槽;角度调节杆与高度调节杆的上端分别与滑槽和翼型相连接,下端分别与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相连接;直线电机驱动装置和电磁高度调节装置与机架及基座刚性连接,基座安装在汽车尾部。直线电机驱动装置由直线电机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电磁高度调节装置由主电磁装置与电磁弹簧卡销两部分组成。本实用新型可随汽车承载量与行驶速度的变化而调节高度及角度,适用于不同车型,利用调节尾翼翼型高度、角度,来减小汽车空气阻力、调节汽车升力,在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
文档编号B62D37/02GK202641895SQ201220258039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
发明者刘晋霞, 蔚东洋, 钟佩思, 张明明, 王子平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