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713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小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娱乐的小车。
背景技术
目前儿童车大多以儿童三轮车为主,儿童三轮车使用时,需要儿童踩前踏板,使用起来比较费劲,容易造成儿童疲劳;而且儿童在使用时均采用骑的方式,使得大腿与车座不断摩擦,车座对下体挤压,对身体有损。另外,儿童三轮车大多采用后面设置两个轮子的形式,且后面两个轮子的支架是固定于车身,不能相对车身转动,因此后轮所在平面始终与车身的延长方向平行,这样儿童三轮车在转弯时非常的不便,转弯不灵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小车,该小车改变骑的方式,坐着便可以驾驶,使用方便、转弯灵活,且有利于身体健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小车,包括座架、车头、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连接,连接件的前端与车头铰接,车头可以相对连接件左右转动,车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车头的下端设有M个前滑轮组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N个后滑轮组件,其中M+N ^ 3,所述前滑轮组件包括前滑轮和前滑轮支架,前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前滑轮的转轴连接,前滑轮支架的上端与车头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滑轮组件包括后滑轮和后滑轮支架,后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后滑轮的转轴固定连接,后滑轮支架的上端与座架的下端连接;前滑轮支架或/和后滑轮支架倾斜设置;当N>1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辅助后滑轮转弯的摆尾装置。作为优选,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连接,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摆尾装置包括定轴、复位套筒和弹性件,定轴与座架的下端连接,复位套筒套于定轴外且复位套筒的侧面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复位套筒内,弹性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或座架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U形板,所述定轴的两端分别与U形板的两端连接,且定轴外套设有轴承,复位套筒位于U形板的中部,且复位套筒与轴承套接。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扭簧,复位套筒的一个端部在靠近U形板的一侧设有缺口,缺口的中部设有凸块,扭簧设置于复位套筒的该端部内,且扭簧的两端部通过缺口伸出复位套筒外,且扭簧的两端部位于凸块的两侧,所述U形板设有与凸块配合的定位块,定位块位于扭簧的两端部之间。作为优选,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和固定块,所述端盖的中部开有与定轴相配合的通孔,端盖设置于复位套筒的一侧且位于U形板内,端盖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块,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扭簧位于端盖内,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块的两侧,所述复位套筒与端盖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的一端连接,固定块的另一端伸入端盖且位于扭簧的两端之间;所述U形板的一侧板和端盖均设有锁止孔,锁止孔内设有锁止块。作为优选,所述座架的下端固设有U形板,所述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定轴、复位弹簧、调节环、下套环、滚珠和上套环,所述调节环的中部设有与定轴相配合的轴孔,所述复位套筒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纹;所述上套环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上套筒的上端设有连接部,所述上套环、下套环、复位弹簧、调节环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内,所述调节环与复位套筒螺纹连接,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和调节环相抵,所述下套环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或/和上套环的下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下曲面凹槽,所述上曲面凹槽和下曲面凹槽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所述滚珠位于曲面凹槽内;所述复位套筒的侧面开有通孔,所述下套环的侧面开有去通孔相通的缺口,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件,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缺口内;所述U形板的上侧板设有连接孔,所述上套环的上套管的连接部插入所述连接孔且与连接孔套接,所述定轴的上端依次穿过U形板的下侧板、调节环、下套环、上套环以及上套管的连接部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连接体,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体,前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后段连接体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且连接体外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件。作为上述连接件的变形,连接件可以这样设计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和固定件,位于最前方的一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且该连接体的后端设有连接套管或套杆,其他连接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套管和套杆,所述连接套管和套杆均设有用于连接且相互配合的安装孔,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且通过固定件穿过安装孔固定连接;最后一段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车头包括左右方向设置的脚踏杆和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与脚踏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下端与前滑轮支架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中部与连接件的前端铰接;所述支撑杆的中部为水平段,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接轴,所述连接件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套筒与连接轴铰接。作为优选,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为碟刹,碟刹设置于其中一个后滑轮组件上,碟刹的刹手把设置于座架,所述座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刹手把设置于其中一个扶手下方,刹手把与扶手呈V形设置。当座架的下端设有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连接,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连接。弹性连接件在与座架、后滑轮支架连接时,可采用焊接,或是通过其他固定件辅助连接,如螺栓等。弹性连接件在伴随后滑轮偏转变形后,弹性连接件带动后滑轮向平行于连接件的延长方向恢复,从而可以减小后滑轮的偏转角度。进一步地,所述车头的下端设有一个前滑轮组件,座架的下端设有两个后滑轮组件。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坐姿驾驶小车,使用非常舒适;同时在座架与后滑轮组件之间设置摆尾装置,使得后滑轮偏转角度减小,有利于车转弯、保持车平衡。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脚左右踩动,便可以驱动小车前行,降低了使用难度,提高了安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运动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连接件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尾装置与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摆尾装置的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摆尾装置与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图9为图8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与U形板的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的摆尾装置除去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上套环71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 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下套环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摆尾装置的俯视图。图16为图15的A-A向剖视图。图17为图15的B-B向剖视图。附图标记为I—车头11—脚踏杆12—支撑杆111——脚踏部13——连接轴21——套筒2——连接件3——前滑轮组件31——前滑轮支架32——前滑轮4——座架41——扶手5——后滑轮组件51——后滑轮支架52——后滑轮7——刹手把22——连接体23——套杆24——套管25——固定件6——摆尾装置61——复位套筒62——轴承63——垫圈64-复位套管65-螺帽66-扭簧67——定轴611——凸块8——U形板81——定位块68——固定块69——端盖9——锁止块691——限位凸块692——锁止孔71——上套环711——连接部712——上套管72-下套环721-上曲面凹槽722-缺口73——复位弹簧74——调节环75——螺钉82——连接孔713——下曲面凹槽61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17,以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实施例一种小车,包括座架4、车头1、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的后端与座架4连接,连接件2的前端与车头I铰接,车头I可以相对连接件2左右转动,车头I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111,车头I的下端设有M个前滑轮组件3,所述座架4的下端设有N个后滑轮组件5,其中M+N ≥ 3,M、N为正整数,所述前滑轮组件3包括前滑轮32和前滑轮支架31,前滑轮支架31的下端与前滑轮32的转轴连接,前滑轮支架31的上端与车头I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滑轮组件5包括后滑轮52和后滑轮支架51,后滑轮支架51的下端与后滑轮52的转轴固定连接,后滑轮支架51的上端与座架4的下端连接;前滑轮支架31或/和后滑轮支架51倾斜设置;当N>1时,所述座架4的下端设有辅助后滑轮52转弯的摆尾装置。这里倾斜设置是指前滑轮支架31的下端、后滑轮支架51的下端分别与前滑轮32、后滑轮52连接,前滑轮支架31、后滑轮支架51的上端分别相应的与车头1、座架4连接,且前滑轮支架31、后滑轮支架51的延长方向与水平面保持一定的夹角,夹角在(Γ90度之间,不包括端点值。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人坐在座架4上,人的两腿分别踏在车头I的两个脚踏部111上,两脚左右蹬踏使得车头I左右摆动,同时人体配合扭动,使得前滑轮32和后滑轮52相对偏转,即前滑轮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52所在平面不平行,如以小车的长度方向为基准,当脚踏车头I使得车头I和前滑轮32向左偏转,后滑轮52向右偏转或者保持不变时,由于至少前滑轮支架31、后滑轮支架51中的一个为倾斜设置,假设前滑轮支架31为倾斜设置,此时小车的前滑轮支架31在摆动中受到向左前方向的力,车头I向左前方向移动,由于连接件2与车头I铰接,连接件2将带动座架4以及后滑轮52逐渐向左前移动,直到后滑轮52与前滑轮32平行;如果通过脚踏保持车头I与连接件2之间的角度,而且小车的速度保持一定的速度,则小车作圆周运动;当后滑轮52所在平面与前滑轮32所在平面平行时或将要平行时,通过脚踏车头1,改变车头I的偏转方向,车头I和前滑轮32均向右偏转,前滑轮32向右前移动,连接件2、座架4以及后滑轮52逐渐转向并向右前移动;当后滑轮52所在平面与前滑轮32所在平面平行时或将要平行时,再改变车头I的偏转方向,如此反复,小车以S曲线的方式向前移动。同理,当小车的后滑轮支架51为倾斜设置,在前滑轮32与后滑轮52相对偏转时,当人扭摆,后滑轮支架51受到地面倾斜的推力,推动座架4相对车头I侧向前进,使得前滑轮32与后滑轮52之间的偏转角度减小直到平行,通过车头I左右摆动从而可以使得小车曲线前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如果小车的后滑轮52只有一个,则小车在转弯时非常灵便,如图1所示,此时后滑轮52可以不安装摆尾装置,当然也可以安装摆尾装置。但此时也可以将后滑轮组件设计成万向轮的结构,即后滑轮支架51与座架4铰接,后滑轮支架51可以绕其延长方向转动。当小车的后滑轮52为两个以上,设计摆尾装置,使得后滑轮52在转弯时,每个后滑轮52偏转的方向不一样,每个后滑轮52根据实际情况偏转,偏转中的后滑轮52的轮轴可以不同轴,有利于座架4转向摆尾;因此后滑轮52在转弯时由于每个转向角度都不一样,可根据座架4的转弯的需要调整其各自自身的偏转角度,相比目前的同轴后滑轮52的小车,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容易转弯,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一般将前滑轮支架31设置为倾斜,便于小车的启动;后滑轮支架51根据情况来设置,如果驾驶人控制小车能力较强,可以将后滑轮支架51也设置为倾斜;这样小车的前进速度较快;如果驾驶人控制小车能力较弱,将后滑轮支架51竖直设置,小车的前进速度较慢,如图1所示;也可以将后滑轮支架51水平设置。当前滑轮支架31设置为倾斜时,后滑轮支架51可以水平与摆尾装置连接,也可以倾斜的与摆尾装置连接,即后滑轮支架51呈水平状态或倾斜状态。前滑轮支架31的上端在与车头I连接时,可采用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活动连接,使得前滑轮支架31可以绕其伸长方向转动。由于活动连接时,车头I难以控制,本实用新型采用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4连接,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51连接。将摆尾装置设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在伴随后滑轮52偏转变形,且该变形量与座架4转弯时该后滑轮组件受到的离心力有关,因此每个后滑轮52偏转角度不一样,有利于座架4的摆尾,即尽快使得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与前滑轮32所在方向一致。同时,弹性连接件还带动后滑轮52向平行于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恢复,从而可以减小后滑轮52的偏转角度。可以减少前滑轮32与后滑轮52之间的偏转角度之和,进而增大拐弯的曲率半径,有助于安全转弯。其中,弹性连接件可以为弹簧钢制作的杆件。弹性连接件与座架4或后滑轮支架5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件如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摆尾装置6包括定轴67、复位套筒61和弹性件,定轴67与座架4的下端连接,复位套筒61套于定轴67外且复位套筒61的侧面与后滑轮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复位套筒61内,弹性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61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67或座架4连接。设置该摆尾装置6后,摆尾装置6 —直推动后滑轮52向平行于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转动;小车在转弯时,前滑轮32和后滑轮52的偏转方向不一样,当前滑轮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52所在平面之间夹角较大时,小车转弯的曲率半径较小,易造成翻车事故;设置摆尾装置6后,摆尾装置6 —直推动后滑轮52向平行于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转动,尽量保持后滑轮52沿着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前行;摆尾装置6在小车转弯时一直调整后滑轮52的偏转角度,尽量减小前滑轮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52所在平面直角的之间的夹角,增大转弯的曲率半径。以小车右转为例小车的车头I相对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保持右偏转,前滑轮32也保持右偏转,小车向右转弯;此时后滑轮52相对连接件2的延长方向向左偏转,前滑轮32和后滑轮52的偏转角度之和即为前滑轮32所在平面与后滑轮5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摆尾装置6在此过程中一直调整后滑轮52的偏转角度,使得后滑轮52的偏转角度变小(参见图3)。进一步地,所述座架4的下端设有U形板8,所述定轴67的两端分别与U形板8的两端连接,且定轴67外套设有轴承62,复位套筒61位于U形板8的中部,且复位套筒61与轴承62套接。通过设置轴承62,复位套筒61可以灵活的绕着定轴67转动,从而使得后滑轮52转动灵活。如图6、图7所示,摆尾装置6在于U形板8配合时,弹性件采用扭簧66,复位套筒61的一个端部在靠近U形板8的一侧设有缺口 722,缺口 722的中部设有凸块611,扭簧66设置于复位套筒61的该端部内,扭簧66的两端部通过缺口 722伸出复位套筒61,且扭簧66的两端部位于凸块611的两侧,所述U形板8设有与凸块611配合的定位块81,定位块81位于扭簧66的两端部之间。这样复位套筒61相对U形板8旋转时,通过凸块611带动扭簧66的其中一个端部旋转,而扭簧66的另一个端部被定位块81限位,从而使得摆尾装置6具有复位能力。为了让摆尾装置6便于装配,摆尾装置6设置了两个轴承,且还设置了两个复位套管64、螺帽65以及垫圈63。如图6、图7所示,其中一个复位套管64设置于两个轴承62之间,另一个复位套管64套设于扭簧66内,所述定轴67设有限位端,定轴67的另一端依次穿过U形板8的一侧板的通孔、其中一个轴承62、垫圈63、其中一个复位套管64、另一个轴承62、另一个复位套管64、U形板8的另一侧板的通孔并与螺帽65螺纹连接。该装配方式简单,易拆装。进一步地,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69和固定块68,所述端盖69的中部开有与定轴67相配合的通孔,端盖69设置于复位套筒61的一侧且位于U形板8内,端盖69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块691,所述弹性件为扭簧66,扭簧66位于端盖69内,且扭簧66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块691的两侧,所述复位套筒61与端盖69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68的一端连接,固定块68的另一端伸入端盖69且位于扭簧66的两端之间;所述U形板8的一侧板和端盖69均设有锁止孔692,锁止孔692内设有锁止块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实施时,可以将固定块68的一端与复位套筒61固定连接,如焊接;也可以采用配合的方式,如在复位套筒61的端面设有安装孔,固定块68的一端与该安装孔配合或过盈配合。U形板8的一侧板的锁止孔692为光孔,可便于加工,也可以为螺纹孔;端盖69的锁止孔692为螺纹孔,锁止块9为螺纹杆也可以为螺栓,锁止块9的一端穿过U形板8的锁止孔692并与端盖69的锁止孔692固定连接。该摆尾装置工作时,复位套筒61伴随后滑轮支架相对U形板8转动,由于端盖69通过锁止块9与U形板8固定连接,因此复位套筒61相对端盖69旋转,复位套筒61带动固定块68转动,固定块68推动扭簧66的一端,而扭簧66的另一端被端盖69的限位凸块691挡住,从而使得摆尾装置具有复位能力。为方便装配和摆尾装置运行,摆尾装置还设有复位套管64、螺帽65、垫圈63 ;参见图8、图9、图10 ;其中一个复位套管64设置于端盖69内,扭簧66套于复位套管64外(参见附图9),复位套筒61内套设有两个轴承62,轴承62分布于复位套筒61的两侧,两轴承62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复位套管64。进一步地,如图11至图17所示,所述座架4的下端固设有U形板8,所述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51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61、定轴67、复位弹簧73、调节环74、下套环
72、滚珠10和上套环71,所述调节环74的中部设有与定轴67相配合的轴孔,所述复位套筒61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纹;所述上套环71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712,上套筒712的上端设有连接部,所述上套环71、下套环72、复位弹簧73、调节环74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61内,所述调节环74与复位套筒61螺纹连接,复位弹簧73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72和调节环74相抵,所述下套环72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721或/和上套环71的下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下曲面凹槽713,所述上曲面凹槽721和下曲面凹槽713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所述滚珠10位于曲面凹槽内;所述复位套筒61的侧面开有通孔612,所述下套环72的侧面开有与通孔612相通的缺口 722,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件,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612插入缺口 722内;所述U形板的上侧板设有连接孔82,所述上套环71的上套管712的连接部711插入所述连接孔82且与连接孔82套接,所述定轴67的上端依次穿过U形板的下侧板、调节环74、下套环72、上套环71以及上套管712的连接部711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为螺钉75或螺栓,通孔612为螺栓孔;定轴67的上端设有外螺纹,固定件为螺帽65,定轴67的上端与螺帽65螺纹连接。小车拐弯时,首先后滑轮支架51带动复位套筒61转动,由于复位套筒61通过连接杆与下套环72连接,因此复位套筒61带动下套环72转动,由于上套环71通过其连接部与U形板套接,上套环71与U形板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上套环71不能伴随下套环72转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上套环71与U形板位置相对固定,将连接孔82设计呈多边形孔,连接部的外侧面设计为与连接孔82相配合的多边形,如六边形。在上套环71和下套环72相对转动时,由于上套环71和下套环72之间设有滚珠10,且上套环71的下端面设有下曲面凹槽713或/和下套环72的上端面设有上曲面凹槽721,则滚珠10初始状态位于曲面凹槽的中部,此时滚珠10将会伴随下套环72的转动而沿着曲面凹槽向一侧移动,由于曲面凹槽为中部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滚珠10将推动下套环72向下移动,并压缩复位弹簧
73。本实用新型在上套环71的下端面设有两个下曲面凹槽713,下套环72的上端面设有两个上曲面凹槽721,每个下曲面凹槽713和一个上曲面凹槽721配合形成一个中间大两侧小的容置空间,每个滚珠10位于一个容置空间内。由于复位弹簧73被压缩,复位弹簧73会推动下套环72向上运动,促使滚珠10回到原位,从而推动下套环72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下套环72带动复位套筒61复位,从而有利于小车转弯后,后滑轮支架51能够快速复位、其偏转角度快速减小,调整后滑轮支架51方向。其中,调节环74在复位套筒61内的位置可调,使得复位弹簧73的复位弹性力可以调节,进而调节摆尾装置摆尾的力度,调节后滑轮支架51偏转所需要的力度。如当调节环74向上移动时,复位弹簧73被压缩,复位套筒61相对U形板转动所需要的力变大,从而使得后滑轮支架51偏转所需要的力增加,因此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调节环74的位置,当控制小车转弯能力不足时,可以将调节环74向上移动,小车以较小的摆动幅度形式前进,当控制小车转弯能力较强时,可以将调节环74向下移动,小车以较大的摆动幅度形式前进。为提高摆尾装置的稳定性,在轴承62与U形变板的上侧板之间设有垫圈,在复位套筒61内至少设置一个轴承62,如在复位套筒61的上端部设置一个轴承62,且该轴承62套于上套环71的上套管712外,使得复位套筒61转动更加灵活;还可以在复位套筒61的下端部套设有另一个轴承62,且所述另一个轴承62位于调节环74的下方,在复位套筒61与U形板的下侧板之间设有另一个垫圈,同时在下套环72的下端延伸出下套筒723,下套筒723套于复位弹簧73的上端,便于复位弹簧73定向运动,如图16、图1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2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22,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连接体22,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体22,前段连接体22的前端与车头I铰接,后段连接体22的后端与座架4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段连接体22之间活动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22套接,且连接体22外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件25。通过相邻两段连接体22套接来调节连接件2的长度,套接后,可以采用固定件25为卡箍的形式,将两段连接体22固定;也可以采用在位于外面的连接体22上开螺纹孔,通过螺栓旋紧抵压位于内的连接体22的方式固定。如同5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采用两段连接体22,其中一个连接体22设有用于套接的套杆23,套杆23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另一个连接体22设有用于套接的连接套管24,连接套管24设有螺纹孔,套杆23套入连接套管24通过螺栓连接;套杆23套入套管24的距离可以调整。连接体22在与座架4连接时,在座架4上固定套管24,在连接体22上设置套杆23,通过螺栓将连接体22与座架4连接固定连接。方便连接体22与座架4拆卸、安装。作为连接件2的一种等同变形,所述连接件2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22和固定件25,位于最前方的一段连接体22的前端与车头I铰接,且该连接体22的后端设有连接套管24或套杆23,其他连接体2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套管24和套杆23,所述连接套管24和套杆23均设有用于连接且相互配合的安装孔,相邻的两段连接体22套接且通过固定件25穿过安装孔固定连接;最后一段连接件2的后端与座架4固定连接。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连接体22以及不同段数的连接体22,来调整小车的长度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相邻的连接体22在连接时,除了套接,还通过固定件25穿过相应的安装孔将相邻的连接体22固定连接,固定件25可以为销,也可以为螺栓;如图4所示。当最后一段连接体22的后端是连接套管24时,可以在座架4上固定一个套杆23,通过连接套管24与套杆23的固定连接,使得连接体22与座架4固定连接。当最后一段连接体22的后端是套杆23时,可以在座架4上固定一个连接套管24,通过连接套管24与套杆23的固定连接,使得连接体22与座架4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车头I包括左右方向设置的脚踏杆11和支撑杆12,支撑杆12的上端与脚踏杆11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12的下端与前滑轮支架31固定连接,支撑杆12的中部与连接件2的前端铰接。如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12的中部为水平段,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接轴13,所述连接件2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21,套筒21与连接轴13铰接。在实施时,可以在连接轴13上套接轴承62,套筒21与轴承62套接;使得连接件2与车头I铰接后转动更加灵活;作为变形,可以将套筒21套接在支撑杆12的竖直段,如现有自行车的龙头与车身的连接方式;但本实施例的套筒21与连接轴13的连接方式在实施时更加容易、方便。进一步地,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为碟刹,碟刹设置于其中一个后滑轮组件5上,碟刹的刹手把7设置于座架4。当小车速度过快,或需要将小车停下时,可以通过捏刹手把7来减速或停止。作为等同变化,刹车装置也可以为V刹。更进一步地,所述座架4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41,所述刹手把7设置于其中一个扶手41下方,刹手把7与扶手41呈V形设置,如图2所示。设置扶手41,可以有利于将人体稳定在座架4上,如拐弯时;同时,方便捏刹手把7。进一步地,所述车头I的下端设有一个前滑轮组件3,座架4的下端设有两个后滑轮组件5。三个滑轮的小车结构稳定且成本最低,由于座架4的承受力较大,故而将座架4的下端设置两个后滑轮组件5。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在此基础上的等同技术方案仍落入申请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架、车头、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连接,连接件的前端与车头铰接,车头可以相对连接件左右转动,车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车头的下端设有M个前滑轮组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N个后滑轮组件,其中M+N ^ 3,所述前滑轮组件包括前滑轮和前滑轮支架,前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前滑轮的转轴连接,前滑轮支架的上端与车头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滑轮组件包括后滑轮和后滑轮支架,后滑轮支架的下端与后滑轮的转轴固定连接,后滑轮支架的上端与座架的下端连接;前滑轮支架或/和后滑轮支架倾斜设置;当N>1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辅助后滑轮转弯的摆尾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尾装置为具有恢复原形能力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一端与座架连接,另一端与后滑轮支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尾装置包括定轴、复位套筒和弹性件,定轴与座架的下端连接,复位套筒套于定轴外且复位套筒的侧面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复位套筒内,弹性件的一端与复位套筒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轴或座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U形板,所述定轴的两端分别与U形板的两端连接,且定轴外套设有轴承,复位套筒位于U形板的中部,且复位套筒与轴承套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复位套筒的一个端部在靠近U形板的一侧设有缺口,缺口的中部设有凸块,扭簧设置于复位套筒的该端部内,且扭簧的两端部通过缺口伸出复位套筒外,且扭簧的两端部位于凸块的两侧,所述U形板设有与凸块配合的定位块,定位块位于扭簧的两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端盖和固定块,所述端盖的中部开有与定轴相配合的通孔,端盖设置于复位套筒的一侧且位于U形板内,端盖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凸块,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扭簧位于端盖内,且扭簧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凸块的两侧,所述复位套筒与端盖接触的端面与固定块的一端连接,固定块的另一端伸入端盖且位于扭簧的两端之间;所述U形板的一侧板和端盖均设有锁止孔,锁止孔内设有锁止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架的下端固设有U形板,所述摆尾装置包括与后滑轮支架固定连接的复位套筒、定轴、复位弹簧、调节环、下套环、滚珠和上套环,所述调节环的中部设有与定轴相配合的轴孔,所述复位套筒的下端部设有内螺纹;所述上套环的上端面的中部向上延伸出一个同轴的上套筒,上套筒的上端设有连接部,所述上套环、下套环、复位弹簧、调节环依次从上至下套于复位套筒内,所述调节环与复位套筒螺纹连接,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下套环和调节环相抵,所述下套环的上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上曲面凹槽或/和上套环的下端面至少设有一个下曲面凹槽,所述上曲面凹槽和下曲面凹槽均为中间深度大两侧深度小的曲面凹槽,所述滚珠位于曲面凹槽内;所述复位套筒的侧面开有通孔,所述下套环的侧面开有去通孔相通的缺口,所述摆尾装置还包括连接杆和固定件,连接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插入缺口内;所述U形板的上侧板设有连接孔,所述上套环的上套管的连接部插入所述连接孔且与连接孔套接,所述定轴的上端依次穿过U形板的下侧板、调节环、下套环、上套环以及上套管的连接部并与固定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段连接体,位于最前方的一个为前段连接体,位于最后方的一个为后段连接体,前段连接体的前端与车头铰接,后段连接体的后端与座架固定连接;所述相邻的两段连接体套接,且连接体外设有用于固定的固定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包括左右方向设置的脚踏杆和支撑杆,支撑杆的上端与脚踏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下端与前滑轮支架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中部与连接件的前端铰接;所述支撑杆的中部为水平段,且中部的上端面设有竖直的连接轴,所述连接件的前端设有竖直设置的套筒,套筒与连接轴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一种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还包括刹车装置,刹车装置为碟刹,碟刹设置于其中一个后滑轮组件上,碟刹的刹手把设置于座架,所述座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扶手,所述刹手把设置于其中一个扶手下方,刹手把与扶手呈V形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娱乐的小车。本实用新型包括座架、车头、连接件,连接件的后端与座架连接,连接件的前端与车头铰接,车头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脚踏部,车头的下端设有M个前滑轮组件,座架的下端设有N个后滑轮组件,其中M+N≥3,前滑轮组件包括前滑轮和前滑轮支架,前滑轮支架与前滑轮连接,前滑轮支架与车头连接,后滑轮组件包括后滑轮和后滑轮支架,后滑轮支架与后滑轮固定连接,后滑轮支架与座架连接;前滑轮支架或/和后滑轮支架倾斜设置;当N>1时,所述座架的下端设有摆尾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坐姿驾驶小车,使用非常舒适;同时在座架与后滑轮组件之间设置摆尾装置,使得后滑轮偏转角度减小,有利于转弯、保持车平衡。
文档编号B62K9/02GK202896778SQ2012204630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申请人:阿莱斯·丹尼斯·尚·丹尼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