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板及车载板纵剖面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298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车载板及车载板纵剖面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车载板以及这种车载板的纵剖面元件。通常情况下车辆的装载面积是由装配在车辆底板或者是承重结构的固定车载板来决定的,车载板基本上都是平面的,这简化了装载难度,提升了装载重量。车载远距离运输时要注意一点,即确保物品的安全,因此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物品加以固定。在此举例来说,车载板具有设置安全皮带应系的扣眼或者在装载轨道上设置设置可移动的用以固定物品的元件,这就使固定的位置多变,并且在轨道板上有安全皮带用以固定的扣眼。车载板可以由多个侧面元素组装而成,在这样的装载轨道上得以证明。在一些车辆上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借此当作车载空间或者乘车空间。在车载板的座位上来固定是可行的。

背景技术:
在US3877671中,车载板和一体的装载轨道是众所周知的,它是由单独的推出元件组成,这些元件互相粘贴在一起。在EP1901955B1中,车厢底板是暴露在外的,它是由多个并列元件组成的,它们每一个都固定在车辆的底部。在EP1701860B1中,车厢底板是暴露在外的,它是由轨道板和底板共同组成,固定在运输车辆的底板上,这两部分可以机械化的共同被上锁。在WO0138127A1中,提供一种车辆的车厢底板,它是由多个互相交错的延伸零件组成的,其中有些元件是沿着纵向的加长凹槽固定在座位或者轮椅支架的固定零件在之前未公布的专利申请中,通过查照比对,DE1020110793372这种车厢底板是被这样描述的,它是由多个纵剖面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互相绑定在一起,其中至少有些元件包含最少一个装载轨道和一个与下一步元件连接的连接区域,其中,装载轨道要装有长槽以便滑块移动,轨道板要与每一个元件集成一体并且至少要和一个连接区域分开。在这样的车载板使用过程中,不仅是在固定座位的载人车辆中,同样也在货载车辆中,通过车载板分离的空间都是需要调节空气的。车载板被建议由多数预制的可相互连接的底板元件组成,它们内部拥有延伸的凹洞,这可以用来铺设电线或者通风还可以达到加热的目的。然而,温度控制仅仅能够用于车辆底板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设置提供一种新颖的车载板和车载板纵剖面元件,这样就能够通过车载板分离内部空间达到更好的空气调节效果。这个任务可以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车辆的车载板,其包括了一系列的沿纵向延伸,并排安装并且互相联接的纵剖面元件,车载板还至少要设置沿纵向连续不断的凹洞,其中所述凹洞至少要沿着纵向设置一个不连续的侧面开口,开口冲向外部空间并且在其余侧面都是闭合的。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车载板尤其适用于车辆的货载空间或者是载人空间,但比如说,它也可适用于车辆的墙壁或者顶盖中。车载板包括了多个加长的纵剖面元件,它们并排按照最基本的方式平行排列并被绑定在一起。车载板纵剖面元件最好是横跨纵向的捆绑在一起,但是比如说,它们也可以摩擦形式的绑定,贴合或者焊接在一起,再或者也可以通过其他办法使之相互连接在一起。最好的是这些元件可以通过挤压加工,比如说对铝挤压加工来生产。车载板还包括更多的元件,包括一些覆盖板或者是对车辆车厢底板和装载结构起到固定作用的元件。按照本发明设计的车载板设置设置了元件中纵向连续不断的凹洞,它至少设置了一个侧面对外不连续的开口,而且开口在其余侧面都是关闭的。凹洞的前部分可以是开放的,但是它的其余侧面一直到侧面的开口都应该是闭合的,他只是超出元件延伸的一部分,最好是一小部分。开口可以是由挤压生产纵剖面元件的钻孔构成。最好至少某一个互相联接的纵剖面元件能够指出一种这样的凹洞,还有可能的是,这样一个凹洞通过两个或者多个元件的连接和组合就能形成按照车载板设计发明那样的构造。由此,车载板或装配车载板之一的元件标出一个连续不断的凹洞,它至少要设置一个侧面沿纵向不连续的开口,而且开口在其余侧面都是关闭的,这样之后,通过凹洞的调节气流才能被输送引导,从凹洞中离开并由此排放到元件或者车载板的外部,特别是气流还能够进入车辆内部空间。由此车辆空间被车载板分离后的一种直接的空气调节成为可能。特别是,加热或者冷却与特定含湿量的调节空气通过边缘开口的特定位置导入到车载板分割的空间内已成为可能,这个位置是可以根据调节空气的最佳效果来选择的。当车载板不仅是车辆底板,还可以是车辆货舱或是客舱的墙壁和顶盖时,这种办法都适用。所以纵向开口可以安置于车载板的中间区域,为了达到调节空气的最佳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要在纵剖面元件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之间和/或者至少在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连接地带之间沿纵向建立一个连续的凹洞,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经过验证,可以刚好构成车载板上最基本的平坦的顶面和底面。为了使车载板在最小的重量下获得更高的固定性,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最好是彼此间隔,然后至少通过一个支柱把二者连接。这个支柱大概可以由一个或者几个垂直或倾斜于上下结构,并沿着纵剖面元件的垂直方向延伸而构成。通过纵剖面元件的这一种构造,形成了位于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或者支柱中间的一个或者多个连续不断的侧面闭合凹洞,它们可以按照优选的构造形式在外部空间装配上至少一个不连续的侧面开口。据此出于稳定和质量的原因,当前元件和车载板的凹洞可以用来疏通调节空气。这样就能够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提高车辆内部空气的效果。最好至少在凹洞两个末端区域之一与空气调节管道连接。特别是凹洞能够至少在车载板的一个前端部分开放并且如此设计,这样调节空气的管道就能与凹洞相接。在另外一个前端部分,凹洞也同样可以开放,但最好是封闭或者可以关闭的。据此可以采取特别简单的调节空气系统的办法,例如车辆空调,提供的调节空气被导入凹洞,然后通过凹洞进入等待被调节的车辆内部。此外还有更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就是车载板上配有多个连续的凹洞,它们每一个至少都有一个侧面的开口冲向车载板的外部。对此车载板至少包含一个纵剖面元件,这个元件设置多个这样的凹洞,或者车载板包含多个纵面元件,它们又各自带有至少一个这样的凹洞。最好是这些凹洞至少可以在车载板的一个前端部分,可以与空气调节器相连,在空气调节器中,为空气提供能源的调节管道可以与凹洞连接。据此就可以使非常均匀的气流分配通过多个凹洞的引导进入到与车载板相邻的空间当中。按照更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车载板设置有多个开口,它们最好是安装在各自车载板的一面,特别是要安装在面向车辆内部空间的那一面上。最好是车载板纵剖面元件的一个凹洞可以标有多个开口,它们都在纵向上彼此安装。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车辆内部导入空气的效果。此外还有更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就是车载板或者车载板纵剖面元件上的多个开口设有不同的开口尺寸。这样就可以达到适宜并且高效的车辆内部空气引入流通的效果。比如说可以增加纵剖面元件凹洞中在纵向排列的多个开口的尺寸,这些开口和元件末端有一段间隔,末端区域的空气调节管道或者调节器是能够与凹洞相连的。比如说这些开口都是圆形的钻孔,这种情况下,钻孔与调节空气管道连接的区域的直径就会增大。尤其是开口尺寸可以这样增加,调节空气就可以从各自的开口流出,这是考虑到每一个开口都有基本相同的流体阻力而形成了不同的路径长度。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均匀分配调节空气的目的。一个纵剖面元件不同的凹洞的开口和不同元件凹洞的开口也可以选择性的或者额外的设置成不同的开口尺寸。这就是说构成车载板边缘区域元件中凹洞的开口可以大于其它元件凹洞中的开口。还可以是比如这样,在每一纵列的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凹洞的开口口径可以大于这个凹洞中其他开口的口径。通过加强对车辆内部空间边缘和墙壁区域的空气引导的办法,由此空气的引导就和被调节的空间相适应。也是据此达到了内部空间一个均匀调节空气的目标。最好是车载板的一个纵剖面元件设置纵向延伸的凹洞,这些凹洞至少通过在分隔板上或者连续支柱的裂口相连接。多个凹洞要各自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朝向车载板外部空间的边缘开口。最好的情况是,多个元件凹洞中的至少一个的前端要可以连接或者封闭并且它能与另一个凹洞连接,这个凹洞的前边可以导入调节空气。通过这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够达到均匀调节分配空气的目的。按照特别优选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有一个元件要设置长槽,其中侧面凹洞的开口要朝向长槽。长槽要特别朝向纵剖面元件的上表面,这就是说它要对车辆内部空间是开放的。长槽可以作为装载轨道的长槽,滑块可以在其中移动,或者纵剖面元件自己也可以作为装载轨道。通过纵剖面元件凹洞引导的调节空气可以通过朝向长槽的开口流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开口由于上方堆积的货物被阻塞并且可以不受货物位置的影响,向被车载板分隔的空间提供空气,特别是向车辆内部空间提供。这种做法还省去了要在车载板上部的长槽之间铺设地毯或者摩擦力大的覆盖物的麻烦,如此就不用再掩盖向车辆内部空间提供空气的开口。最好是在长槽的边缘区域至少安装一个开口。由此就可以特别避免污染和可能由于污染而导致的开口阻塞间题。这个开口也可以安装在长槽的底部区域,由此纵剖面元件的生产和钻孔的打造将会更简单。载货板纵剖面元件特别是车载板纵剖面元件按照本发明设计应当设置有一个凹洞,并且从一个端点到另一个尾端连续构成。凹洞至少要设置一个沿纵向侧面对外不连续的开口,而且开口在其余侧面都是关闭的。纵剖面元件还可以包含接口板元件,比如说它可以当作卡槽的突出部分或者是卡槽使用,这就可以和更多的元件连接,然后和车载板组装在一起。特别是纵剖面元件的这种构成,就是为了通过与更多的元件连接,然后生产出上述描述的那种车载板。附图说明本发明将按照下述附图为例进行阐释。附图中:图1是一个按照本发明的设计,透视视角的车载板的实施例。图2是根据图1以透视视角放大的一部分的实施例。附图标记单1装载板2边缘元件3中间元件4中部元件5中部元件6中间元件7边缘元件8装载轨道9长槽10突出部分11空白12钻孔13凹洞14前端15前端16凹洞17凹洞18凹洞19钻孔20上部结构21下部结构22支柱23支柱24结合器,结合元件25唇槽26卡槽突出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的车载板包含了多个延伸的纵剖面元件2、3、4、5、6、7,其中2、7是边缘元件,3、6是中间元件,4、5是正中部元件。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正中部元件4和5的构成是类似的;中间元件3和6也是彼此一样的。边缘元件2和7与中间元件3和6的连接部分也是一样的。纵剖面元件2、3、4、5、6、7都是彼此平行排列安装的并且与平面的车载板1联接在一起,车载板可以固定在车厢底板或者是承重结构上。如图1所示,基本光滑的车载板1的上部与装载轨道8是集成一体的。每一个轨道板8都向上直接设置了长槽9的位置,长槽9通过旁边的突出部分10一段一段地变窄,这样之后,设置在长槽9中没有在图1中示出的滑块只能从空白11的位置向上拔出。在长槽9通过突出部分10变窄的段中可以将载重滑块固定起来,比如说可以用螺丝拧紧或者卡住。沿着中间元件6的延伸段,在长槽9底部安装多个小孔12,使它们能够够到纵剖面元件6中下面连续延伸的凹洞13并且制造出凹洞和车辆货舱或是客舱的连接器,车载板1构成了车辆的底板。在车载板1前端部分14上,可以将调节空气的供料管道与凹洞13连接,同时在凹洞13的后端15,通过填塞或者是紧随车载板建造的密封手段将管道封闭(图中未示出)。由此通过车辆空气调节系统促进的调节空气将通过联接的调节管道进入到凹洞13中,这样这些空气就将通过钻孔12和长槽9到达位于车载板上部的车辆内部空间当中,并且能够达到非常有效的内部空间空气调节的效果,这个内部空间可以是车辆的冷藏运输箱或者也可以是乘客舱。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中间元件3、6各自设置了两个这样的长槽9,中部元件4、5各自也包含一种这样的长槽9。边缘元件2、7的凹洞16是通过钻孔19直接进入车辆内部空间的。这种钻孔的直径可以大于位于长槽9中钻孔12的直径,这是为了使更强的调节气流进入车载板1的边缘区域以此保障货舱或客舱边缘区空气的流通。在车载板1的前端部分14可以将空气调节管道或者是空气调节器与边缘元件2、7中的凹洞16连接,同时凹洞16的尾端可以封闭。中间和中部元件3、4、5、6中的凹洞17、18在车辆内部空间是没有开口的,它们是可以和调节空气相互流通的,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调节由凹洞17、18墙壁构成的车载板区域内的空气的温度。为此,凹洞17、18可以在末端与调节空气的管道相连接。这样就可以设计成:空气将通过车载板前端14流进没有边缘开口的凹洞17、18中,然后通过安装在车载板1尾端15的连接管道流进装有钻孔的凹洞13、16,在这种情况下,车载板前端14是关闭的。据此可以达到对调节空气最佳的使用效果,这些调节空气是通过车辆空气调节系统提供的。如放大的图2所示,在纵剖面元件2、3、4、5、6、7的每一个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有一个基本光滑的上部结构20和下部结构21,其中下部结构21是被设计固定在承重结构或者是车厢底板上的。上部结构20和下部结构21是为了提高车载板1的稳定性,它们通过纵向连续的支柱22连接在一起。安装在长槽9两个支柱22之间的支柱23也可以提高车载板的稳定性。在图2中也示出了结合元件24,纵剖面元件2、3、4、5、6、7是通过它相互连接的。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结合元件24被设计构造成像嘴唇样式的连接器,它是槽口,槽口的突出部分26插入其中。车载板1可以通过将纵剖面元件2、3、4、5、6、7侧面安装或是沿纵向安插生产而成,而这些元件是由挤压机器制造,由钻孔12、19和包含在其中的照明工具和供电线路共同配置而成。为了清楚明了,不是所有的附图标记都在附图中标记出来。在文中没有阐释的附图标记与其它附图中的意思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