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转向油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8677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转向油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包括油壶主体和油壶盖,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油壶盖下方,通过油壶盖压在油壶口上;所述密封件上具有针孔;所述密封件与油壶盖接触面上设有环形槽结构,所述环形槽结构与所述针孔相连通,并且在密封件外侧边缘处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外部大气相通。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实现了油壶的密封以及通气卸荷功能,并能满足真空加注的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动力转向油壶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动力转向系统,更准确地说,涉及车辆动力转向系统中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动力转向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已经普遍运用,利用发动机提供动力源,提高驾驶员的操纵轻便型和操作舒适性。汽车动力转向油壶是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储油装置,动力转向泵从动力转向油壶中吸油并为转向系统提供动力,油液经动力转向系统后又流回到动力转向油壶。因动力转向系统工作后动力转向油液温度升高,动力转向油壶内压力增大,因此需要设置卸荷结构。此外,动力转向系统在液体加注过程中不允许液体有气泡存在,气泡会导致转向时存在异响。因此,为了避免气泡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在加注枪对油壶加注液体时,需采用真空加注。
[0003]现有技术在油壶设计上通过设置一通气管将油壶内部与大气连接来实现卸荷功能,另外在油壶罐体上设计一凸起,在加注油液时,将加注枪置于凸起上的加注口上,对油箱进行加注。加注后,通过增加一个盖子直接盖住凸起上的加注口,实现油壶的密封功能。在这种结构中,当加注枪将加注口堵住时,通气管仍一直与大气连通,不能实现真空加注要求。而且,这种油壶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会占用较大空间,不利于车内布置。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油壶的密封和卸荷功能,同时能保证真空加注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包括油壶主体和油壶盖,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油壶盖下方,通过油壶盖压在油壶口上;所述密封件上具有针孔;所述密封件与油壶盖接触面上设有环形槽结构,所述环形槽结构与所述针孔相连通,并且在密封件外侧边缘处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外部大气相通。
[0006]优选地,所述针孔设置于密封件的中间部位。
[0007]优选地,所述针孔直径为I?2毫米。
[0008]优选地,所述环形槽结构包括多个环形槽,每个环形槽设有一处缺口,通过所述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相连通,最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与大气相连通。
[0009]优选地,每个环形槽的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相隔180°。
[0010]优选地,不同环形槽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0011]优选地,所述油壶盖下表面具有凸起结构,所述密封件上具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凹槽结构。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通过新设计的密封件,实现了油壶的密封以及通气卸荷功能,且能保证真空加注,并简化了油壶结构,减小了油壶体积,能更方便地布置在整车上。【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油壶结构的剖视图。
[0014]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油壶密封件和油壶盖相互配合的剖视图。
[0015]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油壶结构密封件的俯视图。
[0016]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油壶结构密封件的侧视图。
[0017]图中标示如下:
[0018]油壶盖-1,密封件-2,针孔-3,环形槽缺口 -4,凸起结构-5,环形槽结构_6,油壶主体-7。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包括油壶主体7和油壶盖1,还包括密封件2,所述密封件2位于油壶盖I下方,通过油壶盖I压在油壶口上。在汽车运行过程中,由于密封件2与油壶的接触封住油壶口,保证了油壶的密封,防止汽车颠簸油壶振动时油液的外泄,实现了油壶的密封功能。
[0022]当汽车需要加注油液时,先将油壶盖I与密封件2 —起拧出,再将真空加注枪完全堵住油壶口,然后进行加注。因油壶没有了现有技术中与大气连通的通气管,油壶内部可以通过真空加注枪抽空气,在加注油液时能保证油壶内部形成一定的真空度,从而实现了真
空加注。
[0023]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密封件2上具有针孔3,密封件2与油壶盖I接触面上设有环形槽结构6,环形槽结构6与针孔3相连通。另外,在密封件2外侧边缘处还设有缺口 4,缺口 4与外部大气相通。
[0024]当加注完成后,将密封件2通过油壶盖I压在油壶口上,盖上油壶盖I。此时,针孔3保证了油壶内部与环形槽结构6相连通,而环形槽结构6通过其在密封件2外侧边缘处设有的缺口 4,保证了环形槽结构6与大气相连通。这样,油壶内部与大气实现了连通,油壶中的气体可以通过针孔3、环形槽结构6以及密封件2边缘的缺口 4排出到大气中,实现油壶的排气卸荷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气体流向如图2中的箭头所指示,气体从针孔3与油壶内部的连接口 A处经过环形槽结构6流出到缺口 4与大气连通的B处。
[0025]为了确保油壶结构的密封性,上述针孔3可以设置于密封件的中间部位,且针孔直径不宜过大,一般为I?2毫米。
[0026]由于在动力转向油壶工作时油壶内油液温度会升高,导致油壶内油液气化,并通过针孔3、环形槽结构6泄露至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以及油液浪费。对此,可以通过延长油壶与大气相连通的路径长度有效防止气化油液泄露至大气中。比如,环形槽结构6可以包括多个环形槽,每个环形槽设有一处缺口,通过所述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相连通,最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与大气相连通。优选的是,每个环形槽的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相隔180°。这样,油壶内与大气连通的路径长度被延长,降低了气化油液泄露至大气中的可能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油液的浪费,并进一步提高了油壶结构的密封性。
[0027]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环形槽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不同环形槽的形状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槽形状采用圆形。
[0028]为了强化油壶盖I与密封件2之间的连接,如图2中所示,油壶盖I下表面设有凸起结构5,相应的,密封件2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结构5相配合的凹槽结构。这样,可以使油壶盖I下表面的凸起结构5与密封件2上的凹槽结构相互配合,有效地防止密封件脱出油壶盖,进一步提高了油壶整体的可靠性。
[0029]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包括油壶主体和油壶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位于油壶盖下方,通过油壶盖压在油壶口上;所述密封件具有针孔;所述密封件与油壶盖接触面上设有环形槽结构,所述环形槽结构与所述针孔相连通,并且在密封件外侧边缘处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外部大气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孔设置于密封件的中间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孔直径为I?2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槽结构包括多个环形槽,每个环形槽设有一处缺口,通过所述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相连通,最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与大气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环形槽的缺口与相邻的外侧的环形槽的缺口相隔18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不同环形槽的形状相同或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动力转向油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壶盖下表面具有凸起结构,所述密封件上具有与所述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凹槽结构。
【文档编号】B62D5/06GK203670315SQ201320877423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储胜林, 张俊达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