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310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包括护顶架,护顶架包括顶框架、左边框总成和右边框总成,左边框总成和右边框总成结构相同;左边框总成包括前支座、前支撑杆、安装板、固定板、后支撑杆、后支座和下横梁。机罩上分别设有铰链总成;所述铰链总成包括铰链杆和U形块;铰链杆的一端铰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另一端固定连接着机罩,所述U形块固定套设在后支座上;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对应安装在左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和右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上;仪表架的本体两侧分别连接着左边框总成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前支座;护顶架的底部设有减震垫。通过改进,使驾驶舱整体悬浮于车架上,隔离了发动机振动,提高了驾驶舱的人机舒适性。
【专利说明】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叉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叉车的驾驶舱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叉车行业所用的驾驶舱结构是基于护顶架和车架之间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实现。驾驶舱内方向盘、脚踏板、操纵杆、机罩及其上座椅等人机交互装置与车架均是刚性连接。发动机启动时,叉车底盘的振动随之传导到整个驾驶舱(包括:机罩、座椅、脚踏板、方向盘、底板以及转向开关等操作装置)内,同时受到发动机噪音影响,驾驶舱内操作者所受振动和噪音干扰较重,影响了叉车操作者人机舒适性,严重的甚至造成操作者晕车。现有的驾驶舱结构未能较好地满足用户人机舒适性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制约了整个叉车行业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降低驾驶舱内座椅、操纵踏板、方向盘、操纵阀杆及底板等部件和装置处振动,减少驾驶舱内操作者所受噪音干扰,提高叉车操作者在整个驾驶舱内的人机舒适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
[0004]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包括由护顶架、机罩、底板和仪表架组成的驾驶舱,其中底板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前方,机罩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后方;所述护顶架包括顶框架、左边框总成、右边框总成、左舱门和右舱门,左边框总成和右边框总成结构相同;所述左边框总成包括前支座、前支撑杆、安装板、固定板、后支撑杆、后支座和下横梁,所述前支座固定在前支撑杆下端,所述下横梁的一端连接着前支座的下端,另一端连接着后支座,所述后支座固定在后支撑杆的下端一侧,改进在于:与左边框总成的后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相对应的机罩的两侧分别设有铰链总成;所述铰链总成包括铰链杆和U形块;铰链杆的一端铰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另一端固定连接着机罩,所述U形块固定套设在后支座上;
[0005]所述底板的两侧通过螺纹连接件分别对应安装在左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和右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上;所述仪表架包括矩形板状的本体,本体的中部设有水平的加强筋板,加强筋板上部的本体上分别设有方向盘支架和脚踏板支架,加强筋板下部的本体上连接着液压元件固定板;所述本体两侧分别连接着左边框总成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前支座;
[0006]与左边框总成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前支座相对应的下横梁的底部设有减震垫,左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的底部和右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的底部分别设有减震垫。
[0007]所述铰链杆为弯钩状杆,且弯钩端铰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
[0008]仪表架的本体上部为向内侧弯曲的弧形板。
[0009]所述底板的中间部分为平板结构,两侧为翅膀状的弧形板,两侧的弧形板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孔。
[00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产品相比具有以下方面的优点:[0011]1.将仪表架和底板安装于护顶架上,机罩通过铰链总成连接护顶架,驾驶舱与车架之间通过橡胶的减震垫柔性连接,使驾驶舱整体悬浮于车架上,隔离了发动机振动,大幅提高了驾驶舱内操作者的人机舒适性;
[0012]2.通过安装于护顶架上的仪表架实现仪表、电气设备的安装,使仪表、电气设备与叉车底盘隔离,减少了发动机振动对仪表、电气设备造成的损坏,提高了叉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0013]3.全悬浮式驾驶舱在保证叉车操作者舒适驾驶的前提下,杜绝了叉车操作踏板、操作阀杆等人机交互装置因振动过大造成的误操作现象,增强了叉车操作安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护顶架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护顶架分解图。
[0017]图4为右边框总成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机罩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机罩安装示意图。
[0020]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21 ] 图8为底板安装示意图。
[0022]图9为仪表架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为仪表架安装示意图。
[0024]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1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轴测图。
[0026]上图中序号:护顶架1、减震垫2、机罩3、底板4、仪表架5、顶框架6、左边框总成7、右边框总成8、横拉杆9、前支座10、前支撑杆11、安装板12、固定板13、后支撑杆14、后支座15、下横梁16、铰链总成17、本体18、加强筋板19、方向盘支架20、脚踏板支架21、液压元件固定板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8]参见图1和图12,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包括由护顶架1、机罩3、底板4和仪表架5组成的驾驶舱,其中底板4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前方,机罩3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后方。参见图2和图3,护顶架包括顶框架6、左边框总成7、右边框总成8、左舱门、右舱门和横拉杆9,左边框总成和右边框总成结构相同。参见图4,左边框总成包括前支座10、前支撑杆11、安装板12、固定板13、后支撑杆14、后支座15和下横梁16,前支座10固定在前支撑杆11下端,下横梁16的一端连接着前支座10的下端,另一端连接着后支座15,所述后支座15固定在后支撑杆14的下端一侧。
[0029]参见图5、图6和图7,与左边框总成7的后支座和右边框总成8的后支座相对应的机罩3的两侧分别设有铰链总成17。铰链总成17包括铰链杆和U形块;铰链杆为弯钩状杆,弯钩端铰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另一端固定连接着机罩3,所述U形块固定套装于后支座15上。工作时,机罩3通过铰链总成17的柔性连接,减轻了震动。机罩3安装于护顶架上随整个驾驶舱一起悬浮于车架上,隔离了发动机和传动部件产生的振动,驾驶舱内叉车操作者坐在安装于机罩上的座椅上振感显著降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疲劳驾驶现象的发生。
[0030]参见图8,底板4的中间部分为平板结构,两侧为翅膀状的弧形板,两侧的弧形板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孔,底板4的两侧通过安装孔和螺纹连接件分别对应安装在左边框总成7的下横梁16的前部和右边框总成8的下横梁的前部上。底板4安装在护顶架上,随驾驶舱一起悬浮于车架上,叉车操作者脚部直接和底板接触,尤其在操作安装于底板上的油门踏板时振动明显降低,大大提高了驾驶舱内操作者人机舒适性。
[0031]参见图9,仪表架9包括矩形板状的本体18,本体18上部为向内侧弯曲的弧形板,本体18的中部焊接安装有水平的加强筋板19,加强筋板19上部的本体18上分别安装有方向盘支架20和脚踏板支架21,加强筋板19下部的本体18上连接着液压元件固定板22。由图10和图11可见,本体18两侧分别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着左边框总成7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8的前支座。与左边框总成7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8的前支座相对应的下横梁的底部分别设有减震垫2,左边框总成7的后支座的底部和右边框总成8的后支座的底部分别设有减震垫2 ;仪表架5安装在护顶架I上,方向盘、操纵踏板以及液压元件操纵阀杆随仪表架一起和驾驶舱悬浮于车架上,隔离了来自于叉车底部发动机和传动部件的振动。驾驶舱内叉车操作者把控方向盘、操纵踏板及阀杆等人机交互装置时更舒适,更稳定。大幅降低了安装于仪表架上仪表、开关等电气元件因发动机振动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驾驶舱内操作者因振动过大造成的误操作带来的伤害,有效增强了叉车操纵安全性。
【权利要求】
1.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包括由护顶架、机罩、底板和仪表架组成的驾驶舱,其中底板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前方,机罩位于护顶架内底部的后方;所述护顶架包括顶框架、左边框总成、右边框总成、左舱门和右舱门,左边框总成和右边框总成结构相同;所述左边框总成包括前支座、前支撑杆、安装板、固定板、后支撑杆、后支座和下横梁,所述前支座固定在前支撑杆下端,所述下横梁的一端连接着前支座的下端,另一端连接着后支座,所述后支座固定在后支撑杆的下端一侧,其特征在于:与左边框总成的后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相对应的机罩的两侧分别设有铰链总成;所述铰链总成包括铰链杆和U形块;铰链杆的一端铰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另一端固定连接着机罩,所述U形块固定套设在后支座上;所述底板的两侧通过螺纹连接件分别对应安装在左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和右边框总成的下横梁的前部上;所述仪表架包括矩形板状的本体,本体的中部设有水平的加强筋板,加强筋板上部的本体上分别设有方向盘支架和脚踏板支架,加强筋板下部的本体上连接着液压元件固定板;所述本体两侧分别连接着左边框总成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前支座;与左边框总成的前支座和右边框总成的前支座相对应的下横梁的底部设有减震垫,左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的底部和右边框总成的后支座的底部分别设有减震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杆为弯钩状杆,且弯钩端绞接着U形块的开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其特征在于:仪表架的本体上部为向内侧弯曲的弧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的全悬浮式驾驶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中间部分为平板结构,两侧为翅膀状的弧形板,两侧的弧形板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安装孔。
【文档编号】B62D33/10GK203753250SQ201420026832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6日
【发明者】师学银, 张冬林, 钱正旺, 毕胜, 孙光英 申请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