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包括两处于装载机主体下部并分别设于动力装置两侧的车架主板;两车架主板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装载机主体的前轮和后轮,两车架主板的前部形成有容置前轮轴的前凹口,两车架主板的后部形成有容置后轮轴的后凹口;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之间横设有前连接梁,后部之间横设有后连接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前移式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突破传统装载机下车架的构造形式,整个下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为一体结构,整体性强,便于成型加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移式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整体性强,加工便捷且强度高,结构简单,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类机械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整体性强的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
【背景技术】
[0002]装载机主要用来铲、装、卸、运土和石料等一类散状物料,也可以对岩石、硬土进行轻度铲掘作业。装载机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0780042504.8公开一种轮式装载机,具备:由左右一对侧构件构成的铲斗臂、连接着一对所述侧构件的根端的前机架、根端侧与所述前机架连接而前端侧与所述构件连接的臂液压缸,所述一对侧构件的根端侧的间隔比前端侧的间隔小,在所述前机架的左右最外侧设置有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中央倾斜的面状部,在该面状部的下部侧,设置有安装着所述臂液压缸的根端侧的安装轴套,在该面状部的上部侧,设置有安装着所述侧构件的根端侧的安装轴套。所述面状部设置在构成所述前机架的左右一对侧面板上,该侧面板的整体与所述面状部向相同方向倾斜。所述侧面板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弯折成截面为C字状的弯折部,在形成该弯折部外侧的面状部和与之相对的内侧的面状部上,上下分离地设置有所述臂液压缸用的安装轴套和所述侧构件用的安装轴套。该发明专利还公开另外一种轮式装载机,具备:由左右一对侧构件构成的铲斗臂、连接着一对所述侧构件的根端侧的前机架、根端侧与所述前机架连接而前端侧与所述侧构件连接的臂液压缸,所述一对侧构件的跟端侧的间隔比前端侧的间隔小,在所述前机架的左右最外侧,设置有侧面板,该侧面板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中央倾斜,并且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弯折成截面为LI字状的弯折部,在该弯折部外侧的面状部和与之相对的内侧的面状部上,相互分离地把安装着所述臂液压缸根端侧的安装轴套设置在下部侧,把安装着所述侧构件根端侧的安装轴套设置在上部侧。所述安装轴套上设置有使连接销穿过的管穿孔,且该管穿孔的轴中心相对所述安装轴套的轴中心偏心,在由该偏心而形成的所述安装轴套的厚壁部分,设置有所述连接销固定用的螺栓旋入的螺栓孔。再如另一中国发明专利200780045185.6公开一种轮式装载机,具备后机架,该后机架具有呈板状的左右主梁,在该后机架的前后方向中部的上部侧位置,设置有跨设在所述主梁之间的加强托架,该后机架的中部位置构成为包含所述加强托架的封闭截面结构。在所述加强托架设置有安装支柱的安装部,该支柱形成驾驶员座位。在所述后机架中部的位置,沿所述主梁的上下方向设置有加强肋,包含该加强肋而构成所述封闭截面结构。在所述后机架设置有经由装配部件安装发动机的基座板,载置于所述基座板上的装配部件与所述加强肋抵接。在所述后机架中部的下部侧位置,跨设在所述主梁之间而设置有板状的轴支架,包含该轴支架而构成所述封闭截面结构。该发明还公开另一种轮式装载机,具备后机架,该后机架具有呈板状的左右主梁,在该后机架的前后方向的中部位置,在上部侧设置有跨设在所述主梁之间的加强托架且沿所述主梁的上下方向设置有加强肋,而在下部侧设置有跨设在所述主梁之间的板状轴支架,由该加强托架、加强肋、轴支架构成封闭截面结构,该封闭截面结构在俯视时的加强托架的宽度以内。在所述加强托架设置有安装支柱的安装部,该支柱形成驾驶员座位。在所述后机架设置有经由装配部件安装发动机的基座板,载置于所述基座板上的装配部件与所述加强肋抵接。在所述加强托架设置有安装底板的安装片。在所述加强托架设置有开闭自如地支承发动机罩的支承部。前述各发明均具有各自的实用价值,但是各发明的机壳的结构过于复杂,整体性差,加工繁琐、成本高且使用强度低,结构有待改进。
[0003]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性强,加工便捷且强度高的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结构简单,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包括两个处于装载机主体下部并分别设于动力装置两侧的车架主板;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装载机主体的前轮和后轮,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形成有容置前轮轴的前凹口,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形成有容置后轮轴的后凹口 ;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之间横设有前连接梁,后部之间横设有后连接梁。
[0007]两上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两侧的第一驱动臂枢接的前枢接部;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两侧的第一驱动油缸枢接的后枢接部。
[0008]上述前枢接部由后至前依次包括与第一外驱动杆枢接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一内驱动杆枢接的第二枢接部,和与第二驱动油缸枢接的第三枢接部。
[0009]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均为贯穿相应上述车架主板的轴套筒。
[0010]两上述车架主板对应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的周边均配设有加强板。
[0011]上述前连接梁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前端的端连接梁,以及两端分别对应两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的加强连接梁一、加强连接梁二和加强连接梁三;上述后连接梁处于所述车架主板的后端。
[0012]上述加强连接梁一设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一枢接部的下侧;上述加强连接梁二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二枢接部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上述加强连接梁三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三枢接部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
[0013]上述后枢接部包括形成于上述车架主板外侧的第一轴套筒,和同轴处于第一轴套筒外侧并与车架主板连接的第二轴套筒,所述第一轴套筒和第二轴套筒呈轴叉状。
[0014]两上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的上车架连接的前连接部;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的上车架连接的后连接部。
[0015]两上述车架主板对应前轮轴的上方设有前加强板;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上部之间设有承载电瓶的横板;两所述车架主板对应后轮轴的上方设有相向弯折的承载板。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突破传统装载机下车架的构造形式,整个下车架的前部和后部为一体结构,整体性强,便于成型加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整体性强,加工便捷且强度高,结构简单,新颖合理,成本低,实用性强。【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1-车架主板11-前凹口
[0022]12-后凹口13-前连接梁
[0023]131-端连接梁132-加强连接梁一
[0024]133-加强连接梁二 134-加强连接梁三
[0025]14-后连接梁15-前枢接部
[0026]151-第一枢接部 152-第二枢接部
[0027]153-第三枢接部 16-后枢接部
[0028]161-第一轴套筒 162-第二轴套筒
[0029]17-加强板18-前连接部
[0030]19-后连接部10-前加强板
[0031]20-承载板
[0032]2-装载机主体
[0033]3-屈伸驱动臂机构 31-第一驱动臂
[0034]311-第一外驱动杆 312-第一内驱动杆
[0035]32-第二驱动臂 321-第二外驱动杆
[0036]322-第二内驱动杆 33-连接件
[0037]34-第一加强连接梁 35-第二加强连接梁
[0038]4-装载装置
[0039]5-驱动机构51-第一驱动油缸
[0040]52-第二驱动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004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如图1-3所示,包括两个车架主板I。
[0043]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先将已改进的装载机的相应结构公开,其包括装载机主体2,屈伸驱动臂机构3和装载装置4。
[0044]屈伸驱动臂机构3以受装载机主体2驱动的方式与装载机主体2连接,装载装置4设置于屈伸驱动臂机构3的自由端,受屈伸驱动臂机构3驱动;屈伸驱动臂机构3包括与装载机主体2连接的第一驱动臂31,与装载装置4连接的第二驱动臂32,和连接第一驱动臂31和第二驱动臂32的连接件33 ;第一驱动臂31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等长的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外侧的第一外驱动杆311,和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内侧的第一内驱动杆312,第一外驱动杆311和第一内驱动杆312分别与装载机主体2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第二驱动臂32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等长的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外侧的第二外驱动杆321,和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内侧的第二内驱动杆322,第二外驱动杆321和第二内驱动杆322分别与装载装置4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连接件33具有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外侧的第一枢接点和第二枢接点,以及靠屈伸驱动臂机构3内侧的第三枢接点和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一枢接点与第一外驱动杆311对应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所述第二枢接点与第二外驱动杆321对应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所述第三枢接点与第一内驱动杆312对应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所述第四枢接点与第二内驱动杆322对应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第一驱动臂31的相互平行且等长的第一外驱动杆311和第一内驱动杆312与二者的枢接处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平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臂32的相互平行且等长的第二外驱动杆321和第二内驱动杆322与二者的枢接处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四连杆平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臂31主要在前后方向驱动第二驱动臂32和装载装置33移动,第一驱动臂31的四连杆平行驱动机构可保持第二驱动臂32和装载装置33的平衡姿势状态进行平稳的前伸和后缩移动;第二驱动臂32主要在上下方向驱动装载装置33移动,第二驱动臂32的四连杆平行驱动机构可保持装载装置23的平衡姿势状态进行平稳的上伸和下缩运动,即第一驱动臂31和第二驱动臂32相结合可对装载装置33进行保持平衡姿势状态的前后上下平稳驱动。具体地,包括两个屈伸驱动臂机构3,两屈伸驱动臂机构3平衡对称分设于装载机主体2的两侧,形成平行的双屈伸驱动臂,并与装载装置4平衡驱动连接,即两屈伸驱动臂机构3共同平衡支撑并驱动装载装置4 ;分别所属于两屈伸驱动臂机构3的第一内驱动杆312之间横设有第一加强连接梁34 ;分别所属于两屈伸驱动臂机构3的第二内驱动杆322之间横设有第二加强连接梁35,具体地,第二加强连接梁35的数量可为两根,分别设于靠近第一驱动臂31的两端处。第一加强连接梁34和第二加强连接梁35使两屈伸驱动臂机构3更加紧密结合,整体强度更高。更具体地,还包括驱动屈伸驱动臂机构3的驱动机构5 ;第一内驱动杆312和第二内驱动杆322为主受力杆,均比第一外驱动杆311和第二外驱动杆321粗;驱动机构5包括与第一内驱动杆312驱动连接进行前后驱动的第一驱动油缸51,和与第二内驱动杆322驱动连接进行上下驱动的第二驱动油缸52 ;第一驱动油缸51和第二驱动油缸52的另一端(非驱动端)分别与装载机主体2枢接在一起,具体可通过转轴枢接,以适应第一驱动油缸51和第二驱动油缸52驱动过程中的摆动。
[0045]两车架主板I处于装载机主体2下部并分别设于车体内的动力装置(图中未示出)的两侧;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装载机主体2的前轮和后轮,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形成有容置前轮轴的前凹口 11,两车架主板I的后部形成有容置后轮轴的后凹口 12 ;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之间横设有前连接梁13,两车架主板I的后部之间横设有后连接梁14。每个车架主板I均为前后方向的一体结构,并结合两车架主板I之间的前连接梁13和后连接梁14使整个下车架成为一整体结构,整体性强,便于成型加工,克服传统装载机下车架整体性弱,不便加工且强度低等缺陷。
[004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与已改进的装载机主体2相匹配,优选地,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2两侧的第一驱动臂31枢接的前枢接部15,即装载机主体2两侧的第一驱动臂31分别通过相应的前枢接部15与两车架主板I枢接在一起;两车架主板I的后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2两侧的第一驱动油缸51枢接的后枢接部16,即装载机主体2两侧的第一驱动油缸51分别通过相应的后枢接部16与两车架主板I枢接在一起。[0047]优选地,前枢接部15由后至前依次包括与第一外驱动杆311枢接的第一枢接部151,与第一内驱动杆312枢接的第二枢接部152,和与第二驱动油缸52枢接的第三枢接部153。具体地,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几乎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0048]为了具体实现枢接结构,优选地,各车架主板I上的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均为贯穿相应车架主板I的轴套筒。第一外驱动杆311,第一内驱动杆312和第二驱动油缸52可分别通过转轴与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枢接在一起。
[0049]为了增强车架主板I在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处的强度,优选地,两车架主板I对应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的周边均配设有加强板17。具体地,加强板17与车架主板I平行焊接在一起。
[0050]优选地,前连接梁13包括处于两车架主板I前端的端连接梁131,以及两端分别对应两车架主板I的第一枢接部151、第二枢接部152和第三枢接部153的加强连接梁一132、加强连接梁二 133和加强连接梁三134 ;后连接梁14处于车架主板I的后端。
[0051]为了有效发挥加强连接梁一 132、加强连接梁二 133和加强连接梁三134的加强作用,优选地,加强连接梁一 132设于两车架主板I的第一枢接部151的下侧;加强连接梁二133包括处于两车架主板I的第二枢接部152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加强连接梁三134包括处于两车架主板I的第三枢接部153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
[0052]为了具体实现后枢接部16,优选地,后枢接部16包括形成于车架主板I外侧的第一轴套筒161,和同轴处于第一轴套筒161外侧并与车架主板I连接的第二轴套筒162,第一轴套筒161和第二轴套筒162呈轴叉状。第一驱动油缸51可通过转轴与轴叉形式的第一轴套筒161和第二轴套筒162枢接在一起。
[0053]优选地,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2的上车架连接的前连接部18 ;两车架主板I的后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I的上车架连接的后连接部19。
[0054]优选地,两车架主板I对应前轮轴的上方设有前加强板10 ;两车架主板I的前部上部之间设有承载电瓶的横板(图中未不出);两车架主板I对应后轮轴的上方设有相向弯折的承载板20。承载板20可用于承载车体内的动力装置等部件。
[0055]本实用新型的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前加强板和承载板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后枢接部优选为具有两个轴套筒的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加强连接梁一、加强连接梁二和加强连接梁三的具体形式、设置位置、分布形式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更广义地讲,前连接梁和后连接梁的具体形式、数量和分布形式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加强板的具体厚度、形状和材料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更广义地讲,前枢接部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车架主板上还形成有供各液压缸的导管穿过的通孔,车架主板的具体形状和形式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0056]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处于装载机主体下部并分别设于动力装置两侧的车架主板;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对应装载机主体的前轮和后轮,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形成有容置前轮轴的前凹口,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形成有容置后轮轴的后凹口 ;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之间横设有前连接梁,后部之间横设有后连接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前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两侧的第一驱动臂枢接的前枢接部;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两侧的第一驱动油缸枢接的后枢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枢接部由后至前依次包括与第一外驱动杆枢接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一内驱动杆枢接的第二枢接部,和与第二驱动油缸枢接的第三枢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均为贯穿相应上述车架主板的轴套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上述车架主板对应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的周边均配设有加强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连接梁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前端的端连接梁,以及两端分别对应两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一枢接部、第二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的加强连接梁一、加强连接梁二和加强连接梁三;上述后连接梁处于所述车架主板的后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连接梁一设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一枢接部的下侧;上述加强连接梁二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二枢接部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上述加强连接梁三包括处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上述第三枢接部两侧的加强连接梁单体。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后枢接部包括形成于上述车架主板外侧的第一轴套筒,和同轴处于第一轴套筒外侧并与车架主板连接的第二轴套筒,所述第一轴套筒和第二轴套筒呈轴叉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上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的上车架连接的前连接部;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后部上部分别设有与装载机主体的上车架连接的后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前移式叉装车的新型下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上述车架主板对应前轮轴的上方设有前加强板;两所述车架主板的前部上部之间设有承载电瓶的横板;两所述车架主板对应后轮轴的上方设有相向弯折的承载板。
【文档编号】B62D21/18GK203819346SQ201420200986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3日
【发明者】张文中, 黄云平, 郭剑平, 黄志伟, 肖传奇, 邵远鹏, 施纯泽 申请人: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