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支撑和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592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中支撑和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支撑和电动车。其中,中支撑包括:主撑杆,包括横梁、左撑立杆和右撑立杆,横梁位于左撑立杆和右撑立杆之间,且横梁的一端与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和支撑弧板,包括左弧板和右弧板,左弧板和右弧板分别位于左撑立杆和右撑立杆的后侧、并分别通过前端与左撑立杆的下端和右撑立杆的下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支撑,在收起状态下、主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与相关技术的中支撑相比其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提高了用户骑行车辆时的安全性。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支撑和一种使用该中 支撑的电动车。 中支撑和电动车

【背景技术】
[0002] 电动车和摩托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的普遍,人们日常的出行会经常用到,目 前市场上的电动车和摩托车上停车支撑结构包括普通中支撑和省力中支撑,其中,省力中 支撑广泛受到市场的欢迎。
[0003] 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市场上的省力中支撑,其上的左弧板21'位于左撑立杆 12'的前侧,左弧板21'通过后端与左撑立杆12'的下端相连接,在中支撑处于收起状态时 左弧板21'位于左撑立杆12'的下方并呈钩状,离地面很近,在骑行过程中,左弧板21'的 前端(右弧板的前端与左弧板21'的前端对称,不再赘述)很容易在车辆行驶时钩钩碰到 凸出的障碍物或在车辆转弯时碰撞地面,造成中支撑损坏,严重情况下可能造成车辆倾倒、 甚至会发生交通事故,威胁着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支撑,其上的支撑弧板均位于主撑杆的后侧,在中 支撑处于收起状态时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与现有的中支撑相比,在中支撑处于收 起状态下、主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其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 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同时也消 除了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磨损,可提高用户骑行车辆时的舒适度,并 避免了因中支撑钩挂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发生的事故。
[0006]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支撑,包括:主撑杆,包括横梁、左撑 立杆和右撑立杆,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之间,且所述横梁的一端与 所述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和支撑弧板,包括左弧板和右弧 板,所述左弧板和所述右弧板分别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的后侧、并分别通过 前端与所述左撑立杆的下端和所述右撑立杆的下端相连接。
[000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支撑,其上支撑弧板均位于主撑杆的后侧,在中支撑处于收 起状态时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与现有的中支撑相比,在中支撑处于收起状态下、主 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中支撑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 杆的上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同 时也消除了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磨损,可提高用户骑行车辆时的舒适 度,并避免了因中支撑钩挂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发生的事故。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弧板和所述左撑立杆相连接的位置处、和/ 或所述右弧板和所述右撑立杆相连接的位置处通过圆弧过渡。
[0009] 本实施例中,左弧板和左撑立杆相连接的位置处、和/或右弧板和右撑立杆相连 接的位置处通过圆弧过渡,该位置为踩踏中支撑支起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初始接触 点,通过圆弧过渡能够让人们支起车辆的动作更省力。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弧板和/或所述右弧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加 强筋。
[0011] 本实施例中,左弧板和/或右弧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能够提高左弧板和/或 右弧板的强度,避免中支撑结构被压坏,提高中支撑结构的使用寿命。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强筋为凸筋。
[0013] 本实施例中,加强筋为凸筋,使左、右弧板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变小,在支撑电动车 时摩擦力变小,使得中支撑在立起过程中更省力;而且,凸筋采用冲压方式制成,更方便于 制作。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的上 方,且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撑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撑立杆 的上端固定连接。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左撑立杆、所述右撑立杆、所述横梁、所述左 弧板和所述右弧板为一体式结构。
[0016] 本实施例中,左撑立杆、右撑立杆、横梁、左弧板和右弧板为一体式结构,减少了中 支撑的部件数量,使中支撑在安装更加的方便、快捷,而且,其综合机械性能更好,不存在应 力集中现象。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还包括:左加强杆和右加强杆,分别位于所 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的后侧;且所述左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 一端与所述左弧板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 端与所述右弧板的后端固定连接。
[0018] 本实施例中,中支撑在左撑立杆和右撑立杆后侧分别设置有左加强杆、右加强杆, 且左加强杆一端与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左弧板的后端固定连接;右加强杆的一端 与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弧板的后端固定连接;左加强杆、右加强杆可增加左弧 板、右弧板的强度,使左、右弧板更加的牢固,避免左、右弧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延长 了中支撑的使用寿命。
[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支撑还包括:安装板,固定在横梁上,且所 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铰接孔;和踩踏杆,位于所述左加强杆的后侧、并与所述左加强杆固定连 接。
[0020] 本实施例中,中支撑还包括安装板和踩踏杆,安装板固定在横梁上且其上设置有 铰接,便于中支撑在电动车上安装固定(即:铰接连接);踩踏杆位于左加强杆的后侧、并与 左加强杆固定连接,可使人们在支撑电动车时不必直接踩左弧板,让人们在支撑电动车时 更加的方便,同时踩踏杆和左加强杆固定连接构成杠杆结构(增大了支撑点与发力点之间 的距离,则生成的力矩更大),使人们在支撑电动车时更加的省力。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踩踏杆与所述左加强杆为一体式结构,以提 升中支撑的综合机械性能。
[0022]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中 支撑。
[002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上安装有上述的中支撑,使电动车在立起过程中更加的 省力,而且,中支撑距离地面的高度距离更大,能够避免骑电动车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 既减少了中支撑的磨损,还可提高骑行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002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支撑,其上支撑弧板均位于主撑杆的后侧,在中支 撑处于收起状态时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与现有的中支撑相比,在中支撑处于收起 状态下、主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其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 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同时也消 除了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磨损,可提高用户骑行车辆时的舒适度,并 避免了因中支撑钩挂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发生的事故。
[0025]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 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 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7] 图1是相关技术所述电动车一实施例的中支撑为支撑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图1所示电动车的中支撑为收起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支撑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是图3所示中支撑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1]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动车一实施例的中支撑为支撑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是图5所示电动车的中支撑为收起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4] 12 '左撑立杆,2 Γ左弧板。
[0035] 图3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0036] 11横梁,12左撑立杆,13右撑立杆,21左弧板,22右弧板,23加强筋,31左加 强杆,32右加强杆,4安装板,41铰接孔,5踩踏杆,6后平叉,7平叉护罩,8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 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 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 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 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9]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支撑,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主撑杆,包括横梁11、左 撑立杆12和右撑立杆13,所述横梁11位于所述左撑立杆12和所述右撑立杆13之间,且所 述横梁11的一端与所述左撑立杆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撑立杆13固定连接;和支 撑弧板,包括左弧板21和右弧板22,所述左弧板21和所述右弧板22分别位于所述左撑立 杆12和所述右撑立杆13的后侧、并分别通过前端与所述左撑立杆12的下端和所述右撑立 杆13的下端相连接。
[004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支撑,其上支撑弧板均位于主撑杆的后侧,在中支撑处于收 起状态时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与现有的中支撑相比,在中支撑处于收起状态下、主 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如图6所示),其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 上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同时也 消除了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磨损,可提高用户骑行车辆时的舒适度, 并避免了因中支撑钩挂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发生的事故。
[0041] 较好地,所述左弧板21和所述左撑立杆12相连接的位置处、和/或所述右弧板22 和所述右撑立杆13相连接的位置处通过圆弧过渡。
[0042] 本实施例中,左弧板21和左撑立杆12相连接的位置处、和/或右弧板22和右撑 立杆13相连接的位置处通过圆弧过渡,该位置为踩踏中支撑支起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 间的初始接触点,通过圆弧过渡能够让人们支起车辆的动作更省力。
[0043] 进一步地,所述左弧板21和/或所述右弧板22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23。
[0044] 本实施例中,左弧板21和/或右弧板22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23,能够提高左弧 板21和/或右弧板22的强度,避免中支撑结构被压坏,提高中支撑结构的使用寿命。
[0045] 再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23为凸筋。
[0046] 本实施例中,加强筋23为凸筋,使左、右弧板22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变小,在支撑电 动车时摩擦力变小,使得中支撑在立起过程中更省力;而且,凸筋采用冲压方式制成,更方 便于制作。
[0047]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梁11位于所述左撑立杆12和所述右撑立杆 13的上方,且所述横梁11的左端与所述左撑立杆1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11的右端 与所述右撑立杆13的上端固定连接。
[0048] 当然,横梁11也可左端与左撑立杆12的中部相连接、右端与右撑立杆13的中部 相连接,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
[0049] 具体地,所述左撑立杆12、所述右撑立杆13、所述横梁11、所述左弧板21和所述右 弧板22为一体式结构。
[0050] 本实施例中,左撑立杆12、右撑立杆13、横梁11、左弧板21和右弧板22为一体式 结构,减少了中支撑的部件数量,使中支撑在安装更加的方便、快捷,而且,其综合机械性能 更好,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
[0051]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中支撑还包括:左加强杆31和右加强杆32,分别位 于所述左撑立杆12和所述右撑立杆13的后侧;且所述左加强杆31的一端与所述左撑立杆 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弧板2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加强杆32的一端与所述右 撑立杆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弧板22的后端固定连接。
[0052] 本实施例中,中支撑在左撑立杆12和右撑立杆13后侧分别设置有左加强杆31、右 加强杆32,且左加强杆31 -端与左撑立杆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左弧板21的后端固定连 接;右加强杆32的一端与右撑立杆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弧板22的后端固定连接;左加 强杆31、右加强杆32可增加左弧板21、右弧板22的强度,使左、右弧板22更加的牢固,避 免左、右弧板2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延长了中支撑的使用寿命。
[0053] 具体地,所述中支撑还包括:安装板4,固定在横梁11上,且所述安装板4上设置 有铰接孔41 ;和踩踏杆5,位于所述左加强杆31的后侧、并与所述左加强杆31固定连接。
[0054] 本实施例中,中支撑还包括安装板4和踩踏杆5,安装板4固定在横梁11上且其上 设置有铰接,便于中支撑在电动车上安装固定(即:铰接连接);踩踏杆5位于左加强杆31 的后侧、并与左加强杆31固定连接,可使人们在支撑电动车时不必直接踩左弧板21,让人 们在支撑电动车时更加的方便,同时踩踏杆5和左加强杆31固定连接构成杠杆结构(增大 了支撑点与发力点之间的距离,则生成的力矩更大),使人们在支撑电动车时更加的省力。
[0055] 其中,所述踩踏杆5与所述左加强杆31为一体式结构,以提升中支撑的综合机械 性能。
[0056]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车,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 中支撑。
[005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上安装有上述的中支撑,使电动车在立起过程中更加的 省力,而且,中支撑距离地面的高度距离更大,能够避免骑电动车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 既减少了中支撑的磨损,还可提高骑行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0058] 其中,所述电动车上还设置有后平叉6、平叉护罩7和后轮8。
[0059]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支撑,其上支撑弧板均位于主撑杆的后侧,在中支 撑处于收起状态时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方;与现有的中支撑相比,在中支撑处于收起 状态下、主撑杆离地高度相同时,其离地的高度距离更大,而且支撑弧板位于主撑杆的上 方,形成的钩状结构的开口朝上,能够避免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钩碰到障碍物,同时也消 除了用户骑行车辆时中支撑与地面之间的接触磨损,可提高用户骑行车辆时的舒适度,并 避免了因中支撑钩挂地面上的障碍物而发生的事故。
[006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 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1]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 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 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 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 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中支撑,用于电动车或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撑杆,包括横梁、左撑立杆和右撑立杆,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 之间,且所述横梁的一端与所述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和 支撑弧板,包括左弧板和右弧板,所述左弧板和所述右弧板分别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 所述右撑立杆的后侧、并分别通过前端与所述左撑立杆的下端和所述右撑立杆的下端相连 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弧板与所述左撑立杆相连接的位置处、和/或所述右弧板与所述右撑立杆相连 接的位置处通过圆弧过渡。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弧板和/或所述右弧板的板面上设置有加强筋。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为凸筋。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的上方,且所述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左撑立 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右撑立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撑立杆、所述右撑立杆、所述横梁、所述左弧板和所述右弧板为一体式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加强杆和右加强杆,分别位于所述左撑立杆和所述右撑立杆的后侧;且 所述左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左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弧板的后端固定连 接; 所述右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右撑立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弧板的后端固定连 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板,固定在横梁上,且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铰接孔;和 踩踏杆,位于所述左加强杆的后侧、并与所述左加强杆固定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支撑,其特征在于, 所述踩踏杆与所述左加强杆为一体式结构。
10. -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支撑。
【文档编号】B62H1/02GK203902723SQ201420264418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2日
【发明者】胡继红, 陈文胜, 杨正意, 郑善清 申请人:绿源电动车(山东)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