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货汽车碰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23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载货汽车碰撞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载货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载货汽车碰撞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载货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载货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要求:一、乘员舱要坚固,碰撞后保持乘员舱的结构完整性,确保乘员的生存空间;二、碰撞中加速度不能太高,要求整车有良好的传递载荷路径,前结构能充分的吸能。现有的载货汽车纵梁吸能效果差,不利于整车碰撞被动安全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整车碰撞被动安全性的载货汽车碰撞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载货汽车碰撞结构,包括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U”形槽状大梁,两个所述大梁的“U”形槽左右相对布置,在两个所述大梁的前端安装有独立悬架,并且在每一所述大梁的前端均连接有溃缩梁,左右两个所述溃缩梁也对称布置,每一所述溃缩梁均呈长条形的盒状,在每一所述溃缩梁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上均设有多个竖向的条形凹槽,在左右两个溃缩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前横梁,在每一所述溃缩梁的上方还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纵梁,所述纵梁呈敞口朝上的“U”形槽状。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大梁前端连接溃缩梁,并采用独立悬架,在溃缩梁上方连接“U”形槽状的车身纵梁,从而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提高整车碰撞被动安全性的载货汽车碰撞结构。受到碰撞时,溃缩梁对能量进行充分的诱导和吸收,并通过溃缩梁将能量传递到车身纵梁上,从而显著地提高车架和车身的吸能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碰撞加速度,有利于提高载货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

每一所述溃缩梁均包括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所述内溃缩梁包括长条的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前部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前翻板,在上下两个前翻板之间的第一板体板面上开有圆孔;所述第一板体的后部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后翻板,在上下两个后翻板之间的第一板体板面上也开有圆孔,所述前翻板和后翻板位于第一板体的同侧,在所述前翻板与后翻板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第一板体的中部也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前后两端与对应前翻板和后翻板的根部平滑相连,所述溃缩梁内侧板上的条形凹槽均匀分布在第一板体对应第一翻边部分的板面上;所述外溃缩梁包括条形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上下两边向同侧弯折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长翻板,在所述第二板体的前端开有竖向的条孔,在所述第二板体的后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敞口朝下的“L”形下支架,所述溃缩梁外侧板上的条形凹槽均匀分布在条孔与下支架之间的第二板体板面上;所述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的敞口相向扣在一起,所述内溃缩梁的前翻板和后翻板贴合在外溃缩梁长翻板的内侧。这样由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构成的溃缩梁结构简单,生产容易,装配方便。并且,前翻板、后翻板和长翻板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的组装,另一方面便于提高溃缩梁整体的强度。再则,内溃缩梁的前翻板与后翻板之间留有间隔,间隔段设有第一翻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内溃缩梁的韧性,使内溃缩梁的吸能效果更好。而外溃缩梁前端的条孔,有利于对碰撞能量进行诱导。

所述纵梁的敞口向相反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纵梁从前往后包括前直线段、前倾斜段、后倾斜段和后直线段,所述前直线段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前直线段的后端与前倾斜段的前端平滑相连,所述前倾斜段前外后内倾斜布置,所述前倾斜段的后端与后倾斜段的前端平滑,所述后倾斜段前内后外倾斜布置,所述后倾斜段的后端与后直线段的前端平滑相连,所述后直线段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所述后直线段的后部上翘,所述后直线段前部、后倾斜段、前倾斜段和前直线段的槽底均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将“U”形槽构成的纵梁设置成前直线段、前倾斜段、后倾斜段和后直线段,并使后直线段的后端上翘,使后直线段前部、后倾斜段、前倾斜段和前直线段的槽底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在车头受到碰撞时,纵梁前端可以向后收缩,吸收能量并向后传递,极大地提高了纵梁的吸能效果。在碰撞实验中,改造后的纵梁贡献率高达百分之十几。

在所述纵梁的前直线段下方固定有“U”形槽状的吸能盒和上支架,所述纵梁的前直线段位于吸能盒和上支架的槽内,并且在纵梁底板与吸能盒和上支架的内底之间均留有间距;所述吸能盒的底板前高后低倾斜布置,所述上支架的底板水平布置,所述上支架的底板前端与吸能盒的底板后端平滑对接,所述上支架位于下支架的正上方,并且在下支架与上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胶垫,所述纵梁通过上支架、胶垫和下支架与溃缩梁固定连接。设置吸能盒,进一步有利于前端吸能,并且便于纵梁与溃缩梁之间的连接。

在所述吸能盒的内外侧壁上均设有竖向的条形凹槽,所述吸能盒上的条形凹槽贯通吸能盒的上端。进一步有利于吸能。

在所述纵梁前直线段的前端固定有前加强件,所述前加强件由“U”形弯折的板体构成,前加强件敞口朝下固定连接在纵梁前直线段的前端上方。不仅对纵梁前端进行结构加强,而且还可用于灯框骨架的连接。

在所述前倾斜段和后倾斜段的槽内固定有敞口朝上的“U”形槽状内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的后端延伸至后倾斜段与后直线段平滑相连的部位,在所述内加强件的底部与纵梁的“U”形槽内底之间留有间距。有利于提高纵梁的结构强度和弹性。

所述内加强件的两侧板向“U”形内侧凸起形成鼓包,内加强件的每一侧板上均间隔布置有三个鼓包。内加强件的弹性好,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吸能效果。

在所述纵梁前直线段的后端固定有“U”形槽状的后加强件,所述后加强件敞口朝下扣在纵梁前直线段的后端上方,所述后加强件的顶板前低后高倾斜布置,并且后加强件的后端向外翻折形成翻边。后加强件的设置,一方面对前直线段的后端进行加强,另一方面便于在整车上对前壁板与纵梁之间的连接进行加强。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大梁前端连接溃缩梁,并采用独立悬架,在溃缩梁上方连接“U”形槽状的车身纵梁,从而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提高整车碰撞被动安全性的载货汽车碰撞结构,有效地提高了载货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改造容易和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溃缩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溃缩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外溃缩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立体爆炸图。

图中标记如下:大梁1、纵梁2、第二翻边2a、前直线段211、前倾斜段212、后倾斜段213、后直线段214、独立悬架3、溃缩梁4、第一板体411、圆孔411a、前翻板412、第一翻边413、后翻板414、第二板体415、条孔415a、长翻板416、下支架5、胶垫6、上支架7、吸能盒8、前加强件9、后加强件10、前横梁11、内加强件12、鼓包12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以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包括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U”形槽状大梁1,两个所述大梁1的“U”形槽左右相对布置,在两个所述大梁1的前端安装有独立悬架3。并且,在每一所述大梁1的前端均连接有溃缩梁4,左右两个所述溃缩梁4也对称布置,每一所述溃缩梁4均呈长条形的盒状,在每一所述溃缩梁4的内侧板和外侧板上均设有多个竖向的条形凹槽,在左右两个溃缩梁4的前端之间连接有前横梁11。在每一所述溃缩梁4的上方还连接有沿前后方向布置的纵梁2,所述纵梁2呈敞口朝上的“U”形槽状,左右两边的纵梁2也对称布置。

每一所述溃缩梁4均包括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所述内溃缩梁包括长条的第一板体411,所述第一板体411的前部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前翻板412,在上下两个前翻板412之间的第一板体411板面上开有圆孔411a。所述第一板体411的后部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后翻板414,在上下两个后翻板414之间的第一板体411板面上也开有圆孔。所述前翻板412和后翻板414位于第一板体411的同侧,在所述前翻板412与后翻板414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第一板体411的中部也向同侧弯折并延伸形成第一翻边413,所述第一翻边413的前后两端与对应前翻板412和后翻板414的根部平滑相连。所述溃缩梁4内侧板上的条形凹槽均匀分布在第一板体411对应第一翻边413部分的板面上。所述外溃缩梁包括条形的第二板体415,所述第二板体415的上下两边向同侧弯折形成上下两个水平的长翻板416。在所述第二板体415的前端开有竖向的条孔415a,在所述第二板体415的后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敞口朝下的“L”形下支架5。所述溃缩梁4外侧板上的条形凹槽均匀分布在条孔415a与下支架5之间的第二板体415板面上。所述内溃缩梁和外溃缩梁的敞口相向扣在一起,所述内溃缩梁的前翻板412和后翻板414贴合在外溃缩梁长翻板416的内侧。

所述纵梁2的敞口向相反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2a,所述纵梁2从前往后包括前直线段211、前倾斜段212、后倾斜段213和后直线段214。所述前直线段211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前直线段211的后端与前倾斜段212的前端平滑相连,所述前倾斜段212前外后内倾斜布置,所述前倾斜段212的后端与后倾斜段213的前端平滑相连,所述后倾斜段213前内后外倾斜布置,所述后倾斜段213的后端与后直线段214的前端平滑相连,所述后直线段214沿前后方向呈直线布置。所述后直线段214的后部上翘,所述后直线段214前部、后倾斜段213、前倾斜段212和前直线段211的槽底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在所述纵梁2的前直线段211下方固定有“U”形槽状的吸能盒8和上支架7,所述纵梁2的前直线段211位于吸能盒8和上支架7的槽内,并且在纵梁2底板与吸能盒8和上支架7的内底之间均留有间距。所述吸能盒8的底板前高后低倾斜布置,所述上支架7的底板水平布置,所述上支架7的底板前端与吸能盒8的底板后端平滑对接。所述上支架7位于下支架5的正上方,并且在下支架5与上支架7之间固定连接有胶垫6,所述纵梁2通过上支架7、胶垫6和下支架5与溃缩梁4固定连接。在所述吸能盒8的内外侧壁上均设有竖向的条形凹槽,所述吸能盒8上的条形凹槽贯通吸能盒8的上端。

在所述纵梁2前直线段211的前端固定有前加强件9,所述前加强件9由“U”形弯折的板体构成,前加强件9敞口朝下固定连接在纵梁2前直线段211的前端上方。在所述前倾斜段212和后倾斜段213的槽内固定有敞口朝上的“U”形槽状内加强件12,所述内加强件12的后端延伸至后倾斜段213与后直线段214平滑相连的部位,在所述内加强件12的底部与纵梁2的“U”形槽内底之间留有间距。所述内加强件12的两侧板向“U”形内侧凸起形成鼓包12a,内加强件12的每一侧板上均间隔布置有三个鼓包12a。在所述纵梁2前直线段211的后端固定有“U”形槽状的后加强件10,所述后加强件10敞口朝下扣在纵梁2前直线段211的后端上方,所述后加强件10的顶板前低后高倾斜布置,并且后加强件10的后端向外翻折形成翻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