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647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轿车车身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其中正面碰撞是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比较大的事故形式。正面碰撞中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是被动安全的主要开发内容,其中乘员舱的侵入量直接影响乘员的生存空间,如果碰撞力能够有效传递,并且减小前围的侵入是正面结构耐撞性设计的关键之一。

现有的大部分车型在前围板处设有斜撑结构,斜撑结构和前围板焊接在一起,通过该斜撑结构对碰撞力进行传递。然而,该结构存在两个问题:一、由于斜撑结构较强,前围板结构较弱,使得两者焊接在一起时焊接强度不足,在碰撞中容易发生焊点撕裂,使得碰撞力不能有效传递;二、有的车型因为踏板的行程等问题,使得斜撑结构的截面较小,不能满足传力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面碰撞传力结构,结构简单,并可有效传递正面碰撞能量。

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碰撞传力结构,该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包括前纵梁后段、前围支撑部与A柱,该前围支撑部连接该前纵梁后段与该A柱,该前围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前围板的内外两侧,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空腔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横截面均呈U型,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开口相向。

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与该前围板连接的翻边。

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撑部、前围板与第二支撑部之间通过三层焊点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撑部位于该前围板的内侧,该第二支撑部位于该前围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该正面碰撞传力结构还包括前纵梁外板与前围横梁,该前纵梁外板与该前纵梁后段对应设置,该前纵梁外板的后端与车身的下弯纵梁的前端相连,该前围横梁位于该前围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该第二支撑部位于该前围横梁与该A柱之间并与该前围横梁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二支撑部位于该前纵梁外板的后端并与该前纵梁外板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均与该A柱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正面碰撞传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后段与A柱的前围支撑部,前围支撑部包括在前围板内外两侧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结构简单,可提高前围支撑部的强度,使得正面碰撞能量有效进行传递分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面碰撞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二支撑部沿IV-IV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面碰撞传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碰撞传力结构包括前纵梁后段(图未示)、前纵梁外板14、前围支撑部11与A柱(图未示),前纵梁外板14与该前纵梁后段对应设置,前纵梁外板14的后端与车身的下弯纵梁12的前端相连,前围支撑部11连接该前纵梁后段与该A柱。

前围支撑部11包括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分别位于前围板13的内外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位于前围板13的内侧(朝向乘员舱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12位于前围板13的外侧(朝向发动机舱的一侧)。请结合图3与图4,第二支撑部112的横截面呈U型,并在开口处设有用于与前围板13连接的翻边113,与第二支撑部112的结构相同,第一支撑部111的横截面也呈U型,并在开口处设有用于与前围板13连接的相应翻边。请参图1,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开口相向,从而在前围板13的两侧共同形成条形的空腔结构,保证充分传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前围板13与第二支撑部112之间通过三层焊点焊接固定,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的一端均与该A柱相连。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可根据需要与周边元件做成一体结构,也可以单独一个结构。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可与位于前围板13外侧的前围横梁(图未示)做成一体结构,该前围横梁位于第二支撑部112远离该A柱的一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还可与前纵梁外板14做成一体结构,该第二支撑部112位于前纵梁外板14的后端。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从前防撞横梁传递到吸能盒后接着传递到前纵梁,当碰撞力传递到前纵梁后段时,碰撞力分成两条路径:一是沿前围支撑部11向A柱进行传递,二是沿下弯纵梁12向车身后部进行传递。其中,前围支撑部11的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支撑部112组成了一个传力充分的腔体,可提高前围支撑部11的强度,有效地将碰撞力由前纵梁后段传递到A柱,进行碰撞能量分散,从而降低前围板的侵入量,保证乘员安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正面碰撞传力结构。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碰撞传力结构设有连接前纵梁后段与A柱的前围支撑部,前围支撑部包括在前围板内外两侧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第一支撑部(相当于斜撑结构)与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的设计可避免第一支撑部焊接强度低、截面小的不足,同时,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形成的空腔结构可提高前围支撑部的强度,使得正面碰撞能量有效进行传递、分散,从而降低前围板的侵入量,保证乘员安全。此外,前围支撑部只需在第一支撑部的基础上增加第二支撑部并进行焊接,结构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