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000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手推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推车。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新生儿越来越多,同时儿童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为了让儿童出门游玩,一般都会让儿童乘坐于推车上,然后推动该推车行走,从而让儿童能够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间,进而增长见识。一般的推车上都设置有座位以利于儿童乘坐。然而由于座位的高度固定,不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调节,其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手推车。

一种手推车,包括车体与车轮,所述车体包括底座、车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推动杆,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架包括框体、座位以及脚踏板,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座位设置于所述框体中,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位间隔设置,所述座位包括座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座体部下侧的升降件;所述车轮包括转轴、轮辋以及环形转动部,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轮辋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环形转动部套设于所述轮辋的外围,所述环形转动部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摩擦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轮辋包括多个钢丝条,所述钢丝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环形转动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钢丝条相互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条的横截面为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条的直径沿远离所述转轴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条的一端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贴设于所述环形转动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的直径为所述钢丝条的直径的5-7倍。

由于所述手推车的座体部下设置有升降件,因此当不同高度的儿童乘坐时,可以利用升降件对所述座体部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所述手推车的使用较为方便。而且由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位间隔设置,从而便于乘坐者将脚部放置于其上,提高所述手推车的乘坐感受。

由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轮辋及环形转动部,因此能够极大地减少所述车轮的滚动摩擦力。而所述摩擦条的设置,则能够使得所述车轮不打滑。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手推车的侧视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车轮的侧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推动杆的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插设杆与底座的剖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饮水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瓶盖的剖视图;以及

图7为图6中V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推车。所述手推车包括车体与车轮,所述车体包括底座、车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推动杆,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架包括框体、座位以及脚踏板。例如,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座位设置于所述框体中,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位间隔设置,所述座位包括座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座体部下侧的升降件。例如,所述车轮包括转轴、轮辋以及环形转动部,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部。例如,所述轮辋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环形转动部套设于所述轮辋的外围,所述环形转动部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摩擦条。

请参阅图1,一种手推车100,包括车体10与车轮30,所述车体包括底座11、车架13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推动杆15,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车轮上,所述车架包括框体131、座位133以及脚踏板135,所述框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座位设置于所述框体中,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位间隔设置,所述座位包括座体部1331以及设置于所述座体部下侧的升降件1333。

由于所述手推车的座体部下设置有升降件,因此当不同高度的儿童乘坐时,可以利用升降件对所述座体部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所述手推车的使用较为方便。而且由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座位间隔设置,从而便于乘坐者将脚部放置于其上,提高所述手推车的乘坐感受。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座体部的升降,所述升降件包括相对设置的支撑部与连接部,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座体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框体的底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椭圆转动球连接,所述椭圆转动球的表面设置有润滑层。由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椭圆转动球,从而能够利用所述椭圆转动球实现上述二者之间的转动,使得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产生一定的夹角,进而调节所述座位的高度。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椭圆转动球的旋转,所述支撑部为圆形杆。所述椭圆转动球的短轴的长度小于所述支撑杆的直径。所述连接部为圆形杆。所述椭圆转动球的长轴的长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直径。所述润滑层上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的直径小于所述椭圆转动球的短轴的长度。例如,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套设腔,所述椭圆转动球转动地收容于所述套设腔中。由于所述椭圆转动球上设置有多个滚珠,因此能够提高所述椭圆转动球的转动灵活性。而且在所述椭圆转动球的转动过程中,通过由长轴到短轴的变化,能够调整所述支撑部插入所述连接部内的长度,进而调整所述座位的高度。

请参阅图2,例如,为了减少所述手推车的推动阻力,所述车轮包括转轴31、轮辋33以及环形转动部33,所述转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轮辋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环形转动部套设于所述轮辋的外围,所述环形转动部的表面设置有多个摩擦条。由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轮辋及环形转动部,因此能够极大地减少所述车轮的滚动摩擦力。而所述摩擦条的设置,则能够使得所述车轮不打滑。

例如,为了提升所述车轮的结构强度,所述轮辋包括多个钢丝条,所述钢丝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环形转动部。所述多个钢丝条相互间隔设置。所述钢丝条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钢丝条的直径沿远离所述转轴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钢丝条的一端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贴设于所述环形转动部上。所述转轴的直径为所述钢丝条的直径的5-7倍。由于所述轮胎上设置有多个钢丝条,使得所述多个钢丝条能够实现对所述环形转动部的支撑,提升所述轮胎的结构强度。

请参阅图3,例如,为了便于推动所述手推车,所述推动杆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151以及推动端153,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推动端上形成有变形部154,所述变形部包括变形套以及设置于所述变形套内的变形块1541。由于所述推动端上设置有变形部,因此使用者能够握持所述变形部以推动所述手推车,而所述变形部内的变形块能够产生变形,从而适应使用者的手部形状,进而提升使用者的用户体验。

例如,为了进一步提升所述变形部的柔性,所述变形部为圆球状。所述变形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推动杆的直径。所述变形部的直径为所述推动杆的直径的3-5倍。所述变形套包括基体层1543以及贴设于所述基体层外侧的接触层1545。所述基体层的厚度大于所述接触层的厚度。所述基体层的厚度为所述接触层的厚度的2-4倍。由于所述变形部为圆球状,且所述变形部的外侧设置有接触层,因此能够利用所述接触层进一步提升所述变形部的柔性,而且由于所述变形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推动杆的直径,因此方便使用者将手握持于所述变形部上。

请参阅图4,例如,为了便于将所述车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车架下侧设置有多个插接杆132,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多个插接孔111,所述多个插接杆插设于所述多个插接孔中,所述插接杆的端部形成有膨大端134,所述膨大端嵌设于所述插接孔中。通过所述多个插接杆与所述多个插接孔的插设,从而实现所述车架与所述底座的连接。

例如,为了便于将所述插接杆从所述插接孔中拔出,以对所述手推车进行维修,所述膨大端为圆球状。所述膨大端表面设置有护持层136。所述护持层上开设有多个装设槽,所述装设槽中收容有钢珠137。所述多个钢珠均匀分布于所述膨大端的护持层上。所述钢珠的直径为所述膨大端的直径的0.2-0.3倍。由于所述插接杆的膨大端为圆球状,其上设置有多个钢珠,因此有利于所述插接杆相对所述插接孔偏转和滑动,进而有利于将所述插接杆从所述插接孔中拔出,从而方便所述手推车的维修。

请参阅图5,例如,为了便于儿童喝水,所述车架的前端还设置有收集架,所述收集架上卡设有饮水瓶20,所述饮水瓶包括瓶体21以及设置于所述瓶体上的瓶盖23。

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瓶盖23包括本体部24、密封塞25以及盖体组件26,所述本体部包括套设环241以及环绕所述套设环内侧设置的第一环形刃243,所述套设环形成于所述瓶体的一端。所述密封塞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刃上且所述密封塞的周缘固定于所述套设环内侧,所述盖体组件包括盖设件261以及第二环形刃263,所述盖设件转动地盖设于所述套设环上。所述第二环形刃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盖设件内。所述盖设件用于相对所述套设环转动以拉出所述第二环形刃且用于盖设于所述套设环上从而带动所述第二环形刃配合于所述第一环形刃上,进而将所述密封塞剪断。

由于拉动所述盖设件即可将所述第二环形刃拉出,而按压所述盖设件即可带动所述第二环形刃与所述第一环形刃配合,从而将所述密封塞剪断,因此使得所述瓶盖的开启操作较为简单。而且由于将所述密封塞剪断时,所述盖设件封盖于所述套设环上,因此不会使瓶体内的清洗液溅出或者溢出。

例如,为了防止所述盖设件松脱,所述盖设件包括基体部2611以及相对设置于所述基体部周缘的连接部2612与拉持部2613,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套设环的一侧,所述拉持部卡合于所述套设环的另一侧。由于所述拉持部卡合于所述套设环上,因此使得所述盖设件不易松脱,进而可以防止清洗液泄漏。

例如,为了便于安装所述盖设件,所述连接部为圆柱形,所述套设环外侧设置有连接台2411,所述连接台上相对开设有两个圆孔,所述连接部的中部连接于所述基体部上,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两个圆孔中,以使所述盖设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套设环上。由于将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卡入所述两个圆孔中即可完成所述盖设件与所述套设环的转动连接,因此所述盖设件的安装较为方便。

例如,为了便于卡设所述盖设件,所述套设环的周缘上还设置有拉持台2413,所述拉持台与所述连接台相对设置,所述拉持部为矩形片体并可拆卸地插入所述拉持台中。按压所述盖设件以使所述拉持部插入所述拉持台中即可完成所述盖设件的卡设,使得所述盖设件的卡设操作较为简单。

例如,所述拉持台上开设有插入槽2414且所述插入槽中设置有柔性杆2415,所述拉持部中开设有卡扣槽2614,所述拉持部插入所述插入槽中且所述柔性杆插入所述卡扣槽中。通过转动所述盖设件则可以带动所述拉持部相对所述柔性杆移动,并最终利用所述卡扣槽的边缘拉断所述柔性杆,从而实现所述盖设件的开启。例如,为了便于拉断所述柔性杆,所述卡扣槽的底部设置有拉断刀片,所述拉断刀片向上移动即可将所述柔性杆切断。

例如,为了便于设置所述柔性杆,所述插入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瓶体的轴线方向平行,而所述柔性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瓶体的轴线方向垂直。例如,所述卡扣槽为圆形槽。例如,所述柔性杆的直径由中间朝向两端逐渐减小。通过上述结构设置,拉持所述拉持部使其沿所述瓶体的轴线方向移动即可利用所述拉断刀片将所述柔性杆拉断,从而方便了所述盖设件的开启操作。

例如,所述盖设件内侧还设置有环绕槽264,所述环绕槽中设置有配合环265,所述第二环形刃设置于所述环绕槽中并与所述配合环滑动相配合。例如,所述配合环的内侧形成有配合面2651,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环绕槽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滑动间隙,所述第二环形刃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间隙中。由于所述第二环形刃设置于所述盖设件中,因此可以相对减少所述第二环形刃占据所述瓶盖的体积,从而便于减小所述瓶盖的体积。

例如,为了驱动所述第二环形刃移动,所述配合面为梯形面,即所述配合面与所述环绕槽的侧壁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盖设件的方向逐渐减小。例如,所述第二环形刃包括相对设置的贴合面2631与滑行面2632,所述贴合面处于所述第二环形刃的内侧,所述滑行面与所述配合面滑动贴合。利用所述滑行面与所述配合面的滑动配合,有利于所述第二环形刃滑出所述滑动间隙。

例如,为了便于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滑出,所述配合环为弹性配合环,且可以朝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刃的一侧产生变形。例如,所述配合环弹性圈以及设置于所述弹性圈上的多个配合块,所述配合块朝向所述第二环形刃的一侧形成有光滑面,所述多个光滑面共同形成所述配合面。例如,所述配合块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刃的一侧设置有压簧2653,当所述第二环形刃向下移动时,可以压缩所述压簧移动并收缩,从而避让所述第二环形刃。例如,所述配合块可以挤压所述弹性圈并向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刃的一侧移动。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滑出。

例如,为了在揭开所述盖设件时,拉出所述第二环形刃,所述柔性杆远离所述插入槽的一端凸伸于密封塞上方。所述第二环形刃中部上设置有切割孔2633,在拉动所述盖设件时,所述柔性杆可以拉住所述第二环形刃,使所述第二环形刃相对所述盖设件移动,即将所述第二环形刃拉出所述滑动间隙。因此,在转动所述盖设件时,所述拉持部拉断所述柔性杆的一端,而所述柔性杆的另一端将所述第二环形刃拉出,因此一个操作实现了两个过程,使用较为方便。

例如,所述切割孔中周缘设置有切割刀片。例如,所述切割刀片为环形刀片,当所述拉持部拉断所述柔性杆的一端时,所述柔性杆可以将所述第二环形刃从所述滑动间隙中拉出,在拉动过程的最后,所述切割刀片将所述柔性杆的另一端切断,这样就使得所述切割刃可以毫无障碍地进行后续的剪断作业。

例如,为了使得所述柔性杆在拉出所述第二环形刃时不被切断,所述切割刀片为半圆形刀片且设置于所述切割孔邻近所述盖设件的一侧,所述切割孔远离所述盖设件的一侧设置有抵挡部,所述抵挡部可以抵持所述柔性杆并保持所述柔性杆不被切断。例如,所述抵挡部上设置有橡皮泥或者橡胶块,其可以在所述第二环形刃拉动所述柔性杆时产生变形,这样使得所述拉持部拉断所述柔性杆的一端时,所述柔性杆的另一端并未被切断,继而用以阻挡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掉落,提高所述第二环形刃的结构强度。而在后续第二环形刃剪断所述密封塞时,所述切割孔上方的切割刀片可以将所述密封塞切断,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二环形刃的继续下移。

例如,为了带动所述第二环形刃下移,所述配合环的底部设置有抵持面2655,所述环绕槽的侧壁上设置有抵持孔,所述抵持孔中设置有抵持件27,例如弹性件。所述第二环形刃在拉出所述滑动间隙后,所述第二环形刃被所述抵持件推动至所述第二配合环下侧,使得所述第二环形刃的顶部抵持于所述抵持面上。当按压所述盖设件时,所述第二环形刃被所述第二配合环的抵持面抵持向下移动。

例如,为了避免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掉落,所述第二环形刃的侧壁设置有挡止凸起,所述环绕槽中设置有挡止块,所述挡止块相对所述抵持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挡止块滑出所述滑动间隙后,随即挡止于所述挡止块上。例如,所述滑行面设置于所述挡止凸起上,当所述挡止凸起滑出所述滑动间隙,随即被所述抵持件推动进入所述挡止块与所述抵持面之间,从而被固定于所述配合环上。

可以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所述第二环形刃被拉出后不能后退。例如,所述滑动间隙中设置有弹性件,当所述第二环形刃拉出后,所述第二环形刃将所述弹性件拉动得变形,从而不再回复原位。此后,按压所述盖设件时,变形后的弹性件可以带动所述第二环形刃向下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环形刃与所述第一环形刃配合。此时,由于利用弹性件即可实现所述第二环形刃的安装,因此使得所述第二环形刃的设置较为简单。例如,变形前的弹簧为螺旋状,所述第二环形刃滑出所述滑动间隙后,所述弹簧被拉直从而变成圆柱形,即所述弹簧从螺旋状态变为直杆状态。此后按压所述盖设件可以利用所述直杆的硬度抵压所述第第二环形刃向下移动。

例如,所述第一环形刃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环形刃的直径,所述第一环形刃的内侧设置有剪切面,所述剪切面可以与所述滑动面相配合,用以剪切所述密封塞。例如,所述第一环形刃的直径也可以小于所述第二环形刃,所述第一环形刃的外侧设置有剪切面,所述第二环形刃的贴合面与所述剪切面相配合,用以剪切所述密封塞。

例如,为了便于引导所述第二环形刃的剪切作业,所述第一环形刃的顶部形成有引导刃2431,所述引导刃邻近所述剪切面的顶部并顶持于所述密封塞上,从而对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滑行面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所述密封塞的顶部设置有引导尖,所述引导尖设置于所述密封塞远离所述第一环形刃的一侧,所述引导刃的内侧壁形成有引导斜面,所述引导斜面的边缘与所述剪切面相衔接,且所述引导斜面与所述剪切面形成一定的引导角度。例如,所述引导斜面整体为圆环形,用以引导所述第二环形刃的滑行面抵达所述第一环形刃上。

例如,为了防止所述密封塞掉入瓶体内,所述第一环形刃与所述第二环形刃上均形成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一环形刃的避让缺口与所述第二环形刃的必然缺口相对设置,当进行切割时,所述密封塞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处的部分材料不会被切开,从而能够固持住所述密封塞,从而防止所述密封塞掉入所述瓶体内。

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