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宣纸的转运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7885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尺寸宣纸的转运小车。

背景技术: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的字画用纸,其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蒸煮、打浆、捞制、压榨、焙干、剪纸等多道工序,针对捞制工序,其生产所用的捞纸装置主要包括帘框以及帘框上平铺设置的捞纸帘,使用时,一个或者两个操作工手持帘框在纸浆槽内来回摆动进行捞浆,以使纸浆均匀的摊铺在捞纸帘的表面,然后将帘框从纸浆槽内抬出,待初步沥水后,将捞纸帘从帘框上分开并将其纸浆所在面扣合在叠放的湿纸上,以将该纸浆层脱下,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得到层层叠放的湿纸,当然,为确保后序可直接在叠放湿纸上布置多层钢板等构成的压榨设备,所述叠放湿纸的下方事先需放有水平布置的平面底座。待捞纸工作结束后,先在叠放湿纸上先铺设一层柔性膜材料,然后再布设压榨设备,以使叠放湿纸实现初步脱水,之后再将叠放湿纸转运至片状的烘热装置上进行初烘,经压榨和初烘后的湿纸即可人工揭开进行焙干。具体焙干时,是先将叠放湿纸呈70°左右的角度斜靠在一平板上,这样操作人员借助一张张湿纸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可快速地将其揭下并贴附在烘焙墙进行焙干。现有的宣纸制作多对应的设备一般都只能生产长度不超过3米的宣纸,而对于长度在5米以上、宽度在3米以上的大尺寸宣纸来说,即便可以加工匹配尺寸的捞纸装置,但是由于捞制得到的湿纸尺寸较大,因此将压榨后的叠放湿纸人工搬抬转运至烘热装置上时不仅难以实现,而且叠放湿纸在自身的重力下其中部位置势必会下塌变形,这样极易导致宣纸的局部发生撕裂,从而影响了宣纸加工的质量。因此,为了确保压榨后的叠放湿纸得以可靠地转运至烘热设备上,申请人于本申请同日提交了名称为“大尺寸压榨宣纸的转运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的转运装置结构简单,且拆装方便。但是,后序大尺寸宣纸的转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知道,为了方便将初烘后的叠放湿纸一张张揭开以贴附在烘焙墙上,在揭纸前需要将叠放湿纸斜靠在一板面倾斜角度在70°左右的平板板面上,而上述的转运装置只能实现叠放湿纸的担置动作,即便将叠放湿纸先固定在转运装置上,其也难以实现转动倾斜布置的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将大尺寸宣纸转至斜放布置的转运小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尺寸宣纸的转运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整体轮廓呈长方形的框架,以及方便将叠放宣纸夹持固定在框架上的夹持件,起吊机构对夹持件所在侧的框架长边实施吊挂,所述框架的框面上间隔设置有支撑叠放宣纸的支撑杆,与起吊侧相对的框架的另外一长边侧向框体外围的斜下方间隔延伸有定位滚轮,定位滚轮的轴芯方向与框架的长度方向一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时,先将叠放湿纸布置在框架上,并用夹持件将位于起吊侧的叠放湿纸的长边夹持固定在框架上,然后在起吊机构和定位滚轮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框架平移至定位滚轮所在的框架长边位于待叠放湿纸斜靠放置的平板前,且保证定位滚轮的轮圈抵靠在平板下方、将平板抬高布置的固定座的周壁上,这样以定位滚轮的轴芯为轴,通过起吊机构拉动框架的起吊侧使其转动至框架上的叠放湿纸基本上平齐贴靠平板上时,再将夹持件拆卸并移走转运小车,如此即实现了叠放湿纸的斜放布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将叠放湿纸吊运至转运小车上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将叠放湿纸固定在转运小车上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叠放湿纸斜放待卸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大尺寸宣纸的转运小车,如图1-4所示,其包括整体轮廓呈长方形的框架10,以及方便将叠放宣纸A的一侧长边夹持固定在框架10上的夹持件40,起吊机构对夹持件40所在侧的框架10长边实施吊挂,所述框架10的框面上间隔设置有支撑叠放宣纸A的支撑杆11,与起吊侧相对的框架10的另外一长边侧向框体外围的斜下方间隔延伸有定位滚轮20,定位滚轮20的轴芯方向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一致。使用时,针对本申请同日提交的名称为“大尺寸压榨宣纸的转运装置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的发明专利中所述的转运装置上的叠放湿纸A,先通过人工搬抬或者吊运将转运装置和叠放湿纸A一并放置在框架10的框面上,该状态如图2所示;之后逐渐拆离转运装置,直至叠放湿纸A直接由框架10支撑,这样再用夹持件40将叠放湿纸A位于框架10起吊侧的长边夹持固定在框架10,如此即可实施叠放湿纸A的转运斜放工作。具体来说,确保框架10的起吊侧处于一定高度,同时在定位滚轮20的移动作用下带动框架到达待叠放湿纸A斜靠放置的平板B前,且保证定位滚轮20的轮圈抵靠在平板B下方、用于抬高平板B布置的固定座C上,因此借助定位滚轮20的抵靠支撑作用,就可以以定位滚轮20的轴芯为轴,通过吊车拉动框架10的起吊侧使其转动至框架10上的叠放湿纸A基本上平齐贴靠平板B上时,再将夹持件40拆卸并移走转运小车即可。当然,为确保叠放湿纸A稳定地贴靠在斜放布置的平板B上,优选是拆卸夹持件40的同时将叠放湿纸A位于上部的长边固定在平板B上,具体申请人于本申请同日提交的名称为“大尺寸宣纸的固定夹”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详细公开了如何将叠放湿纸A固定在平板B上。由此可见,所述的定位滚轮20一方面起到方便框架10平移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抵靠在固定座C上,从而借助抵靠作用实现框架10的转动。当然,为确保叠放湿纸A稳定地贴靠在斜放布置的平板B上,优选是拆卸夹持件40的同时将叠放湿纸A位于上部的长边固定在平板B上,具体申请人于本申请同日提交的名称为“大尺寸叠放宣纸的固定夹”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详细公开了如何将叠放湿纸A固定在平板B上。如图4所示,通过固定座C将平板B垫高,这样可以避免叠放湿纸A斜靠时其下部贴近地面造成污染,另外,平板B的下板边距固定座C的边缘尚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将框架10转至其靠近定位滚轮20的下框边搭设在固定座C的上板面上,以便叠放湿纸A可以更好的平齐贴靠到平板B上,因此将定位滚轮20布置在框架10的长边外围,且定位滚轮20位于框架10的斜下方,亦即定位滚轮20的轴芯高度低于框架10的框底高度,其优点在于应用时可以起到避让的作用,确保框架10可以转动至叠放湿纸A到位。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框架10的框底间隔设置有支撑框架10平移的平移滚轮30,平移滚轮30的轴芯方向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一致,优选的,各平移滚轮30位于框架10的两侧长边的框底间隔布置,如此使得框架10平移起来更为便利,也就是说,实际上平移滚轮30支撑框架10平移过程中,定位滚轮20是处于悬置状态,只有当框架10平移至定位滚轮20的轮圈与固定座C的周壁相抵靠后开始转动框架时,定位滚轮20才起到支撑稳定框架10的作用。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框架10的起吊侧布置有条形压板50,在使用状态下,位于起吊侧的叠放宣纸A的长边通过夹持件40夹持固定在条形压板50与框架10的框面之间。先在起吊侧的叠放宣纸A的长边上布置条形压板50,然后再安装夹持件40,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叠放宣纸A的作用,具体的,如图3-4所示,所述夹持件40为用于夹持板体的螺栓卡夹,拆装非常方便。具体的方案为:如图2-3所示,框架10水平放置状态下,框架10上的支撑杆11构成的平面高度低于框架10四周边框的上框边高度,这样整体上叠放湿纸A的下部是置于框架10内,使得在转动框架10的过程中,框架10的内壁可以对叠放湿纸A起到约束支撑作用,防止转动过程中叠放湿纸A脱离框架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11为钢管,采用管状材料既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对叠放湿纸A加以支撑,又能降低转运小车的自身重量,方便人工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