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行车包。
背景技术:
近年来,骑行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骑行旅游的时候需要携带衣物和骑行设备,通常是通过旅行包系在自行车后端的车架上,在骑行颠簸路段时,旅行包容易晃动,系包的绳索容易出现松动,旅行包容易滑落。
目前,公开号为CN20349707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车载包,它包括包体,所述包体包括左包体和右包体,所述左包体和右包体之间设置有连接带,该连接带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包体和右包体缝制连接构成一体,所述连接带上端面缝制有提手,连接带下端面缝制有连接带防撞垫,所述连接带防撞垫前端中部缝制有两根锁紧绳,所述左包体和右包体内端面上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对挂钩,所述每个挂钩均与对应的包体固定连接,所述左包体和右包体内端面下端左右对称缝制有包体防撞垫,且左包体和右包体后端面均缝制有反光条。
这种自行车车载包结构简单,由于提手数量仅有一个,用户的行李较多时,自行车车载包较重,用户一只手通过提手提起十分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包,通过在连接带上开设椭圆形通孔,使用户可以双手提起自行车包,达到省力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包,包括左包体、右包体以及设置在左包体与右包体之间的连接带,所述的连接带上开设有椭圆形通孔,所述的椭圆形通孔的内壁上缝制有第一防滑带,所述连接带的外缘缝制有第二防滑带,所述的连接带上缝制有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固定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的双手穿过椭圆形通孔并握紧连接带,即可通过连接带将本自行车包提起,自行车包上的重量施加到双手上,相当于每只手仅仅承受一半的自行车包的重量,从而使用户可以轻松将本自行车包提起;每只手通过第一防滑带和第二防滑带的作用,增加了手部与连接带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用户提起本自行车包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带上设置有连接环,所述的连接环上沿短边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的固定带一端与连接环的长边连接,另一端绕过支撑杆且与连接环抵触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固定带绕过支撑杆,并将固定带拉紧之后,可以使支撑杆沿着连接环的短边产生移动,使固定带与支撑杆之间、固定带与连接环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使固定带定位,从而使置于固定带与连接环之间的车架固定,操作简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带和连接环均置于第一防滑带和第二防滑带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本自行车包从车架上取下之后,将用户的手部从固定带与连接环之间穿过,使固定带与用户的手部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进一步便于用户将本自行车包提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连接带和左包体、右包体通过铆钉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用户的行李较多,铆钉的设置可以使连接带和左包体、右包体之间固定更为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左包体与右包体上均设置有用于遮挡行李的翻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盖的设置,可以避免雨水或灰尘进入到左包体、右包体中,造成用户的行李沾染污物或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翻盖一端与左包体、右包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粘扣带与左包体、右包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扣带的设置,使得用户翻开翻盖更为方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行李从左包体、右包体中取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用户的行李较多时,本自行车包的重量较大,用户通过双手穿过椭圆形通孔并握紧连接带,使得每只手受到的力为自行车包重量的一半,通过固定带增加用户手部与连接带之间的摩擦力,再通过第一防滑带和第二防滑带进一步增加用户手部和连接带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用户提起本自行车包可以更为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方向视图;
图3为图2的B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左包体;2、右包体;3、连接带;31、椭圆形通孔;4、固定带;51、第一防滑带;52、第二防滑带;61、连接环;62、支撑杆;7、铆钉;8、翻盖;9、粘扣带;91、子面;92、母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包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行车包,包括左包体1、右包体2以及置于左包体1和右包体2之间的连接带3;连接带3呈矩形设置,且两端通过铆钉7与左包体1、右包体2固定连接。
在连接带3的中央开设有一个椭圆形通孔31,使椭圆形通孔31的两端分别朝向左包体1和右包体2;在椭圆形通孔31的内壁上缝制有第一防滑带51,在连接带3的外缘上缝制有第二防滑带52,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带51和第二防滑带52均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使用户手部可以穿过椭圆形通孔31来握住连接带3,使第一防滑带51和第二防滑带52来增加手部和连接带3之间的摩擦力。
在第一防滑带51和第二防滑带52之间缝制有固定带4,固定带4呈长条状,在固定带4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矩形的连接环61,连接环61沿着短边的方向上滑动连接有一个支撑杆62;将固定带4一端穿过连接环61并与连接带3固定连接,将固定带4的另一端依次穿过车架、绕过支撑杆62,继而将固定带4拉紧,即可使支撑杆62往靠近连接环61端部的方向移动,使支撑杆62与连接环61之间产生一定的挤压力,通过挤压力的作用,使固定带4与支撑杆62之间、固定带4与连接环61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使固定带4定位,继而将本自行车包可以固定在车架上。
在左包体1和右包体2的开口处均设置有一个翻盖8,翻盖8呈矩形设置,且翻盖8的一端通过铆钉7和左包体1、右包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粘扣带9和左包体1、右包体2连接。粘扣带9包括子面91和母面92,将子面91和翻盖8固定连接,母面92和左包体1、右包体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翻盖8将开口处封堵后将子面91与母面92连接,即可避免雨水从开口处进入到左包体1和右包体2内,同时可以便于用户将翻盖8掀起,将行李从左包体1、右包体2中取出。
使用时,用户将本自行车包从车架上取下之后,用户双手可以穿过椭圆形通孔31并握住连接带3,再通过上述方法,将手部通过固定带4与连接带3连接,使自行车包不易从用户手部脱落,再通过第一防滑带51和第二防滑带52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用户手部和连接带3之间的摩擦力,使用户提起本自行车包更加便利;由于用户是双手将自行车包提起,每只手受到的拉力仅为自行车包重量的一半,使用户可以轻松将自行车包提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