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障转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4135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过障转运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运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障转运车。



背景技术:

一般大众所熟知的转运车,由于其操作方便、节约人力物力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工厂、医院、仓库等道路狭窄而又需要搬运各种物品的地方,转运车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机动性较好,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是在遇到门槛时,特别是载有重物或易滑落物品时,便很难通过门槛,一般采取吊运或拆除门槛的办法,货物转运不方便。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专利号为CN201110227037.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能越过障碍的手动搬运小车,该搬运小车包含操作装置、操作台、后轮、前轮、辅助轮、放置装置、托举油缸和夹紧装置,其中,该操作装置包含垂直向上的平行设置的两个立柱,每个立柱的底端设置后轮;该操作台平行地面固接于立柱,操作台的前端设置有辅助轮,该辅助轮的直径小于后轮。若采用该专利,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一)、该专利仅适用于在搬运气瓶时跨越障碍,搬运小车上设置有放置装置、托举油缸和夹紧装置,占用空间大,使用范围小,无法适用于大体积物体的搬运;二)、液压油缸需要定期检查,更换液压油,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以上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过障转运车,它具有操作轻便、占用空间小,能无碍通过类似门槛等障碍物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过障转运车,包括车架,车架包括平台,平台后端顶面上设置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底部从后到前依次设置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外轮A、内轮A、内轮B、外轮B,左右两侧的外轮A分别通过后外轮架、连杆A与蜗轮蜗杆组件B的蜗轮轴B连接,左右两侧的外轮B分别通过前外轮架与外轮连杆组件连接,后外轮架与外轮连杆组件连接;左右两侧的内轮A分别通过后内轮架、连杆B与蜗轮蜗杆组件A的蜗轮轴A连接,左右两侧的内轮B分别通过前内轮架与内轮连杆组件连接,后内轮架与内轮连杆组件连接;车架后端面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部设置有外轮手柄,固定板的右部设置有内轮手柄,内轮手柄依次通过手柄接管A和蜗轮蜗杆组件A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内轮连杆组件连接;外轮手柄依次通过手柄接管B和蜗轮蜗杆组件B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外轮连杆组件连接。

所述的后外轮架、前外轮架、后内轮架、前内轮架均与车架的底面铰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两次操作外轮手柄,两次操作内轮手柄,即可使转运车平稳通过门槛,操作轻便,占用的空间小,适用性广,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轮收起、内轮落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轮收起、内轮落下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外轮收起、内轮落下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轮收起、外轮落下的右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轮落下、外轮落下的右视图。

图中:1、车架;2、内轮手柄;3、外轮手柄;4、外轮A;5、内轮A;6、后外轮架;7、前外轮架;8、后内轮架;9、前内轮架;10、外轮连杆组件;11、内轮连杆组件;12、蜗轮蜗杆组件A;13、手柄接管A;14、外轮B;15、内轮B;16.手柄接管B;17.蜗轮蜗杆组件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过障转运车,包括车架1,车架1包括平台,平台后端顶面上设置有把手,所述的车架1底部从后到前依次设置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外轮A4、内轮A5、内轮B15、外轮B14,左右两侧的外轮A4分别通过后外轮架6、连杆A与蜗轮蜗杆组件B17的蜗轮轴B连接,左右两侧的外轮B14分别通过前外轮架7与外轮连杆组件10连接,后外轮架6与外轮连杆组件10连接;左右两侧的内轮A5分别通过后内轮架8、连杆B与蜗轮蜗杆组件A12的蜗轮轴A连接,左右两侧的内轮B15分别通过前内轮架9与内轮连杆组件11连接,后内轮架8与内轮连杆组件11连接;车架1后端面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部设置有外轮手柄3,固定板的右部设置有内轮手柄2,内轮手柄2依次通过手柄接管A13和蜗轮蜗杆组件A12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内轮连杆组件11连接,内轮手柄2转动时,左右两侧的内轮连杆组件11分别带动后内轮架8、前内轮架9、内轮A5、内轮B15向内收起或落下;外轮手柄3依次通过手柄接管B16和蜗轮蜗杆组件B17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外轮连杆组件10连接,外轮手柄3转动时,左右两侧的外轮连杆组件10分别带动后外轮架6、前外轮架7、外轮A4、外轮B14向外打开或落下;所述的后外轮架6、前外轮架7、后内轮架8、前内轮架9均与车架1的底面铰接。

实施例一,如图6所示,当转运车遇到门槛时,推动车架1向前移动至内轮B15紧贴门槛处;转动外轮手柄3,通过手柄接管B16带动蜗轮蜗杆组件B17中的蜗轮轴B转动,蜗轮轴B带动外轮连杆组件10运动,外轮连杆组件10通过前外轮架7、后外轮架6带动外轮A4、外轮B14向车架1内侧方向落下,此时车架1和货物重量由左右两侧的外轮A4、左右两侧的内轮A5、左右两侧的内轮B15、左右两侧的外轮B14共同承担。

如图5所示,转动内轮手柄2,通过手柄接管A13带动蜗轮蜗杆组件A12中的蜗轮轴A转动,蜗轮轴A带动内轮连杆组件11运动,内轮连杆组件11通过前内轮架9、后内轮架8分别带动内轮B15、内轮A5向车架1内侧方向收起,此时车架1和货物重量由左右两侧的外轮A4、左右两侧的外轮B14承担。

如图1-4所示,推动车架1向前移动至外轮A4紧贴门槛时,反向转动内轮手柄2,通过手柄接管A13带动蜗轮蜗杆组件A12中的蜗轮轴A转动,蜗轮轴A带动内轮连杆组件11运动,内轮连杆组件11通过前内轮架9、后内轮架8分别带动内轮B15、内轮A5落下到位;反向转动外轮手柄3,通过手柄接管B16带动蜗轮蜗杆组件B17中的蜗轮轴B转动,蜗轮轴B带动外轮连杆组件10运动,外轮连杆组件10通过前外轮架7、后外轮架6带动外轮A4、外轮B14向外侧打开到位,此时转运车已平稳通过门槛。

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两组活动车轮,通过两次收放外轮和内轮的动作,实现了平稳通过门槛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能对前后轮间距和轮架高度进行调整设计以适应不同高度和不同厚度的门槛。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