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尤其涉及一种可调整背靠角度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一般会包括一车架,车架包括两侧支架,两侧支架之间设置有座椅,座椅设置有背靠,为了小孩坐得更舒服,背靠的角度能进行调整。公知技术中,有些背靠角度调整操作很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调整背靠角度的婴儿车,其背靠角度调整操作很简单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整背靠角度的婴儿车,包括一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前下方的前轮、设置于所述车架后下方的后轮,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设置于两侧支架之间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背靠,所述背靠与两侧支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背靠角度的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背靠上的操作件、设置于所述背靠与两侧支架之间的锁定机构、连接所述操作件与锁定机构的钢线;所述背靠上设置有前后向的通孔,所述操作件前上端枢接于所述背靠前侧,后端经所述通孔穿出位于背靠后方;所述锁定机构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背靠左右两侧与两侧支架之间,所述每一锁定机构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枢接座、旋转件、推动件、齿轮、弹簧、第二枢接座,所述第一枢接座设置于所述背靠上,所述第二枢接座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支架上,所述第一枢接座朝向第二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枢接座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可与所述齿轮啮合的内轮齿,所述旋转件朝向推动件的一侧设置有波浪形面,所述推动件朝向旋转件的一侧设置有对应的波浪形面,在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齿轮同时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与第二容置槽的内轮齿啮合;所述钢线设置有两根,两根钢线上端均连接于操作件,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锁定机构的旋转件下端。
所述操作件包括中间部分、自所述中间部分前端往上延伸的枢接部、自所述中间部分后端往下延伸的操作部,所述中间部分穿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枢接部的上端枢接于所述背靠前侧,所述操作部位于背靠后侧,且所述钢线上端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下端。
所述操作件枢接部的上端设置有左右方向上的横向通孔,所述背靠前侧左右间隔设置有两向前开口的第一U形板,一压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U形板的前端,所述枢接部的上端置于两第一U形板之间,一第一枢轴穿过所述枢接部的横向通孔,且所述第一枢轴的左右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两第一U形板内。
所述两第一U形板下方设置有两第二U形板,一第二枢轴的左右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两第二U形板内,所述操作件中间部分的前下端抵靠于所述第二枢轴后侧,所述压板同时与所述第一U形板、第二U形板连接;
所述背靠往前凹陷形成有凹槽,且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背靠通孔的底壁下方,从而所述操作件的操作部位于与所述凹槽的后侧。
所述两锁定机构的第一枢接座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背靠的左右两侧下端。
所述推动件外围设置有L形凸起,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侧壁设置有与L形凸起匹配的槽。
所述背靠前侧设置有用于供引导两钢线走向的导线槽,所述钢线穿行于所述导线槽内。
所述座椅还包括一座板,所述座板左右两侧后端分别设置有枢接于第一枢接座一侧的第三枢接,且所述第一枢接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与第三枢接座之间,所述第一枢接座朝向第三枢接座的一侧对称设置有限位凸台,对应的,所述第三枢接座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凹槽,所述两限位凸台分别置于两凹槽内。
所述每一侧支架均包括车手、前脚、后脚,所述车手下端、前脚后上端以及前脚前上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二枢接座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手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想要调整背靠角度时,只需往后拉操作件,即可拉动钢线,从而带动旋转件旋转,进而驱使推动件将齿轮完全推入第一枢接座的第二容置槽内而不与第一容置槽的内轮齿啮合,此时,即可前后旋转背靠,调整背靠角度,操作非常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背靠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操作件与背靠连接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操作件与背靠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背靠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图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锁定机构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锁定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7、8所示,本实用新型可调整背靠角度的婴儿车包括一车架1、设置于所述车架1前下方的前轮2、设置于所述车架后下方的后轮3,所述车架1包括左右两侧支架11、设置于两侧支架11之间的座椅12,所述座椅12包括背靠121,所述背靠121与两侧支架11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背靠121角度的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背靠121上的操作件4、设置于所述背靠121与两侧支架11之间的锁定机构5、连接所述操作件4与锁定机构5的钢线(图未示);所述背靠121上设置有前后向的通孔131,所述操作件4前上端枢接于所述背靠121前侧,后端经所述通孔131穿出位于背靠121后方;所述锁定机构5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背靠121左右两侧与两侧支架11之间,所述每一锁定机构5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枢接座51、旋转件52、推动件53、齿轮54、弹簧55、第二枢接座56,所述第一枢接座51设置于所述背靠121上,所述第二枢接座56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支架11上,所述第一枢接座51朝向第二枢接座56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511,所述第二枢接座56朝向第一枢接座5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置槽561,所述第一容置槽511与第二容置槽561的侧壁分别设置有可与所述齿轮54啮合的内轮齿512、562,所述旋转件52朝向推动件53的一侧设置有波浪形面521,所述推动件53朝向旋转件52的一侧设置有对应的波浪形面531,在弹簧55的作用下,所述齿轮54同时与所述第一容置槽511、第二容置槽561的内轮齿啮合;所述钢线设置有两根,两根钢线上端均连接于操作件4,下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锁定机构5的旋转件52下端。
较佳的,所述操作件4包括中间部分41、自所述中间部分41前端往上延伸的枢接部42、自所述中间部分41后端往下延伸的操作部43,所述中间部分41穿于所述通孔131内,所述枢接部42的上端枢接于所述背靠121前侧,所述操作部43位于背靠121后侧,且所述钢线上端连接于所述中间部分41下端。
要调整所述背靠121的角度时,往后上方拉所述操作部43,从而往后拉动刚线,使得与钢线下端连接的旋转件52旋转,其波浪形面521作用于推动件53的波浪面531,从而推动件53被驱使往齿轮54侧移动,从而推动齿轮54朝第二容置槽561内移动,直到齿轮54全部位于所述第二容置槽561内,此时,齿轮54只与第二容置槽561内的内轮齿562啮合,不再与第一容置槽511内的内轮齿512啮合,锁定机构5释锁,从而第一枢接座51与第二枢接座56可相对旋转,即背靠121能相对侧支架11旋转。往前或者往后旋转背靠121到需要的角度时,松开操作件4,在弹簧55的恢复力作用下,齿轮54再度同时与第一容置槽511、第二容置槽561的内轮齿同时啮合,从而使得背靠121定位于该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操作件枢接部42的上端设置有左右方向上的横向通孔44,所述背靠121前侧左右间隔设置有两向前开口的第一U形板132,一压板133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U形板132的前端,所述枢接部42的上端置于两第一U形板132之间,一第一枢轴134穿过所述枢接部42的横向通孔44,且所述第一枢轴134的左右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两第一U形板132内。因为第一U形板13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压板133,从而可防止所述第一枢轴134从第一U形板132内脱离出来。
所述两第一U形板132下方设置有两第二U形板135,一第二枢轴136的左右两端分别置于所述两第二U形板135内,所述操作件中间部分41的前下端抵靠于所述第二枢轴136后侧,所述压板133同时与所述第一U形板132、第二U形板135连接。所述第二枢轴136的设置从而可防止操作部43往前旋转太过。
为了使得操作的时候更方便,所述背靠121往前凹陷形成有凹槽137,且所述凹槽137设置于所述背靠通孔131的底壁1311下方,从而所述操作件4的操作部43位于与所述凹槽137的后侧,所以使用者在操作的时候,手指可以伸到所述凹槽137内往后侧拉动操作部43。
所述两锁定机构5的第一枢接座51分别一体形成于所述背靠121的左右两侧下端。
所述推动件53外围设置有L形凸起532,对应的,所述第一容置槽511的侧壁设置有与L形凸起532匹配的槽513,从而在推动件53组装到第一容置槽511内后,能保证推动件53只能相对左右移动而不能旋转。
较佳的,所述背靠121前侧设置有用于供引导两钢线走向的导线槽138,所述钢线穿行于所述导线槽138内,所述导线槽138的设置能规整钢线,而且使得钢线的移动更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线槽138前侧设置有压线板139,从而防止钢线往前移出导线槽外。
所述背靠121前侧还连接有头靠122。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12还包括一座板123,所述座板123左右两侧后端分别设置有枢接于第一枢接座51一侧的第三枢接1231,且所述第一枢接座51设置于所述第二枢接座56与第三枢接1231座之间,所述第一枢接座51朝向第三枢接1231座的一侧对称设置有限位凸台514,对应的,所述第三枢接座1231朝向第一枢接座5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凹槽1232,所述两限位凸台514分别置于两凹槽1232内,从而限位凸台514只能在凹槽1232所限定的范围内移动,如此,即限定了背靠121的旋转角度范围,避免背靠121误被误调整至比座板123还低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一侧支架11均包括车手111、前脚112、后脚113,所述车手111下端、前脚112后上端以及前脚112前上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二枢接座56固定设置于所述车手111上。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前轮2所在为前,后轮3所在为后,车手111所在为上,前后轮所在为下,两侧支架11所在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