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用产品,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一大一小两个小孩的家庭越来越多,从而婴儿车附加载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婴儿车附加载具连接于婴儿车后面,小一点的小孩坐在婴儿车上,大一点的小孩或坐或站于后面婴儿车附加载具上。婴儿车附件载具一般包括两根前端与婴儿车连接的牵引杆、连接于牵引杆后端的踏板,踏板下方设置轮组,两牵引杆的相对夹角能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婴儿车。公知技术中,两牵引杆夹角调整机构很复杂,而且只能一根一根地调整,两牵引杆不能联动,从而操作很是麻烦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两牵引杆夹角调整简单方便的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包括踏板、设置于所述踏板下方的轮组、连接于所述踏板前侧的旋转座、后端连接于所述旋转座前侧的第一牵引杆与第二牵引杆、一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旋转座的滑动件,所述第一牵引杆后端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旋转座左侧,所述第二牵引杆后端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所述旋转座右侧,且所述第一牵引杆后端通过第三枢轴枢接于一第一联动件左端,第二牵引杆后端通过第四枢轴枢接于一第二联动件右端,所述第一联动件右端以及第二联动件左端枢接于所述滑动件,且所述第一枢轴与第三枢轴不在同一竖向直线上,第二枢轴与第四枢轴不在同一竖向直线上。
所述旋转座包括一与所述踏板连接的本体以及分别自所述本体上下两端往前延伸的上侧板、下侧板,所述第一牵引杆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左侧,所述第二牵引杆后端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右侧,所述第一牵引杆后端下方通过第三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左端,所述第二牵引杆后端上方通过第四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右端,所述滑动件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所述第二联动件左端以及第一联动件右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件的上下两侧。
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中间均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槽孔,所述滑动件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侧板、下侧板的长槽孔内。
一竖向枢轴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滑动件、第二联动件,且该枢轴的上端设置于所述上侧板的长槽孔内,下端设置于下侧板的长槽孔内。
所述滑动件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轴状凸起,上端的轴状凸起穿过第二联动件后插入上侧板的长槽孔内,下端的轴状凸起穿过第一联动件后插入下侧板的长槽孔内。
所述第一牵引杆与第二牵引杆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旋转座的上侧板、下侧板以及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枢接。
所述踏板前端固定连接有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呈U形,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踏板前端的固定部、两分别自所述固定部前端左右两侧往前延伸的连接部,所述两连接部内侧均设置有往内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设置有内轮齿,所述两连接部的外侧分别往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每一连接部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旋转座本体置于所述固定座左右两连接部之间,且本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往内凹陷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也设置有对应的内轮齿,所述固定座与旋转座之间设置有用于旋转定位第一、第二牵引杆相对踏板的上下角度的旋转调整装置。
所述旋转调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连接部内侧与旋转座本体左侧之间的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旋转座本体左侧容置槽底壁之间的第一弹簧、设置于所述右侧连接部内侧与旋转座本体右侧之间的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与旋转座本体右侧容置槽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左侧连接部第一凹槽的内轮齿以及旋转座本体左侧容置槽的内轮齿啮合;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同时与右侧连接部第一凹槽的内轮齿以及旋转座本体右侧容置槽的内轮齿啮合;所述旋转调整装置还包括一枢接轴、两左右对称设置的套杆、两左右对称设置的按钮,所述套杆包括左右向延伸的套筒、一体成型于所述套筒一端的固接部,所述按钮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卡扣,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供弹性卡扣卡合的卡孔,且所述隔板中间设置有通孔;所述左侧套杆的套筒穿过所述左侧连接部隔板的通孔、第一齿轮、第一弹簧然后插入所述旋转座本体的左侧内,所述右侧套杆的套筒穿过所述右侧连接部隔板的通孔、第二齿轮、第二弹簧然后插入所述旋转座本体的右侧内,且左右两套杆的固接部分别位于所述左右连接部的第二凹槽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隔板,所述枢接轴穿过所述两套杆,所述两按钮的弹性卡扣分别卡于左右两连接部隔板的卡孔并分别抵靠于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
所述轮组包括车轮、与所述踏板枢接的倒U形轮座,所述倒U形轮座包括顶座以及两分别自顶座左右两侧往下延伸的侧板,所述车轮设置于所述左右两侧板之间,所述两侧板外侧均一体形成有一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内设有一下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轮组还包括左右两避震座,所述左右两避震座分别置于左右容置部的容置腔内,且所述避震座上端与容置腔顶壁之间设置有避震弹簧,左右两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对应的,左右两侧的容置部的侧壁设置有长槽孔,避震座上设置有左右向的圆孔,一轮轴从左至右穿过左侧容置部侧壁的长槽孔、左侧容置腔内避震座的圆孔、左侧侧板的长孔、车轮、右侧侧板的长孔、右侧容置腔内避震座的圆孔、右侧容置部侧壁的长槽孔。
所述轮组也包括车轮、与所述踏板枢接的倒U形轮座,所述倒U形轮座包括顶座以及两分别自顶座左右两侧往下延伸的侧板,所述两侧板外侧均设置有一容置部,所述容置部内设有一下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轮组还包括左右两避震座,所述左右两避震座上端分别置于左右容置部的容置腔内,下端伸出于容置腔外,且所述避震座上端固定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与容置腔顶壁之间设置有避震弹簧,所述避震座下端设置为圆环形,左右两所述侧板上均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一轮轴从左至右穿过左侧避震座下端的圆环、左侧侧板的长孔、车轮、右侧侧板的长孔、右侧避震座下端的圆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要调整第一、第二牵引杆之间的夹角时,无需进行其他的操作,只需直接旋转其中一牵引杆即可联动另一牵引杆旋转,从而改变两牵引杆之间的夹角,操作非常简单方便;用于旋转定位两牵引杆相对踏板上下角度的旋转调整装置采用两套杆与枢接轴组合,从而提高了枢接轴的强度,并提高了枢接轴与固定座连接的稳定性,使枢接轴中间不易弯曲变形,从而使得所述旋转座的相对旋转更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部分组件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图2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的固定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的固定座与旋转座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轮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轮组第二实施例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轮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附加载具包括踏板1、设置于所述踏板1下方的轮组2、连接于所述踏板1前侧的旋转座3、后端连接于所述旋转座3前侧的第一牵引杆4与第二牵引杆5、一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旋转座3的滑动件30,所述第一牵引杆4后端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旋转座3左侧,所述第二牵引杆5后端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所述旋转座3右侧,且所述第一牵引杆4后端通过第三枢轴枢接于一第一联动件31左端,第二牵引杆5后端通过第四枢轴枢接于一第二联动件32右端,所述第一联动件31右端以及第二联动件32左端枢接于所述滑动件30,且所述第一枢轴与第三枢轴不在同一竖向直线上,第二枢轴与第四枢轴不在同一竖向直线上。
所述旋转座3包括一与所述踏板1连接的本体33以及分别自所述本体33上下两端往前延伸的上侧板34、下侧板35,所述第一牵引杆4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所述上侧板34与下侧板35之间左侧,所述第二牵引杆5后端通过第二枢轴枢接于所述上侧板34与下侧板35之间右侧,所述第一牵引杆4后端下方通过第三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一联动件31左端,所述第二牵引杆5后端上方通过第四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32右端,所述滑动件30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所述上侧板34与下侧板35之间,所述第二联动件32左端以及第一联动件31右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件30的上下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上侧板34与下侧板35中间均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槽孔36,所述滑动件30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侧板34、下侧板35的长槽孔36内,从而滑动件30可相对前后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竖向枢轴(图未示)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31、滑动件30、第二联动件32,且该枢轴的上端设置于所述上侧板34的长槽孔36内,下端设置于下侧板35的长槽孔36内。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滑动件30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轴状凸起,上端的轴状凸起穿过第二联动件32后插入上侧板34的长槽孔36内,下端的轴状凸起穿过第一联动件31后插入下侧板35的长槽孔36内。
如上设计,当要调整第一、第二牵引杆4、5之间的夹角时,只需直接扳动旋转其中一牵引杆,与该牵引杆枢接的联动件即会拉动滑动件30前后移动,而滑动件30的前后移动则会带动另一联动件枢转,进而联动另一牵引杆旋转,也就是说,无需进行其他的操作,只需直接旋转其中一牵引杆即可联动另一牵引杆旋转,从而改变两牵引杆之间的夹角,操作非常简单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一牵引杆4与第二牵引杆5后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1、51,所述连接座41、51与所述旋转座3的上侧板34、下侧板35以及第一联动件31、第二联动件32枢接。
所述上侧板34上端扣有一盖板3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牵引杆4包括一套杆42以及与所述套杆42连接并可相对套杆伸缩的伸缩杆43,所述第二牵引杆5也包括一套杆52以及与所述套杆52连接并可相对套杆伸缩的伸缩杆53,从而所述第一、第二牵引杆4、5长短可调,且其调整的方式可采用任意公知技术。
如图2、5、6所示,所述踏板1前端固定连接有一固定座6,所述固定座6呈U形,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踏板1前端的固定部61、两分别自所述固定部61前端左右两侧往前延伸的连接部62,所述两连接部62内侧均设置有往内凹陷的第一凹槽621,所述第一凹槽621的侧壁设置有内轮齿622,所述两连接部62的外侧分别往内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623,每一连接部62的第一凹槽621与第二凹槽623之间设置有隔板624,所述旋转座本体31置于所述固定座6左右两连接部62之间,且本体3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往内凹陷的容置槽38,所述容置槽38的侧壁也设置有对应的内轮齿39,所述固定座6与旋转座3之间设置有用于旋转定位第一、第二牵引杆相对踏板1的上下角度的旋转调整装置7。
所述旋转调整装置7包括设置于所述左侧连接部62内侧与旋转座本体31左侧之间的第一齿轮71、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71与旋转座本体31左侧容置槽38底壁之间的第一弹簧72、设置于所述右侧连接部62内侧与旋转座本体31右侧之间的第二齿轮73、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73与旋转座本体31右侧容置槽38底壁之间的第二弹簧74,在第一弹簧72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齿轮71同时与左侧连接部第一凹槽621的内轮齿622以及旋转座本体31左侧容置槽38的内轮齿39啮合;在第二弹簧74的作用下,所述第二齿轮73同时与右侧连接部第一凹槽621的内轮齿622以及旋转座本体31右侧容置槽38的内轮齿39啮合;所述旋转调整装置7还包括一枢接轴75、两左右对称设置的套杆76、两左右对称设置的按钮77,所述套杆76包括左右向延伸的套筒761、一体成型于所述套筒761一端的固接部762,所述按钮77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卡扣771,所述隔板624上设置有供弹性卡扣771卡合的卡孔625,且所述隔板624中间设置有通孔626;所述左侧套杆76的套筒761穿过所述左侧连接部隔板624的通孔626、第一齿轮71、第一弹簧72然后插入所述旋转座本体31的左侧内,所述右侧套杆76的套筒761穿过所述右侧连接部隔板624的通孔626、第二齿轮73、第二弹簧74然后插入所述旋转座本体31的右侧内,且左右两套杆76的固接部762分别位于所述左右连接部62的第二凹槽623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隔板624,所述枢接轴75穿过所述两套杆76,从而将所述固定座6、旋转座3、两齿轮、两弹簧连接在一起,所述两按钮77的弹性卡扣771分别卡于左右两连接部隔板624的卡孔625并分别抵靠于第一齿轮71与第二齿轮73。
要旋转两牵引杆相对踏板1的上下角度时,往内按压两按钮77,推动第一、第二齿轮71、73,第一齿轮71移入到旋转座3左侧的容置槽38内而脱离与固定座6左侧连接部第一凹槽内轮齿622的啮合,第二齿轮73移入到旋转座3右侧的容置槽38内而脱离与固定座6右侧连接部第一凹槽内轮齿622的啮合,此时,所述旋转座3可相对固定座6旋转,上下旋转两牵引杆,当到了需要的角度时,松开按钮77,在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第一、第二齿轮71、73复位,旋转座3不能再相对固定座6旋转,从而使得旋转座3定位于该角度位置,即将两牵引杆定位于该相对角度位置。牵引杆能上下旋转的好处在于能适应不同高度的婴儿车,并能将牵引杆连接到婴儿车不同高度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套杆76与枢接轴75组合,相比公知技术中使用单独的枢接轴75的优势在于:提高了枢接轴75的强度,并提高了枢接轴75与固定座6连接的稳定性,使枢接轴75中间不易弯曲变形,从而也使得所述旋转座3的相对旋转更顺畅,即使得两牵引杆相对踏板1的上下角度调整更顺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1上方设置有可拆卸的座椅8,座椅8前端设置有扶手9,且所述座椅8可相对踏板1升高或降低,从而以适应于不同身高的小孩。所述调整高度的机构可以采用任一公知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踏板1下方设置有前后左右四轮组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两轮组或三轮组。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轮组2包括车轮21、与所述踏板1枢接的倒U形轮座22,所述倒U形轮座22包括顶座221以及两分别自顶座221左右两侧往下延伸的侧板222,所述车轮21设置于所述左右两侧板222之间,所述两侧板222外侧均设置有一容置部223,所述容置部223内设有一下端开口的容置腔224,所述轮组2还包括左右两避震座23,所述左右两避震座23分别置于左右容置部223的容置腔224内,且所述避震座23上端与容置腔224顶壁之间设置有避震弹簧24,左右两所述侧板222上均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225,对应的,左右两侧的容置部223的侧壁设置有长孔2231,避震座23上设置有左右向的圆孔231,一轮轴(图未示)从左至右穿过左侧容置部223侧壁的长孔2231、左侧容置腔224内避震座23的圆孔231、左侧侧板222的长孔225、车轮21、右侧侧板222的长孔225、右侧容置腔224内避震座23的圆孔231、右侧容置部223侧壁的长孔2231。如此,不但使得所述车轮21枢接于左右两所述侧板222之间,而且在避震弹簧24的作用下,所述轮座能相对车轮21上下移动并主动复位,从而达到踏板1的避震效果。
所述避震座23上端一体形成有一凸起232,所述避震弹簧24下端套于所述凸起232上,从而起到定位作用。
如图8、9所示为轮组2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轮组2′也包括车轮21′、与所述踏板1枢接的倒U形轮座22′,所述倒U形轮座22′包括顶座221′以及两分别自顶座221′左右两侧往下延伸的侧板222′,所述两侧板222′外侧均设置有一容置部223′,所述容置部223′内设有一下端开口的容置腔224′,所述轮组2还包括左右两避震座23′,所述左右两避震座23′上端分别置于左右容置部223′的容置腔224′内,下端伸出于容置腔224′外,且所述避震座23′上端固定设置有挡块230′,所述挡块230′与容置腔224′顶壁之间设置有避震弹簧24′,所述避震座23′下端设置为圆环形231′,左右两所述侧板222′上均设置有上下延伸的长孔225′,一轮轴从左至右穿过左侧避震座23′下端的圆环、左侧侧板222′的长孔225′、车轮21′、右侧侧板222′的长孔225′、右侧避震座23′下端的圆环。如此,不但使得所述车轮21′枢接于左右两所述侧板222′之间,而且在避震弹簧24′的作用下,所述轮座能相对车轮21′上下移动并主动复位,从而达到踏板1的避震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避震座23′与挡块230′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避震座23′与挡块230′可一体形成。
在上述方位描述中,以所述牵引杆所在为前,踏板1所在为后,轮组2所在为下,座椅8所在为上,以两牵引杆所在分别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