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413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车辆在移动转向时,不够灵活,转弯半径大;再者现有车辆的开门方式单一,也存在开门角度不够大,开门后进出空间小的问题;另外车辆上配置的展示设备,现有车辆的尾门都是翻折式的,在开启后尾门会向后或者向上展开延伸较大距离,时常会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作业机器的在移动转向时,不够灵活,转弯半径大,开门后进出空间小,以及尾门翻折后向外延伸较大距离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包括一底盘,所述底盘下端的前部通过转向轴转动连接有转向三角盘,所述底盘下端的后部通过随动轴转动连接有随动三角盘,所述转向轴固定连接于转向三角盘的转向第一角点上,所述随动轴固定连接于随动三角盘的随动第一角点上,所述转向三角盘两侧设有连接套用于连接车前轴,所述车前轴两端各连接有一车前轮,所述随动三角盘两侧设有连接套用于连接车后轴,所述车后轴两端各连接有一车后轮,所述转向三角盘上的转向第二角点通过转向连杆连接于随动三角盘上的随动第二角点,所述转向三角盘上的转向第三角点通过导正连杆连接于随动三角盘上的随动第三角点,所述转向连杆和导正连杆的两端均为铰接,所述导正连杆包括前杆部和后杆部,所述前杆部的后端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底端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后杆部的前端,所述内腔套设于后杆部上以使后杆部的前端部分在内腔中滑动,所述转向连杆和导正连杆在未受力状态下为等长;

所述底盘上方设有车厢,所述车厢上设有侧门,所述侧门通过开门装置连接于车厢上,所述开门装置包括设于车厢内侧的支座,所述支座竖直方向上转动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中部通过固定杆相连以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转动端之间设有轴套,所述轴套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一连杆转动相连,以及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二连杆转动相连,所述第一连杆的转动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侧门上固定连接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通过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轴套上,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轴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垂直相啮合,所述套筒外侧壁在其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连动杆,所述支座上固定有第二连动杆,所述第一连动杆和第二连动杆等长、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连动杆和第二连动杆的外端通过第三连杆相连,在侧门呈关闭状态时,第一连动杆和第三连杆在连接处形成一锐角夹角,所述锐角夹角为45°;

所述车厢还设有一尾门装置,所述尾门装置包括设于车厢同一侧壁上的尾门转轴和随动转轴,所述尾门转轴和随动转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尾门转轴上设有尾门驱动杆和复位杆,所述尾门驱动杆另一端连接于尾门上,所述随动转轴上设有第一随动杆,所述复位杆和尾门驱动杆形成90°夹角,所述复位杆的外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随动杆,所述第一随动杆和第二随动杆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尾门上设有尾门凹槽,所述尾门凹槽内设有滑条固定块,所述滑条固定块两侧分别设有滑条,所述滑条与尾门凹槽侧壁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车厢顶部靠近后端处铰接有尾门滑套,所述尾门滑套的两侧设有套接部用于滑动套设于滑条上;所述随动转轴位于尾门转轴的前方,当尾门闭合于车厢时,所述尾门驱动杆处于竖直位置,且尾门驱动杆与尾门的连接处,位于尾门驱动杆与尾门转轴的连接处的下方,所述复位杆的外端位于靠近随动转轴的一侧;

还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用于识别车辆周围环境,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本车与周边车辆以及服务器端进行通信,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采集到的信息输出至人工智能单元进行处理,所述驾驶辅助单元根据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实现车速调节、车距调节、换道、超车、泊车功能;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包括摄像头和雷达,其识别的车辆周围环境包括车道线、交通标志、车辆、行人以及物体信息;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还采集本车的速度、转向、油门、刹车信息;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中还存储有本车长度、宽度、高度、离地间隙、前后轮距、轮胎位置信息。

所述尾门由铝合金制成。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的车体可灵活转向;侧门开启后进出空间大;尾门装置开启后可贴靠于车厢外顶部,不占用空间,具有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车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车体的导正连杆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车体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开门装置的立体图一,显示侧门为关闭状态。

图6为本发明的开门装置的结构图一。

图7为本发明的开门装置的爆炸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的开门装置的立体图二,显示侧门为开启状态。

图9为本发明的开门装置的结构图二。

图10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中滑条和尾门滑套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中滑条、尾门、尾门滑条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的尾门翻折至一半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尾门装置的尾门翻折至车厢顶部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为方便说明,图1中左侧方向为前、前进方向、前部,右侧方向为后、后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基于人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环保新能源车,包括一底盘40,所述底盘40下端的前部通过转向轴41转动连接有转向三角盘42,所述底盘40下端的后部通过随动轴43转动连接有随动三角盘44,所述转向轴41固定连接于转向三角盘42的转向第一角点421上,所述随动轴43固定连接于随动三角盘44的随动第一角点441上,所述转向三角盘42两侧设有连接套45用于连接车前轴46,车前轴46的轴线与转向轴41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车前轴46两端各连接有一车前轮47,所述随动三角盘44两侧设有连接套45用于连接车后轴48,车后轴48的轴线与随动轴43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车后轴48两端各连接有一车后轮49,所述转向三角盘42上的转向第二角点422通过转向连杆50连接于随动三角盘44上的随动第二角点442,所述转向三角盘42上的转向第三角点423通过导正连杆51连接于随动三角盘44上的随动第三角点443,所述转向连杆50和导正连杆51的两端均为铰接,所述导正连杆51包括前杆部511和后杆部512,所述前杆部511的后端设有内腔513,所述内腔513底端设有第一弹簧514,所述第一弹簧514的另一端连接于后杆部512的前端,所述内腔513套设于后杆部512上以使后杆部512的前端部分在内腔513中滑动,所述转向连杆50和导正连杆51在未受力状态下为等长;且在空间上呈交叉状,运动时互不干涉,转向第二角点422和转向第三角点423位于转向第一角点421的后方,随动第二角点442和随动第三角点443位于随动第一角点441的前方,在初始状态下,转向第二角点422、转向第三角点423之间的连线与随动第二角点442、随动第三角点443之间的连线相平行。

如图4所示,转向轴41带动转向,转向三角盘42随着转向轴41发生偏转,从而带动车前轴46和车前轮47发生转向,转向连杆50为刚性杆,因此带动随动三角盘44反向偏转,随动三角盘44带动车后轴48和车后轮49反向偏转,实现后轮转向,减小了转弯半径,提高了车辆的灵活性。导正连杆可辅助导正,使车辆在不需要转弯时,保持平直状态行驶,在转弯完成后,可辅助复位至平直行驶状态。车体采用锂电池供电的电机驱动,为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车。

如图1、图5至图9所示,所述底盘40上方设有车厢52,所述车厢52上设有侧门10,所述侧门10通过开门装置连接于车厢52上,所述开门装置包括设于车厢52内侧的支座11,所述支座11竖直方向上转动设有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的上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13,所述第一转轴12的下端在垂直方向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4,所述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的中部通过固定杆15相连以使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绕第一转轴12同步转动,所述第一连杆13和第二连杆14的转动端(即远离第一转轴12的一端)之间设有轴套16,所述轴套16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17与第一连杆13转动相连,以及通过第三转轴18与第二连杆14转动相连,第一转轴12、第一连杆13、第二连杆14、轴套16组成一个长方形形状,所述第一连杆13的转动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9,第一锥形齿轮19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轴17重合,所述侧门10上固定连接第二锥形齿轮20,所述第二锥形齿轮20通过第四转轴21转动连接于轴套16上,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9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锥形齿轮20的轴向为水平方向,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9和第二锥形齿轮20具有相同的齿数且垂直相啮合,所述套筒16外侧壁在其垂直方向上设有第一连动杆21,所述支座11上固定有第二连动杆22,所述第一连动杆和第二连动杆等长、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连动杆21和第二连动杆22的外端通过第三连杆23相连,第三连杆23和第一连杆13等长,在侧门10呈关闭状态时,第一连动杆21和第三连杆23在连接处形成一锐角夹角α,所述锐角夹角α为45°。第一连动杆21的长度小于第三连杆23的长度,第一连动杆21、第三连杆23、第二连动杆22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三个边。如图5所示为侧门关闭状态,当需要开启侧门时,如果采用电动方式,用侧门电机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连杆的转动端转向车厢外侧,由于第一连动杆、第三连杆、第二连动杆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三个边,且第二连动杆为固定不动,所述第一连动杆始终与车厢纵向平面形成固定夹角,由于套筒和第一连动杆固定相连,因此侧门在运动过程中可始终保持与车厢纵向平面相平行,由于第一连杆和第一锥形齿轮固定,第二锥形齿轮和侧门固定,第一连杆在转动时,会使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由图5中的a位置变换到图8中的b位置,因此可带动侧门发生旋转,旋转后的侧门可增大开门后进出口的位置,方便上下车,且侧门展开后比传统开门后离车厢距离近,对于侧方有障碍物比如墙壁等处更方便开启。

如图10至图15所示,所述车厢52还设有一尾门装置100,所述尾门装置100包括设于车厢52同一侧壁上的尾门转轴101和随动转轴102,所述尾门转轴101和随动转轴10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尾门转轴101上设有尾门驱动杆103和复位杆104,所述尾门驱动杆103另一端连接于尾门105上,当尾门105闭合于车厢52时,尾门105为竖直设置,所述随动转轴102上设有第一随动杆106,所述复位杆104和尾门驱动杆103形成90°夹角,复位杆104和尾门驱动杆103相对固定,所述复位杆104的外端部转动连接有第二随动杆107,所述第一随动杆106和第二随动杆107之间设有复位弹簧108,所述尾门105上设有尾门凹槽109,当尾门105闭合于车厢52时,尾门凹槽109为竖直设置,所述尾门凹槽109内设有滑条固定块110,滑条固定块110两侧分别设有滑条111,所述滑条111与尾门凹槽109侧壁之间形成一间隙115,所述车厢52顶部靠近后端处铰接有尾门滑套112,所述尾门滑套112的两侧设有套接部113用于滑动套设于滑条111上,尾门滑套112可在该间隙115处来回滑动;所述随动转轴102位于尾门转轴101的前方,当尾门105闭合于车厢52时,所述尾门驱动杆103处于竖直位置,且尾门驱动杆103与尾门105的连接处,位于尾门驱动杆103与尾门转轴101的连接处的下方,所述复位杆104的外端位于靠近随动转轴102的一侧;尾门驱动杆103可设置为具有弧形或者在中部弯折一角度,以此来避免在尾门驱动杆103将尾门105驱动至最顶端时,尾门驱动杆103与车厢52的顶部板体相干涉。车厢52顶部外侧还设有减震块114,当尾门被尾门驱动杆带动至最高处时,可贴靠于减震块上用于减震。在使用时,尾门被手动开启向上翻折,当尾门驱动杆在转动了接近180°后,尾门可被翻折至靠近于车厢顶部处,松手后,如图15所示,此时第二随动杆107位于如图所示位置,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形成自锁,将复位弹簧的恢复力进行分解后可得出,复位弹簧给予的水平向前的力大于竖直向下的力,因此尾门驱动杆不会被带动。当尾门被外力带动,即人手用力带动尾门向下运动后,复位弹簧还可起到提供恢复力的作用,起到省力作用。所述尾门105由铝合金制成。

如图16所示,还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用于识别车辆周围环境,所述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本车与周边车辆以及服务器端进行通信,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采集到的信息输出至人工智能单元进行处理,所述驾驶辅助单元根据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实现车速调节、车距调节、换道、超车、泊车功能;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包括摄像头和雷达,其识别的车辆周围环境包括车道线、交通标志、车辆、行人以及物体信息;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还采集本车的速度、转向、油门、刹车信息;所述行车环境感知单元中还存储有本车长度、宽度、高度、离地间隙、前后轮距、轮胎位置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