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2947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结构,尤指一种借由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进而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的电动自行车的点放式刹车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动自行车的刹车结构,通常如一般的自行车设为机械式,因此,当骑乘者在刹车动作时,若将刹车把手向内扳些许的距离,其作用可构成减速,而若遇前方有突发状况,或临时需急停车时,由于骑乘者会将刹车把手快速且全力的向内扳,造成前、后轮瞬间停止,不但易使得车体偏斜、打滑,造成骑乘者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因车体突然于瞬间停止而翻车,导致骑乘者摔车受伤,实为电动自行车的一大缺点。发明人有鉴于此,经不断研究、实验,遂萌生设计一种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简称EBS),使电动自行车于刹车动作时可渐渐减速,进而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借由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进而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前述的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包括: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座上的磁感应单元,及设于该磁感应单元上,可沿该磁感应单元移动的磁性件,以及连接于该磁感应单元与电动自行车直流无刷马达之间的控制电路。其中,该控制电路至少包括:中央处理单元、驱动单元、电流增益单元及回授单元,当电动自行车在正常行车或刹车时,因刹车把手的闭合状态或扳动状态,改变磁性件与磁感应单元之间的磁间距大小,通过控制电路依据磁力线性衰减变动,使直流无刷马达产生极大的阻力,从而形成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前述的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其中,该控制电路至少包括:连接于磁感应单元的中央处理单元、连接中央处理单元的驱动单元、连接驱动单元的电流增益单元及连接直流无刷马达与中央处理单元的回授单元。

前述的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磁性件后缘设有一弹性件,其中,当刹车把手闭合时,该磁性件因刹车把手的顶压而内缩于磁感应单元内,而当刹车把手被扳动时,该磁性件则借由弹性件的弹性向外突伸,从而改变磁性件与磁感应单元之间的磁间距大小。

前述的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其中,设于磁性件后缘的弹性件为弹簧。

前述的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其中,设于刹车把手座上的磁感应单元为霍尔组件或为可供感应磁性距离以改变电压的磁感应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借由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进而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架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刹车把手结构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控制电路方块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动作状态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动作区块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刹车把手座

2 磁感应单元

3 刹车把手

4 磁性件

41 弹性件

5 直流无刷马达

6 控制电路

61 中央处理单元

62 驱动单元

63 电流增益单元

64 回授单元

A 第一段刹车区

B 第二段刹车区

C 第三段刹车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并配合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架构图及刹车把手结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控制电路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设于电动自行车的刹车把手座1上的磁感应单元2,设于刹车把手座1上的刹车把手3,以及设于该磁感应单元2上,可沿该磁感应单元2移动的磁性件4,以及连接于该磁感应单元2与直流无刷马达5之间的控制电路6。其中,该磁感应单元2装设于刹车把手座1的一侧,该磁性件4可装设于磁感应单元2内,在本实施例中,该磁性件4后缘设有一弹性件41(弹簧),在磁性件4未受压力状态下,借由弹性件41使其由磁感应单元2向外突伸,当刹车把手3闭合(未被扳动)时,该磁性件4内缩于磁感应单元2内,而当刹车把手3被扳动时,该磁性件4则向外突伸。该直流无刷马达5提供电动自行车的动力,以供驱动电动自行车的行走。在本实施例中,该磁感应单元2为霍尔组件或为可供感应磁性距离以改变电压的磁感应组件。

该控制电路6至少包括:连接于磁感应单元2的中央处理单元61、连接中央处理单元61的驱动单元62、连接驱动单元62的电流增益单元63及连接直流无刷马达5与中央处理单元61的回授单元64。借由中央处理单元61读取磁感应单元2的感应信号,经驱动单元62及电流增益单元63控制直流无刷马达5,且使直流无刷马达5的传动信号经回授单元64回馈至中央处理单元61。

借由前述构件的组合,构成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当电动自行车在正常行车时,由于刹车把手3为闭合状态,磁性件4被刹车把手3顶压回磁感应单元2内部,其磁间距最小,而当刹车时,骑乘者将刹车把手3向内扳动,使其脱离对磁性件4的顶压,磁性件4因弹性件41的弹性渐渐回弹,使磁间距越来越大。假设磁间距最小(磁力最大)时,检测数值为0,磁间距最大(磁力最小)时,检测数值为5,则依据磁力线性衰减变动来制定刹车启动。借由磁感应单元2感应与磁性件4之间的磁间距的改变,使磁感应单元2的输出电压改变(电压降低),通过控制电路6的判读,将驱动单元62的驱动状态改变,相对使电流增益单元63驱动直流无刷马达5的状态改变(即三组上臂断路而三组下臂点放式短路),因此,直流无刷马达5即因电流增益单元63的三组下臂的开通而产生极大的阻力,从而形成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动作状态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正常骑车状态下,由于刹车把手3呈开放状态,磁性件4被刹车把手3顶压缩回磁感应单元2内部,其磁间距最小,因此,磁感应单元2感应不到磁性件4。而当骑乘者因刹车将刹车把手3向内扳动时,将会使刹车把手3转动一个角度,相对使刹车把手3脱离对磁性件4的顶压,磁性件4因弹性件41的弹性渐渐回弹,磁间距越来越来越大。借由磁感应单元2感应与磁性件4之间的磁间距的改变,使磁感应单元2的输出电压随磁性件4的位移而改变。

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刹车动作区块图。敬请配合图1,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为能使一般的机械刹车减速与点放式刹车减速间的配合更佳,避免骑乘者因不当操作影响正常行车,其中的刹车动作可区隔为三个区块,当刹车把手3向内扳时,其中的第一段刹车区A为无效刹车的初始区,第二段刹车区B为一般的机械式刹车区(一般现有的摩擦刹车,也为构成减速的刹车),而第三段刹车区C则为点放式(渐进式)的刹车动作区,借由磁感应单元2感应与磁性件4之间的磁间距的变化,使磁感应单元2的输出电压随磁性件4与磁感应单元2之间的磁间距的变化而改变,进而形成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使骑乘者在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磁感应单元2借由线性模拟原理,回馈的电压值是线性变化的值,所以刹车动作的分段是依照磁感应单元2回馈的电压作区分的。例如:全部的回馈值变化是0~5V,则将其中0~3V作为第一段检测(第一段刹车区A),3~4V作为第二段检测(第二段刹车区B),4~5V作为第三段检测(第三段刹车区C),当控制电路6所接收到的电压值落在被设定为第一段检测与第二段检测的电压回馈值时,不会进行点放式(渐进式)的刹车动作,而当所接受到的电压回馈值落于第三段检测之间时,控制电路6开始进行点放式(渐进式)的刹车动作,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

前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通过些微修饰、变更,仍视为不失本实用新型的要义所在,也不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范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以设于刹车把手座上的磁感应单元,配合设于磁感应单元上,可沿该磁感应单元移动的磁性件,以及连接该磁感应单元的控制电路,构成电动自行车的电子点放式刹车结构。借由渐进式的控制使电动自行车渐渐减速,而不会突然的急刹车,进而使骑乘者于刹车时得以更为舒适,且更具安全性。为一实用的设计,属于一具有新颖性的实用新型,特依法提出专利的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