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2959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夹式煞车结构,尤指一种能够同步调整两侧煞车块与轮圈距离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夹式煞车结构多用于自行车的减速系统中,用户透过煞车握把拉动煞车线,使夹式煞车的制动器带动煞车块与车轮的两侧磨擦,来达到减速的效果,有鉴于近年自行车运动的风行,各种自行车设备的设计也越加增进。

如中国台湾公开号TW201307141号“自行车制动装置”发明专利公开一种现有的同步式夹式煞车,其为解决两个制动臂容易因为不均匀偏压力而导致两制动臂未同步夹持的问题,会在自行车制动装置设置有偏压构件及传达构件,来协助改善两个制动臂未能同步夹持的状况。然而,现有自行车的同步式夹式煞车的传达构件中的导轨部位与滚子之间仅为上、下的抵靠关系,第一连杆部位与滚子之间无其他的拘束关系,因此,当自行车在陡坡或巅跛路段时,因上、下振动将可能导致第一连杆部位与滚子分离,而会影响制动装置的制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同步式夹式煞车的制动装置的导轨部位与滚子可能因上下振动而分离,进而产生煞车制动器的稳定度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使第一制动件与第二制动件之间的导引组件能够有效地拘束导引,不会受到上、下振动的影响,提升同步煞车器的稳定度及煞车效能。

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包括:一第一制动件,其具有一第一制动臂及一穿枢于该第一制动臂的第一枢接组件;一第二制动件,其与该第一制动件呈对应设置且具有一第二制动臂及一穿枢于该第二制动臂的第二枢接组件;一导引组件,其设置于该第一制动件及该第二制动件之间且包括有一导轨件及一导引件,该导轨件的一端结合于该第二枢接组件且具有一封闭式的导引滑槽,该导引件设置于该导引滑槽内且固定连结该第一制动件;以及一拉引弹簧,其以弹力拉持连接于该第一制动件及该第二制动件之间。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二制动臂延伸设有一导引臂,于该导引臂设有一推抵所述导轨件的间距调整栓。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所述的导引件包括有一导引块及一滚子,该导引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制动件,该滚子可滚动地结合于该导引块且位于所述的导引滑槽内。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于所述的第二制动件以能够转动方式结合设有一摆臂,于该摆臂凸伸设有一供所述拉引弹簧连接的拉持端。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于所述的摆臂凸伸设有一调整端,以及于所述的第二制动件设有一摆臂调整栓推抵于该调整端。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制动件进一步包括有一弹力调整件,该弹力调整件以能够转动方式结合于所述的第一枢接组件且凸伸设有一供所述拉引弹簧连接的拉持臂。

所述的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其中于所述的弹力调整件凸伸设有一抵靠部,以及于所述的第一制动件设有一弹力调整栓推抵于该抵靠部。

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的功效增进包括:

本实用新型于两个制动件之间设置封闭式的导引组件,导引组件中的导引件封闭式的导引滑槽限位导引移动,当自行车受到振动外力作用时,导引件能够获得有上、下方向的力量支撑而确保两个制动件的同步动作,有效保持同步煞车器的稳定度及煞车效能。

本实用新型利用封闭式的导引组件及间距调整栓的精简构造,即可达到同步调整煞车块与两个制动件的预设角度,进而同步调整改变两侧煞车块与轮圈距离,本实用新型具备组成构件少、加工容易及方便组装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于第一制动件设置有弹力调整件,能够透过弹力调整件来调整拉引弹簧的初始状态及预设拉引弹力,让第一制动件及第二制动件的维持最佳的夹持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于第二制动件设置有连动拉引弹簧的摆臂及摆臂调整栓,能够透过摆臂调整栓来调整摆臂的角度,进一步调整改变拉引弹簧的初始状态及预设拉引弹力,强化第一制动件及第二制动件的拉引弹力调整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后视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以煞车线带动第一制动件及第二制动件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调整弹力调整栓的动作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调整间距调整栓的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后视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平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调整摆臂调整栓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步煞车器调整结构,请参阅图1及图2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包括一第一制动件10、一第二制动件20、一导引组件30、一拉引弹簧40及一对煞车块50。其中:

如图1及图3所示,该第一制动件10包括有一第一制动臂11、一第一枢接组件12、一弹力调整件13及弹力调整栓14;其中,该第一制动臂11呈弯弧状并分别于两端具有一制动端110及一拉动端112,该第一枢接组件12穿枢于该第一制动臂11的中段位置,让该第一制动件10能够枢设结合于自行车的车架(图中未绘出),该弹力调整件13以能够转动方式套置结合于该第一枢接组件12且于两相对侧分别凸伸形成一抵靠部131及一拉持臂132,该抵靠部131及该拉持臂132的伸设角度大致与该第一制动臂11相符合且该抵靠部131朝向该制动端110,该弹力调整栓14以螺纹结合于该第一制动臂11对应设置于该弹力调整件13的抵靠部131的侧边,该弹力调整栓14对应抵靠于该弹力调整件13的抵靠部131而可推动改变该弹力调整件13的转动角度。本实用新型除了以该弹力调整栓14来调整设置该弹力调整件13的角度位置之外,也可以利用定位卡槽或棘齿构造等方式来让该弹力调整件13获得定位,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只能以该弹力调整栓14的方式来调整定位该弹力调整件13。

如图1及图3所示,该第二制动件20与该第一制动件10呈左、右相对设置,该第二制动件20包括有一第二制动臂21、一第二枢接组件22及一间距调整栓23;其中,该第二制动臂21具有一制动端210、一定位部211及一拉动端212,该制动端210及该拉动端212分别位于该第二制动臂21的两端,该定位部211位于该制动端210与该拉动端212之间,并由该定位部211位置延伸设置一弧度大致与该第一制动臂11上段弯伸形态相符合的导引臂213,该第二枢接组件22穿枢于该第二制动臂21位于该制动端210与该定位部211之间,让该第二制动件20能够枢设结合于自行车的车架(图中未绘出),该间距调整栓23以螺纹结合设置于该第二制动臂21的导引臂213。

本实用新型通过该第一枢接组件12及该第二枢接组件22,让该第一制动件10与该第二制动件20呈左、右对应形态以可相对枢转方式结合设置于车架而产生相对夹持效果。

如图1及图3所示,该导引组件30设置于该第一制动件10及该第二制动件20之间且包括有一导轨件31及一导引件32;其中,该导轨件31呈弯弧状且以一端枢设结合于该第二枢接组件22,该导轨件31相异于枢接在该第二枢接组件22的一端对应抵靠于该间距调整栓23,于该导轨件31开设有一呈弯弧状的封闭式导引滑槽311,该导轨件31于该导引滑槽311的下侧及上侧对应形成一下导轨部312及一上导轨部313;该导引件32固定连结该第一制动件10且对应设置于该导轨件31的封闭式导引滑槽311内,该导引件32包括有一导引块321及一滚子322,该导引块321为中空状的矩形块体且以一体成形或以组合方式固定连接于该第一制动件10,该滚子322可滚动地结合于该导引块321的矩形空间内且对应设置于该导引滑槽311内,让该滚子322能够沿着该下导轨部312及该上导轨部313于该导引滑槽31位移滑动;在如图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导引块321一体成形连结于该第一制动件10。

如图1及图3所示,该拉引弹簧40为拉伸弹簧且两端分别连接结合于该弹力调整件13的拉持臂132及该第二制动件20的定位部211。

如图1及图3所示,该对煞车块50分别安装于该第一制动件10的制动端110及该第二制动件20的制动端210而可相对夹持自行车的轮圈(图中未绘出)。

本实用新型的煞车夹持方式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一煞车线L穿置连动该第一制动件10的拉动端112及该第二制动件20的拉动端212,由于该第一制动件10与该第二制动件20是利用该第一枢接组件12与该第二枢接组件22枢设结合于车架,在拉动该煞车线L时,该第一制动件10与该第二制动件20能够产生相对夹合的动作,此时该导引件32的该滚子322拘束于封闭式的该导引滑槽311内滑移导引移动,让该第一制动件10与该第二制动件20能够确实地产生同步夹持动作,不会受到自行车骑乘时的振动冲击,有效提升同步煞车器夹合制动的稳定度及煞车效果。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通过该间距调整栓23同步调整改变两该煞车块50与轮圈的距离,受到该拉引弹簧40的弹性拉力作用,该导引组件30的导轨件31会保持抵靠于该间距调整栓23的形态,通过调整改变该间距调整栓23推抵该导轨件31的距离,即可同步调整该第一制动件10及该第二制动件20的设置角度,进而同步调整改变两该煞车块50与轮圈的距离,深具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拉引弹簧调整方式如图3及图5所示,当该拉引弹簧40施加于该第一制动件10及该第二制动件20的弹性拉力过大或不足时,可通过调整该弹力调整栓14推抵该弹力调整件13的抵靠部131而转动改变该拉持臂132的角度位置,达到调整该拉引弹簧40的默认弹性拉力的效果。

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结构设计大致与第一较佳实施例雷同,主要的差异在于该第二制动件20A进一步设有一摆臂24、一枢销25及一摆臂调整栓26;其中,该枢销25穿置于该摆臂24的中段部位且结合于该第二制动件20A的定位部211位置,让该摆臂24以可转动形态枢设结合于该第二制动件20A,该摆臂24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一拉持端241及一导引臂242,该拉持端241供该拉引弹簧40的对应端连结,该摆臂调整栓26以螺纹结合于该第二制动件20A且对应推抵该摆臂24的导引臂242;如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该摆臂调整栓26来转动改变该拉持端241的角度位置,达到调整该拉引弹簧40的默认弹性拉力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除了以该摆臂调整栓26来调整设置该摆臂24的角度位置之外,也可以利用定位卡槽或棘齿构造等方式来让该摆臂24获得定位,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只能以该摆臂调整栓26的方式来调整定位该摆臂2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