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818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座管。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已成为一种较为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人们对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此新推出的公共自行车已成为较为欢迎的交通工具;目前的公共自行车因公用的性质,决定了坐垫的高度随着使用人员的身高状态进行调节,以达到适合使用者所需要的骑行高度;为了提高骑行的舒适度,自行车的座管高度一般设置为可调节;然而,对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调节座管高度的使用方法较为繁琐并且价格也相对昂贵。此外,普通的座管在调节到一定高度后可拔出,对于这种没有设定可拔出的高度的座管及其容易出现座管被盗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其能实现可调节高度并且能够起到防盗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行车座管,包括调节管、中管、偏心夹紧机构和限位螺丝,所述调节管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限位槽,调节管沿限位槽延伸方向以可滑动方式穿设于中管内;所述中管开设有开口,所述偏心夹紧机构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开口,并且该偏心夹紧机构用于夹紧开口以驱使开口收缩并迫使开口夹紧调节管;所述偏心夹紧机构和中管分别设有螺纹孔;所述限位螺丝与螺纹孔螺纹配合并穿过限位槽以用于与限位槽的两端相抵。

优选的,所述偏心夹紧机构包括夹箍、螺钉、螺母和把手,夹箍套设于开口;螺母铰接并以可转动方式安装于把手;螺钉穿过夹箍并与螺母螺纹配合;把手用于驱使夹箍夹紧开口以驱使开口收缩。

优选的,所述把手靠近夹箍的一端的外缘设为圆弧,且该端设有用于安装螺母的偏心孔。

优选的,所述把手靠近夹箍的一端设有供螺钉穿过的开口槽。

优选的,所述夹箍设有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第一支撑平台用于与螺钉相抵,第二支撑平台用于与把手相抵。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和第二支撑平台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与把手接触的面设为弧形面。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自行车座管设有限位槽、螺纹孔和限位螺丝;当需要调节座管高度时,先通过外力驱使调节管沿中管长度方向移动至所需高度;再者通过外力驱动偏心夹紧机构夹紧开口以驱使开口收缩并迫使开口夹紧调节管;由于所述限位螺丝安装于螺纹孔并穿过限位槽,故当调节管拔出一定高度并且所述限位槽的端部抵靠于该限位螺丝时,此时为调节管远离中管的极限位置;如此该限位螺丝起到防止调节管脱离中管的作用;由此可见,该自行车座管其能实现可调节高度并且能够起到防盗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管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夹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夹箍收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座管的夹箍松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调节管;11、限位槽;20、中管;21、开口;22、螺纹孔;30、偏心夹紧机构;31、夹箍;311、第一支撑平台;312、第二支撑平台;313、安装孔;314、弧形面;32、螺钉;321、第三支撑平台;33、螺母;34、把手;341、圆弧;342、偏心孔;343、开口槽;40、限位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5所示,一种自行车座管,包括调节管10、中管20、偏心夹紧机构30和限位螺丝40,所述调节管10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限位槽11,调节管10沿限位槽11延伸方向以可滑动方式穿设于中管20内;所述中管20靠近限位槽11的一端开设有开口21;所述偏心夹紧机构30以可拆卸方式安装于开口21,并且该偏心夹紧机构30用于夹紧开口21以驱使开口21收缩并迫使开口21夹紧调节管10;所述偏心夹紧机构30和中管20分别设有螺纹孔22;所述限位螺丝40与螺纹孔22螺纹配合并穿过限位槽11以用于与限位槽11的两端相抵。

该自行车座管设有限位槽11、螺纹孔22和限位螺丝40,所述限位螺丝40安装于螺纹孔22并穿过限位槽11;当需要调节调节管10高度时,先通过外力松开偏心夹紧机构30以便于进行调节调节管10的高度;再者通过外力驱使调节管10沿中管20轴向移动至所需高度;最后通过外力驱动偏心夹紧机构30夹紧开口21以驱使开口21收缩并迫使开口21夹紧调节管10;当调节管10拔出一定高度并且所述限位槽11的端部抵靠于该限位螺丝40时,此时为调节管10远离中管20的极限位置;如此该限位螺丝40起到防止调节管10脱离中管20的作用;由此可见,该自行车座管其能实现可调节高度并且能够起到防盗作用。

具体的,为便于使用,本实施例的偏心夹紧机构30可具体设计有便于手握的弧形端部。

如图1所示,优选的,为了便于使开口21夹紧调节管10,所述偏心夹紧机构30包括夹箍31、螺钉32、螺母33和把手34,夹箍31套设于开口21;螺母33铰接并以可转动方式安装于把手34;螺钉32穿过夹箍31并与螺母33螺纹配合;把手34用于驱使夹箍31夹紧开口21以驱使开口21收缩。具体的,先将本实施例的夹箍31套设于开口21并同时使用螺丝刀将限位螺丝40旋入螺纹孔22以固定夹箍31;再者将螺母33安装于把手34;同时,将螺钉32穿过夹箍31并与所述螺母33螺纹配合,为进一步拧紧螺钉32,具体可通过使用扳手将螺钉32拧紧;最后通过外力将把手34沿靠近限位螺丝40方向转动,此时把手34将驱使夹箍31收缩并迫使开口21收缩,如此该开口21可起到夹紧调节管10的作用。

为了使把手34能够实现转动,本实施例的螺母33需要进行固定。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优选的,为了便于实现螺钉32和螺母33配合,所述把手34靠近夹箍31的一端的外缘设为圆弧341,且该端设有用于安装螺母33的偏心孔342。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偏心孔342沿中管20轴向开设;如此,先将螺母33安装于该偏心孔342,再者通过手夹持于螺母33的两端以防止螺母33脱离该偏心孔342,最后通过使用扳手将螺钉32旋入该螺母33即可;由于螺钉32固定于夹箍31,故螺钉32与螺母33配合后可起到限制螺母33沿周向转动的作用;如此,通过外力可使把手34实现绕螺母33转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偏心孔342的存在,故该把手34在绕螺母33转动过程中,把手34靠近夹箍31的一端与夹箍31之间的间距可变化;当把手34沿靠近限位螺丝40方向转动时,所述间距逐渐缩小,直至把手34停止转动,此时夹箍31处于收缩状态,同时所述开口21处于夹紧调节管10的状态;当把手34沿远限位螺丝40方向转动时,所述间距逐渐增大,直至把手34停止转动,此时夹箍31不对开口21产生压力,同样地,所述开口21不对调节管10产生压力,如此可对调节管10进行调节位置。

为了使把手34能够在绕螺母33转动过程中不受螺钉32的限制,本实施例的把手34与螺钉32之间需要设有避空部位。

如图2所示,优选的,为了使把手34能够灵活转动,所述把手34靠近夹箍31的一端设有供螺钉32穿过的开口槽343。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开口槽343沿螺钉32轴向开设;在把手34转动的过程中,该开口槽343可起到避免把手34与螺钉32相抵的作用。

为了使夹箍31便于实现受力收缩,本实施例的夹箍31的需要设有受力部位。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优选的,为了便于驱使夹箍31收缩,所述夹箍31设有第一支撑平台311和第二支撑平台312,第一支撑平台311用于与螺钉32相抵,第二支撑平台312用于与把手34相抵。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夹箍31远离把手34的一端设有用于与螺钉32相抵的第一支撑平台311,夹箍31靠近把手34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把手34相抵的第二支撑平台312;在螺钉32与螺母33进行配合前,先将把手34沿靠近限位螺丝40方向放置,并且安装有螺母33的一端贴合于第二支撑平台312;再者通过使用扳手将螺钉32旋入螺母33,螺钉32与螺母33之间的间距随着螺钉32的旋入而缩短;此时,螺钉32将驱使第一支撑平台311沿靠近第二支撑平台312方向运动,把手34将驱使第二支撑平台312沿靠近第一支撑平台311方向运动;如此,螺钉32和把手34可实现驱使夹箍31收缩并迫使开口21收缩以夹紧调节管10;当需要调节调节管10高度时,只需要将把手34沿远离限位螺丝40方向转动即可松开夹箍31,同时开口21处于非夹紧调节管10状态,此时可对调节管10在限位槽11允许的范围内调节所需高度,当调整后将把手34沿靠近限位螺丝40方向转动夹紧调节管10即可。

为了使螺钉32和螺母33配合使用时能够起到限定夹箍31的位置的作用,本实施例的螺钉32需要有效的安装于第一支撑平台311和第二支撑平。

如图3所示,优选的,为了便于将螺钉32安装于第一支撑平台311和第二支撑平台312,所述第一支撑平台311和第二支撑平台312设有用于安装螺钉32的安装孔313。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安装孔313可具体开设为沉头孔,该安装孔313可放置垫圈以防止螺钉32在旋入螺母33时划伤第一支撑平台311;另外,为了便于安装,本实施例的螺钉32可具体设有第三支撑平台321,该第三支撑平台321抵靠于垫圈。

为了使把手34与第二支撑平台312相抵时便于转动,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撑平台312与把手34接触的面需要设计为光滑面。

如图3所示,优选的,为了能够省力的转动把手34,所述第二支撑平台312与把手34接触的面设为弧形面314。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把手34在外力的作用下绕所述螺母33转动时,所述把手34靠近夹箍31的一端的外缘圆弧341将抵靠于所述弧形面314,如此,通过圆弧341和弧形面314相接触的方式可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从而能够达到省力的目的。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