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支撑架及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8167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电动支撑架及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支撑架及一种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电动自行车采用中支撑驻车非常普遍,目前,电动自行车通常采用一种省力中支撑,该中支撑构成一种杠杆结构,为用户驻车时提供便利,但是这种省力结构,也仅仅能稍微减轻用户的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以载重为主的电动自行车,尾部在载有货物的情况下,用户依旧很难一个人将电动自行车通过中支撑进行驻车,同时,一些女性用户力气较小,当其对一些大的运动型电动车驻车时,只能采用边支撑,很难通过中支撑进行驻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支撑架,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包括:上联板,与底板相连接;下联板,与上联板相对设置;两个连杆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丝杠,设置在两个连杆机构之间,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杆机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丝杠转动时,连杆机构能够带动上联板与下联板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导向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或下联板相连接,位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丝杠穿过导向机构;电机,设 置在导向机构上,与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驱动丝杠转动;其中,电机启动,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两个连杆机构运动,上联板与下联板随着连杆机构运动,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支撑架,连杆机构能够折弯与伸展,并通过电机与丝杠控制连杆机构的折弯与伸展,从而带动连杆机构两端的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电机设置在丝杠中间部分,能够有效地缩减连杆机构在丝杠上的行程,从而使得电动支撑架的体积小巧,避免了由于电动支撑架体积过大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受限,同时,由于电机安装在与上联板和/或下联板相连接的导向机构上,实现对电机的固定,有效地避免了电机的旋转,并将丝杠穿设在导向机构内,导向机构能够对丝杠起到固定作用,使得丝杠的转动更稳定,并且,能够为丝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具体地,将丝杠横架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并与连杆机构相螺接,当电机上电运行后,带动丝杠旋转,而由于丝杠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并与连杆机构相螺接,因此,能够使丝杠与两个连杆机构相螺接处相靠近或远离,从而控制了连杆机构的折弯与伸展,实现了由电机控制上联板与下联板的靠近或远离,其中,当电机控制丝杠旋转带动连杆机构折弯,从而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时,由于上联板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远离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能够自由骑行,当电机控制丝杠旋转带动连杆机构伸展,从而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远离时,由于上联板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抵住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无法自由骑行,进而实现了电控驻车,避免了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对用户驻车带来的不方便,实现了轻松驻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优选地,丝杠架设方向垂直于连杆机构折弯与伸展的运动方向;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伸展,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远离,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折弯,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起到了防盗的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动支撑架还可以具有如下 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连杆机构包括:前置连杆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前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后置连杆机构,与前置连杆机构相匹配,且与前置连杆机构并排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后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机构位于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之间,该结构能够使电动支撑架的支撑效果更稳定,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共同承受电动自行车的重量,使每个连杆机构所受的力更小,进而能够避免连杆机构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造成连杆机构的折弯或断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位于丝杠中间位置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电机位于丝杠的中间位置,因此,两侧旋向相反的丝杠使得位于电机两侧的连杆机构独立运行,对于同等位移量来说,能够节省一倍的时间,即能够为电动支撑架提供双倍的上升与下降速度,减少电动支撑架的运行时间,实现快速驻车,并且,还能够为电动支撑架提供双倍的支撑力,使得电动支撑架的支撑作用更可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变速机构,设置在导向机构上,输入端与电机相连接,输出端与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改变电机转动速度和/或转动方向并传递给丝杠,且电机安装在变速机构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与丝杠之间通过变速机构相连接,能够使得电机有多种安装方向,与电机的转速选择范围,进而扩大了电机的安装方式,与电机型号的选择范围,并且,由于变速机构安装在导向机构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变速机构的旋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机构包括: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其中,齿轮可以是圆柱齿轮或圆锥齿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变速机构可以选择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 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中,齿轮可以选用圆柱齿轮或圆锥齿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机构主体,导向机构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槽;至少一个导向杆,穿设于导向槽中,与上联板或下联板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导向杆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上设置的导向槽中,当上联板与下联板靠近或远离时,至少一个导向杆在导向槽内穿梭,进而保证了电动支撑架能够正常运行。其中,优选地,导向槽为通孔,导向机构主体与变速机构外壳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杆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导向杆呈矩形分布;其中,两个导向杆靠近前置连杆机构,另两个导向杆靠近所述后置连杆机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向机构主体中穿设四个导向杆,其中两个与上联板相连接,两个与下联板相连接,从而实现对电动支撑架的支撑效果,有效地防止了电动支撑架的在撑起后侧翻,并且,呈矩形分布的导向杆使得导向机构各组件集中,使得导向机构更小巧,进而保证了电动支撑架的体积小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丝杠位于两个靠近前置连杆机构的导向杆与两个靠近后置连杆机构的导向杆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保证了导向机构的体积小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置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前置连杆组件;以及后置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后置连杆组件;其中,前置连杆组件包括:第一前置连杆,一端与上联板相铰接;第二前置连杆,一端与第一前置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下联板相铰接;后置连杆组件包括:第一后置连杆,一端与上联板相铰接;第二后置连杆,一端与第一前置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下联板相铰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电机带动丝杠旋转时,第一前置连杆与第二前置连杆以两者之间的铰接处为轴心折弯或伸展,两者另两端以上联板及下联板相铰接处为轴心旋转;同时,第一后置连杆与第二后置连杆也以两者之 间的铰接处为轴心折弯或伸展,两者另两端以上联板及下联板相铰接处为轴心旋转,从而使得上联板与下联板能够靠近或远离,实现电动自行车的电控驻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前置连杆组件相折弯时,折弯处开口方向相对;两个后置连杆组件相折弯时,折弯处开口方向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前置连杆组件与两个后置连杆组件折弯方向相对,更加方便电机的安装,当然,折弯处开口方向也可以相背或相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接筋将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同侧的前置连杆组件与后置连杆组件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折弯或伸展的同步,并且,能够提升连杆机构的强度,使得电动支撑架的工作效果更可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下联板下端面设置有支撑脚。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联板通过支撑脚接触地面,使得电动支撑架的支撑状态更平稳,避免了由于地面不平整时电动支撑架出现晃动的情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脚上设置有充电柱,用于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支撑脚上设置充电柱,在地面设置有与充电柱相匹配的充电桩,在驻车时,将充电柱抵靠在充电桩上,实现了无电源线充电,极大地精简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过程,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丝杠两端设置有套帽。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丝杠两端设置套帽,起到对丝杠的保护作用,并且,能够避免丝杠两端刮擦其他物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丝杠上设置有工具卡位,用于卡设工具,当工具卡设在工具卡位上时,丝杠能够跟随工具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电机发生故障或电机无法接通电源时,用户能够通过工具手动完成驻车,避免了当电机发生故障或电机无法接通电源,电动自行车出现无法驻车的情况。

其中,优选地,工具作为配件安装在电动自行车上,能够通过简单操作卸下工具,并不影响电动自行车的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中,电动自行车电源关闭时,电动支撑架处于支撑状态;电动自行车电源开启时,电动支撑架处于收起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动自行车,因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因此,具备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支撑架的全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并且,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伸展,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远离,使电动支撑架处于支撑状态,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折弯,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使电动支撑架处于收起状态,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并且,当电动自行车电源关闭,由于电动支撑架处于支撑状态,实现了对电动自行车的自锁,在未启动电动自行车的电源时,电动支撑架不会收起,使电动自行车无法正常骑行,起到了有效地提升了电动自行车的防盗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动自行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机与电动自行车电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通过电动自行车的电瓶供电,避免了增加电动自行车的自重,而影响电动自行车的电动耗电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电机电瓶,与电机相连接,为电机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机电瓶独立为电机供电,保证了电动支撑架的独立供电,由于电动自行车电源消耗快,因此,电动支撑架独立供电能够保证电动支撑架始终能够正常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备用电瓶,与电机相连接,用于当所述电动自行车电瓶电能耗尽时,为所述电机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增加备用电瓶,避免由于用户疏忽对电量的观察而 出现驻车不便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如图1所示的电动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3示出如图1所示的电动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4示出如图1所示的电动支撑架的左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图5所示的电动支撑架A-A向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动支撑架,12上联板,14下联板,16连杆机构,162前置连杆机构,1620前置连杆组件,1622第一前置连杆,1624第二前置连杆,164后置连杆机构,1640后置连杆组件,1642第一后置连杆,1644第二后置连杆,18丝杠,20导向机构,202导向机构主体,2022导向槽,204导向杆,22电机,24变速机构,26支撑脚,28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动支撑架1。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支撑架1,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包括:上联板12,与底板相连接;下联板14,与上联板12相对设置;两个连杆机构16,设置在上联板12和下联板14之间,连杆机构16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12和下联板14相铰接;丝杠18,设置在两个连杆机构16之间,丝杠1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杆机构16中间部分相连接,当丝杠18转动时,连杆机构16能够带动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20,设置在上联板12和下联板14之间,导向机构20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12和/或下联板14相连接,位于两个连杆机构16之间,丝杠18穿过导向机构;电机22,设置在导向机构20上,与丝杠18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驱动丝杠18转动;其中,电机22启动,带动丝杠转动,进而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运动,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随着连杆机构16运动,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连杆机构16能够折弯与伸展,并通过电机22与丝杠18控制连杆机构16的折弯与伸展,从而带动连杆机构16两端的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电机22设置在丝杠18中间部分,能够有效地缩减连杆机构16在丝杠18上的行程,从而使得电动支撑架1的体积小巧,避免了由于电动支撑架1体积过大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受限,同时,由于电机22安装在与上联板12和/或下联板14相连接的导向机构20上,实现对电机22的固定,有效地避免了电机22的旋转,同时,丝杠穿设在导向机构20内,导向机构20能够对丝杠18起到固定作用,使得丝杠18的转动更稳定,并且,能够为丝杠18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具体地,将丝杠18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16上,并与连杆机构16相螺接,当电机22上电运行后,带动丝杠18旋转,而由于丝杠18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16并与连杆机构16相螺接,因此,能够使丝杠18与两个连杆机构16相螺接处相靠近或远离,从而控制了连杆机构16的折弯与伸展,实现了由电机22控制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的靠近或远离,其中,当电机22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连杆机构16折弯,从而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时,由于上联板12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 提起下联板14远离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能够自由骑行,当电机22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连杆机构16伸展,从而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时,由于上联板12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14抵住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无法自由骑行,进而实现了电控驻车,避免了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对用户驻车带来的不方便,实现了轻松驻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优选地,丝杠18架设方向垂直于连杆机构16折弯与伸展的运动方向;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起到了防盗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对电动自行车的中支撑进行了改进,实现了电动驻车,为用户的驻车过程提供了极大便利,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的电机22设置在丝杠18中部,使得其体积小巧,进而也不会过多地增加电动自行车的体积与自重,保证了电动自行车灵活性,使得电动自行车符合灵活方便以及高载重量的定位。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前置连杆组件1620与两个后置连杆组件1640的两端相间隔的分别与上联板12及下联板14相铰接,其中,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一端相间隔的与上联板12相连接,两个第二前置连杆1624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相间隔地与下联板14相铰接,同时,两个第一后置连杆1642一端相间隔的与上联板12相连接,两个第二后置连杆1644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相间隔地与下联板14相铰接,并且,同侧的前置连杆组件1620与后置连杆组件1640中间位置的铰链,通过一连接套相连接,并在前置连杆机构162与后置连杆机构164之间设置导向机构20,其中,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导向杆204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202的设置为通孔的导向槽2022内,位于靠近前置连杆机构162的两个导向杆204与上联板12相连接,位于靠近后置连杆机构164的两个导向杆204与下联板14相连接,并在导向机构主体202上安装有变速机构 24,变速机构24内部采用圆柱齿轮组件,电机22安装在变速机构24外壳上,且电机22的输出轴与变速机构24的输入端相连接,变速机构24的输出轴与丝杠18相连接,丝杠18穿过导向机构主体202,且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套相螺接,更具体地,丝杠18为一体式结构,且位于中间部分一侧的螺纹为左旋,另一侧为右旋,丝杠18的中间位置与变速机构24相连接,并且,在下联板14下部设置有支撑脚26。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22的输出轴平行于丝杠18,并通过由齿轮构成的变速机构24带动丝杠18转动,由于丝杠18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套相螺接,使得铰链能偶在丝杠18上移动,同时,由于两侧旋向相反,因此,能够为电动支撑架1提供双倍的支撑力,使得电动支撑架1的支撑作用更可靠,同时,能够提升电动支撑架1的上升与下降速度,节省用户的等待时间,是以,当丝杠18转动时,能够控制上述两个铰链处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时开口处相对,因此,当两个铰接处相靠近时,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开,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此时,支撑脚26接触地面,使电动自行车无法正常骑行,当两个铰接处相远离时,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收起状态,此时,支撑脚26远离地面,使电动自行车能够正常骑行。

再一个实施例,如图5与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包括:上联板12、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和一侧第一后置连杆1642、电机22、丝杠18、一侧连接套、齿轮变速机构24、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和一侧第二后置连杆1644、下联板14、另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和另一侧第一后置连杆1642、另一侧连接套及另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和另一侧第二后置连杆1644。其中,上联板12通过四个铰链分别与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一侧第一后置连杆1642及另一侧后置第一连杆相连接,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通过铰链相连接,及与之同侧的一侧第一后置连杆1642,一侧第二后置连杆1644也通过铰链相连接,同时,一侧连接套上述两铰链连接在一起,另一侧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通过铰 链相连接,及与之同侧的另一侧第一后置连杆1642,另一侧第二后置连杆1644也通过铰链相连接,同时,另一侧连接套上述两铰链连接在一起,电机22通过螺钉固定在齿轮变速机构24的外壳上,丝杠通过轴套连接在变速机构24上,丝杠通过螺纹分别与一侧连接套和另一侧连接套连接在一起,下联板14通过四个铰链分别与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另一侧第二前置连杆1624、一侧第二后置连杆1644及另一侧后置第二连杆相连接。当电机22工作时,通过变速机构24带动丝杠18转动,通过螺纹带动两个连接套向内或向外同时运动,由于上联板12是固定在电动自行车的车架上,从而带动下联板14在竖直上下运动。

在电动支撑架1工作过程中,由于结构属于四连杆机构16,如果没有上下导向机构20,上联板12和下联板14会随意转动,因此,上联板12通过两个导向杆204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202相连接,下联板14通过两个导向杆204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202相连接,当电动支撑架1工作过程中,下联板14上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导向杆204分别在导向槽2022中运动,保证了下联板14能竖直运动,并且在撑起电动自行车之后能有效地撑起,避免发生倾斜等问题。并且,电动支撑架1在没有信号电源的驱动下,丝杠18会有效地起到自锁的作用,因此,在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时,能起到有效的防盗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前置连杆组件1620与两个后置连杆组件1640的两端相间隔的分别与上联板12及下联板14相铰接,其中,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一端相间隔的与上联板12相连接,两个第二前置连杆1624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相间隔地与下联板14相铰接,同时,两个第一后置连杆1642一端相间隔的与上联板12相连接,两个第二后置连杆1644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前置连杆1622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相间隔地与下联板14相铰接,并且,同侧的第一前置连杆1622与第一后置连杆1642之间设置有连接套,连接套分别与第一前置连杆1622与第一后置连杆1642相连接,并在前置连杆机构162与后置连杆机构164之间设置导向机构20,其中,有四个呈矩形分布的导向杆204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202的设置为通孔的导向槽2022内,位于靠 近前置连杆机构162的两个导向杆204与上联板12相连接,位于靠近后置连杆机构164的两个导向杆204与下联板14相连接,并在导向机构主体202上安装有变速机构24,变速机构24内部采用圆锥齿轮组件,电机22安装在变速机构24外壳上,且电机22的输出轴与变速机构24的输入端相连接,变速机构24的输出轴与丝杠18相连接,丝杠18穿过导向机构主体202,且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套相螺接,更具体地,丝杠18为一体式结构,且位于中间部分一侧的螺纹为左旋,另一侧为右旋,丝杠18的中间位置与变速机构24相连接,并在丝杠18的两端设置有套帽,并且,在下联板14下部设置有支撑脚26。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22的输出轴垂直于丝杠18,并通过由齿轮构成的变速机构24带动丝杠18转动,由于丝杠18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套相螺接,使得铰链能偶在丝杠18上移动,同时,由于两侧旋向相反,因此,能够为电动支撑架1提供双倍的支撑力,使得电动支撑架1的支撑作用更可靠,是以,当丝杠18转动时,能够控制两个连接套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时开口处相对,因此,当两个铰接处相靠近时,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开,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此时,支撑脚26接触地面,使电动自行车无法正常骑行,当两个铰接处相远离时,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收起状态,此时,支撑脚26远离地面,使电动自行车能够正常骑行。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在丝杠18顺时针旋转时,上联板12靠近下联板14,使电动支撑架1达到支撑状态,相应地,在丝杠18逆时针旋转时,上联板12远离下联板14,使电动支撑架1达到收起状态,同时,也可以采用相反的设置,即在丝杠18顺时针旋转时,上联板12远离下联板14,使电动支撑架1达到收起状态,相应地,在丝杠18逆时针旋转时,上联板12靠近下联板14,使电动支撑架1达到支撑状态。同时,可以设置电机22与电动自行车控制电路的互联,即电机22在用户关闭电动自行车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电机22在用户开启电动自行车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 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起到了防盗的作用,并且,导向杆204与上联板12及下联板14的连接可以是螺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其中,导向机构主体202可以与变速机构24外壳设置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5与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改变了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的形状。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联板与下联板的具体结构不会影响电动支撑架1的驻车效果。

进一步地,可以在支撑脚26上设置充电柱,用于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具体地,在支撑脚26上设置充电柱,在地面设置有与充电柱相匹配的充电桩,在驻车时,将充电柱抵靠在充电桩上,实现了无电源线充电,极大地精简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过程,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前置连杆机构162与后置连杆机构164之间还设置有连接筋28。

具体地,同侧的前置连杆组件1620与后置连杆组件1640之间有连接筋28连接,使得同侧的前置连杆组件1620与后置连杆组件1640形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前置连杆机构162与后置连杆机构164折弯或伸展的同步,并且,能够提升连杆机构16的强度,使得电动支撑架1的工作效果更可靠。

更进一步地,可以在丝杠18上设置工具卡位,用于卡设工具,当工具卡设在工具卡位上时,丝杠18能够跟随工具转动。

具体地,可以将丝杠18两端设置呈六角螺帽的形状,并在电动自行车车座下设置一个扳手夹,能够将扳手放置在该处,以便在电机22发生故障或电机22无法接通电源时,用户能够通过扳手手动完成驻车,避免了当电机22发生故障或电机22无法接通电源,电动自行车出现无法驻车的情况,还可以是在丝杠18周径上设置通孔,在电动自行车后货架上设置一个活动杆,活动杆可以自由拆卸,并能够插入丝杠18内进行旋转,以使电动支撑架1能够通过手动完成驻车。

在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丝杠两端设置有套帽,第一前置连杆1622、第二前置连杆1624、第一后置连杆1642以及第二后置连杆1644长度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且第一前置连杆1622、第二前置连杆1624、第一后置 连杆1642以及第二后置连杆1644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任何形状,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同样地,也可以设置为任何形状,并且,变速机构可以选择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其中,电动自行车电源关闭时,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电动自行车电源开启时,电动支撑架1处于收起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自行车,因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因此,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的全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并且,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使电动支撑架1处于收起状态,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并且,当电动自行车电源关闭,由于电动支撑架1处于支撑状态,实现了对电动自行车的自锁,在未启动电动自行车的电源时,电动支撑架1不会收起,使电动自行车无法正常骑行,起到了优秀地防盗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动支撑架1的电机22与电动车电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22通过电动自行车的电瓶供电,避免了增加电动自行车的自重,而影响电动自行车的电动耗电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机22电瓶,与电机22相连接,为电机22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机22电瓶独立为电机22供电,保证了电动支撑架1的独立供电,由于电动自行车电源耗电量快,因此,电动支撑架1独立供电能够保证电动支撑架1始终能够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备用电瓶,与电机22相连接,用于当电机22的主电瓶电能耗尽时,为电机22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增加备用电瓶,避免由于用户疏忽对电量的观察而出现驻车不便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支撑架1及电动自行车,连杆机构16能够折弯与伸展,并通过电机22与丝杠18控制连杆机构16的折弯与伸展,从而带动连杆机构16两端的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电机22设置在丝杠18中间部分,能够有效地缩减连杆机构16在丝杠18上的行程,从而使得电动支撑架1的体积小巧,避免了由于电动支撑架1体积过大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受限,同时,由于电机22安装在与上联板12和/或下联板14相连接的导向机构20上,实现对电机22的固定,有效地避免了电机22的旋转,同时,丝杠穿设在导向机构20内,导向机构20能够对丝杠18起到固定作用,使得丝杠18的转动更稳定,并且,能够为丝杠18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具体地,将丝杠18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16上,并与连杆机构16相螺接,当电机22上电运行后,带动丝杠18旋转,而由于丝杠18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16并与连杆机构16相螺接,因此,能够使丝杠18与两个连杆机构16相螺接处相靠近或远离,从而控制了连杆机构16的折弯与伸展,实现了由电机22控制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的靠近或远离,其中,当电机22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连杆机构16折弯,从而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时,由于上联板12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14远离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能够自由骑行,当电机22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连杆机构16伸展,从而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时,由于上联板12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14抵住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无法自由骑行,进而实现了电控驻车,避免了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对用户驻车带来的不方便,实现了轻松驻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优选地,丝杠18架设方向垂直于连杆机构16折弯与伸展的运动方向;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伸展,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远离,电机22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18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16折弯,使上联板12与下联板14相靠近,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起到了防盗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