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车身悬置前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3633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车辆及其车身悬置前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身悬置前支座。



背景技术:

车辆结构中,车身通过车身悬置放置在车架上,车身与车架不接触,通过车身悬置可以有效地避免震动的传递,以提高减震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车辆为商用车时,驾驶室通过车身悬置放置在车架上。其中,车身悬置前支座是用于连接车身(驾驶室)前侧与车架的部件。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商用车驾驶室强度法规,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加强车身强度,但如此会造成车身的重量过重。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悬置前支座,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的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悬置前支座,包括:

底板;

轴套,所述轴套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凸台,所述轴套的最靠近所述底板的点的切面为第一切面,所述凸台距所述第一切面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轴套的半径;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轴套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距所述第一切面的最大距离大于等于所述轴套的直径。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轴套的垂直于所述第一切面的切面为第二切面,且所述轴套距所述底板的最远的点的切面为第三切面,所述凸台位于所述第二切面、第三切面以及轴套外表面围成的区域以内。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具有止挡面和连接面,所述止挡面沿着所述第二切面延伸,所述连接面沿着所述第三切面延伸,所述止挡面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面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止挡面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面的第二端均与所述轴套外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沿着所述轴套的轴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轴套的轴向长度。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的内部中空以形成腔体。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的外壁上还设有缓冲层。

优选地,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中,所述凸台与所述轴套为一体式结构。

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悬置前支座。

重点在于,轴套的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凸台,轴套的最靠近底板的点的切面为第一切面,凸台距第一切面的最大距离大于轴套的半径。即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和车身连接后,凸台位于轴套的上侧或前侧。当有撞击物从车身的前侧斜向上撞击时,撞击物会先与凸台正面接触,正面冲击力会直接作用于凸台上,进而撞击能量会经支撑板和底板传递至车架上,以此实现了碰撞能量传递到承载力较强的车架,从而有效降低了碰撞对车身的直接冲击,将碰撞能量传递到车架吸收。如此有效降低了撞击对车身的冲击,进而可以适当降低车身的强度,最终实现车身结构的轻量化。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车身悬置前支座。由于上述的车身悬置前支座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被斜向上撞击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架和车身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1-6中:

1-轴套、11-凸台、110-连接面、111-腔体、112-止挡面、2-支撑板、21-加强筋、22-减重通孔、3-底板、4-扭力杆、A-撞击物、B-车身、C-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悬置前支座,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身悬置前支座的车辆。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主要用于连接车身前侧和车架。车身悬置前支座包括底板3、轴套1以及支撑板2。其中,底板3能够与车架C相对固定,即底板3能够与车架C固定连接或者底板3通过其它中间件与车架C固定连接。轴套1能够与车身B前侧的扭力杆4连接。支撑板2的一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轴套1固定连接,即支撑板2位于轴套1与底板3之间,轴套1和底板3均与支撑板2固定连接以此实现轴套1与底板3的相对固定。

重点在于,轴套1的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凸台11,轴套1的最靠近底板3的点的切面为第一切面,凸台11距第一切面的最大距离大于轴套1的半径。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C和车身B连接后,凸台11位于轴套1的上侧或前侧,凸台11的最高点距第一切面的距离大于轴套1的半径。当有撞击物从车身B的前侧斜向上撞击时,撞击物会先与凸台11正面接触,正面冲击力会直接作用于凸台11上,进而撞击能量会经支撑板2和底板3传递至车架上,以此实现了碰撞能量传递到承载力较强的车架,从而有效降低了碰撞对车身B的直接冲击,将碰撞能量传递到车架吸收。如此有效降低了撞击对车身B的冲击,进而可以适当降低车身B的强度,最终实现车身B结构的轻量化。

底板3与车架之间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此不作限定。当车辆为商用车时,车身B结构即为商用车的驾驶室。

轴套1的最靠近底板3的点的切面为第一切面,轴套1的距底板3的最远的点的切面为第三切面,轴套1的垂直于第一切面的切面为第二切面。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C和车身B连接后,轴套1上侧的水平切面为第三切面,轴套1下侧的水平切面为第一切面,轴套1前侧的水平切面为第二切面。

其中,凸台11距第一切面的最大距离大于等于轴套1的直径,即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C和车身B连接后,凸台11的最高点距第一切面的距离大于等于轴套1的直径。如此进一步保证了有撞击物从车身B的前侧斜向上撞击时,会先撞击到凸台11上,而不会撞击到车身上。

进一步地,凸台11位于第二切面、第三切面以及轴套1外表面围成的区域以内,其中包括上述区域的边界,即凸台的边缘可以位于第二切面、第三切面和/或轴套1外表面上,以此防止撞击物从车身前侧斜向上穿过轴套1的外接正方形区域撞击车身。而且如此设置更加节省空间和材料,便于凸台11的加工成型。当然凸台11也可以超出第二切面、第三切面以及轴套1外表面围成的区域,在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凸台11具有止挡面112和连接面110,止挡面112沿着第二切面延伸,连接面沿着第三切面延伸,即止挡面112和连接面110均为平面,且相互垂直,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C和车身B连接后,止挡面112位于轴套1的前侧。止挡面112的第一端与连接面1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且止挡面112的第二端与连接面110的第二端均与轴套1外壁固定连接。

当然,止挡面112和连接面110也可以均为曲面,在此不作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凸台11沿着轴套1的轴向延伸距离等于轴套1的轴向长度,如此当有撞击物撞击凸台11时,使轴套1的受力更加均匀。当然,凸台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凸台11可以沿着轴套1的轴向排布,即相邻的两个凸台11之间具有间隙,以节省材料、减轻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整体重量。

在一具体实施中,凸台11的内部中空以形成腔体111。即凸台11的内部为腔体111,如此进行撞击时,有腔体111的缓冲作用可以防止凸台11损坏。而且,在凸台11的内部设置腔体111,可以减轻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重量,以进一步实现整车的轻量化。

进一步地,止挡面112的第一端与连接面110的第一端通过弧面过渡连接,弧面有缓冲作用,以保证了撞击过程中凸台11不会被损坏。当然,止挡面112的第一端与连接面110的第一端也可以直接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提高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缓冲性能,凸台11的外壁上还可以设有缓冲层,具体可以在凸台11的局部外壁或全部外壁上均设有缓冲层。或者,仅可以在止挡面112上设有缓冲层。缓冲层可以具体为橡胶层。

为了便于加工制造,凸台11与轴套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当然凸台11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其它方式与轴套1固定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进一步降低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重量,支撑板2上可以设置有贯穿支撑板2厚度方向的减重通孔22。减重通孔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者支撑板2也可以为实心的,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增强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强度,支撑板2上可以固定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1,且加强筋21可以沿着支撑板2的高度方向设置,即加强筋21由支撑板2的顶端延伸至底端。部分加强筋21可以沿着弧线延伸。

为了增强该车身悬置前支座的缓冲性能,支撑板2的后侧可以为向远离其前侧方向凸起的弧面,即支撑板2的后侧沿着垂直于轴套1轴线的平面剖切得到的图形为向远离车辆前侧方向凸起的弧线。支撑板2的前侧即为其朝向车辆前方的一侧,支撑板2的后侧即为其朝向车辆后方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凸台11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撞击时,凸台11先与撞击物A接触即可。通过调整凸台11的尺寸,可以实现人机工程对车身座椅R点调整时,满足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要求。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身悬置前支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车身悬置前支座,车身悬置前支座与车辆的车架C和车身B连接后,凸台11位于轴套1的上侧或前侧。由于该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身悬置前支座,所以该车辆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