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车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6639发布日期:2018-08-21 18:22阅读:16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物流车车厢。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汽车节能环保的目的,对汽车进行轻量化结构设计,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轻量化材料选择上,利用铝型材可挤压成各种截面形状的特点,从而达到从截面结构上增强整体结构的强度。所以说,铝合金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制结构的物流车车厢,以提高物流车整体轻量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物流车车厢,包括有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框架包括有底框、左、右侧框、顶框、前框以及后框,所述的底框包括有首尾相连的二根第一长横梁和二根第一短横梁;

所述的左、右侧框分别包括有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固定连接在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上端之间的第二长横梁,所述的第一立柱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框的四角,所述右侧框的第一长横梁与所述底框的位于右侧的一根第一长横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二根第三立柱并形成侧门框;

所述的顶框包括有二根第二短横梁,所述的二根第二短横梁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右侧框的第二长横梁的前、后端之间;

所述底框的位于前侧的一根第一短横梁、所述左、右侧框的第二立柱和所述顶框的位于前侧的一根第二短横梁首尾相连并形成所述的前框;所述底框的位于后侧的另一根第一短横梁、所述左、右侧框的第一立柱和所述顶框的位于后侧的另一根第二短横梁首尾相连并形成所述的后框,所述后框内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后门框,后框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左、中、右尾框;

所述底框的二根第一长横梁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四立柱,所述左、右侧框的第一立柱分别向下延伸,与所述底框的二根第一长横梁和第四立柱分别形成第一左、右裙板框,左、右侧框的第二立柱分别向下延伸,与所述底框的二根第一长横梁和第四立柱分别形成第二左、右裙板框;

所述的底框、左、右侧框、顶框、前框、侧门框、第一左、右裙板框以及第二左、右裙板框内分别安装有面板,分别形成底板、左、右侧板、顶板、前板、侧门板、第一左、右裙板以及第二左、右裙板。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根第一长横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呈间隔排列并平行于所述二根第一短横梁的多根第三短横梁,所述多根第三短横梁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呈间隔排列并平行于所述二根第一长横梁的多根第三长横梁,所述二根第一长横梁、二根第一短横梁、多根第三短横梁和多根第三长横梁分别采用铝制F型材。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二长横梁和二根第三立柱分别采用铝制F型材。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根第二短横梁分别采用铝制F 型材。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门框为矩形结构,嵌与所述后框内的上端,由四根铝制F型材首尾相连组成。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中、右尾框分别为矩形结构,分别由三根铝制F型材组成。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中、右尾框分别固定有铁蒙皮,其中左、右尾框内分别安装有尾灯。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板为蜂窝板。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门板与所述侧门框的一根第三立柱转动连接。

所述的物流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左、右裙板和第二左、右裙板分别对应与所述底框的二根第一长横梁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全铝制型材的框架可以有效地减轻车厢自重,实现了车厢的轻量化设计,从而提高了物流车整体轻量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根第三长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铝制F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物流车车厢,包括有框架,框架包括有底框1、左、右侧框 2、顶框3、前框4以及后框5,底框1包括有首尾相连的二根第一长横梁1-1和二根第一短横梁1-2;

左、右侧框2分别包括有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和固定连接在第一立柱2-1与第二立柱2-2上端之间的第二长横梁2-3,第一立柱2-1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底框1的四角,右侧框的第一长横梁与底框1的位于右侧的一根第一长横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二根第三立柱6-1并形成侧门框6;

顶框3包括有二根第二短横梁3-1,二根第二短横梁3-1分别固定连接在左、右侧框2的第二长横梁2-3的前、后端之间;

底框1的位于前侧的一根第一短横梁、左、右侧框2的第二立柱和顶框3 的位于前侧的一根第二短横梁首尾相连并形成前框4;底框1的位于后侧的另一根第一短横梁、左、右侧框2的第一立柱和顶框3的位于后侧的另一根第二短横梁首尾相连并形成后框5,后框5内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后门框7,后框5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左、中、右尾框8、9、10;

底框1的二根第一长横梁1-1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四立柱11,左、右侧框2的第一立柱2-1分别向下延伸,与底框1的二根第一长横梁1-1和第四立柱 11分别形成第一左、右裙板框12,左、右侧框2的第二立柱2-2分别向下延伸,与底框1的二根第一长横梁1-1和第四立柱11分别形成第二左、右裙板框13;

底框1、左、右侧框2、顶框3、前框4、侧门框6、第一左、右裙板框12 以及第二左、右裙板框13内分别安装有面板14,分别形成底板、左、右侧板、顶板、前板、侧门板、第一左、右裙板以及第二左、右裙板。

二根第一长横梁1-1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呈间隔排列并平行于二根第一短横梁1-2的多根第三短横梁1-3,多根第三短横梁1-3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呈间隔排列并平行于二根第一长横梁1-1的多根第三长横梁1-4,二根第一长横梁1-1、二根第一短横梁1-2、多根第三短横梁1-3和多根第三长横梁1-4分别采用铝制F 型材15。多根第三短横梁1-3保证了底框的强度,多根第三长横梁1-4分别由多段铝材拼接焊装而成,可直接安置于物流车底盘上。

第一立柱2-1、第二立柱2-2、第二长横梁2-3和二根第三立柱6-1分别采用铝制F型材15。

二根第二短横梁3-1分别采用铝制F型材15。

后门框7为矩形结构,嵌与后框5内的上端,由四根铝制F型材15首尾相连组成。

左、中、右尾框8、9、10分别为矩形结构,分别由三根铝制F型材15组成。

左、中、右尾框8、9、10分别固定有铁蒙皮,其中左、右尾框8、10内分别安装有尾灯。

面板14为蜂窝板,面板14与各框架的连接处均采用环氧化脂胶连,保证了密封性和连接强度。

侧门板与侧门框6的一根第三立柱转动连接。

第一左、右裙板和第二左、右裙板分别对应与底框1的二根第一长横梁1-1 转动连接。

组装时,与本具体实施方式叙述方式相似,自下而上,自前而后完成组装。本实用新型中,全铝制型材框架可以有效地减轻车厢自重,实现了车厢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轻易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出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