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链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9430发布日期:2018-09-11 23:02阅读:1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工程机械的托链轮。



背景技术:

托链轮是履带式工程机械底盘四轮一带中的一种,其承受的载荷较小,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现有的托链轮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精加工的轮轴2’,所述轮轴2’的一端为工作端,另一端为安装端;通过轴套3’转动设置在轮轴2’的工作端上的轮体1’;位于所述轮体1’的靠近所述安装端一侧的外侧盖4’,所述外侧盖4’与轮轴2’密封固定,位于外侧盖4’与轮体1’之间的浮动油封5’;位于所述轮体1’的靠近所述工作端一侧的盖板6’,所述盖板6’与轮体1’密封固定;固定于轮轴2’的工作端表面并且与轮体1’抵靠的垫片7’。所述轮体1’的内侧面中部与轮轴2’之间形成一个润滑油储存空间,对轮体1’与轮轴2’之间的相对转动起到润滑作用。所述盖板6’上形成用于注入润滑油的注油孔8’,所述注油孔8’上设置有塞子9’。

托链轮在运行过程中,受力主要集中在轴套3’的顶部。特别是托链轮的起步阶段,顶部摩擦发热量大,然而,由于受力挤压此处的油膜很薄,导致发热不能及时传导,积攒在金属件上,使得金属件容易变形磨损,因此希望能够促使运动接触处,也即轴套处的润滑油得到有效循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轴套处的润滑油的流动性,增强润滑油的循环,使得金属件上热量能够及时被传导散热。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托链轮,包括:轮轴,所述轮轴的一端为工作端,另一端为安装端;通过轴套转动设置在轮轴的工作端上的轮体;位于所述轮体的靠近所述安装端一侧的外侧盖,所述外侧盖与轮轴密封固定,设置于外侧盖与轮体之间的浮动油封;位于所述轮体的靠近所述工作端一侧的盖板,所述盖板与轮体密封固定;固定于轮轴的工作端表面并且与轮体抵靠的垫片;所述轮体的内侧面中部与轮轴之间形成的润滑油储存空间;所述盖板的内侧面并非规则的旋转体。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设置有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自盖板的边缘向中部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为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的复数块。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盖板一体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切口。

进一步的,所述切口为对称布置的两个。

进一步的,每个切口的容积超过所述润滑油储存空间的容积的5%。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盖板的内侧面形成非规则的旋转体,当盖板随着轮体旋转时,能够对盖板处的润滑油形成扰动,加强润滑油在轴套处的流动,使得运动摩擦部件上的热量能够及时被传导散热,减少了金属件的变形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托链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托链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盖板的示意图;

图4、图5是另一种盖板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1’、轮体,2’、轮轴,3’、轴套,4’、外侧盖,5’、浮动油封,6’、盖板,7’、垫片,8’、注油孔,9’、塞子,

1、轮体,2、轮轴,3、轴套,4、外侧盖,5、浮动油封,6、盖板,61、隔板,62、切口,7、垫片,8、注油孔,9、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实施例进行阐述。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于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得以实现。

参见图2所示的一种托链轮,包括:轮轴2,所述轮轴2的一端为工作端,另一端为安装端,所述工作端的直径小于安装端,用于形成安装定位;通过轴套3转动设置在轮轴2的工作端上的轮体1;位于所述轮体1的靠近所述安装端一侧的外侧盖4,所述外侧盖4与轮轴2密封固定,设置于外侧盖4与轮体1之间的浮动油封5;位于所述轮体1的靠近所述工作端一侧的盖板6,所述盖板6与轮体1密封固定;固定于轮轴2的工作端表面并且与轮体1抵靠的垫片7,垫片7用于对轮体1进行限位。所述轮体1的内侧面中部与轮轴2之间形成一个润滑油储存空间,该润滑油储存空间内注入润滑油,对轮体1与轮轴2之间的相对转动起到润滑作用。所述盖板6上形成用于注入润滑油的注油孔8,所述注油孔8上设置有塞子9。

参见所述图3,所述盖板6的内侧面,也即朝向垫片7的侧面,并非规则的旋转体,而是设置有多片隔板61。例如图3中的盖板6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有4块隔板61,所述隔板61自盖板6的边缘向中部延伸,长度大约为盖板6半径的一半。所述隔板61与盖板6一体设置,同时加工。

通过在盖板6的内侧面设置隔板61,当该盖板6随着轮体1转动时,隔板61对润滑油起到搅动作用,增加润滑油的流动性,促使润滑油在轴套3两侧的空间之间通过轴套3与轮轴2之间的缝隙或者轴套3与轮体1之间的缝隙进行流动交换,使得轴套3上的热量及时被传导散热,减少了金属件的变形磨损。

参见图4、图5的另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与图3中的盖板结构不同,图4中的盖板的内侧面并不具有隔板结构,而是局部形成切口62。例如,盖板6的内侧面形成两个对称布置的切口62,切口62的形状并无限制,例如环形或者扇形,比较容易加工。每个切口62的容积超过润滑油储存空间的容积的5%,以更利于润滑油的流动。

当轮体1转动时,所述切口62能够随着盖板6一起转动。当切口62转动至低处,润滑油流入切口62内,因而促进轴套3位置的润滑油朝向盖板6位置运动。当切口62脱离低位,润滑油又从切口62内流出,因而促进轴套3位置的润滑油朝向远离盖板6的位置运动。切口62对于流动性的增强效果优于隔板61,特别是对于靠近浮动油封5处的轴套3的流动性增强效果优于隔板6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