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泥板结构、车架结构及机动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698发布日期:2018-09-01 02:48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两轮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泥板结构、车架结构及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对于摩托车这种机动两轮车,为了对其车轮及车架进行保护,以及避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轮带起污水泥渣对驾乘者及车体造成污染,会在车轮上设置挡泥板对污水泥渣等进行阻挡。但是,在传统技术中,挡泥板一般设置为整体结构,受注塑成型工艺限制,整体式挡泥板造型较为单一,挡污水泥渣性能不是十分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泥板结构、车架结构及机动两轮车,挡泥板结构造型多变,还能提升挡污水泥渣性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挡泥板结构,包括顶板结构,以及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顶板结构两侧的侧板结构;

所述顶板结构包括弧形槽状的顶板主体,以及分别沿着所述顶板主体两侧向下延伸的侧板连接部;

所述侧板结构包括盖设于所述侧板连接部外侧的侧板主体,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上、并与所述侧板连接部可拆卸连接的顶板连接部,以及沿着所述侧板主体一侧向所述顶板主体中心翻折延伸的第一翻折部。

通过将所述挡泥板结构拆分设置为顶板结构、以及位于所述顶板结构两侧的侧板结构,使得所述侧板结构的出模方式由传统中的上下方向改为左右方向,造型自由度提高。而且,通过在所述顶板结构上设置向下突出的所述侧板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结构上的顶板连接部,可以方便地将所述侧板结构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顶板结构两侧。而且,通过在所述侧板结构上设置向所述顶板结构中心延伸的第一翻折部,可以从侧面对泥水进行阻挡,结合所述顶板结构从顶部对泥水的阻挡,就可以极大地提升所述挡泥板结构的挡泥水性能。

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结构还包括沿着所述侧板主体另一侧向所述顶板主体中心翻折延伸的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第一翻折部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连接部沿着所述顶板主体侧边缘向所述顶板主体中心弯折后、向远离所述顶板主体的方向弯折延伸,且所述侧板结构连接于所述侧板连接部上后、所述侧板主体与所述顶板主体圆弧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连接部包括侧板连接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上的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

所述顶板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上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所述第二卡孔与所述第一卡凸对应卡合,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第一卡凸对应卡合。

所述侧板连接部包括侧板连接主体,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上的第一螺钉连接部;

所述顶板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上的第二螺钉连接部,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主体包括弧形槽状的顶板前板,两个所述侧板连接部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前板两侧;

以及与所述顶板前板连接的弧形槽状的顶板后板,所述顶板后板的平均曲率半径小于所述顶板前板的平均曲率半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架结构,包括车轮,设置于所述车轮上的轮架体,以及固定于所述轮架体上、并罩设于所述车轮顶部的如上所述的挡泥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轮架体包括两根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轮两侧的减震杆结构,每根所述减震杆结构均包括与所述车轮的轮轴连接的避震活塞杆,所述车轮通过轮轴转动连接于两侧的所述避震杆结构的端部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上的挡泥板连接架,所述侧板结构连接于所述挡泥板连接架上,且所述第一翻折部外侧靠近所述挡泥板连接架。

进一步地,所述挡泥板连接架包括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一侧的第一连接架,所述侧板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减震连接结构;

以及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另一侧的第二连接架,所述顶板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主体两侧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减震连接结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机动两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所述挡泥板结构拆分为顶板结构和侧板结构后,出模方向由传统的挡泥板整体成型在上下方向脱模,改为侧板结构单体在左右方向脱模、然后与顶板组装成挡泥板,使得所述侧板结构造型自由度高;

2、所述侧板结构前端和后端均可向轮胎内侧延伸,阻断车轮行驶过程中溅起的泥水,挡泥水性好;

3、所述挡泥板结构直接安装在车架的所述避震活塞杆上,使得所述挡泥板结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车轮的距离保持恒定,可以保证所述挡泥板结构始终具有良好的挡泥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挡泥板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挡泥板结构的顶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挡泥板结构的顶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挡泥板结构的侧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车架结构的挡泥板结构的侧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轮,200-轮架体,210-减震杆结构,220-避震活塞杆,230-第一连接架,240-第二连接架,300-挡泥板结构,310-顶板结构,312-顶板主体,3122-顶板前板,3124-顶板后板,3126-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4-侧板连接部,3142-侧板连接主体,3144-第一卡孔(或第一卡凸),3146-第一螺钉连接部,3148-第三螺钉连接部,320-侧板结构,322-侧板主体,324-第一翻折部,326-顶板连接部,3262-第二卡凸(或第二卡孔),3264-第二螺钉连接部,328-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9-第二翻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架结构,包括车轮100,设置于所述车轮100上的轮架体200,以及固定于所述轮架体200上、并罩设于所述车轮100顶部的挡泥板结构300。通过设置于所述车轮100上方的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可以将所述车轮100在转动过程中带起的泥渣污水等进行阻挡,避免泥渣污水等污染所述车架结构和使用者;此外,还可以对所述车轮100进行遮盖,对所述车架结构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包括顶板结构310,以及分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顶板结构310两侧的侧板结构320,所述侧板结构320固定于所述轮架体200上。通过设置位于所述车轮100顶部上的所述顶板结构310,可以从顶部对所述车轮100进行遮挡,避免泥渣污水等从所述车轮100顶部带起。而通过设置位于所述车轮100两侧的所述侧板结构320,不仅可以对所述车轮100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从所述车轮100两侧防止泥渣污水被带起。此外,通过将所述侧板结构320固定于所述轮架体200上,可以将整个所述挡泥板结构300牢固地固定在所述轮架体200上。而且,通过将所述挡泥板结构300拆分设置为顶板结构310、以及位于所述顶板结构310两侧的侧板结构320,使得所述侧板结构320的出模方式由传统中的侧板与挡泥板设为一体由上下方向脱模,改为侧板结构320单体在左右方向脱模、然后与挡泥板顶板结构组合,造型自由度提高。

而且,所述顶板结构310包括弧形槽状的顶板主体312,以及分别沿着所述顶板主体312两侧向下延伸的侧板连接部314。所述顶板主体312的形状与所述车轮100的形状吻合,便于利用所述顶板主体312罩住所述车轮100的顶部。而所述侧板结构320包括盖设于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外侧的侧板主体322,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上、并与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可拆卸连接的顶板连接部326,以及沿着所述侧板主体322一侧(可为所述侧板结构的前侧或后侧)向所述顶板主体312中心翻折延伸(即接近所述车轮100的方向翻折延伸)的第一翻折部324。通过在所述顶板结构310上设置向下突出的所述侧板连接部314,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结构320上的顶板连接部326,可以方便地将所述侧板结构320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顶板结构310两侧,也便于将所述顶板结构310通过所述侧板结构320固定在所述轮架体200上。而且,通过在所述侧板结构320上设置向所述顶板结构310中心延伸的第一翻折部324,阻断所述车轮100飞溅起的泥水,可以从所述车轮100的侧面对泥水进行阻挡,结合所述顶板结构310从顶部对泥水的阻挡,就可以极大地提升所述挡泥板结构300的挡泥水性能,且能适当降低行驶阻力,改善车辆在泥水中的行驶性能。

而且,所述侧板结构320还可包括沿着所述侧板主体322另一侧向所述顶板主体312中心翻折延伸(即向所述车轮内侧延伸)的第二翻折部329,所述第二翻折部329与所述第一翻折部324相对。通过在所述侧板结构320的另一侧设置与所述第一翻折部324相对的第二翻折部329,可以在所述侧板结构320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形成一个向所述车轮100内侧延伸的翻转结构,可以进一步阻挡未被第一翻折部324阻挡的泥水、以及被第一翻折部324阻挡后滴落过程中被车轮再次溅起的泥水,因此,可以在所述车轮的侧边的前后两端对所述车轮进行挡泥水,使得所述侧板结构320及挡泥板结构300的挡泥水性能更好。

此外,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顶板主体312包括弧形槽状的顶板前板3122,两个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前板3122两侧;以及与所述顶板前板3122连接的弧形槽状的顶板后板3124,所述顶板后板3124的平均曲率半径小于所述顶板前板3122的平均曲率半径。将所述侧板结构320与所述顶板结构310分拆开后,所述顶板结构310的出模难度也降低了,也使得所述顶板结构310的造型更加自由;特别地,车轮100直径越大,受注塑成型脱模工艺所限,传统的整体式挡泥板的弊端越明显(整体式挡泥板下部呈喇叭口向车轮的两外侧远离,使得挡泥板与车轮的贴合间隙过大,较大程度地劣化了挡泥效果)。而且,通过将所述侧板连接部314设置于所述顶板前板3122上,可以将所述侧板结构320设置在所述顶板主体312的前侧,也可以从所述车轮100前部对泥水进行阻挡。此外,通过使所述顶板后板3124的平均曲率半径小于所述顶板前板3122的平均曲率半径,使得所述顶板前板3122相对于所述车轮100的距离较远、而使得所述顶板后板3124相对于所述车轮100的距离较近,使得所述车轮100在从所述顶板后板向顶板前板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顶板主体312向所述车轮100逐渐远离,改善车轮100与挡泥板结构的顶板主体312之间的空气流动性能,利于被车轮带进的泥水甩出,减小行驶阻力,改善行驶性能。

而且,所述侧板连接部314沿着所述顶板主体312侧边缘向所述顶板主体312中心(即向所述车轮100内侧)弯折后、再向远离所述顶板主体312的方向弯折延伸,且所述侧板结构320连接于所述侧板连接部314上后、所述侧板主体322与所述顶板主体312圆弧过渡。即将所述侧板连接部314设置为向所述顶板主体312内凹的结构形式,使得将所述侧板结构320安装在所述侧板连接部314上后,所述侧板结构320的外表面可以与所述顶板主体312的外表面圆滑过渡,使得所述侧板结构320与所述顶板结构310形成一体,美观大方。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包括与所述顶板主体312的顶板前板3122连接的侧板连接主体3142,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上的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所述顶板连接部326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上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所述第二卡孔与所述第一卡凸对应卡合,所述第二卡凸3262与所述第一卡凸3144对应卡合。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卡凸卡孔的结构形式,将所述顶板连接部326与所述侧板连接部卡扣连接在一起,拆装方便。而且,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可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的外侧,而所述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可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的内侧,这样将所述侧板主体322卡扣连接在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上时,可以将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覆盖在所述侧板结构320内侧,美观大方。此外,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可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的顶部、或中部、或底部,所述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也可对应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的顶部、或中部。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包括与所述顶板主体312的顶板前板3122连接的侧板连接主体3142,以及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上的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所述顶板连接部326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上的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与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螺钉连接方式对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和顶板连接部326可拆卸连接。而且,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可为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上的螺钉连接孔或螺钉连接座,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可设置为所述侧板主体322上的螺钉连接座或螺钉连接孔。进一步地,可将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设置为所述侧板主体322内侧的螺钉连接座,而将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设置为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上的螺钉连接孔,这样可以从内侧对所述侧板主体322和侧板连接部314进行连接,使得连接螺钉不外露,美观大方。此外,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可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的顶部、或中部、或底部,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也可对应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的顶部、或中部(因为所述侧板结构320可设置得较长,其长度可大于所述装饰连接部314的长度,使得所述侧板结构320的中部就可以对应所述装饰连接部314的底部)。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实施例的情况进行综合,即同时在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设置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以及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同时在所述侧板主体322上设置所述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以及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这样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所述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对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和侧板结构320进行卡扣预连接定位,再通过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和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将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和侧板结构320固定牢固。此外,还可将所述第一卡凸或/和第一卡孔3144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顶部(即与所述顶板主体312连接处),并将所述第一螺钉连接部3146设置于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的中部或底部,而将所述第二卡孔或/和第二卡凸3262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的顶部,并将所述第二螺钉连接部3264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的中部,这样可以先从顶部对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和侧板主体322进行预固定、再从下部对二者进行牢固紧固。

此外,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轮架体200包括两根分别设置于所述车轮100两侧的减震杆结构210,每根所述减震杆结构210均包括与所述车轮100的轮轴连接的避震活塞杆220,车轮100通过轮轴(未标示)可转动地连接在两侧的避震杆结构210的端部之间,以及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220上的挡泥板连接架,所述侧板结构320连接于所述挡泥板连接架上,且所述第一翻折部324外侧靠近所述挡泥板连接架。通过将所述挡泥板结构300直接通过所述挡泥板连接架安装在所述避震活塞杆220上,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过程中,车轮100随着路面的起伏与避震活塞杆220一起在减震杆结构210的主体部(未标示)中伸缩,即可以使得所述挡泥板结构300能与所述车轮100的距离保持恒定,即在所述车轮100转动过程中,所述挡泥板结构300能够与所述车轮100一起波动,可以使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始终保持良好的挡泥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挡泥板连接架包括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220一侧的第一连接架230,所述侧板结构320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上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架230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8。通过所述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8可将所述侧板结构32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架230上,即将整个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固定在所述避震活塞杆220上。而且,所述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8可设置为螺钉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架230上也设置有相应的螺钉连接结构,即可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对所述侧板结构和第一连接架230进行连接固定。此外,所述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8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板主体322上的至少两个螺钉连接座(可分别设置在所述侧板主体322的中部和底部),而所述第一连接架230上也对应设置有两个螺钉连接孔。进一步地,所述侧板连接主体3142还设置有第三螺钉连接部3148,且所述第三螺钉连接部3148与所述第一连接架230的一个螺钉连接孔对应,同时也与所述第一减震连接结构328的一个螺钉连接座对应。则可以通过所述第三螺钉连接部3148将所述侧板连接部314也固定到第一连接架230上,并且所述第三螺钉连接部3148与一个所述螺钉连接座对应,这样用一个螺钉就可以同时将所述侧板连接部314和侧板结构320连接固定到所述第一连接架230上,使所述顶板结构310与所述第一连接架230也直接连接起来,从而使整个所述挡泥板结构300与所述第一连接架23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而且,所述挡泥板连接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避震活塞杆220另一侧的第二连接架240,所述顶板结构3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板主体312的顶板后板3124两侧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架24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26。而且,所述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26包括突出设置于所述顶板后板3124两侧的后板连接主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后板连接主板上的螺钉连接孔或螺钉连接座,而所述第二连接架240上也对应设置有螺钉连接座或螺钉连接孔,通过螺钉就可以将所述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26与所述第二连接架240进行连接固定。这样,通过所述侧板结构320和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26,可以从两侧分别将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避震活塞杆220上,连接稳定可靠,同时还可以通过所述侧板结构320和第二减震连接结构312对所述避震活塞杆进行包裹保护。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机动两轮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架结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动两轮车可设置为燃油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此外,上述的车架结构也可应用于机动三轮车、或者机动四轮车上。而且,所述挡泥板结构300可用作前挡泥板,也可用作后挡泥板。

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泥板结构拆分为顶板结构和侧板结构后,出模方向由传统的上下方向改为左右方向,使得所述侧板结构造型自由度高;所述侧板结构前端和后端均可向轮胎内侧延伸,挡泥水性好;所述挡泥板结构直接安装在车架的所述避震活塞杆上,使得所述挡泥板结构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车轮的距离保持恒定,可以保证所述挡泥板结构始终具有良好的挡泥水效果。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