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0140发布日期:2019-04-03 03:5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左右独立地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上述种类的车身前部构造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2记载的构造。

专利文献1的车身前部构造利用减震器壳体侧部的左右腿部和将这些腿部的上端连接的加强部件形成门型车架以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构造将减震器壳体及减震器基座利用两根加强部件与前侧车架连接来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24074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8777300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若在一个减震器壳体上的减震器基座作用来自减震器的上推力,则在另一减震器基座也同样地作用来自减震器的上推力,因此存在乘坐舒适性变差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的构造中,由于将两根加强部件与减震器基座及减震器壳体连接,因此存在重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特征在于,包括:减震器基座,其供减震器固定;减震器壳体,其包围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前侧车架,其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加强部件,其将所述减震器基座和所述前侧车架在上下方向连结,所述加强部件在上下延伸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具有接合凸缘,将该接合凸缘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该接合凸缘的上端部分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结合,该接合凸缘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能够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的局部省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减震器基座、减震器壳体及前侧车架及加强部件的图1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减震器壳体的车辆后方的后端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与加强部件的下部件接合的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与前侧车架接合的加强部件的下部件接合加强部件的上部件的减震器壳体的接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加强部件的重叠部在水平方向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所示的i-i线的纵剖视图。

图8是从车辆的底面侧观察减震器壳体的仰视图。

图9是沿图8的ii-ii线的端面剖视图。

图10是从车辆前方的斜方向观察图3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安装有扭力杆安装托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加强部件的变形量及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的示意性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构成>

参照图1至图12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铅直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v例如包括收容发动机等未图示的动力单元的动力装置室p和作为乘员的乘车空间的车室c。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0的特征在于,在动力装置室p中,设有将从上方起依次配置的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壳体14及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的加强部件11。并且,在图1中,“w”表示左前轮。另外,加强部件11仅示出右侧。

车身前部构造10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减震器基座12、12,其固定未图示的悬架机构的减震器;左右一对减震器壳体14、14,其包围上述减震器基座12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8、18,其与上述减震器壳体14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左右一对加强部件11、11,其将这些构成要素在上下方向上连结。

左右一对减震器基座12、12、减震器壳体14、14、前侧车架18、18及加强部件11、11分别左右对称地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在车辆v右侧配置的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壳体14、前侧车架18及加强部件11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左侧的说明。

另外,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左右一对下构件(侧部车架)22、22,其具有弯曲部20,配置于分别在动力装置室p的左右两侧配置的一对前侧车架18、18的车宽方向外侧。另外,在各减震器壳体14的车辆前方侧与各减震器壳体14连续地设有左右一对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16。

此外,车身前部构造10包括分隔出动力装置室p与车室c的仪表板24。该仪表板24配置在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8、18的车辆后方,如图4所示,包括构成上部的仪表板上部件26和构成下部的仪表板下部件28。

前侧车架18是在与下构件22相比的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构造(参照图9)的车架部件。前侧车架18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前隔板连结。前侧车架18的后端部与仪表板下部件28的下端侧连结。

如图1所示,下构件22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中空截面构造(参照图9)的车架部件。下构件22具有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逐渐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20。下构件22的前端部借助角撑板与前侧车架18连结,后端部与未图示的前柱连结。

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14包括:前壁30,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侧壁32,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以及后壁33,其具有从减震器基座12面向车辆后方的后表面(参照图3、图10)。在减震器壳体14的上部焊接固定有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基座12具有从基座主体12a的周缘向下方弯折而成的接合凸缘34(参照图7)。在基座主体12a的中央部形成有供在未图示的减震器的头部设置的突出部穿插的开口部12b。

加强部件11在细长地上下延伸的帽形截面(参照图6)形状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11f,将上方的减震器基座12与下方的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上连结。另外,加强部件11将接合凸缘11f与减震器壳体14的侧面14a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该加强部件11的形状为,从该加强部件11的上端侧朝向下端侧,在车宽方向上的相应尺寸增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应尺寸增大。此外,加强部件11使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倾斜面12h)结合,使接合凸缘11f的下端部分与前侧车架18的上表面18a及侧面18b结合。

另外,加强部件11由与前侧车架18接合的下部件11d和与减震器壳体14接合的上部件11u这两个部件构成,其中,上部件11u具有从车辆外侧与上述下部件11d的上端部重叠的下端部11u1。此外,在减震器壳体14上开设图3所示的作业孔14b,该作业孔14b与上部件11u的下端部11u1从车辆外侧与下部件11d的上端部重叠的重叠部11c对置。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下述的点焊。即,如图4所示,在预先固定于前侧车架18的下部件11d,以从图5中以箭头y1表示的外侧,将预先固定有上部件11u的减震器壳体14,以上部件11u从车辆外侧与下部件11d重叠的方式放置,能够从作业孔14b(参照图6)中穿插未图示的焊接夹具,对其重叠部11c进行点焊(图6的×标记)。

图6是将图5所示的加强部件11的重叠部11c在水平方向上剖切时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由于作业孔14b未贯穿重叠部11c的车辆后面侧,因此很难实现上述点焊。因此,在重叠部11c的后面侧的下部件11d与上部件11u双方之间夹设粘接剂15而将双方粘接。

另外,如图6所示,在重叠部11c的前面侧,在下部件11d与上部件11u之间空开间隙11g。

如图7所示,在前侧车架18的与下部件11d接合的侧面的内表面(内侧面)接合有作为其他加强部件的板状加强部件19。板状加强部件19将两片重叠,以沿前侧车架18的内侧面及上下内表面弯曲的形状并接合。加强部件11的下部件11d与板状加强部件19夹着前侧车架18而结合。并且,板状加强部件19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层叠三片以上。另外,板状加强部件19形成加强筋加工部19a而使强度增大。

如图2所示,减震器基座12的开口部12b的周围上表面部分的平坦面12e与上表面周缘之间的面,形成为从平坦面12e朝向周缘而向下的倾斜状,且成为以圆弧状环绕的倾斜面12h。在该倾斜面12h沿倾斜面12h的环绕面接合加强部件11的接合凸缘11f。通过该接合,如图7的加强部件11的截面所示,形成从接合凸缘11f连续到加强部件11的内侧面的弯曲面11w。

在减震器壳体14中,前壁30的上端30a和侧壁32的上端32a与减震器基座12的接合凸缘34结合。在前壁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30b设有向上方弯曲的其他接合凸缘36。该其他接合凸缘36与下构件22的弯曲部20的内侧面22a结合,将前壁30的下端30c和侧壁32的下端32b与前侧车架18的外表面侧结合。

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分别与减震器壳体14的前壁30的车辆前方的前端30d的下表面及侧壁32的车辆前方的前端32c的下表面、下构件22的下表面22b(参照图9)、前侧车架18的外表面结合。

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分别借助粘接剂与减震器壳体14、下构件22及前侧车架18接合。并且,也可以针对利用粘接剂粘接的接合部位例如进一步通过点焊焊接。

减震器壳体14的前壁30的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以向下突出的方式弯曲。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的前表面以向上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

减震器壳体14如图10所示,将侧壁32(参照图2)的后端32d与仪表板下部件28结合。另外,如图2所示,对于减震器基座12来说,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12d与下构件22结合,并且,车辆后方的后端12c与仪表板上部件26结合(参照图1)。

如图11所示,在减震器壳体14的前壁30的动力装置室p(图1)侧的面(车辆内侧面)安装有发动机的扭力杆安装托架46。在减震器壳体14的与该扭力杆安装托架46的安装位置对置的相反侧的面(车辆外侧面),如图7所示接合有加强面板48。加强面板48由横长的矩形体构成,配置在前壁30(图11)及侧壁32的外侧上部。在加强面板48上形成有朝向减震器壳体14侧凹陷的多个圆形状凹部50。利用该多个圆形状凹部50与减震器壳体14焊接。

如图11所示,扭力杆安装托架46由上扭力杆托架52a和下扭力杆托架52b构成。借助未图示的螺栓及螺母,扭力杆54的基端部支承在上下扭力杆托架52a、52b之间。

如图7所示,在下构件22的中空部内,在与减震器基座12邻接的部位配置有隔壁(隔板)56。隔壁56形成为与下构件22的中空部的截面形状对应的矩形状。隔壁56包括:框部58,其与下构件22的中空部的内壁结合;以及矩形状凹部60,其配置在由框部58围绕的中央部,从框部58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形成。

<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10的特征构成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1)构成为包括:供减震器(未图示)固定的减震器基座12;减震器壳体14,其包围减震器基座12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前侧车架18,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减震器壳体14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加强部件11,其将减震器基座12和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上连结。加强部件11在上下延伸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设有接合凸缘11f,接合凸缘11f与减震器壳体14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结合,该接合凸缘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根据该构造,减震器基座12和前侧车架18之间以二者之间经由减震器壳体14结合作为骨架的加强部件11而连接。通过按照这种方式以加强部件11连接,即使来自减震器的上推力(图7的箭头y2)被输入减震器基座12,也由于减震器基座12针对该输入中主要的上下方向的安装点刚性高,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减震器基座12的衰减效果,由此能够提高车辆v的乘坐舒适性。

特别是,利用加强部件11,使该加强部件11自上而下形成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使接合凸缘11f的下端部分与前侧车架18的上表面18a及车辆内侧的侧面18b结合,提高上下方向的支承刚性。此外,与一个减震器基座12结合的一个加强部件11的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仅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结合,从而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能够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12上下方向的刚性,改善乘坐舒适性。

(2)构成为,加强部件11包括:下部件11d,其与前侧车架18接合;以及上部件11u,其与减震器壳体14接合,具有从车辆外侧与该下部件11d的上端部重叠的下端部11u1。减震器壳体14开设与重叠部11c对置的贯通的孔(作业孔14b),该重叠部11c为上部件11u的下端部11u1与下部件11d的上端部重叠而成。

根据该构造,从车辆外侧将预先固定有上部件11u的减震器壳体14以上部件11u从车辆外侧与下部件11d重叠的方式放置在预先固定于前侧车架18的下部件11d,能够从作业孔14b穿插焊接夹具(未图示)而对该重叠部11c进行点焊。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强部件11的安装及接合,能够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3)重叠部11c的车辆后面侧构成为将下部件11d和上部件11u利用粘接剂15粘接。

根据该构造,由于能够利用粘接剂15将重叠部11c的后面侧连续接合,因此能够提高刚性。特别是,后面侧靠近乘员,因此有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

(4)重叠部11c的车辆前面侧构成为在下部件11d与上部件11u之间空开间隙11g。

根据该构造,在将上部件11u的上端部11u1放置于加强部件11的下部件11d的下端部时,能够容易地进行该放置。

(5)在前侧车架18的接合有下部件11d的侧面的内表面,接合作为其他辅助部件的板状加强部件19,下部件11d与板状加强部件19夹着前侧车架18而结合。

根据该构造,加强部件11的下部件11d牢固地接合于前侧车架18。因此,能够将经由减震器壳体14使减震器基座12与前侧车架18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连结的加强部件11,作为使来自减震器的上推力衰减的骨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6)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12a的周缘侧成为倾斜面12h,在该倾斜面12h结合加强部件11的接合凸缘11f,形成从该接合凸缘11f连续到加强部件11的内侧面的弯曲面11w。

根据该构造,如图12的在减震器基座12接合有加强部件11的示意图所示,与减震器基座12的倾斜面12h以接合凸缘11f结合的加强部件11的上端部的截面减小,由于弯曲面11w,加强部件11的周长也缩短。因此,由来自减震器的上推力y2(参照图7)引起的加强部件11的变形量减小,因此基于加强部件11的支承刚性提高。与之相比,如附图标记11x所示,若加强部件以远离减震器基座12的上端部位置的方式接合,则加强部件11的变形量增大。也就是说,支承刚性降低。

(7)构成为,包括: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其在减震器壳体14的车辆前方侧与减震器壳体14连续;以及作为侧部车架的下构件22,其具有弯曲部20,配置在前侧车架18的车宽方向外侧。减震器基座12具有从其周缘向下方弯折而成的接合凸缘34,减震器壳体14具有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前壁30)和面向车宽方向的侧面(侧壁32)。减震器壳体14至少将前表面的上端和侧面的上端与接合凸缘34结合,将在前表面的车宽方向的外端向上弯曲的其他接合凸缘36与下构件22的弯曲部20的内侧面结合,将前表面的下端及侧面的下端与前侧车架18的外表面侧结合。减震器壳体延长部16分别与减震器壳体14的前表面前端的下表面及侧面前端的下表面、下构件22的下表面、前侧车架18的外表面结合。

根据该构造,能够将下构件22与前侧车架18之间以坍塌面f(参照图1及图7的粗虚线f)连接(悬架),针对来自减震器的输入载荷,抑制下构件22及前侧车架18分别以相反相位动作的模式,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刚性。此外,能够阻断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或悬架机构的传递声音,提高nv(噪音/振动)特性。此外,在图2的a部,由于形成为退避部(escape)也不存在的板组,因此即使是例如0.65t等的薄板,也能够确保足够高的刚性。

(8)构成为,具有在前侧车架18的车辆后方配置的仪表板24,仪表板24包括构成上部的仪表板上部件26和构成下部的仪表板下部件28。减震器壳体14将侧面(侧壁32)的后端32d与仪表板下部件28结合,减震器基座12将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12d与下构件22结合,且将车辆后方的后端12c与仪表板上部件26结合。

根据该构造,将减震器壳体14的侧壁32的后端32d与仪表板下部件28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减震器基座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12d与下构件22结合,并且,将减震器基座12的车辆后方的后端12c与仪表板上部件26结合。由此,能够提高支承固定减震器的减震器基座12的支承刚性。

(9)构成为,在减震器壳体14的车辆外侧面,在与安装于该减震器壳体14的车辆内侧面的扭力杆安装托架46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加强面板48。

根据该构造,在减震器壳体14的车辆外侧面,在夹着减震器壳体14与扭力杆安装托架46对置的位置接合加强面板48。由此,能够减小搭载于动力装置室p的动力单元(例如发动机)的振动。

(10)构成为,下构件22具有在与减震器基座12邻接的部位配置的隔壁(隔板)56。

根据该构造,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支承固定未图示的减震器的减震器基座12的支承刚性。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身前部构造

11加强部件

11c加强部件的重叠部

11d加强部件的下部件

11u加强部件的上部件

11f加强部件的接合凸缘

11g间隙

12减震器基座

12a基座主体

12c减震器基座的后端

12d减震器基座的外端

12e平坦面

12h倾斜面

14减震器壳体

16减震器壳体延长部

18前侧车架

19板状加强部件

19a加强筋加工部

20弯曲部

22下构件(侧部车架)

22a下构件的内侧面

22b下构件的下表面

24仪表板

26仪表板上部件

28仪表板下部件

30前壁

30a前壁的上端

30b前壁的外端

30c前壁的下端

30d前壁的前端

32侧壁

32a侧壁的上端

32b侧壁的下端

32c侧壁的前端

32d侧壁的后端

34接合凸缘

36其他接合凸缘

46扭力杆安装托架

48加强面板

56隔壁

v车辆

p动力装置室

c车室

w左前轮

f坍塌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器基座,其供减震器固定;

减震器壳体,其包围所述减震器基座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

前侧车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下端部接合;以及

加强部件,其将所述减震器基座和所述前侧车架在上下方向连结,

所述加强部件在上下延伸的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具有接合凸缘,该接合凸缘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该接合凸缘的上端部分与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结合,该接合凸缘的下端部分与所述前侧车架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所述加强部件包括:下部件,其与所述前侧车架接合;以及上部件,其与所述减震器壳体接合,具有从车辆外侧与该下部件的上端部重叠的下端部,

所述上部件的下端部与所述下部件的上端部重叠形成重叠部,在所述减震器壳体开设有与所述重叠部对置的贯通的孔,

在所述重叠部的车辆后面侧,将所述下部件与所述上部件利用粘接剂粘接。

2.(删除)

3.(删除)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重叠部的车辆前面侧,在所述下部件与所述上部件之间空开间隙。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与所述下部件接合的侧面的内表面接合有其他板状加强部件,该下部件与该其他加强部件夹着该前侧车架而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基座的上表面的周缘侧成为倾斜面,在该倾斜面结合所述加强部件的接合凸缘,形成从该接合凸缘连续到该加强部件的内侧面的弯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减震器壳体延长部,其在所述减震器壳体的车辆前方侧与所述减震器壳体连续;以及侧部车架,其具有弯曲部,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减震器基座具有从其周缘朝向下方弯折而成的接合凸缘,所述减震器壳体具有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和面向车宽方向的侧面,

所述减震器壳体至少将所述前表面的上端和所述侧面的上端与所述接合凸缘结合,将在所述前表面的车宽方向的外端向上弯曲的其他接合凸缘与所述侧部车架的所述弯曲部的内侧面结合,将所述前表面的下端和所述侧面的下端与所述前侧车架的外表面侧结合,

所述减震器壳体延长部分别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所述前表面的前端的下表面及所述侧面的前端的下表面、所述侧部车架的下表面、所述前侧车架的外表面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配置的仪表板,

所述仪表板包括构成上部的仪表板上部件和构成下部的仪表板下部件,

所述减震器壳体将所述侧面的后端与所述仪表板下部件结合,

所述减震器基座将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与所述侧部车架结合,并将车辆后方的后端与所述仪表板上部件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的车辆外侧面,在与安装于该减震器壳体的车辆内侧面的扭力杆安装托架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加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车架具有在与所述减震器基座邻接的部位配置的隔壁。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权利要求1为将修改前的权利要求2、3合并到修改前的权利要求1中,明确了加强部件的重叠部的车辆后面侧利用粘接剂将构成该重叠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粘接。

对比文件的文献1至9中均未记载上述权利要求1的构造。

在本发明中,加强部件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重叠部能够从减震器壳体的孔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点焊,而在前后方向上,因从孔中插入的点焊枪无法抵达而结合。因此,若将粘接剂应用于上端部后面侧的重叠部并使二者重叠,则该重叠部在前后方向上也被结合,能够通过前后左右的结合而提高重叠部的刚性。特别是,若将粘接剂应用于后面侧,则由于靠近乘员,因此获得了明显提高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