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构件和车辆用构造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2207发布日期:2019-08-30 22:0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构造构件和车辆用构造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耐冲击性的构造构件和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背景技术
:具有由截面为帽形状的帽构件和接合于帽构件的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构造构件能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用途例如可列举出车辆、建筑物、大型容器的构造构件。特别是对于用于汽车的构造构件而言,要求耐冲击性。例如,在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专利文献1)中,作为耐冲击用构件,公开了一种利用两端支承的构造而安装于汽车的车身的金属管。该金属管在整个长度上或者局部具有弯曲部。配置为弯曲部的外周侧与施加于车身的冲击的方向大致一致。与使用了笔直管的加强构件相比,该金属管作为车身加强用构件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技术实现要素: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管状部的构造构件在受到超出屈服强度的冲击时发生弯折,弯折部突出。若为了实现轻量化而使该构造构件薄壁化,则因冲击而弯折时的突出程度容易变大。例如,优选的是,汽车所使用的构造构件在自车辆外侧受到冲击时的向内侧的突出程度较小。像这样,在构造构件中,有时优选的是,在因碰撞导致的冲击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部分突出的程度更小。因此,本申请公开一种能够使因冲击导致变形时的突出程度更小的构造构件以及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1个观点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有: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该两条第1棱线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凸缘,该两个凸缘分别接合于所述封板;两条第2棱线,该两条第2棱线处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以及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由所述帽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两个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发明的效果根据本申请的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因冲击导致变形时的突出程度更小的构造构件以及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两端部被支承的构造构件的结构例的图。图1b是表示图1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行为例的图。图1c是表示图1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另一变形行为例的图。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b是沿着y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而观察到的侧视图。图2c是沿着x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而观察到的侧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具有均匀的强度分布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行为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具有夹着高强度部的低强度部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行为的图。图5a是表示沿着z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而观察到的结构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6a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低强度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6b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低强度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6c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低强度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6d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低强度部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7a是表示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构造构件的截面形状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侧壁的高度方向的图。图9a是表示构造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b是表示构造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c是表示构造构件的又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d是沿着z方向观察图9b所示的构造构件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图10a是表示弯曲的构造构件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0b是表示弯曲的构造构件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0c是表示弯曲的构造构件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0d是表示弯曲的构造构件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配置于车辆的构造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2是表示包含低强度部和高强度部的分界在内的构造构件的部分的屈服强度的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3a是表示模拟中的分析模型的结构的图。图13b是表示模拟中的分析模型的结构的图。图13c是表示模拟中的分析模型的结构的图。图14是表示构造构件的变形的模拟结果的图。图15a是表示发生弯折时的冲击器行程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图15b是表示发生弯折时的冲击器行程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图16是表示改变低强度部和高强度部的强度比而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弯曲变形的变形量的图表。图17是表示冲击器行程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发明人调查了具有管状部的构造构件的针对冲击而言的行为,该管状部由截面为帽形状的构件(以后称为帽构件)和接合于帽构件的封板形成。例如,如图1a所示,构造构件5形成为沿着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延伸。构造构件5大多以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支承的状态构成构造物(例如,车辆、建筑物或者容器等)的一部分。因此,发明人调查了两端部被支承的构造构件的针对冲击而言的行为。结果得知,在构造构件的在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长度)相对于构造构件的在施加冲击的方向上的尺寸为6倍程度以上的情况下,会产生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较大的情况。例如,在对两端部被两个支承部32支承的构造构件5的长度方向中央(图1a的y1)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构造构件5在施加冲击之后较早地发生弯折变形(参照图1b)。在对构造构件5的长度方向中央与一个支承部32之间的位置(图1a的y2)施加冲击的情况下,构造构件5也发生变形(参照图1c)。与对y2施加冲击的情况相比,对构造构件5的长度方向中央(y1)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较早弯折变形的突出程度较大。根据分析的结果得知,在对两端部被支承的构造构件5的长度方向中央施加冲击的情况下力矩的负载最高。发明人研究了通过提高构造构件的强度从而使因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的变形程度变小的情况。然而,即使提高构造构件的强度,也很难使因变形导致的突出程度较小。这是因为,若提高构造构件的强度则不容易使其相对于冲击而发生变形,但因冲击而变形时的突出程度几乎不变。因此,发明人进一步研究了通过使构造构件的强度分布变化从而抑制弯折变形的情况。发明人对构造构件的材料强度和强度分布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想到在构造构件的侧壁沿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强度比其他的部分的强度低的低强度部的结构。即,想到在高强度部的两侧配置强度比高强度部的强度低的低强度部的结构。换言之,是在构造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利用低强度部夹着高强度部的结构。发现如下情况,在该结构中,施加于高强度部的冲击的载荷会向低强度部传递从而抑制弯折变形。而且,经过进一步反复试验,结果发现,能够通过恰当地设定高强度部的强度、低强度部相对于高强度部的强度比、高强度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有效地降低因对高强度部的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基于该见解,想到下述实施方式的构造构件。(构造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1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有顶面部、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的两条第1棱线、分别接合于所述封板的两个凸缘、处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的两条第2棱线、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的两个侧壁。由所述帽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两个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在上述构造1中,将所述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h设为根据各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和所述第2棱线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定义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另外,两个凸缘自各第2棱线沿着彼此分离的方向延伸。另外,与顶面部垂直的方向是与顶面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即顶面的垂直方向。构造1的构造构件的相对于自帽形构件的顶面部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程度较小。(构造2)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2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有: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该两条第1棱线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凸缘,该两个凸缘分别接合于所述封板;两条第2棱线,该两条第2棱线处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以及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由所述帽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两个侧壁的在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在上述构造2中,将所述侧壁的在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h设为根据各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和所述第2棱线的在与所述封板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定义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另外,两个凸缘自各第2棱线沿着彼此分离开的方向延伸。另外,与封板垂直的方向是与封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构造2的构造构件的相对于自封板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程度较小。(构造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3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槽型构件。所述槽型构件具有: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该两条第1棱线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接合部,该两个接合部分别接合于所述封板;以及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个接合部之间。由所述槽型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各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长度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在上述构造3中,将所述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h设为根据各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与接合线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定义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将该接合线定义为将所述接合部沿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连结而成的线。构造3的构造构件在没有凸缘的方面与构造1不同。即,构造1的帽形构件在构造3中是槽型构件。构造3的构造构件也与构造1的构造构件同样,相对于自槽型构件的顶面部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程度较小。(构造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4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槽型构件。所述槽型构件具备:1个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该两条第1棱线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凸缘,其接合于所述封板;1条第2棱线,其处于所述凸缘的端部;第1侧壁,其处于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第2棱线之间;接合部,其接合于所述封板;以及第2侧壁,其处于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接合部之间。由所述槽型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第1侧壁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第1侧壁的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管状部的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与所述第2侧壁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所述第2侧壁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第2侧壁的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管状部的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长度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与所述第1侧壁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在上述构造4中,长度h是根据所述第1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与所述第2棱线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定义的长度和根据所述第2侧壁的接合线与所述第1棱线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而定义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将该接合线定义为将所述接合部沿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连结而成的线。构造4的构造构件是构造3的变形例。构造3在槽型构件的两端没有凸缘,相对于此,构造4的不同点在于在一个端部具有凸缘。构造4的构造构件与构造1、构造3同样,相对于自槽型构件的顶面部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程度较小。根据上述构造1~4,能够较早地使因对高强度部施加的冲击的载荷导致的变形向低强度部分散。其结果,能够抑制因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的弯折变形。在上述构造1、3以及4中,进一步抑制了在对顶面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构造构件的变形。在上述构造2中,进一步抑制了在对封板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构造构件的变形。在上述构造1~4中,长度h为侧壁的高度。在构造1、3、4中,将与顶面部垂直的方向设为侧壁的高度方向。在构造2中,将与封板垂直的方向设为侧壁的高度方向。(构造5)接下来说明构造5。在上述构造1~4中的任一者,优选的是,所述低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长度h的3/5倍以上且2倍以下。由此,进一步地,能够进一步抑制构造构件的因对高强度部施加的冲击而导致的变形程度。(构造6)接下来说明构造6。在上述构造1~5中的任一者,优选的是,所述低强度部之间的所述高强度部配置于所述管状部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所述管状部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处的因冲击引起的力矩容易较大。如构造5那样,通过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配置高强度部并在其两侧配置低强度部,从而能够高效地抑制因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的变形。(构造7)接下来说明构造7。在上述构造1、3以及4中的任一者,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侧的一端和与所述第1棱线相反侧的另一端之间,在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起朝向所述另一端到所述侧壁的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长度的1/4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具有所述低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构造8)接下来说明构造8。在上述构造7中,也可以是,所述低强度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侧壁的所述另一端起朝向所述一端到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4/5)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所述低强度部的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1/5以上。(构造9)接下来说明构造9。在上述构造7或8中,也可以是,包括与处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所述低强度部的端部相邻且屈服应力比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应力高的区域。(构造10)接下来说明构造10。在上述构造1、3以及4中的任一者,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所述第1棱线侧的一端和与所述第1棱线相反侧的另一端之间,处于所述低强度部之间的所述高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一端起朝向所述另一端到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2/5)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所述高强度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侧壁的所述另一端。在从所述高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到所述侧壁的一端之间的范围设有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的追加低强度部。根据上述构造7~10,能够高效地抑制构造构件的相对于对顶面部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在上述构造7~10中,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第2棱线之间的情况下,第1棱线成为侧壁的一端,第2棱线成为侧壁的另一端。因此,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成为第1棱线与第2棱线的间隔(距离)。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接合部之间的情况下,第1棱线成为一端,将接合部沿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连结而得到的接合线成为另一端。因此,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根据第1棱线与接合线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定义。(构造11)接下来说明构造11。在上述构造2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同所述第1棱线侧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第1棱线侧的另一端之间,在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起朝向所述另一端到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1/4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具有所述低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第2棱线之间的情况下,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根据第1棱线与第2棱线的间隔(距离)而定义。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接合部之间的情况下,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根据第1棱线与将接合部沿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连结而得到的接合线之间的间隔(距离)而定义。(构造12)接下来说明构造12。在上述构造11中,也可以是,所述低强度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侧壁的所述另一端起朝向所述一端到所述侧壁的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长度的(4/5)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所述低强度部的从所述一端朝向所述另一端的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1/5以上。(构造13)接下来说明构造13。在上述构造11或12中,也可以是,包括与处于所述侧壁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的所述低强度部的端部相邻且屈服应力比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应力高的区域。(构造14)接下来说明构造14。在上述构造2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侧壁的同所述第1棱线相反侧的一端与所述第1棱线侧的另一端之间,处于所述低强度部之间的所述高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一端起朝向所述另一端到所述侧壁的从所述一端到所述另一端之间的长度的(2/5)的位置为止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所述高强度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位于所述侧壁的所述另一端。在从所述高强度部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到所述侧壁的一端之间的范围设有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的追加低强度部。根据上述构造11~14,能够高效地抑制构造构件的相对于对封板施加的冲击而言的变形。在上述构造11~14中,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第2棱线之间的情况下,第2棱线成为侧壁的一端,第1棱线成为侧壁的另一端。因此,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成为第1棱线与第2棱线的间隔(距离)。在侧壁位于第1棱线与接合部之间的情况下,将接合部沿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连结而得到的接合线成为一端,第1棱线成为另一端。因此,侧壁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长度根据第1棱线和接合线的间隔(距离)而定义。(构造15)接下来说明构造15。在上述构造1、3、4、7~10中的任一者中,优选的是,构造构件以向所述顶面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针对对顶面部施加的冲击而言,构造构件不容易变形。(构造16)接下来说明构造16。在上述构造2、11~14中的任一者中,优选的是,构造构件以向所述封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针对对封板施加的冲击而言,构造构件不容易变形。(构造17)接下来说明构造17。在上述构造1~16中的任一者中,也可以设为如下形态:在与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的截面中,将所述封板与所述帽构件或者所述槽型构件接合的部分连结起来的假想线段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所述顶面部与所述封板之间。在构造17中,所述封板包括与所述帽构件或者所述槽型构件重叠的一对重叠部和所述一对重叠部之间的中间部。该中间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重叠部沿着远离所述帽构件或者所述槽型构件的方向突出。(构造18)接下来说明构造18。针对构造18的构造构件而言,将上述构造1~17中的任一构造构件安装于车辆。在该情况下,所述顶面部或者所述封板具有两个连结部,该两个连结部设于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分离开6h以上的2个部位,该两个连结部连结于其他的构件。(构造19)接下来说明构造19。在上述构造18中,优选的是,所述高强度部配置于所述两个连结部之间的中央。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因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的变形。[实施方式]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构件1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b是沿着长度方向(y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而观察到的侧视图。图2c是沿着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而观察到的侧视图。图2a~图2c所示的构造构件10包括具有帽型的截面的帽构件1和接合于帽构件1的封板2。构造构件10具有由帽构件1和封板2形成的管状部。在管状部的内部具有由帽构件1和封板2围成的空间。即,管状部具有闭合截面构造。如图2a所示,帽构件1具有顶面部13、一对侧壁11、12以及一对凸缘14。一对侧壁11、12从顶面部13的两端延伸,彼此相对。一对凸缘14分别在一对侧壁11、12处从侧壁11、12的与顶面部13侧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向一对侧壁11、12的相对方向外侧延伸。封板2设置为与一对凸缘14接合。顶面部13与一对侧壁11、12之间的分界部分(肩部)123形成第1棱线123。在本例中,管状部的长度方向是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但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和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同。另外,将管状部的长度方向设为将管状部的截面的重心连结起来的中心轴线(轴心)。凸缘14与一对侧壁11、12之间的分界部分(肩部)124形成沿着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2棱线124。另外,第2棱线124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相同。在图2a所示的例子中,管状部的长度方向是y方向,与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相同。针对构造构件10而言,其在由顶面部13和一对侧壁11、12之间的分界部分形成的棱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的尺寸比其在一对侧壁11、12彼此相对的方向(x方向)上的尺寸长。另外,由帽构件1和封板2形成的管状部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ly为侧壁11、12的高度h的6倍以上即6h以上(ly≥6h)。另外,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和第2棱线124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同。一对侧壁11、12分别包括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在一对侧壁11、12的彼此相对的部分设有高强度部11a、12a。即,一对侧壁11、12中的一个侧壁11的高强度部11a和另一个侧壁12的高强度部12a设于彼此相对的位置。低强度部11b、12b也分别在一对侧壁11、12处设于彼此相对的部分。即,一个侧壁11的低强度部11b和另一个侧壁12的低强度部12b设于彼此相对的部分。如图2c所示,彼此相对的高强度部11a、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为(2/3)h以上,3h以下(2h/3≤la≤3h)。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为500mpa(抗拉强度的情况为980mpa)以上。低强度部11b、12b配置于高强度部11a、12a的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两侧。即,在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高强度部11a配置为被低强度部11b夹着,高强度部12a配置为被低强度部12b夹着。低强度部11b、12b的屈服强度为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的60%~85%(60%以上85%以下)。另外,低强度部11b、12b的抗拉强度也同样期望设为高强度部11a、12a的抗拉强度的60%~85%。由此,即使在考虑由变形实现强度增加(加工硬化)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低强度部11b、12b分别在一对侧壁11、12处成对形成。即,在一对侧壁中的一个侧壁11处,一对低强度部11b设于高强度部11a的两侧。在一对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12处,一对低强度部12b设于高强度部12a的两侧。侧壁11、12的除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之外的部分11c、12c,即,低强度部11b、12b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11c、12c的屈服强度比低强度部11b、12b的屈服强度高。例如,上述部分11c、12c的屈服强度可以与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相同。在本例中,低强度部11b、12b是屈服强度比其周围部分的屈服强度低的部分。如图2a~图2c所示,在对承受冲击载荷的顶面部13进行支承的一对侧壁11、12处,通过在高强度部11a、12a的两侧配置低强度部11b、12b,从而不使因冲击载荷导致的变形集中于高强度部11a、12a,能够使变形分散于低强度部11b、12b。在该情况下,通过将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设为500mpa(抗拉强度的情况为980mpa)以上,将低强度部11b、11b相对于高强度部11a、12a的强度比设为60%~85%,将彼此相对的高强度部11a、12a的尺寸la设为(2/3)h以上且3h以下,从而能够在早期使因对高强度部11a、12a施加的冲击载荷而导致的变形向低强度部11b、12b分散。其结果,能够抑制因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10的弯折变形。另外,在图2a~图2c中,不特别限制凸缘14的强度和强度的分布。其原因在于,凸缘14的强度不会对构造构件10的性能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图3是用于说明由封板和强度分布均匀的帽构件形成的构造构件5的变形行为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具有图2a~图2c所示那样的低强度部11b、12b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行为的图。图3和图4示出了构造构件的沿着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与压头碰撞的情况下的变形行为。图3和图4示出了沿着与压头的碰撞方向和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构造构件的侧面的变形行为。如图3所示,在具有均匀的强度分布的构造构件5中,因冲击在弯曲变形起点p处产生的变形以在侧视时成为楔状的方式发展。其结果,构造构件5以向弯曲方向(冲击的方向)尖锐地突出的方式弯折。根据情况,有时也会在构造构件5形成裂纹。如图4所示,针对在高强度部11a的两侧具有低强度部11b(在图4中用点表示的区域)的构造构件10而言,自高强度部11a的弯曲变形起点p向内侧发展的变形在到达高强度部11a与低强度部11b的分界时容易沿着强度比较低的横向(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发展。因此,变形沿长度方向扩展,弯曲方向(冲击方向)上的变形程度较小。另外,图3和图4所示的变形行为不限于使压头与构造构件碰撞的情况。例如,在使构造构件沿长度方向进行压缩的轴向力的作用下构造构件发生弯曲变形的情况、如3点弯曲试验那样将压头按压于构造构件而静态地施加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力时的弯曲变形也可能产生同样的变形行为。另外,在使压头与构造构件的顶面部碰撞的情况和使压头与封板碰撞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均产生与图3和图4同样的变形行为。例如,有时也以构造构件10在沿长度方向分离开的2个部位处被支承的状态使用构造构件10。在该情况下,构造构件10具有两个连结于其他的构件的部分即连结部。即,构造构件10在连结部处被其他的构件支承。有时也将连结部称为支承部。连结部设于侧壁11、12、顶面部13以及封板2中的至少一者。在连结部处,构造构件10相对于其他的构件固定。例如利用紧固构件或者焊接来将构造构件10的连结部接合于其他的构件。另外,连结部也可以是3个以上。两个连结部有时也配置于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彼此分开6h以上的位置。即,有时也将两个连结部的间隔ky设为侧壁11、12的高度h的6倍以上(ky≥6h)。在该情况下,同样会产生参照图1a~图1c而说明的课题。即,在两个连结部之间的尺寸ky为构造构件的施加冲击的方向上的尺寸(在图2a的例子中为侧壁11的高度h)的6倍程度以上(ky≥6h)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较大的情况。作为对策,将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设于两个连结部之间。在该结构中,在对两个连结部之间施加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构造构件10的因变形导致的突出程度较小。例如,在使用构造构件10作为车辆用构造构件的情况下,将构造构件10以在沿着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分离开的至少两个连结部处被支承的状态安装于车辆。此时,以在车辆的外侧配置顶面部13并且在车辆的内侧配置封板2的方式将构造构件10安装于车辆。或者,以在车辆的外侧配置封板并且在车辆的内侧配置顶面部13的方式将构造构件10安装于车辆。由此,在构造构件10受到来自车辆外部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构造构件10弯折而向车辆内部突出的程度较小。无论有无连结部,在图2a~图2c所示的构造构件10中,均相对于侧壁11、12的高度h将高强度部11a、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2/3h以上且3h以下(2/3h≤la≤3h)。由此,还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对高强度部11a、12a施加的冲击而导致的变形程度。并且,能够通过将上述尺寸la设为h以上且(4/3)h以下(h≤la≤(4/3)h)从而进一步抑制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即,将高强度部11a、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2/3)h以上,优选设为h以上。另外,将高强度部11a、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3h以下,优选设为(4/3)h以下。另外,期望的是,将低强度部11b、12b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均设为(3/5)h以上((3/5)h≤lb)。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对高强度部11a施加的冲击而导致的变形程度。从确保构造构件10的强度的观点出发,期望将低强度部11b的尺寸lb设为2h以下。更优选的是,期望将低强度部11b的尺寸lb设为h以下。另外,相对于侧壁的高度h而言的高强度部的尺寸la和低强度部的尺寸lb不限于严格满足上述的关系,即不限于严格满足((2/3)h≤la≤3h)、(h≤la≤(4/3)h)或者((3/5)h≤lb等)的情况。也包括具有能看作满足上述关系的程度的误差的情况。相对于侧壁的高度h而言的构造构件10的长度ly也不限于严格满足上述的关系(6h≤ly)的情况。能将长度为侧壁的高度h的大致6倍左右的构造构件视为具有上述关系(6d≤ly)的构造构件。另外,在图2a~图2c所示的例子中,低强度部11b与高强度部11a的分界和低强度部12b与高强度部12a的分界处于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的分界的形态不限于此。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的分界也可以不处于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例如,低强度部和高强度部的分界相对于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既可以倾斜,也可以蜿蜒。在该情况下,视为低强度部和高强度部的分界位于倾斜或者蜿蜒的分界中的最靠近低强度部的位置和最靠近高强度部的位置的中间。针对低强度部11b、12b的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11c与低强度部11b、12b之间的分界而言也是同样的。另外,为了应对参照图1a~图1c而说明的课题,期望的是,将高强度部11a、12a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容易弯折的部位,例如中央。即,期望构成为,高强度部11a、1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构造构件10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中央的部分。或者,在如上述那样将构造构件10在两个连结部处与其他的构件相连结的情况下,期望的是在两个连结部之间的中央配置高强度部11a、12a。即,期望构成为,高强度部11a、12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两个连结部之间的中央的部分。由此,在具有连结部的情况和不具有连结部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针对构造构件10而言均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冲击导致的力矩最大且容易弯折的部位(构件中央或者连结部之间的中间部位)的弯折变形。图5a是表示从上方(顶面部13、z方向)观察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而观察到的结构的俯视图。在图5a中,用虚线示出了透过顶面部13而看到的侧壁11、12的部分。为了避免构造构件10扭转弯折,期望的是,如图5a所示的例子那样,在一对侧壁11、12中,在沿着一对侧壁11、12的相对方向(x方向)观察时彼此相对的高强度部11a、12a配置为完全重叠。即,在沿着相对方向观察时,一个侧壁11的高强度部11a的整体和另一个侧壁12的高强度部12a的整体是重叠的。在沿着相对方向(x方向)观察时,一对侧壁11、12的彼此相对的低强度部11b、12b也配置为完全重叠。即,在沿着相对方向观察时,一个侧壁11的一对低强度部11b的整体和另一个侧壁12的一对低强度部12b的整体是重叠的。另外,在图5a所示的例子中,一对侧壁11、12的相对方向成为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即中心轴线y1)垂直的方向。在图5a中是如下结构,一对侧壁11、12中的一个侧壁11的强度分布和另一个侧壁12的强度分布彼此处于镜像关系。即,一对侧壁11、12各自的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配置为关于一对侧壁11、12的中央假想面y1对称。由此,一对侧壁11、12中的某一者先被压溃的可能性更低。侧壁11、12的中央假想面y1相当于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的顶面部13的垂直平分线a(参照图2b)。例如,在图2a~图2c、图5a所示的例子中,一对侧壁11、12的高度相同。侧壁11与顶面部13之间的角度和侧壁12与顶面部13之间的角度也相同。因此,在与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以顶面部13的垂直平分线a为对称轴,构造构件10的截面形状左右对称。另外,构造构件10的上述截面中的强度分布也以垂直平分线a为对称轴而左右对称。由此,因冲击导致的应力的偏差较小。图5b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在一对侧壁11、12中,在沿着相对方向(x方向)观察时彼此相对的高强度部11a、12a配置为局部重叠。像这样,也可以配置为,在沿着相对方向观察时一个侧壁11的高强度部11a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个侧壁12的高强度部12a重叠。在沿着相对方向(x方向)观察时,一对侧壁11、12的彼此相对的低强度部11b、12b也配置为局部重叠。像这样,也可以配置为,在沿着相对方向观察时,一个侧壁11的一对低强度部11b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个侧壁12的一对低强度部12b重叠。在图5b的情况下,顶面部13易于相对于中央假想面y1倾斜地弯折。由于顶面部13不容易以最短距离弯折,因此冲击吸收能量较高。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例子中,彼此相对的高强度部11a和高强度部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相同。相对于此,一个侧壁11的高强度部11a的尺寸la和另一个侧壁12的高强度部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只要满足2/3h≤la≤3h就也可以不同。另外,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例子中,彼此相对的低强度部11b和低强度部12b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相同。相对于此,在一对侧壁11、12的相对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低强度部11a和低强度部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也可以不同。另外,在一个侧壁11处,夹着高强度部11a的一对低强度部11b的尺寸lb也可以不同。在另一个侧壁12处也是,夹着高强度部12a的一对低强度部12b的尺寸lb也可以不同。但是,无论在哪个情况下均期望各自的lb的尺寸满足3/5h≤lb。由此,促进低强度部的变形,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冲击导致的变形程度。在构造构件10中,在顶面部13与一对侧壁11、12之间的分界形成有棱。同样,在凸缘14与一对侧壁11、12之间的分界形成有棱。这些棱沿管状部的长度方向延伸。棱能提高构造构件10的相对于冲击而言的强度。在经由棱与作为承受冲击的面的顶面部13相连接的侧壁11、12配置有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由此,能够抑制因对顶面部13施加的冲击导致的构造构件10的弯折变形。图6a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低强度部11b、12b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在图6a所示的例子中,在侧壁11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局部设有低强度部11b。即,在侧壁11的从顶面部13侧的端部到凸缘14侧的端部之间的局部设有低强度部11b。低强度部11b在侧壁11的高度方向上设于自距侧壁11的一端11a(顶面部13)距离h的位置到距另一端11b(凸缘14)距离hb的位置之间。即,低强度部11b的靠近一端11a的那一侧(一端侧)的端部11ba处于距一端11a距离h的位置,低强度部11b的靠近另一端11b的那一侧(另一端侧)的端部11bb处于距另一端11b距离hb的位置。低强度部11b与一端11a(顶面部13)和另一端11b(凸缘14)均不接触。另外,虽未图示,但侧壁12处的与低强度部11b相对的低强度部12b也设于侧壁12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即,一对侧壁11、12分别容许在高度方向上的局部具有低强度部11b、12b。在图6a所示的变形例中,也能够抑制因受到了冲击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而导致的突出程度。在该情况下,为了抑制变形程度,期望的是,将从侧壁11、12的一端11a到低强度部11b、12b的靠近一端11a的那一侧的端部11ba的在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设为(1/4)h以下(h≤h/4)。即,期望的是,将低强度部11b的端部11ba配置于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距一端11a的距离为(1/4)h的区域。为了抑制变形程度,优选的是,期望将距离h设为(1/5)h以下(h≤h/5)。低强度部11b、12b的靠近一端11a的那一侧的端部11ba与一端11a之间的屈服强度也可以与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相同。为了抑制变形程度,期望将从侧壁11、12的另一端11b到低强度部11b、12b的在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b设为(4/5)h以下(hb≤4h/5)。为了进一步抑制变形程度,期望将距离hb设为(1/2)h以下(hb≤h/2)。但是,无论上述的h和hb取任何容许的值,为了抑制变形程度,低强度部11b、12b的在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尺寸hc都必须设为(1/5)h以上(h/5≤hc)。为了进一步抑制变形程度,期望将尺寸hc设为(1/4)h以上(h/4≤hc)。图6b是表示在上述的图6a中设为h=0而得到的变形例的图。图6c是表示在上述的图6a中设为hb=0而得到的变形例的图。如图6a~图6c所例示的那样,以低强度部的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端到(1/4)h的区域的方式形成低强度部。即,在从侧壁上的与侧壁的一端分开(1/4)h的距离的位置到侧壁的一端的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低强度部。由此,在从侧壁的一端侧施加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较小。另外,容许以低强度部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位于从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另一端到(4/5)h的区域的方式形成低强度部。但是,为了抑制变形程度,低强度部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需要设为至少1/5h以上。在上述图6a~图6c所示的例子中,将侧壁11、12的两端中的与顶面部13接触的一端设为一端,将与凸缘14接触的一端设为另一端从而设定距离h、hb、hc。在该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距离h、hb、hc的值,从而能够使冲击施加于顶面部13的情况下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较小。相对于此,也能够将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与凸缘14接触的一端设为一端,将与顶面部13接触的一端设为另一端从而设定距离h、hb、hc。在该情况下,能够与上述例子同样地设定距离h、hb、hc的值。由此,能够使冲击施加于封板2时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更小。图6d是表示图2a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高强度部11a、12a的配置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在图6d所示的例子中,低强度部11b之间的高强度部11a在侧壁11的高度方向上自另一端(凸缘14)设置到距离ha的位置。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在从高强度部11a到侧壁11的一端(顶面部13)之间的范围设有追加低强度部11d。追加低强度部11d的屈服强度为高强度部11a的屈服强度的60%~85%。像这样,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被低强度部11b夹着的高强度部11a也可以设于侧壁11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为了抑制变形程度,距离ha例如为(3/5)h以上。为了进一步抑制变形程度,期望将距离ha设为(4/5)h以上。另外,虽未图示,但侧壁12的高强度部12a也同样可以在侧壁12的高度方向上从另一端(凸缘14)设置到距离ha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在从高强度部12a到侧壁12的一端(顶面部13)之间的范围设有追加低强度部。像这样,在从侧壁的一端到(2/5)h的区域配置高强度部的一端侧的端部,在侧壁的另一端配置高强度部的另一端部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在从高强度部的一端侧的端部到侧壁的一端之间设有追加低强度部。由此,在自一端施加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更小。另外,在图6d所示的例子中,侧壁11的一端与顶面部13接触,另一端与凸缘14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对顶面部13施加冲击时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较小。相对于此,也可以将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与凸缘14接触的一端设为一端,将与顶面部13接触的一端设为另一端从而与上述例子同样地设定距离ha的值。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对封板2施加冲击时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程度更小。图7a是表示上述的构造构件10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7a所示的构造构件10具有形状不同的一对侧壁11、12。一对侧壁11、12的相对于凸缘14、14而言的角度和高度hr、hl互不相同。因此,一对凸缘14、14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另外,一个侧壁11的高度hr的2分之1的位置11mid和另一个侧壁12的高度hl的2分之1的位置12mid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也不同。像这样,在构造构件10的截面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下,分别针对一对侧壁11、12彼此独立地定义高度hr、hl、高度方向中央的位置11mid、12mid。在如图7a所示那样构造构件10的截面左右不对称的情况下也是,一对侧壁11、12的高强度部11a、12a配置于至少局部彼此相对的位置。一对侧壁11、12的低强度部11b、12b也同样配置于至少局部彼此相对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如图6a~图6d所示那样在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上的局部设置低强度部11b、12b或者高强度部11a、12a。例如,当如图6a和图6c所示那样在比距侧壁11的一端11a距离h的位置靠另一端11b侧的位置设置低强度部11b、12b的情况下,有时一对侧壁11、12中的一个侧壁11处的距离h和另一个侧壁12处的距离h会因分别以hr、hl为基准进行考虑而不同。在图7a所示的例子中,一对侧壁11、12中的一个侧壁11具有台阶。像这样,在侧壁11具有台阶的情况下也是,将侧壁11的从与顶面部13侧相接触的一端到与凸缘14相接触的另一端的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侧壁11的高度hr。即,在高度方向上,将侧壁11的从最低的位置到最高的位置的尺寸设为侧壁11的高度hr。在侧壁11具有凹凸或者孔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在该情况下,高度方向为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图6a~图6d所示的距离h、ha、hb、hc也是基于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而设定的。一对侧壁11、12中的另一个侧壁12在连接于一端的部分形成有圆角r(弯曲部)。即,侧壁12的连接于一端的部分成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由此,侧壁12与顶面部13之间的分界部分(角部)的表面成为曲面。在该例子中,将形成有圆角r的部分中的距侧壁12的高度方向中央的位置12mid最远的部分设为侧壁12的端部,从而确定侧壁12的高度hl和距离h。另外,虽未图示,但顶面部13、侧壁11、12、凸缘14以及封板2中的至少1个表面也可以不设为平面而设为曲面。即,顶面部13、侧壁11、12、凸缘14以及封板2中的至少1者也可以弯曲。在上述构造构件10中,帽构件1和封板2的在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另外,帽构件1和封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是对齐的。在该情况下,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和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相等。相对于此,在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帽构件1的尺寸和封板2的尺寸也可以不同。另外,帽构件1和封板2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不对齐。即,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构造构件10的长度和管状部的长度也可以不同。图7b是表示封板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封板2具有沿着远离帽构件1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具体而言,封板2包括与帽构件1的凸缘14接合的接合部2a和接合部之间的中间部2b。中间部2b成为沿着远离帽构件1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在该例中,封板2的截面形状成为帽型。中间部2b的外表面也可以与接合部2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像这样,通过将封板2设为沿着远离帽构件1的方向突出的形状,从而能够调整构造构件1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另外,成为低强度部和高强度部的配置的基准的侧壁的高度(h、hl、hr)的值并不根据封板2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而发生变化。以上,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了帽构件1的非对称形状、台阶、侧壁端部的圆角r、封板2的形状等多个特征。除将上述多个特征全部组合在一起而成的形态(图7a或者图7b所示的例子)之外,采用上述多个特征中的至少1者的构造构件10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8是用于说明顶面部13倾斜的情况下的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的图。图8是表示假定顶面部13承受冲击的构造构件10的高度方向的图。在图8所示的构造构件10中,帽构件1的顶面部13和凸缘14、14不平行。另外,一个侧壁11和另一个侧壁12的z方向上的长度不同。在假定顶面部13承受冲击的情况下,将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设为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以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为基准来确定各侧壁11、11的高度hl、hr。另外,在假定封板2承受冲击的情况下,将与封板垂直的方向设为侧壁11、12的高度方向。图9a~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9a~图9c示出了构造构件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的截面形状。图9a和图9b所示的例子是上述结构4的一个例子。图9c所示的例子是上述结构3的一个例子。图9d是沿着z方向观察图9b所示的构造构件而观察到的俯视图。在图9a~图9c所示的变形例中,使用不具有凸缘的槽型构件或者具有1个凸缘的槽型构件来代替具备两个凸缘的帽构件。图2a~图2c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侧壁11的两端的第1棱线123和第2棱线124是对相对于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载荷不容易变形的程度(弯曲刚度)有帮助的构造。相对于此,在图9a~图9c所示的变形例中,在两个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处,侧壁的两端的第1棱线和接合部成为对弯曲刚度有帮助的构造。图9a~图9c所示的构造构件10g、10h、10i均包括槽型的槽型构件31和接合于槽型构件31的封板2。图9a~图9c所示的槽型构件31包括顶面部13、自顶面部13的两端延伸的两个侧壁11、12以及将槽型构件13和封板2接合在一起的两个接合部3r、3h。两个侧壁11、12彼此相对。两个接合部3r、3h设于槽型构件31的局部与封板2重叠的部分。接合部3r、3h例如是点焊部或者激光焊接部。在接合部沿着槽型构件31的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不连续地(间断地)配置的情况下,视为接合部处于将不连续的接合部连结起来的位置。即,视为在将间断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之间连结起来的线上具有接合部。接合部与第1棱线之间成为侧壁。在顶面部13与两个侧壁11、12之间分别具有第1棱线123、123。例如,在图9d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接合部3h配置为沿y方向(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排列。将多个接合部连结在一起的y方向(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假想线300成为接合线。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槽型构件31中,两个侧壁11、12包括第1侧壁11和第2侧壁12。第1侧壁11的与顶面部13侧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是弯曲的。凸缘14从该弯曲部延伸。凸缘14与封板2重叠。凸缘14具有与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凸缘14和封板2在接合部3r处相互接合在一起。第1侧壁11位于两条第1棱线123、123中的一条第1棱线123与凸缘14之间。在凸缘14与第1侧壁11之间具有第2棱线124。第2棱线124是凸缘14的端部。在本例中,第2棱线124沿与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即槽型构件31的长度方向(y方向)延伸。第1侧壁11的高度hr是第1侧壁123的在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即,第1棱线123与第2棱线124的在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第2侧壁12位于两条第1棱线123、123中的另一条第1棱线123与接合部3h之间。第2侧壁12不弯曲。第2侧壁12的接合部3h侧的局部与封板2重叠。第2侧壁12的接合部3h侧的局部具有与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1dh。第2侧壁12沿着与接触面1dh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2侧壁12的高度hl是第1棱线123与接合部3h之间的在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图9c所示的槽型构件31中,两个侧壁11、12分别位于两条第1棱线123、123与两个接合部3r、3h之间。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11的高度hr是第1棱线123与接合部3r之间的在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12的高度hl是第1棱线123与接合部3h之间的在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上的距离。在图9a~图9c所示的槽型构件31中,第1侧壁11在与第2侧壁12相对的部分处具有沿着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y方向)以高度hr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的高强度部11a。在高强度部11a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1b。第2侧壁12在与第1侧壁11相对的部分处具有沿着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y方向)以hl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的高强度部12a。在高强度部12a的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2b(例如,参照图9d)。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低强度部11b、12b的屈服强度为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的60%~85%。另外,槽型构件31的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能够构成为与上述图2、图5~图8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中的任一者同样。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第1侧壁11和第2侧壁12彼此平行。相对于此,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第1侧壁11和第2侧壁12彼此不平行。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第1侧壁11和第2侧壁12以随着远离顶面部13而彼此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延伸。在该例子中,第1侧壁11沿着与顶面部13垂直的方向延伸。第2侧壁12沿着相对于与顶面部13垂直的轴线而言具有角度的方向延伸。凸缘14从第1侧壁11的封板2侧的另一端部向外侧延伸。具有图9a所示那样的截面的构造构件例如能够应用于a柱。在图9a和图9b所示的例子中,封板2具有向面外弯曲的弯曲部。在封板2的弯曲部形成的棱线2abh的延伸方向(y方向)与侧壁12中的同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1dh和同封板2不接触的面之间的分界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封板2的弯曲部形成的棱线2abh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与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图9c所示的例子中,两个侧壁11、12均不弯曲。即,侧壁11的与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1dr沿着与侧壁1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侧壁12的与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1dh沿着与侧壁12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封板2包括与槽型构件31重叠地接触的两个接触部分2br、2bh和两个接触部分2br、2bh之间的中间部分2a。中间部分2a与两个接触部分2br、2bh之间是弯曲的。形成于中间部分2a和两个接触部分2br、2bh之间的棱线2abr、2abh的延伸方向与各侧壁11、12中的与封板2接触的接触面1dr、1dh和各侧壁11、12中的与封板2不接触的面之间的分界线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图9a~图9c所示的构造构件10g、10h、10i中,也获得与上述的图2a~图2c所示的构造构件10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另外,接合部3r、3h不限于焊接部。例如,也可以将螺纹件等紧固件、粘接剂或者硬钎焊等的粘接部(日文:接着部)设为接合部。另外,在上述例子中,成为侧壁11、12的高度hr、hl的基准的方向是与顶面13垂直的方向。在该情况下,针对构造构件而言能进一步抑制顶面部13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的变形。另外,与图2a~图2c所示的构造构件10同样地,在图9a~图9b所示的构造构件10g、10h中,对凸缘14的强度和强度的分布也没有进行特别限制。另外,在图9a~图9c所示的构造构件10g、10h、10i中,针对槽型构件31的比接合部3h靠近端部的部分而言也没有对强度和强度的分布另外进行特别限制。这是因为,该部分相当于凸缘14,该部分的强度和强度的分布不会对构造构件10g、10h、10i的性能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在图2a~图2c所示的例子中,构造构件10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相对于此,构造构件10也可以弯曲。例如,构造构件10也可以形成为以向顶面部13侧或者封板2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即,也可以以顶面部13的外表面或者封板2的外表面凸出的方式使构造构件10弯曲。图10a~图10d是表示在长度方向上弯曲的构造构件10的例子的侧视图。在图10a~图10d所示的例子中,构造构件10以向顶面部13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在图10a中,构造构件10在长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内以恒定的曲率弯曲。在图10b和图10c中,曲率与构造构件10的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应地变化。在图10d中,构造构件1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处弯曲。在图10a和图10d所示的例子中,构造构件10以在沿着与侧壁11、12垂直的方向(x方向)观察时成为左右对称的方式弯曲。图10b、图10c以及图10d的构造构件10具有弯曲的部分(弯曲部)和在直线上延伸的部分(直线部)。在图10c所示的例子中,在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配置有弯曲部。即,在弯曲部之间配置有直线部。在图10d所示的例子中,在弯曲部的长度方向两侧配置有直线部。像这样,通过使构造构件10弯曲,从而能够提高针对与弯曲的凸方向相对的朝向的冲击而言的耐冲击性。例如,对弯曲的构造构件10的两端部进行支承而成的构造构件针对与弯曲的凸方向相对的朝向的冲击而言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在图10a和图10d所示的例子中,侧壁11的一对低强度部11b和其间的高强度部11a均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弯曲部。在图10b和图10c所示的例子中,侧壁11的一对低强度部11b和其间的高强度部11a均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直线部。在将低强度部11b和高强度部11a配置于直线部的情况下,期望的是,在直线部的中央配置高强度部11a。由此,能在受到冲击时力矩较高的部分配置高强度部11a,获得较高的耐冲击性。[应用于车辆的应用例]如上所述,在将构造构件10用作车辆用构造构件的情况下,有时将构造构件10以被在管状部的长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两个连结部支承的状态安装于车辆。构造构件10例如用作车身、保险杠或者车门的构造构件。因此,具备构造构件10的车身、保险杠或者车门也包含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被两个连结部支承的构造构件10的侧壁11中,在两个连结部之间配置有在长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两个低强度部11b和其间的高强度部11a。在与侧壁11、12相对的另一个侧壁12也同样配置有高强度部12a和低强度部12b。由此,在构造构件10中,能够使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的力矩较大的部分不容易弯折。其结果,能得到耐冲击性较高的构造构件。特别是构件的中央部在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力矩容易变大。因此,期望的是,在距两个连结部距离相等的部分(两个连结部之间的中央)配置高强度部11a、12a。另外,期望的是,设为对在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中央配置有高强度部11a、12a的构造构件10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此处,对两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除了包含对构造构件10的两端进行支承的形态之外,还包含对构造构件10的两端的附近的部分进行支承的形态。在将构造构件10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大多以构造构件10的管状部长度方向沿着车辆的外形的方式配置构造构件10。即,大多以车辆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的冲击成为与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冲击的方式将构造构件10安装于车辆。另外,有时以顶面部13配置于车辆的外侧、封板2配置于车辆的内侧的方式将构造构件10安装于车辆。在该情况下,在构造构件10的连结部之间的中央配置有高强度部11a,在其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1b。由此,在构造构件10从车辆的外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构造构件10向车辆的内侧突出的程度较小。有时也反过来将封板2配置于车辆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也是,在构造构件10的连结部之间的中央配置有高强度部11a,在其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1b。在封板2配置于车辆的外侧的情况下也是,在构造构件10自车辆的外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构造构件10向车辆的内侧突出的程度较小。如上述那样,构造构件10也可以弯曲。在该情况下,构造构件10以朝向车辆的外侧凸出的方式安装于车辆。由此,在从车辆的外侧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能够使构造构件10更不容易弯折。能够将构造构件10设为构成车身、保险杠或者车门的一部分的构造构件。例如,能够对a柱、b柱、下边梁、上边梁、地板梁、前侧梁这样的构成车身的构件使用构造构件10。或者,也能够对车门防撞梁、保险杠这样的安装于车身且保护车辆内的装置、乘员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的构件使用构造构件10。图11是表示配置于单壳构造的车辆的构造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将a柱15、b柱16、下边梁17、上边梁18、保险杠梁19、前侧梁20、车门防撞梁21、地板梁22以及后侧梁23作为车辆用构造构件来使用。能够利用上述的构造构件10来构成上述车辆用构造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在将构造构件10应用于保险杠梁19的情况下,成为利用前侧梁20对构造构件10的两端部进行支承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对保险杠梁19的中央施加冲击的情况下,载荷的力矩最大。在保险杠梁19的长度方向中央配置有高强度部11a、12a,在其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1b、12b。由此,抑制因对保险杠梁19的中央施加的冲击而导致的弯折变形。在对车门防撞梁21应用构造构件10的情况下,有时在构造构件10的两端部设置支架。构造构件10也可以借助两端部的支架而安装于门框。在该情况下也是,在将高强度部11a、12a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中央的情况下,即在构成车门防撞梁21的构造构件10的结合部即两端部的中央配置有高强度部11a、12a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受到冲击时的力矩最大的部分处的弯折变形。作为构成车辆的构造构件的构造构件10的材料,若使用抗拉强度(除低强度部11b、12b之外的部分的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屈服强度400mpa以上)的超高强度钢,则上述的效果能显著地显现。并且,能够通过将构造构件10的除低强度部11b、12b之外的区域的强度在抗拉强度方面设为980mpa以上(在屈服强度方面设为500mpa以上)从而更加奏效。另外,构造构件10的材料不限于钢。例如,也可以将铝或其他的金属作为构造构件10的材料。另外,能够应用构造构件10的车辆不限于图11所示的汽车那样的4轮车辆。例如,也可以对二轮车辆的构造构件使用构造构件10。另外,构造构件10不仅能够应用于单壳构造的车辆,还能够应用于框架构造的车身。另外,由构造构件10形成的构造构件的用途不限于车辆用。例如,能够将构造构件10用作耐冲击性容器、建筑物、船舶或者航空器等的构造构件。另外,使用构造构件10的形态不限于将构造构件10的两端部连结于其他的构件的形态。也可以在构造构件10的沿着第1棱线123的延伸方向分离开6h以上的任意的两个位置处连结其他的构件。即,两个连结部不限于配置于两端,也可以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任意的位置。[制造工序]构造构件10的整体也可以由相同原材料形成。构造构件10例如由钢板形成。在构造构件10的制造工序中,包括对具有低强度部11b、12b和高强度部11a、12a的帽构件1进行制作的工序、制作封板2的工序以及将帽构件1和封板2接合在一起的工序。在帽构件1的制作工序中,包括对原材料赋予强度差并形成低强度区域的工序。另外,使帽构件1和封板2弯曲的工序也可以包含于制造工序中。在使帽构件1和封板2弯曲的情况下,例如使用压弯(日文:プレス曲げ)、拉弯(日文:引っ張り曲げ)、压缩弯曲(日文:圧縮曲げ)、滚弯(日文:ロール曲げ)、挤压弯曲(日文:押し通し曲げ)或者偏心顶头弯曲(日文:偏心プラグ曲げ)等弯曲加工方法。在构造构件10的制造工序中,包括在原材料形成低强度部的工序。形成低强度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通过辊轧成形来将钢板的截面变形加工为帽型,利用激光或者高频加热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局部加热,进行淬火,从而能够制作出包含硬化区域的帽构件1。在该情况下,没有进行淬火的区域成为强度相对而言较低的低强度部。另外,也能够在进行调质处理而对帽构件1的整体进行加强之后,局部进行退火处理而形成低强度部。或者,也能够使用热压(热冲压)技术来制作构造构件10。在热压的工序中,通过使加热或者冷却的条件对于同一原材料而言局部地不同,从而能够在原材料中形成低强度区域。例如,使用钢板,加热至钢成为奥氏体单相区域的温度(ac3温度)以上,使用模具进行成形,并且进行淬火。此时,通过使冷却速度具有差异,从而使骤冷部成为大致硬质的马氏体组织,使缓冷部成为软质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复相组织或者贝氏体组织。由此,能够使缓冷部成为低强度区域。另外,也可以在利用热压而使构件整体成为马氏体组织的高强度部之后进行局部回火而形成低强度部。另外,构造构件1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使用拼焊板等其他公知的方法来形成具有低强度部的构造构件10。在上述的构造构件10中,有时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的分布并不均匀。在稳定区域中,屈服强度的偏差大多为±10%以内。在此,将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的最大值smax的90%定义为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sa(基准强度)(sa=0.9smax)。将屈服强度比0.85sa大且比0.9sa小(sa的85%~90%)的区域(过渡区域)视为高强度部11a、12a的一部分。高强度部11a、12a的屈服强度比0.85sa(sa的85%)大。即,屈服强度比0.85sa大的区域为高强度部11a、12a。图12是表示包含低强度部11b、12b和高强度部11a、12a的分界在内的部分的屈服强度的分布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12中,纵轴表示屈服强度,横轴表示y方向上的位置。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将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最大值smax的90%(0.9smax)定义为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sa。在高强度部中,将屈服强度为0.9sa以上的区域称为稳定区域。另外,屈服强度比0.85sa大且比0.9sa小的区域是从低强度部到高强度部的稳定区域的过渡区域。将过渡区域视为高强度部,屈服强度为0.85a的位置成为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之间的分界。即,屈服强度比0.85sa大的区域成为高强度部,屈服强度为0.85sa以下的区域是低强度部。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0.6sa以上且0.85sa以下(sa的60%~85%)。另外,即使在构造构件10的被低强度部包围的部分包含0.6sa以下的部分,在该部分小到能够忽略其对构造构件10的变形行为的影响的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视为低强度部11b、12b的一部分。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模拟来对使压头与由帽构件和封板形成的构造构件碰撞的情况下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进行了分析。图13a是表示模拟中的分析模型的结构的图。在本模拟中,对在将构造构件100架设于两个台33的状态下使压头(冲击器)4与构造构件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碰撞的情况下的变形行为进行了分析。图13b是表示沿着y方向观察图13a所示的构造构件100而观察到的结构的图。构造构件100包括帽构件101和封板102。帽构件101包括顶面部113、从顶面部113的两端延伸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111、112以及从侧壁111、112的与顶面部113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部向相对方向外侧延伸的凸缘114。封板102接合于凸缘114。在图13a和图13b所示的模型中,进行压头4沿z方向移动而与顶面部113碰撞的情况下的模拟和压头4沿z方向移动而与封板102碰撞的情况下的模拟。将压头4的质量设为350kg,将压头4的y方向上的宽度wi设为160mm,将压头4的碰撞面4s的曲率半径r设为150mm,将压头4的初速度设为4m/秒。将摩擦系数设为0.1。针对构造构件100的截面而言,将顶面部的宽度w2设为50mm,将一对侧面111、112各自的高度h设为50mm。将构造构件100的板厚t设为1.4mm,将构造构件100的圆角r设为5mm,将构造构件100的在侧壁111与顶面部113的分界即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ly设为1000mm。将台3之间的距离ls设为400mm。在一对侧壁111、112配置有高强度部10a,在高强度部10a的y方向两侧配置有低强度部10b。高强度部10a配置于构造构件10的长度方向中央。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构造构件100的y方向上的长度ly为侧壁111、112的高度h的6倍以上(ly≥6h)。图13c是表示模拟中的分析模型的其他结构的图。在图13c所示的例子中,构造构件100的两端接合于两个台33。图13c所示的分析模型的模拟的结果与图13a所示的分析模型的模拟的结果是同样的。另外,除了进行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的模拟之外,也进行使压头4与封板102碰撞的模拟。将低强度部10b的屈服强度设为100kgf/mm2,将包含高强度部10a在内的其他的区域的屈服强度设为120kgf/mm2(将低强度部10b相对于高强度部10a的强度比设为约0.83),使高强度部10a的尺寸la和低强度部10b的尺寸lb发生变化从而进行碰撞模拟。下述表1表示根据如下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而得到的变形行为:将上述强度比设为0.83(将低强度部10b的屈服强度设为yp100kgf/mm2,将包含高强度部10a在内的其他的部分的屈服强度设为yp120kgf/mm2),使高强度部10a的尺寸la和构造构件100的板厚t发生变化。在表1中,变形行为栏的excellent表示非常良好,good表示良好,poor表示不良。上述变形行为的评价是基于压头的进入量而进行判断的。poor是指在变形的初始阶段发生弯折的情况。另外,excellent、good、poor的评价的意思在之后示出的表5中也是同样的。压头的进入量也称为冲击器行程或者压头位移。下述表1是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的情况下的分析结果。相对于此,在使压头4与封板102碰撞的情况下也得到与下述表1大致同样的分析结果。[表1]caselat[mm]变形行为101.4poor22h/31.4good3h1.4excellent44h/31.4excellent52h1.4good68h/31.4good73h1.4good810h/31.4poor94h1.4poor102h1.0good11(=5)2h1.4good122h1.8good图14是表示压头4的进入量为40mm时的构造构件10的变形的模拟结果的图。在图14中,关于表1所示的case1~3、5、7~9,分别示出了构造构件100的变形的情形。根据图14所示的结果,在case2、3、5、7,即,2h/3≤la≤3h的情况下,与其他的case1、8、9的情况相比,因冲击而变形的部分的范围较大。即,在case1、8、9的情况下产生了如下的变形模式,即弯折的部位以尖锐地突出的方式弯折的“弯折”的变形模式。在case2、3、5、7的情况下产生了如下的变形模式,即受到了冲击的顶面部和侧壁的局部因冲击而被压溃的“截面压溃”的变形模式。图15a是表示表1的case1~12的弯折时的冲击器行程的模拟结果的图表。图15a是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图15b是使压头4与封板102碰撞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图15b的case1~12的尺寸la、厚度t的条件与表1所示的case1~12的尺寸la、厚度t的条件相同。在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结果中,与case1(即不设置低强度部10b的情况)相比,case2~7、10~12的弯折时的冲击器行程较大。由此得知,在case2~7、10~12的情况下,与不设置低强度部10b的情况相比,不容易产生弯折。另外,在case3~7即h≤la≤3h的情况下,与其他情况相比弯折时的冲击器行程较大。由此得知,在case3~7的情况下,特别不容易产生弯折。并且得知,在case3、4即h≤la≤4h/3的情况下,冲击器行程进一步变大,因此更不容易产生弯折。另外,对封板102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冲击器行程(图15b)比对顶面部113施加冲击的情况下的冲击器行程(图15a)大。在图15b的情况下,在构造构件100的弯曲内侧(弯折开始侧)具有凸缘114,因此与图15a的情况相比,能抑制构造构件100的因弯曲变形导致的刚度降低,因此不容易弯折。另外,使低强度部10b的强度和包含高强度部10a在内的其他的部分的强度的强度比发生变化从而进行碰撞模拟。图16是表示使低强度部10b和包含高强度部10a在内的其他的部分的强度比发生变化而输入了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的弯曲变形的变形量的图表。在图16中,纵轴表示构造构件10的在冲击方向(z方向)上的进入量(突出量)。横轴表示低强度部10b的强度相对于高强度部10a的强度之比(强度比=低强度部的强度/高强度部的强度)。在图16的图表中,菱形的标记表示将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设为ys120kgf/mm2的情况下的结果,方形的标记表示将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设为145kgf/mm2的情况下的结果。在强度比为0.60~0.85的区间中,随着强度比的增加,进入量减少(箭头y1)。在该区间中,构造构件10的变形模式成为截面压溃。在该区间中,在低强度部10b的强度较低(强度比为0.60以下)的情况下,虽然成为截面压溃的变形,但进入量较大,与强度比超过0.85的情况下的进入量大致相同。在强度比超过0.85时进入量急剧增加(箭头y2)。并且,若使强度比增大到强度比0.85以上,则进入量与强度比的增加相应地变大(箭头y3)。认为其原因在于,以强度比0.85为界,变形模式从截面压溃变成了弯折。像这样,若低强度部10b的强度过高(强度比比较高)则会弯折地变形,进入量较大。根据图16的结果确认到,从减小因冲击导致的弯曲变形的进入量的观点出发,强度比优选为60%~85%,强度比更优选为70%~85%。下述表2表示根据将低强度部10b如图6a所示地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于侧壁的局部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而得到的变形行为。在该模拟中,将高强度部10a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与侧壁的高度h相同(la=h),将低强度部10b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设为(3/5)h,将从凸缘到低强度部10b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b设为h/5。使从顶面部到低强度部10b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逐步地发生变化,针对各阶段的距离h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在下述表2所示的结果中,在从顶面部到低强度部10b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为0时和为h/5时,变形行为非常良好,在距离h为h/4时,变形行为良好。[表2]h变形行为0excellenth/5excellenth/4goodh/3poor下述表3表示根据如图6d所示地将高强度部10a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从凸缘设置到距离ha的位置、将低强度部从高强度部10a设置到顶面部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而得到的变形行为。在该模拟中,将高强度部10a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与侧壁的高度h相同(la=h),将低强度部10b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设为(3/5)h。使高强度部10a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a逐步地发生变化,针对各阶段的距离ha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在下述表3所示的结果中,在距离ha为4h/5以上时,变形行为非常良好,在距离ha为3h/5时,变形行为良好。[表3]ha变形行为h/2poor3h/5good4h/5excellenthexcellent下述表4表示根据将低强度部10b如图6b所示地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设于侧壁的局部的情况下的模拟结果而得到的变形行为。将低强度部10b设置为与顶面部接触。在该模拟中,将高强度部10a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a设为与侧壁的高度h相同(la=h),将低强度部10b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设为(3/5)h。使从凸缘到低强度部10b的距离hb逐步地发生变化,针对各阶段的距离hb使压头4与顶面部113碰撞。在下述表4所示的结果中,在从凸缘到低强度部10b的在侧壁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hb为h/7、h/5以及h/2时,变形行为非常良好,在距离hb为4h/5时,变形行为良好。[表4]hb变形行为h/7excellenth/5excellenth/2excellent4h/5goodhpoor下述表5表示在使用了图13c所示的模型的模拟中使低强度部10b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行为的分析结果。[表5]caselat[mm]lb变形行为13h1.42h/5poor14h1.43h/5excellent15h1.4hexcellent16h1.42hexcellent图17所示的图表是表示上述表5的case13~16各自的最终的冲击器的进入量的图表。根据图17所示的图表,在case14~16的情况,即,低强度部的在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lb为(3/5)h、h、2h的情况下,与lb为(2/5)h的情况相比,冲击器的进入量较小。由此得知,能够通过设为lb≥(3/5)h从而使突出程度更小。另外得知,在(3/5)h≤lb≤2h的范围内,与lb=(2/5)h的情况相比,冲击器的进入量较小,突出程度较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例示。因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形来实施。附图标记说明1、构造构件;2、封板;11、12、侧壁;13、顶面部;14、凸缘;11a、12a、高强度部;11b、12b、低强度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