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组件的组装方法和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13597发布日期:2018-09-25 16:58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悬架组件的组装方法和其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和2所示,在悬架的安装中,为了保持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而将悬架组件搬起至悬吊的车身下方,使悬架组件向上方对车身进行压缩,从而在成车状态下进行悬架组件的组装(专利文献1的图3和专利文献2的图7)。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595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03481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近年的悬架组件组装方法中,使用安装机器人将悬架组件搬起从而将悬架组件安装于车身。但是,为了避免悬架组件向上方的压缩时的压缩力不足、安装机器人的挠曲,需要使用辅助升降机等来支撑悬架组件。与此同时,在悬架组件的组装中存在有需要使用大型设备、装置的问题。

本发明使鉴于上述的问题作成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实现简化悬架组件的组装设备的悬架组件组装方法及其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悬架组件的组装方法,其为将具有基体以及相对于所述基体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的臂构件的悬架组件组装于车身的悬架组件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

在具有支承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承体能够相对地移动自如的可移动构件的托盘上,将所述基体固定于所述支承体且将所述悬架组件组装以使所述可移动构件与所述臂构件卡合的托盘组装步骤;

移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而向上方推压所述臂构件,以使所述悬架组件成为承受相当于所述车身的重量的自重负载时的姿势的推压步骤;

将所述托盘由所述车身的下方搬起,使所述悬架组件与所述车身抵接的步骤;

该抵接之后,边停止通过所述可移动构件进行的推压边使所述托盘上升的步骤;和

移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而边向上方推压所述臂构件边将所述悬架组件组装于所述车身的车身组装步骤。

本发明的悬架组件的组装装置,其为将具有基体和相对于所述基体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的臂构件的悬架组件组装于车身的悬架组件的组装装置,该悬架组件的组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托盘,其具有支承体以及相对于所述支承体能够相对地移动自如的可移动构件,

所述托盘具有使悬架组件成为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的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姿势为驱动所述可移动构件从而向上方推压所述臂构件的姿势,所述第二姿势为停止通过所述可移动构件进行的推压而使所述臂构件向下方下降的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后轮用悬架组件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x-x线截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支承托盘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非推压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推压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悬架组件组装方法的车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的图表。

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悬架组件与车身接触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悬架组件的车轴下降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8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悬架组件的车轴被推压上升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9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非推压状态)的正视图。

图9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推压状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实施例所涉及的后轮用悬架组件1的平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悬架组件1的左侧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车身的前后方向用t、车轴的宽度方向用b、车身的上下方向用h表示。

如图1、图2所示,该悬架组件1具备:肘节(knuckle)4,其介由车轴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后轮(图中未标示)的同时保持盘式制动器3;拖臂(trailingarm)5,其将该肘节4连结于车身(图中未标示);副架6,其与车身(图中未标示)相接;上臂7a和下臂7b,其将肘节4连结于副架6;阻尼器8,其连结于肘节4且与车身(图中未标示)相接;以及弹簧9,其被下臂7b和车身(图中未标示)所夹持。阻尼器8和弹簧9分别对拖臂5、上臂7a和下臂7b施加衰减力和弹性力。需要说明的是,包含拖臂5、上臂7a和下臂7b的构件也称作臂构件。

肘节4介由连结部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拖臂5的后侧。并且,肘节状结构4介由连结部12和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于下臂7b和上臂7a的各外端部。

如图1、图2所示,对应于设置在肘节4上的拖臂5和下臂7b的连结部11和12位于车轴2的下方,对应于上臂7a的连结部13位于车轴2的上方。

如图1、图2所示,在下臂7b和上臂7a的各内端部设置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副架6的连结部14和15。

拖臂5形成为俯视为大致圆弧形状,在拖臂5的前端部上设置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车身的连结部16,在该连结部16中内藏有弹性构件。在副架6上设置有用于组装于车身的固持部16和17。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连结部上也设置有弹性构件。除了相对于基体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的拖臂5以外的悬架组件的肘节4等的构件相当于基体。

如图2的x-x线截面图即图3所示,截面为圆形的连结部16由固定于拖臂5的端部的外筒31、内筒32、以及横跨该内筒32与外筒31之间的橡胶制弹性构件33构成。弹性构件33通过硫化粘合法粘合于外筒31与内筒32。内筒32的两端从外筒31和弹性构件33中突出。

弹性构件33也被称作顺应性衬套(compliancebush),能够产生弹性形变。因此,拖臂5的连结部16的弹性构件33虽然极少,但能够容许该车轮的前后移动等,有助于乘坐舒适性的改善。为了使弹性构件33起到圆筒弹簧的作用,而使外筒31相对于内筒32(如图所示的用螺钉和螺母固定于车身72时)相对地扭转时,会在弹性构件33中蓄积应变能量(strainenergy)。

接下来对支承托盘结构进行说明。该支承托盘包含上下移动机构,其在支承具有上述拖臂5的悬架组件1的同时使拖臂5和车轴2上下移动。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支承托盘40的平面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40上组装悬架组件1的状态的可移动构件43没有推压悬架组件1的车轴2的非推压状态的正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40上组装悬架组件1的状态的可移动构件43推压悬架组件1的车轴2的状态的正视图。

如图4所示,支承托盘40具备托盘41、和立设于该托盘41的支柱p1、p2、p3。支柱p1支承拖臂5的前端部。支柱p2、p3支承副架6。

支承托盘40还具备可移动构件43,其被配置于被支柱p1、p2、p3包围的位置且能够上下移动。如图5、图6所示,支承托盘40具备设置于托盘41的连杆机构52、上升部53以及横向驱动气缸cl1。横向驱动气缸cl1具有介由连杆机构52使可移动构件43相对于上升部53向上方滑移的杆51。可移动构件43与下臂7b的外侧端部的连结部位12近旁的下表面抵接。横向驱动气缸cl1驱动可移动构件43,将拖臂5的后端部和车轴2由非推压状态(图5)推压至上方的推压状态(图6)。

支柱p1、p2、p3的上部收容部起到支承悬架组件1的支承体的作用,同时,被支柱p1、p2、p3包围的可移动构件43和横向驱动气缸cl1等构成了上下移动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6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其它的要素而省略了图4所示的位于托盘41上的支柱p1、p2、p3。

接下来,对悬架组件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5所示,在托盘41上的支柱p1、p2、p3和可移动构件43之上组装悬架组件1(托盘组装步骤)。然后,如图6所示,为了使悬架组件1成为承受相当于车身重量的自重负载时的姿势(1g姿势:第一姿势)而移动可移动构件43来向上方推压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推压步骤)。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升降机器人(图中未标示)连同托盘41一同把持。

接着,直至图7的图表所示的a时点为止,升降机器人在保持车轴的1g姿势的位置的同时连同托盘使悬架组件移动至车身的组装位置的下方。

接着,在图7的图表所示的a时点,如图8a所示,从车身72的下方搬起托盘41,使组装于悬架组件1的弹簧9的顶端与车身72接触(抵接步骤)。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a、图8b、图8c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其它的要素而省略了图4所示的位于托盘41上的支柱p1、p2、p3。

接着,如图8b所示,在弹簧9抵接之后停止由可移动构件43进行的推压,利用横向驱动气缸cl1向下方移动可移动构件43来降低并固定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在图7的图表所示的a时点~b时点之间,慢慢地降低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同时使托盘41连同悬架组件1上升(上升步骤)。在该图7的图表所示的a时点~b时点之间,如图8b所示,阻尼器8的上端与车身72的规定位置抵接,接着,基准销(图中未标示)也在车身72的规定位置嵌合。在图7的图表所示的b时点,悬架组件1变为不承受相当于车身重量的自重负载时的姿势(0g姿势:第二姿势)。此时的车身72和悬架组件1整体的定位是通过使sus安装基准孔与托盘41上的安装基准销嵌合而进行的。

接着,如图8c所示,在图7的图表所示的b时点~c时点之间,驱动可移动构件43向上方推压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使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回到1g姿势(c时点),在该状态下对托盘41上的悬架组件1施加负载(其为车辆重量份,即轮胎触地且介由该轮胎和悬架组件1有车身72存在的状态时,使悬架组件1承受车身72重量的负载的1g负载)。在该1g姿势下,将悬架组件1组装于车身72(车身组装步骤)。通过形成该状态,可以在负载状态下组装构成悬架组件1的弹性构件(顺应性衬套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车身组装步骤中,可以相对副架6摇动拖臂的后端部(下臂7b)(摇动步骤)。摇动步骤如图7的c时点以后的虚线所示,在设定为1g负载状态的前阶段,以减弱弹性构件33(图3)的扭转滞后(torsionalhysteresis)现象为目的,能够以1g负载位置为中心上下摇动。在被设置在一定位置之后,可以用螺帽扳手(图中未标示)将螺钉/螺母对多个位置进行紧固(fastening)。

紧固完成后,升降机器人将空的托盘41卸至托盘41的放置场所。托盘41移动至悬架组件1的安装场所。升降机器人为接收下一个托盘41而移动从而接收托盘41。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虽然包含有副架6,但本发明还适用于不包含副架6的扭力梁式(torsionbeam)形态的悬架组件。

通过上述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将悬架部件在装配专用托盘41上进行组装。在托盘41上安装有将悬架搬起至成车负载状态(1g状态)的机构。利用升降机器人给悬架定位时,不对弹簧9进行弹簧压缩。通过升降机器人定位到安装位置上,插入安装基准销之后降低升降机器人的伺服(servo)的工作级数(保持现在位置),通过托盘41的上下移动机构将悬架搬起至成车负载状态。此时,通过监视升降机器人的状态位置边进行安全性和品质的确认边将副架6的固持部17、18组装于车身72上。

此外,连续地对在托盘41上组装的悬架组件施加成车状态下的1g状态前后的负载。即通过摇动而消除悬架组件1的弹性构件33(图3)的扭转(滞后)之后,在保持1g负载状态的同时组装于车身72。

【实施例2】

图9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非推压状态)的正视图。图9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在支承托盘上组装悬架组件的状态(悬架组件推压状态)的正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a、图9b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其它的要素而省略了图4所示的位于托盘41上的支柱p1、p2、p3。

如图9所示,实施例2除了下述结构以外,具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成。上述结构为:用设置于托盘41上的单一横向驱动气缸cl2和共通杆61利用左右臂63、73使拖臂5的后端部(下臂7b)上下驱动来替代实施例1中的一对由连杆机构52、可移动构件43、杆51和横向驱动气缸cl1构成的组。

根据本发明,消除了伴随升降机器人把持工件而产生的挠曲。能够削减对应于降低升降机器人伺服的工作级数的时间的那部分电力消耗。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省略支承悬架组件的辅助升降机,简化了设备。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悬架的高度随着各目的地、派生而变化从而提升了品质(乘坐舒适性)。此外,根据本发明,不论车型,都能够在悬架组装于车身之前,通过将负荷施加于悬架组件,切实地进行单件悬架组件的品质确认和考虑了扭转滞后的组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