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车内走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1681发布日期:2018-09-04 23:2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单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车内走线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作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手段广受欢迎。而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推广也进一步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单车的骑行舒适度和耐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单车其各种线束往往裸露在外,在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中极易损坏或老化,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可以有效保护线束的单车内走线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保护线束的单车内走线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单车内走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把立和头管;所述把立和头管之间设置有集线装置;所述把立、头管和集线装置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把立与横把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横把内的线束依次穿过把立、集线装置进入头管内;所述把立下端固定设置有转向管;所述转向管向下依次穿过集线装置和头管后与前叉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头管上端安装有上碗组;所述上碗组与转向管转动配合;所述集线装置将上碗组笼罩在内;所述集线装置与上碗组贴合压紧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集线装置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上配合安装有电源;所述电源上连接设置的线束穿过安装槽进入集线装置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头管包括保护壳和第二限位管;所述第二限位管设置在保护壳内部;所述第二限位管与转向管配合设置;所述保护壳和第二限位管之间留有间隙,头管内的线束设置于间隙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叉上端侧面设置有挡块;所述保护壳下端对应车体前进的方向设置有限位缺口;所述挡块在高度方向上与限位缺口对应设置,在限位缺口内往复转动;所述限位缺口两侧到挡块转动中心的夹角范围为120°-150°。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壳和第二限位管通过加强筋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将保护壳和限位管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若干腔体;所述腔体包括线腔;头管内的线束设置于线腔中;所述线腔在高度方向上与挡块的转动范围对应设置;所述线腔两侧加强筋与挡块转动中心的夹角大于挡块的转角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管底部的高度大于保护壳底部;所述第二限位管底部安装有下碗组;所述下碗组为外置式;所述保护壳下端将下碗组笼罩在内。

进一步地,所述头管上设置有下管;所述头管与下管内部相互连通;所述下管远离头管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包覆在第一壳体外侧,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上安装有中置电机;

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存在空隙;所述下管下端穿过第二壳体后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中置电机的电力输入端与下管的内部空间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与坐管连接;所述座管下端穿过第二壳体后与第一壳体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与后叉连接;所述后叉下端穿过第二壳体后与第一壳体连接固定。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单车内走线系统,包括把立和头管;所述把立和头管之间设置有集线装置;所述把立、头管和集线装置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把立与横把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横把内的线束依次穿过把立、集线装置进入头管内;所述把立下端固定设置有转向管;所述转向管向下依次穿过集线装置和头管后与前叉固定连接;通过将各种线束设置在把立、头管和集线装置的内部不仅可以使线束排布整齐,而且能有效保护线束不受外力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售后维护成本;通过设置紧固件避免了电机的相关连接线束裸露在外,通过双层壳体结构显著增强了车架与紧固件的连接强度,克服了中置电机的工作震动和骑行者所施加载重,精简了车架结构,提升了骑行舒适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单车内走线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把立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把立、头管和集线装置配合示意图;

附图4为前叉转角限位示意图;

附图5为头管横截面图;

附图6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配合示意图;

附图7为第二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紧固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车身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单车内走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把立l和头管2;所述把立1和头管2之间设置有集线装置3;所述把立1、头管2和集线装置3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把立1与横把4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横把4内的线束依次穿过把立1、集线装置3进入头管2内;如附图3所示,所述把立1下端固定设置有转向管11;所述转向管11向下依次穿过集线装置3和头管2后与前叉5固定连接;要保证单车各个结构功能正常,各种线束必不可少,对于普通单车,常见的线束包括刹车线、变速器控制线等,而对于电单车,线束包括控制线路和供电线路等;这些线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历风吹日晒会加速老化,从而引发控制失灵等安全问题;通过将各种线束设置在把立1、头管2和集线装置3的内部不仅可以使线束排布整齐,而且能有效保护线束不受外力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售后维护成本。

如附图2所示,所述横把4为中空结构;所述横把4的内部与把立7内部相互连通;所述把立1上设置有安装孔12,所述横把4通过安装孔12与把立1配合固定;所述横把4下端设置有引线孔41,引线孔41与横把4内部连通;所述安装孔12下方连通设置有通道13;所述通道13与集线装置3内部连通;横把4内的线束经引线孔41进入通道13内,随后进入集线装置3内。

如附图3所示,所述集线装置3内设置有第一限位管31;所述转向管11与第一限位管31配合设置;所述集线装置3内的线束分布在第一限位管31外围;第一限位管31的设置可以避免线束与转向管11发生挤压或缠绕,保证转向管11转动的可靠性,避免线束磨损;所述头管2上端安装有外置式的上碗组(现有结构,图中未画出);所述上碗组与转向管11转动配合;所述集线装置3将上碗组笼罩在内,可以很好地为上碗组提供保护;所述第一限位管31下端与上碗组贴合压紧设置,避免上碗组长期暴露在外发生锈蚀影响转向操作的灵活性,同时使上碗组位置固定,保证转向结构稳定。

如附图3所示,所述集线装置3上设置有安装槽32;所述安装槽32上配合安装有电源6;所述电源6上连接设置的线束穿过安装槽32进入集线装置3内部,从而将连接电源6的线束保护起来避免损坏;如附图9所示,把立1上端安装有中控装置30,电源6与中控装置30连接并为其供电,中控装置30可以实现实时采集车况信息(如车速、剩余电量等)、车辆智能控制(如定速巡航等)、故障警报和多媒体播放(行车导航)等功能;同时下管7内部设置有电机电源40,电机电源40与中置电机9连接并为其供电。

所述头管2包括保护壳21和第二限位管22;所述第二限位管22设置在保护壳21内部;所述第二限位管22与转向管11配合设置;所述保护壳21和第二限位管22之间留有间隙,头管2内的线束设置于间隙内,避免受转向管11干扰;从集线装置3进入头管2的线束,一部分如前刹车线、前大灯供电线等从走线口23引出,另一部分进入连通设置的下管7内。

如附图4所示,所述前叉5上端侧面设置有挡块51;所述保护壳21下端对应车体前进的方向设置有限位缺口;所述挡块51在高度方向上与限位缺口对应设置,在限位缺口内往复转动;所述限位缺口两侧到挡块51转动中心的夹角范围为120°-150°,则挡块的单侧转角范围为60°-75°;这一角度范围不仅可以满足日常使用需求,还可以避免车头转角过大使骑行者摔倒的现象,提升骑行的安全性。

如附图5所示,所述保护壳21和第二限位管22通过加强筋24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24将保护壳21和限位管22之间的间隙分隔为若干腔体;所述腔体包括线腔25;头管2内的线束设置于线腔25中;所述线腔25在高度方向上与挡块51的转动范围对应设置;所述线腔25两侧加强筋24与挡块51转动中心的夹角大于挡块51的转角范围;当骑行者转弯时,线腔25内的线束随把立1同步转动,如果线腔25的环向角度小于挡块51的转角范围,则线束没有充分的转动空间,会相互缠结,缠结的线束不仅可能干扰转向的进行,还可能引起线路损坏,导致刹车、供电等功能失灵。

所述第二限位管22底部的高度大于保护壳21底部;所述第二限位管22底部安装有下碗组;所述下碗组为外置式;所述保护壳21下端将下碗组笼罩在内;

碗组根据自身与头管配合的方式可以分为内置碗组和外置碗组,外置碗组的优势在于:内置碗组会将前叉或把立所受的力直接转移到头管上,在高频次、高强度使用中容易导致头管变形开裂,而外置碗组自身可以承担载荷,在遭遇较大冲击力作用时保护头管,因而维修成本更低;此外,使用外置碗组时,头管的内径不用考虑与内置碗组配合,所以可以将直径做小,因而头管质量更轻,风阻也更小,提升了骑行舒适度;但外置碗组的缺点在于裸露在头管外的部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将下碗组笼罩在内的保护壳21及将上碗组笼罩在内的集线装置3则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很好地保护外置碗组的裸露部分,防止外物撞击、雨水侵蚀等情况,确保转向机构运作稳定。

如附图3所示,所述头管2上设置有下管7;所述头管2与下管7内部相互连通;如附图6所示,所述下管7远离头管2的一端连接设置有紧固件8;所述紧固件8包括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所述第二壳体82包覆在第一壳体81外侧,与第一壳体81焊接固定;所述第二壳体82与车架固定连接,可以经受住电机工作时的震动影响;所述第一壳体81上安装有中置电机9;将电机设置在车体中部,配合前置的电源6可以使整车重量分布更加均匀,减轻后轮的承重压力,延长后轮使用寿命,同时使行车时更加稳定;

所述第一壳体81和第二壳体82之间存在空隙;所述下管7下端穿过第二壳体82后与第一壳体81固定连接,下管7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的连接处分别通过焊接固定形成双支撑结构,可以增强下管7靠近紧固件8一端的抗弯折能力,提升车架整体强度;所述中置电机9的电力输入端与下管7的内部空间导通,中置电机9上连接车头部分的线束可以从下管7穿过,避免线路裸露后受损老化。

所述紧固件8与坐管10连接;所述座管10下端穿过第二壳体82后与第一壳体81连接固定;骑行者在使用车辆时,大部分重量通过车座传递到座管10上,所以座管10底部与紧固件8的连接处要承受极大的弯矩力;要解决此问题,当前常见的做法有两种,其一是增设上管,上管两端连接座管10和头管2形成三角结构来保证结构强度;其二是增设后上叉,后上叉两端连接座管10和后下叉形成三角结构同样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但增加车架结构会增加整车重量,使骑行费力,也不易搬运;而若增加了上管,则骑行者上下车时脚步需要抬高跨过上管,不仅增加了骑行难度,也使骑行的危险性上升,同时女性若身着裙装时上车有所不便,且无法达到车架极简的目的;而在本方案中,座管10下端分别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相称连接,两支点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座管31的抗弯折能力,同时通过第二壳体82将将力转移至固定连接的车架上,而不需要借助增设上管或后上叉对座管10进行加固,可以显著减轻车架重量,降低操作难度,车身也更精简美观。

所述紧固件8与后叉20连接;所述后叉20下端穿过第二壳体82后与第一壳体81连接固定;后叉20与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形成双支点结构,可以增强后叉20靠近紧固件8一端的抗弯折能力,增强后轮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