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3730发布日期:2019-01-28 13:1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的结构:其中非接触式充电器布置在车辆前部的下部处(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4-226016号)。在jp-a第2014-226016号的结构中,构造该非接触式充电器的电力接收线圈安装在副车架和电池之间的地板面板的前端部的底表面处,并且布置成以便跨越前面板的开口部。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针对在前面碰撞时传递碰撞载荷存在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具有非接触式充电器并且在前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的车辆前部结构。

第一方案是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第一车身框架,其在车辆前部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第二车身框架,其位于所述第一车身框架的后侧处,并且在所述车辆前部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延伸;以及非接触式充电器,其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的前侧部并且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的后侧部。所述非接触式充电器包括电力接收线圈、罩和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所述罩具有位于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下方的充电器底表面,所述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分别在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左侧和右侧处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

在第一方案的车前部结构中,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在车辆前部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第二车身框架位于第一车身框架的后侧处。

此外,提供了非接触式充电器,其具有电力接收线圈和罩,该罩具有位于电力接收线圈的下方的充电器底表面。该非接触式充电器的前侧接合至第一车身框架,并且非接触式充电器的后侧接合至第二车身框架。

由此,在前面碰撞时,输入到第一车身框架的载荷经由非接触式充电器传递到第二车身框架。

而且,该非接触式充电器构造成进一步包括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在电力接收线圈的左右两侧处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

由此,在前面碰撞时输入到第一车身框架的载荷能够经由纵向方向框架有效地传递到第二车身框架。

在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纵向方向框架是闭合截面结构。

第二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方案。纵向方向框架是闭合截面结构。

第三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或第二方案。非接触式充电器进一步包括分别在所述电力接收线圈的前侧和后侧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并且所述横向方向框架相比于所述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

在车辆向前行进或向后行驶时,则存在路缘等将直接与充电器碰撞的担忧。

因此,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进一步包括一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该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在电力接收线圈的前后两侧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相比于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由此,在车辆向前行进或向后行驶时,则会抑制路缘等直接与非接触式充电器碰撞。

第四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相比于所述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

存在充电器由于车辆的运动而架在路缘等上的情况。换言之,存在路缘等即将从下侧撞击充电器的情况。

因此,在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相比于所述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

由此,即便路缘等即将从下侧撞击充电器,也抑制了充电器底表面被路缘等损坏。

第五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相比于所述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

在第五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相比于所述充电器底表面更朝向下侧突出。由此,能够通过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有效地抑制路缘等直接与非接触式充电器的罩等碰撞。

第六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所述纵向方向框架布置在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之间。

在第六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布置在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之间。由于此,在前面碰撞时,能够通过利用纵向方向框架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即,由于纵向方向框架被布置在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之间,在前面碰撞时,纵向方向框架容易被夹在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之间。由于纵向方向框架被夹在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之间,纵向方向框架能够被轴向地压缩或弯曲地变形。由于此,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第七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包括悬架构件的前横向件,并且所述第二车身框架包括所述悬架构件的后横向件。

在第七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非接触式充电器的前侧接合至悬架构件的前横向件,并且后侧接合至悬架构件的后横向件。由此,由于安装非接触式充电器,能够有效地提高悬架构件相对于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刚性。

第八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包括悬架构件的后横向件,并且所述第二车身框架包括前围板横向件,所述前围板横向件在安装于车辆地板部的下方的电池组的前侧处沿着所述车辆横向方向延伸。

在第八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非接触式充电器的前侧接合至悬架构件的后横向件,并且后侧接合至前围板横向件,所述前围板横向件在电池组的前侧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由此,输入到悬架构件的载荷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前围板横向件。

第九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八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其进一步包括罩支撑构件,其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并且支撑所述罩。所述纵向方向框架是所述罩支撑构件的一部分。

在第九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的罩支撑构件支撑非接触式充电器的罩。纵向方向框架被设置为该罩支撑构件的一部分,并且纵向方向框架有助于碰撞载荷的传递。

第十方案是车辆前部结构的第一至第八方案中的任一种方案,其进一步包括框架支撑构件,其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并且支撑所述纵向方向框架。所述罩是所述框架支撑构件的一部分。

在第十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接合至所述第一车身框架和所述第二车身框架的框架支撑构件支撑纵向方向框架。具有位于电力接收线圈的下方的充电器底表面的罩被设置为该框架支撑构件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配备有非接触式充电器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本公开在前面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侧的概观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前部结构的下侧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车辆前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示出车辆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连同悬架构件的前横向件和后横向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车辆下侧观看到的并且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连同悬架构件的仰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线7-7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6的线8-8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涉及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的仰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连同悬架构件的前横向件和后横向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对应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图7的剖视图。

图12是对应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图8的剖视图。

图13是从车辆下侧观看到的并且示出了非接触式充电器的安装位置的变型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描述涉及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s1。

注意,在各个附图中示出的箭头“前”(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上”(up)表示车辆上侧并且箭头“宽”(w)表示车辆横向方向。而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当使用纵向方向、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时,它们指的是车辆纵向方向上的纵向,车辆竖直方向上的竖直和车辆横向方向上的左右,除非有特别说明。

首先,通过使用图1至图4描述应用了车辆前部结构s1的车辆12。

车辆12是电动汽车。如图1中所示,车辆12具有车辆前部腔室12a和车厢12b。车辆前部腔室12a位于车辆前侧,并且诸如电气部件、变速箱、辅助设备等的各种类型的构件容纳在其内部。车厢12b邻近车辆前部腔室12a的后侧。

前侧构件14布置在车辆前部腔室12a处。前侧构件14是车辆框架构件,其左右成对地设置并且在车辆纵向方向上延伸。前侧构件14布置成以便相对于车辆横向方向中央对称。

保险杠加强件(此后称作保险杠rf)16安装至前侧构件14的前端。保险杠rf16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将该对前侧构件14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前侧构件14的后端连接至后面描述的电池前侧部48。

悬架构件20布置在前侧构件14的下侧。悬架构件20通过悬架臂等可操纵地支撑前胎。悬架构件20具有一对左右纵梁22、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该对纵梁22布置在前侧构件14的下方。当在侧视图中观看时,该对纵梁22分别布置成以便与前侧构件14分离开并且以便大致平行于前侧构件14。如图3中所示,纵梁22分别成形为如下形状:其是轻微弯曲的,使得其车辆纵向方向中间部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凸出。

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突出的侧前端部22a形成在纵梁22的前端部处。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突出的侧后端部22b形成在纵梁22的后端部处。该对纵梁22的侧前端部22a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通过前横向件24连接在一起。该对纵梁22的侧后端部22b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通过后横向件26连接在一起。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是截面为矩形的闭合截面结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分别对应于“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

此外,螺栓紧固部22c分别形成在纵梁22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处。螺栓28被从下侧插入到螺栓紧固部22c中,并且紧固至(参见图4)形成在前侧构件14处的螺栓紧固部14a。各纵梁22由螺栓28支撑在车辆纵向方向两端部处,以便从前侧构件14下垂。

纵梁22、侧前端部22a和侧后端部22b一体地构造。在本实施例中,纵梁22、侧前端部22a和侧后端部22b通过使用铝作为主要材料来由铝压模铸造法制造。此外,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是通过挤压成型铝制造的铝挤压成型制品。

下侧构件30连接至该对纵梁22的相应的前端部。下侧构件30从纵梁22的前端部朝向车辆前侧伸出。下侧构件30伸出的方向是相对于车辆前侧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略微倾斜的方向。下加强件32安装至下侧构件30的前端。下加强件32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将该对下侧构件30的前端连接在一起。此外,下加强件32布置在保险杠rf16的正下方以便在车辆竖直方向上与保险杠rf16重叠。

一对左右车门槛36布置在车厢12b的下侧处。车门槛36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两外侧端处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延伸。车门槛36被制成闭合截面结构。

该对车门槛36之间的区域是电池安装部,并且电池组40安装于此。电池组40具有电池外壳42和多个电池模块,所述电池外壳42形成为在车辆纵向方向上长并且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平坦的箱状,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容纳在电池外壳42的内部。

电池前侧部48设置在电池安装部的前侧处。电池前侧部48在车辆横向方向两侧处左右成对地设置,并且连接车门槛36和前侧构件14。此外,前围板横向件46设置成以便在车辆横向方向上连接该对左右电池前侧部48(参见图2和图3)。前围板横向件46位于电池组40的车辆前侧处。

悬架构件20的纵梁22和电池前侧部48通过连接构件50连接。连接构件50以下面的顺序具有前侧连接部52、弯曲部56和后侧连接部54。连接构件50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

前侧连接部52的前端以比螺栓28更朝向后侧地固定至纵梁22的后端,并且前侧连接部52大致平行于纵梁22向后延伸。后侧连接部54从前侧连接部52的后端朝向车辆后下侧弯曲,并且沿着电池前侧部48的倾斜表面48a延伸,并且固定至电池前侧部48的倾斜表面48a。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5至图8描述非接触式充电器34。

非接触式充电器34是从外部充电器(电力供给装置)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的供给并且实施电池的充电的装置(电力接收装置)。该非接触式充电器34如在平面图中观看到的是矩形的。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前侧连接至前横向件24,并且后侧连接至后横向件26。注意,图1、图2和图4中省略了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图示。

如图5中所示,非接触式充电器34构造成包括充电器主体70和主体支撑构件60。其中,充电器主体70是主结构,并且具有电力接收线圈72、树脂罩74和屏蔽部76。

树脂罩74成形为当在平面图中观看时为大致矩形的箱。该电力接收线圈72容纳在树脂罩74中。树脂罩74具有至少底板部74l,所述底板部74l用作“充电器底表面”并且构造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底表面。底板部74l布置在电力接收线圈72的下方。屏蔽部76防止磁场朝向充电器主体70的上侧泄漏。屏蔽部76通过例如铝制成的板构件来形成,并且布置在电力接收线圈72上方。

在第一接合部61a和第二接合部61b处,主体支撑构件60通过紧固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而被接合。在主体支撑部61c处,主体支撑构件60支撑该充电器主体70。主体支撑构件60相对于充电器主体70左右成对地设置,并且支撑充电器主体70的左右两侧。该对左右主体支撑构件60是大致相同(具有左右对称性)的结构。主体支撑构件60通过弯曲铝等的金属板而形成。

主体支撑构件60具有成形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的基部61。基部61的长度方向一侧(车辆前侧)端部是接合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的第一接合部61a。基部6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车辆后侧)端部是接合至后横向件26的第二接合部61b。用于通过紧固而接合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的紧固孔61ah、61bh分别形成在第一接合部61a和第二接合部61b中。第一接合部61a从下侧紧固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的底表面24l。主体支撑构件60的第二接合部61b从下侧紧固至后横向件26的底表面26l(参见图7)。

基部61的一部分(详细来讲,大致矩形的基部61的短侧方向一侧,即,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处的那部分)是支撑充电器主体70的主体支撑部61c。用于紧固充电器主体70的紧固孔61ch形成在主体支撑部61c中。多个紧固孔61ch形成为以便在基部61的长度方向上对准。充电器主体70的树脂罩74的底板部74l的车辆横向方向两端布置在该对左右主体支撑部60的主体支撑部61c上(参见图8)。

基部61的邻近主体支撑部61c的短侧方向另一侧(车辆横向方向外侧)的部分61d是纵向方向框架65的一部分。即,基部61的作为短侧方向另一侧处的长侧经由作为该长侧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弯曲部62连接至外板部63。外板部63成形为平板,所述平板是矩形的并且所述平板的板厚方向是大致车辆横向方向。弯曲部64形成在外板部63的上端处并且连接至顶板部66。在该弯曲部64处,顶板部66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弯曲,并且顶板部66成形为平板,所述平板是矩形的并且所述平板的板厚方向是大致车辆竖直方向。向下弯曲的弯曲部67形成在顶板部66的车辆横向方向内侧端部处。顶板部66经由弯曲部67连接至内板部68。内板部68成形为平板,所述平板是矩形的并且所述平板的板厚方向是大致车辆横向方向。朝向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弯曲的凸缘部69形成在内板部68的下端处。凸缘部69通过电弧焊或点焊等接合至基部61。由于此,纵向方向框架65通过基部61的部分61d(底板部61d)、外板部63、顶板部66和内板部68形成,该纵向方向框架65是闭合截面结构,该结构的正交于车辆纵向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矩形。

截面为大致倒置u形的加强部65p形成在成形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的基部61的部分61d处,该部分61d不同于在长度方向两端附近的第一接合部61a和第二接合部61b以及在短侧方向一侧处的主体支撑部61c,即,加强部65p形成在部分61d处,该部分61d在基部61的短侧方向另一侧并在长度方向中央处。加强部65p连接至基部61以便使截面形状为开口的部分封闭。由于此,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并且在基部6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方向框架65由基部61的部分61d和加强部65p形成。

如图7中所示,纵向方向框架65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详细地,不同于底板部61d,在纵向方向框架65处的外板部63、顶板部66和内板部68处于当在车辆前视图中观看时与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重叠的状态。

由于上面的内容,功能上来说,主体支撑构件60可以说是具有接合至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的第一接合部61a和第二接合部61b,和支撑充电器主体70的主体支撑部61c,以及纵向方向框架65。纵向方向框架65的底板部61d以及第一接合部61a、第二接合部61b和主体支撑部61c都设置为主体支撑构件60的基部61,并且布置在相同的平面内。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在车辆前部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此外,设置了非接触式充电器34,其配备有电力接收线圈72和具有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的树脂罩74,该充电器底表面位于电力接收线圈72的下方。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前侧接合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并且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后侧接合至后横向件26。

因此,在前面碰撞时,输入到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的载荷经由非接触式充电器34传递到后横向件26。

而且,非接触式充电器34构造成还包括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65,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65在电力接收线圈72的左右两侧处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由此,在前面碰撞时输入到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的载荷能够经由纵向方向框架65有效地传递到后横向件26。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悬架构件20相对于纵向方向上的载荷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纵向方向框架65是闭合截面结构,相较于例如纵向方向框架是横截面为大致u形的开口截面结构的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碰撞载荷。

顺便提及,存在充电器由于车辆的移动而架在路缘等上的情况。换句话说,存在路缘等即将从下侧撞击充电器的情况。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65比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更向下突出。因此,即便路缘等即将从下侧撞击充电器,也能够抑制充电器主体70被路缘等损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65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由此,在前面碰撞时,通过利用纵向方向框架65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即,由于纵向方向框架65被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在前面碰撞时,纵向方向框架65容易被夹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由于纵向方向框架65被夹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纵向方向框架65能够被轴向地压缩或弯曲地变形。由于此,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非接触式充电器34被构造成包括主体支撑构件60。主体支撑构件60通过紧固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而被接合,并且支撑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充电器主体70(的树脂罩74)。此外,主体支撑构件60具有作为其一部分的纵向方向框架65。即,支撑充电器主体70的主体支撑构件60还用作纵向方向框架65。

由此,相较于如下的形式,安装至车辆的工作是容易的:在所述的形式中,纵向方向框架和用于将充电器主体70安装至车身的部件被构造为分离的部件。

(变型例:横向方向框架)

注意,取代上述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34,可以设置图9中图示出的变型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134。该变型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134构造成在上述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34处进一步包括一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165。该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165在电力接收线圈72的前后两侧处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相比于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更朝向下侧突出。横向方向框架165由诸如铝等的金属形成。

在该变型例中,在车辆向前行进或反向行驶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路缘等直接与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充电器主体70碰撞。

即,在车辆12向前行进或反向行驶时,存在路缘等将直接与充电器碰撞的担忧。在该变型例中,非接触式充电器34构造成进一步包括该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165,并且该对前后横向方向框架165在电力接收线圈72的前后两侧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由于横向方向框架165相较于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更朝向下侧突出,在车辆向前行进或反向行驶时,抑制了路缘等直接与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充电器主体70碰撞。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使用图10至图12描述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s2。

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点仅仅是非接触式充电器234的结构。由此,在下面的描述中,描述了第二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234的结构,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的其他结构类似的其他结构在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了其描述。

第二实施例的非接触式充电器234构造成包括框架构件80和框架支撑构件90。框架构件80由挤压成形铝制成。框架构件80具有一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85,以及连接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85的上端部的连接部81b。

为了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一点,框架构件80具有顶篷板部81和形成在顶篷板部81的下侧处的加强部85u。顶篷板部81成形为大致矩形的平板。加强部85u在顶篷板部81的车辆横向方向两端部处左右成对地形成。加强部85u以其长度方向为纵向方向来设置,并且其横向截面形状是朝向上侧开口的大致u形。详细地,加强部85u具有在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处的外板部82、在车辆下侧处的底板部83以及在车辆横向方向内侧处的内板部84。

而且,顶篷板部81连接至截面u形开口的部分(外板部82的上端和内板部84的上端)。由于此,作为具有矩形截面的闭合截面结构的纵向方向框架85由加强部85u并且由顶篷板部81的在车辆横向方向两侧处的部分81a形成。顶棚板部81的未形成加强部85u的部分81b是连接部81b,并且用作布置在电力接收线圈72上方的屏蔽部。即,框架构件80能够被称作一体地具有该对左右纵向方向框架65和屏蔽部的构件。

另一方面,框架支撑构件90由树脂形成。与框架支撑部90的车辆横向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倒置帽子形状。即,框架支撑构件90具有布置在框架构件80的下侧处的底板部92,从底板部92的纵向方向两端向上竖立的一对前后竖直壁部94,以及从该对前后竖直壁部94的上端朝向纵向方向外侧分别伸出的第一接合部96和第二接合部98。

在该对前后竖直壁部94之间,框架构件80布置在底板部92的上侧处(参见图11)。底板部92成形为矩形的平板。底板部92的车辆横向方向两侧部是支撑纵向方向框架85的框架支撑部92a。用于紧固至框架构件80的紧固孔92ah形成在框架支撑部92a中。多个紧固孔92ah形成为以便在纵向方向上对准。框架构件80的纵向方向框架85在被布置在框架支撑构件90的框架支撑部92a的上方的状态下被紧固。

第一接合部96和第二接合部98的板厚方向是竖直方向。第一接合部96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的顶表面24u处,并且第二接合部98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后横向件26的顶表面26u处。此外,两者通过使用第一接合部96和第二接合部98的紧固孔96h、98h进行紧固来接合。

框架支撑构件90的底板部92布置在电力接收线圈72的下侧处,并且构造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底表面。即,框架支撑构件90用作树脂罩,所述树脂罩具有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92)并且还用以支撑纵向方向框架85。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框架支撑构件90的第一接合部96和第二接合部98处于被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的顶表面24u、26u的状态。由此,两者能够在非接触式充电器34被设定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上的状态下接合,并且将充电器安装至车身的工作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方向框架85和屏蔽部81b一体地形成为框架构件80。即,通过将框架构件80安装至框架支撑构件90,非接触式充电器234能够设置有纵向方向框架65和屏蔽部81b。由此,相较于纵向方向框架65和屏蔽部81b制成分离部件的形式,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方向框架85布置在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之间。具体地,纵向方向框架85是闭合截面结构,并且当在车辆前视图中观看时,构造闭合截面的底板部83、外板部82、顶板部81a和内板部84全体与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重叠。由此,在前面碰撞时,由于纵向方向框架85由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后横向件26夹着,纵向方向框架85能够被轴向压缩性地变形或者能够弯曲地变形。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上面的实施例的补充描述]

注意,在第一实施例中,高度调整构件可以设定在充电器主体70的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和该对左右主体支撑构件60的主体支撑部61c之间。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的高度位置由此能够调整。例如,通过调整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的高度位置,相比于充电器底表面(底板部74l),可以使得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更朝下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当车辆向前行进或向后行驶时路缘等对充电器主体70直接碰撞。此外,同样在路缘等即将从下侧撞击充电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充电器主体70被路缘等损坏。

此外,上面的实施例描述了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前侧接合至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并且后侧接合至悬架构件20的后横向件26的实例。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取代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可以存在如下的结构:非接触式充电器34的前侧接合至悬架构件的后横向件26,并且后侧接合至在电池组40的前侧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前围板横向件46(参见图13)。在这种情况下,输入到悬架构件20的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传递到前围板横向件46。

此外,第一实施例描述了主体支撑构件60通过弯曲铝制板构件形成的实例,并且第二实施例描述了框架构件80通过挤压成型铝形成的实例。相反,主体支撑构件60可以通过挤压成型铝来制造,并且框架构件80可以通过弯曲板构件来制造。此外,主体支撑构件60和框架构件80的材料不限于铝,而是可以为另一种材料。

此外,上述实施例描述了纵向方向框架65、85布置在用作“第一车身框架”的悬架构件20的前横向件24和用作“第二车身框架”的后横向件26之间的实例。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此。例如,非接触式充电器可以比在上述实施例的结构中更朝向车辆下侧布置,并且纵向方向框架不必布置在第一车身框架和第二车身框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非接触式充电器具有横向方向框架165(参见图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