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驱动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77622发布日期:2018-10-30 15:4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履带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履带驱动轮。



背景技术:

目前履带驱动使用在工程车的各个方面;工程车履带的耐用性、任何地形的可通过性和防破坏性等都是评价一辆履带工程车质量的主要指标;特别是行驶在具有各种植物、可缠绕车轮的秸秆或者具有被抛弃的具有一定长度的钢丝的地面,履带驱动轮尖角均会较容易的被缠绕,轻者导致驱动受阻,重者破坏履带结构,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工作任务。所以设计一种防缠绕的履带驱动轮是很有必要的。

本发明设计一种履带驱动轮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履带驱动轮,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履带驱动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挡簧槽、驱动尖角、第一斜槽、挡簧、第一导槽、第二斜块、第二摆动腔、第二涡卷腔、第二涡卷弹簧、伸缩杆、第二铰接腔、第一铰接腔、第一摆动腔、第一涡卷腔、涡卷转轴、第一斜块、驱动轮、第二导块、第二斜轨、铰接轴、第二导槽、固定条、第二斜槽、第一斜轨、第一导块、第一涡卷弹簧,其中驱动轮与车辆的驱动轴连接,驱动轮上周向均匀安装有18个驱动尖角,相邻驱动尖角之间具有相同的安装结构,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相邻驱动尖角之间的结构,相邻驱动尖角之间具有第一斜槽,且第一斜槽向驱动轮一侧倾斜30度;第一斜槽横截面为梯型,且内面比开口面大;驱动尖角两侧根部均开有第一导槽,且第一导槽仅向斜上方方向穿出驱动尖角的侧面;驱动尖角顶端两侧均具有挡簧槽;两个挡簧以相同的安装方式分别安装在驱动尖角顶端两侧,对于其中任意一个挡簧,挡簧一端安装在驱动尖角角尖,另一端位于挡簧槽中;挡簧中靠近驱动尖角的1/3段在自然伸缩状态下曲率为0;驱动轮上的第一斜槽底面中间开有第一摆动腔,第一摆动腔侧面开有第一涡卷腔,第一涡卷腔侧面安装有涡卷转轴;第一斜块整体为旋转90度安装的正三棱柱,且第一斜块一面竖直,第一斜块底面具有横截面为梯型的第一斜轨,第一斜块两侧面上且偏向于非竖直面的尖角端分别安装有一个第一导块;第一斜块上端具有第二斜槽,第二斜槽两侧均具有第二导槽,第二导槽向斜上方穿出第一斜块且斜下方未穿出第一斜块,第一斜轨下侧靠近第一导块一侧开有第一铰接腔,第一铰接腔中安装有铰接轴,第二斜槽上侧靠近第一导块一侧开有第二铰接腔,第二铰接腔中安装有铰接轴;第二斜块下侧具有横截面为梯型的第二斜轨,且第二斜轨倾斜角度与第二斜块顶端面成30度,且与第一斜槽倾斜面成60度,两个第二导块对称地安装在第二斜轨的两侧,且位于第二斜轨中与第二斜块顶面间距离最短一侧;第二斜块的第二斜轨上中间位置处向上开有第二摆动腔,第二摆动腔一侧开有第二涡卷腔,第二涡卷腔侧面安装有涡卷转轴;第一斜块通过第一斜轨与第一斜槽的配合安装在驱动轮的第一斜槽中,第一导块滑动于第一导槽中;第一涡卷弹簧安装在第一涡卷腔中,第一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第一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外端通过固定条安装在伸缩杆上;伸缩杆一端安装在第一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铰接腔中的铰接轴上;第二斜块通过第二斜轨与第二斜槽配合而安装在第二斜槽上,第二导块滑动于第二导槽中,第二涡卷弹簧安装在第二涡卷腔中,第二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第二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外端通过固定条安装在伸缩杆上;伸缩杆一端安装在第二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铰接腔中的铰接轴上。

上述伸缩杆包括伸缩外壳、伸缩内杆,其中伸缩内杆嵌套在伸缩外壳中,伸缩外壳与涡卷转轴连接,伸缩内杆与铰接轴连接,固定条安装在伸缩外壳上。

相对于传统的履带驱动技术,本发明中本发明中驱动轮上具有驱动尖角,通过驱动尖角卡入履带卡槽中,进而驱动履带运行。本发明中在相邻驱动尖角所形成的凹槽中安装有斜块,斜块起到防止了一般的杂草或者可缠绕物缠绕在驱动轮上的驱动尖角上而引起履带轮的失效的作用;而当履带与驱动尖角接触时,履带会将斜块压出相邻驱动尖角之间的凹槽,来保证履带顺利被驱动尖角驱动。斜块分为第一斜块和第二斜块;第一斜块和第二斜块通过第二斜轨和第二斜槽配合,当第二斜块受到履带的压力后,第二斜块可以在第一斜块上沿第二斜槽倾斜滑动,滑动中,第二斜块上的第二导块在第一斜块上的第二导槽中滑动,第二导槽在斜下方并没有穿出第一斜块侧面,所以第二导块在第二导槽滑动中,在斜下方方向是受到限制的,防止了第二斜块向下滑出第一斜块;在第二斜块中第二涡卷腔中具有第二涡卷弹簧,第二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第二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外端通过固定条安装在伸缩杆上的伸缩外壳上,第一斜块与第二斜块的相对滑动,会使得伸缩杆围绕铰接轴和涡卷转轴在第二摆动腔中摆动,同时压缩第二涡卷弹簧,而当履带压力消失后第二涡卷弹簧的恢复力可以使第二斜块恢复到原位置。第一斜快与驱动轮通过第一斜槽与第一斜轨配合,当履带对第二斜块施压压力后,压力通过第二斜块传递到第一斜块后,除第二斜块沿着第二斜槽滑动外,第一斜块可以在驱动轮相邻驱动尖角之间沿着第一斜槽向下滑动,在第一斜块、第二斜块和驱动轮之间不干涉的情况下,第一斜块上的第一导块在第一导槽中滑动,第一导槽在斜向下方向上未穿出驱动轮侧面,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第一导块在沿第一导槽斜向下方向上受到限位作用,防止了第一斜块向下滑出驱动轮。在驱动轮中第一涡卷腔中具有第一涡卷弹簧,第一涡卷弹簧内端固定在第一涡卷腔中的涡卷转轴上,外端通过固定条安装在伸缩杆上的伸缩外壳上,第一斜块与驱动轮的相对滑动,会使得伸缩杆围绕铰接轴和涡卷转轴在第一摆动腔中摆动,同时压缩第一涡卷弹簧,而当履带的压力消失后,第一涡卷弹簧的恢复力可以使第一斜块恢复到原位置;设计中第一斜块与第二斜块运动的倾斜方向相反,其设计作用为:履带对第二斜块施压后,正常情况下第二斜块会相对第一斜块移动,在不干涉情况下,第一斜块也会相对与驱动轮移动,两种方向的移动均随机,但是当驱动轮某一侧被石头或者较坚硬物体挡住后,没有被挡住的一侧的移动仍然存在,保证了驱动顺利进行。第二斜块第二斜轨、第一斜块第二斜槽和第一斜块第一斜轨之间的角度保证在第二斜块自身重量下,第二斜块不会自动沿着第二斜槽从第一斜块上滑下,第一斜块和第二斜块总自重下不会自动使第一斜轨在第一斜槽中滑下。设计中发现第二斜轨倾斜角度与上挡块顶端面成30度,且与第一斜槽倾斜面成60度时效果最佳。设计中的挡簧在自由状态下挡簧中靠近驱动尖角的1/3段在自然伸缩状态下曲率为0,这样的设计保证了驱动尖角与第二斜块之间的空间被挡簧遮挡;因为曲率为0使得挡簧顶面接近平面且与第二斜块顶面平行,防止了易缠绕物缠绕在第二斜块与驱动尖角之间的空隙中。当驱动尖角卡入履带中后,履带对挡簧施压压力,挡簧一端会通过变形滑入到挡簧槽中,避免与履带干涉,影响传动;当压力消失后,挡簧在弹性力下恢复原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整体部件分布侧视图。

图3是涡卷弹簧运行示意图。

图4是涡卷弹簧安装示意图。

图5是第二斜块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二摆动腔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斜块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斜块透视图。

图9是第一摆动腔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伸缩杆与涡卷弹簧安装示意图。

图11是挡簧安装示意图。

图12是挡簧运行侧视图。

图中标号名称:2、挡簧槽,3、驱动尖角,4、第一斜槽,5、挡簧,7、第一导槽,8、第二斜块,9、第二摆动腔,10、第二涡卷腔,11、第二涡卷弹簧,12、伸缩杆,13、第二铰接腔,14、第一铰接腔,15、第一摆动腔,16、第一涡卷腔,17、涡卷转轴,18、第一斜块,19、驱动轮,20、第二导块,21、第二斜轨,22、铰接轴,23、第二导槽,24、固定条,25、伸缩外壳,26、伸缩内杆,28、第二斜槽,29、第一斜轨,30、第一导块,31、第一涡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它包括挡簧槽2、驱动尖角3、第一斜槽4、挡簧5、第一导槽7、第二斜块8、第二摆动腔9、第二涡卷腔10、第二涡卷弹簧11、伸缩杆12、第二铰接腔13、第一铰接腔14、第一摆动腔15、第一涡卷腔16、涡卷转轴17、第一斜块18、驱动轮19、第二导块20、第二斜轨21、铰接轴22、第二导槽23、固定条24、第二斜槽28、第一斜轨29、第一导块30、第一涡卷弹簧31,其中驱动轮19与车辆的驱动轴连接,如图2所示,驱动轮19上周向均匀安装有18个驱动尖角3,相邻驱动尖角3之间具有相同的安装结构,对于其中任意一个相邻驱动尖角3之间的结构,如图1、9所示,相邻驱动尖角3之间具有第一斜槽4,且第一斜槽4向驱动轮19一侧倾斜30度;第一斜槽4横截面为梯型,且内面比开口面大;驱动尖角3两侧根部均开有第一导槽7,且第一导槽7仅向斜上方方向穿出驱动尖角3的侧面;如图11、12所示,驱动尖角3顶端两侧均具有挡簧槽2;两个挡簧5以相同的安装方式分别安装在驱动尖角3顶端两侧,对于其中任意一个挡簧5,挡簧5一端安装在驱动尖角3角尖,另一端位于挡簧槽2中;挡簧5中靠近驱动尖角3的1/3段在自然伸缩状态下曲率为0;如图9所示,驱动轮19上的第一斜槽4底面中间开有第一摆动腔15,第一摆动腔15侧面开有第一涡卷腔16,第一涡卷腔16侧面安装有涡卷转轴17;如图7、8所示,第一斜块18整体为旋转90度安装的正三棱柱,且第一斜块18一面竖直,第一斜块18底面具有横截面为梯型的第一斜轨29,第一斜块18两侧面上且偏向于非竖直面的尖角端分别安装有一个第一导块30;第一斜块18上端具有第二斜槽28,第二斜槽28两侧均具有第二导槽23,第二导槽23向斜上方穿出第一斜块18且斜下方未穿出第一斜块18,第一斜轨29下侧靠近第一导块30一侧开有第一铰接腔14,第一铰接腔14中安装有铰接轴22,第二斜槽28上侧靠近第一导块30一侧开有第二铰接腔13,第二铰接腔13中安装有铰接轴22;如图5、6所示,第二斜块8下侧具有横截面为梯型的第二斜轨21,且第二斜轨21倾斜角度与第二斜块8顶端面成30度,且与第一斜槽4倾斜面成60度,两个第二导块20对称地安装在第二斜轨21的两侧,且位于第二斜轨21中与第二斜块8顶面间距离最短一侧;第二斜块8的第二斜轨21上中间位置处向上开有第二摆动腔9,第二摆动腔9一侧开有第二涡卷腔10,第二涡卷腔10侧面安装有涡卷转轴17;如图3、4所示,第一斜块18通过第一斜轨29与第一斜槽4的配合安装在驱动轮19的第一斜槽4中,第一导块30滑动于第一导槽7中;第一涡卷弹簧31安装在第一涡卷腔16中,如图10所示,第一涡卷弹簧31内端固定在第一涡卷腔16中的涡卷转轴17上,外端通过固定条24安装在伸缩杆12上;伸缩杆12一端安装在第一涡卷腔16中的涡卷转轴17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铰接腔14中的铰接轴22上;第二斜块8通过第二斜轨21与第二斜槽28配合而安装在第二斜槽28上,第二导块20滑动于第二导槽23中,第二涡卷弹簧11安装在第二涡卷腔10中,第二涡卷弹簧11内端固定在第二涡卷腔10中的涡卷转轴17上,外端通过固定条24安装在伸缩杆12上;伸缩杆12一端安装在第二涡卷腔10中的涡卷转轴17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铰接腔13中的铰接轴22上。

如图10所示,上述伸缩杆12包括伸缩外壳25、伸缩内杆26,其中伸缩内杆26嵌套在伸缩外壳25中,伸缩外壳25与涡卷转轴17连接,伸缩内杆26与铰接轴22连接,固定条24安装在伸缩外壳25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驱动轮19上具有驱动尖角3,通过驱动尖角3卡入履带卡槽中,进而驱动履带运行。本发明中在相邻驱动尖角3所形成的凹槽中安装有斜块,斜块起到防止了一般的杂草或者可缠绕物缠绕在驱动轮19上的驱动尖角3上而引起履带轮的失效的作用;而当履带与驱动尖角3接触时,履带会将斜块压出相邻驱动尖角3之间的凹槽,来保证履带顺利被驱动尖角3驱动。斜块分为第一斜块18和第二斜块8;第一斜块18和第二斜块8通过第二斜轨21和第二斜槽28配合,当第二斜块8受到履带的压力后,第二斜块8可以在第一斜块18上沿第二斜槽28倾斜滑动,滑动中,第二斜块8上的第二导块20在第一斜块18上的第二导槽23中滑动,第二导槽23在斜下方并没有穿出第一斜块18侧面,所以第二导块20在第二导槽23滑动中,在斜下方方向是受到限制的,防止了第二斜块8向下滑出第一斜块18;在第二斜块8中第二涡卷腔10中具有第二涡卷弹簧11,第二涡卷弹簧11内端固定在第二涡卷腔10中的涡卷转轴17上,外端通过固定条24安装在伸缩杆12上的伸缩外壳25上,第一斜块18与第二斜块8的相对滑动,会使得伸缩杆12围绕铰接轴22和涡卷转轴17在第二摆动腔9中摆动,同时压缩第二涡卷弹簧11,而挡履带压力消失后第二涡卷弹簧11的恢复力可以使第二斜块8恢复到原位置。第一斜快与驱动轮19通过第一斜槽4与第一斜轨29配合,当履带对第二斜块8施压压力后,压力通过第二斜块8传递到第一斜块18后,除第二斜块8沿着第二斜槽28滑动外,第一斜块18可以在驱动轮19相邻驱动尖角3之间沿着第一斜槽4向下滑动,在第一斜块18、第二斜块8和驱动轮19之间不干涉的情况下,第一斜块18上的第一导块30在第一导槽7中滑动,第一导槽7在斜向下方向上未穿出驱动轮19侧面,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第一导块30在沿第一导槽7斜向下方向上受到限位作用,防止了第一斜块18向下滑出驱动轮19。在驱动轮19中第一涡卷腔16中具有第一涡卷弹簧31,第一涡卷弹簧31内端固定在第一涡卷腔16中的涡卷转轴17上,外端通过固定条24安装在伸缩杆12上的伸缩外壳25上,第一斜块18与驱动轮19的相对滑动,会使得伸缩杆12围绕铰接轴22和涡卷转轴17在第一摆动腔15中摆动,同时压缩第一涡卷弹簧31,而当履带的压力消失后,第一涡卷弹簧31的恢复力可以使第一斜块18恢复到原位置;设计中第一斜块18与第二斜块8运动的倾斜方向相反,其设计作用为:如图3所示,履带对第二斜块8施压后,正常情况下第二斜块8会相对第一斜块18移动,在不干涉情况下,第一斜块18也会相对与驱动轮19移动,两种方向的移动均随机,但是当驱动轮19某一侧被石头或者较坚硬物体挡住后,没有被挡住的一侧的移动仍然存在,保证了驱动顺利进行。第二斜块8第二斜轨21、第一斜块18第二斜槽28和第一斜块18第一斜轨29之间的角度保证在第二斜块8自身重量下,第二斜块8不会自动沿着第二斜槽28从第一斜块18上滑下,第一斜块18和第二斜块8总自重下不会自动使第一斜轨29在第一斜槽4中滑下。设计中发现第二斜轨21倾斜角度与上挡块顶端面成30度,且与第一斜槽4倾斜面成60度时效果最佳。设计中的挡簧5在自由状态下挡簧5中靠近驱动尖角3的1/3段在自然伸缩状态下曲率为0,这样的设计保证了驱动尖角3与第二斜块8之间的空间被挡簧5遮挡;因为曲率为0使得挡簧5顶面接近平面且与第二斜块8顶面平行,防止了易缠绕物缠绕在第二斜块8与驱动尖角3之间的空隙中。当驱动尖角3卡入履带中后,履带对挡簧5施压压力,挡簧5一端会通过变形滑入到挡簧槽2中,避免与履带干涉,影响传动;当压力消失后,挡簧5在弹性力下恢复原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