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飞溅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3738发布日期:2019-01-28 13:17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飞溅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飞溅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重型载货汽车等大型车辆行驶在雨天路面时,路面上的积水会随着高速旋转的车轮,形成大量飞溅物,这些飞溅物会随着车辆周边的气流,飞向后方或者侧方。飞溅物的残留会模糊对分辨度有影响的表面,比如挡风玻璃、后视镜和车身侧轮廓,影响侧方及后方行驶的车辆视野,甚至危及车辆的行驶安全。

目前卡车上装备的防飞溅装置主要由轮罩、挡泥板、侧帘、能量吸收装置和水汽分离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吸收装置的材料的表面多为草皮状簇绒,其基本功用是吸收和分散水雾的能量,使飞溅物在落到地面之前大部分保留在该物质的结构内,减少水雾溅射。水汽分离装置的材料的表面多为凹槽及孔状凸起,其基本功用是收集飞溅物,可让空气通过并导流,减少水雾溅射。侧帘一般安装于轮胎侧上方,该装置为一块平板及内表面加草坪状物质,或者是一种竖直向下的穗状的材料,允许水雾中的的空气通过而吸收其中的水,达到减少水雾溅射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能量吸收装置和水汽分离装置都是在原轮罩或挡泥板的基础上增加一层防飞溅材料,这样在重量及成本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另外,草坪式防飞溅装置由于草坪簇绒间隙小,长时间使用后,泥土及水雾容易粘结到防飞溅装置表面,不易清理,使得挡泥板变得过重,严重时影响挡泥板系统的耐久性寿命。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水汽分离装置的孔隙和草坪簇绒容易冻结,板结后的防飞溅材料,其积水率大大下降,失去吸收水雾能量的功能。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飞溅装置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飞溅装置,所述防飞溅装置包括挡泥板和中空管,其中:所述中空管为两端通透且中空的管结构,若干所述中空管结构密布在所述挡泥板的内侧面;所述中空管结构具有悬空端和固定连接到所述挡泥板的内侧面的固定端,所述中空管结构的侧壁从所述悬空端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到所述固定端开设有落水缺口,使所述中空管结构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横向截面呈c型,且各所述中空管结构的所述落水缺口朝下设置;相邻两所述中空管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间距不小于第一预设值,相邻两所述中空管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间距不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中空管结构的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横向截面内所述落水缺口的所述两个端面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夹角θ的范围为预设角度范围。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中空管呈圆柱体状,且所述落水缺口的两个端面竖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悬空端的轴向剖面呈斜面,且所述落水缺口上方的管壁向外突出于所述落水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落水缺口上方的管壁从所述悬空端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到所述固定端的长度小于25m。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管的内径的直径范围是8-12mm。

进一步地,各所述中空管均注塑成型在载体板上,所述载体板采用弹簧钢卡扣连接到所述挡泥板的直板部的内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管结构以阵列方式排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防飞溅装置。

本发明利用草坪状结构吸水原理,密布中空管结构类似草坪结构,当飞溅物喷射到密布有中空管结构的挡泥板内侧面时,中空管结构对飞溅物起缓冲作用,吸收飞溅物的能量,防止飞溅物四处飞溅,而且,落水缺口方便飞溅物中的水流及时排到地面,而不会存在任何积水。因此,挡泥板即便是被长时间使用,也能够保持表面清洁,防飞溅积水率不会因为泥雾堆积而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卡车上装备的防飞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防飞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中空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中空管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防飞溅装置的沿d-d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防飞溅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防飞溅装置包括挡泥板1和中空管4,若干中空管结构4密布在挡泥板1的内侧面。本文中,车辆行进的方向为“向前”,反之为“向后”。“前后方向”为“纵向”,与“纵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如图4所示,图中的“o”示意的是为中空管结构4的中心轴线,沿中心轴线o的方向为“轴向”。

挡泥板1具有直板部11和侧板部12,若干中空管结构4密布在直板部11的内侧面,因为车轮在行驶过程中,通常会沿车辆行驶的方向(纵向)甩出飞溅物,比如湿泥、小石子等。直板部11通常是布置在车轮的后方,侧板部垂直与直板部11,且在横向上布置在车轮的外侧,并与车轮在横向上具有预设距离,比如40mm。

优选地,各中空管4均注塑成型在一个载体板3上,载体板3采用弹簧钢卡扣连接到挡泥板1的直板部11的内侧面,这样实现了将中空管结构4集成到挡泥板1的内侧面,装配更加方便。为解决注塑模具出模问题,此防飞溅挡泥板采用内外板分体结构,内外板分别注塑成型,内板集成防飞溅装置,外板起挡板功能,内外板采用弹簧钢卡扣连接,具体结构见图2。

中空管4为两端通透且中空的管结构,中空管结构4具有悬空端41和固定连接到挡泥板1的内侧面的固定端42。中空管结构4的侧壁从悬空端41沿中心轴线o方向延伸到所述固定端42开设有落水缺口43,使中空管结构4的垂直于中心轴线o的横向截面呈c型,且各中空管结构4的落水缺口43朝下设置。

相邻两中空管4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l3指的是横向相邻两中空管4的中心轴线o在第一方向的最短距离。鉴于中空管4模具散热系统的要求,第一间距l3不小于第一预设值,因此,避免第一间距过大影响积水率。

相邻两中空管4在第二方向的第二间距l4指的是相邻两中空管4的中心轴线o在第二方向的最短距离。鉴于中空管4模具散热系统的要求,第二间距l4不小于第二预设值,因此,避免第一间距过大影响积水率。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与前述的“横向”相同,“第二方向”垂直于“横向”和“纵向”。

在中空管结构4的垂直于中心轴线o的横向截面内落水缺口43的两个端面411、412与中心轴线o之间夹角θ的范围为预设角度范围。两个端面411、412与中心轴线o的角度过小不利于中空管4出模,两个端面411、412与中心轴线o的角度则会使积水率降低,因此,所述预设角度范围设置为45度~85度,优选为65度。

本实施例利用草坪状结构吸水原理,密布中空管结构4类似草坪结构,当飞溅物喷射到密布有中空管结构4的挡泥板1内侧面时,中空管结构4对飞溅物起缓冲作用,吸收飞溅物的能量,防止飞溅物四处飞溅,而且,落水缺口43方便飞溅物中的水流及时排到地面,而不会存在任何积水。因此,挡泥板即便是被长时间使用,也能够保持表面清洁,防飞溅积水率不会因为泥雾堆积而降低。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中空管4呈圆柱体状,且落水缺口43的两个端面411、412竖直设置。这种方式可以促使飞溅物中的水流及时排到地面,而不会在中空管4中存在积水。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悬空端41的轴向剖面呈斜面,且落水缺口43上方的管壁向外突出于落水缺口43。飞溅物通常是由下而上进行飞溅,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这种结构形状有利于避免飞溅物飞溅到车辆的其它靠上的部位。悬空端41的斜面与挡泥板1的侧板平面的角度范围是30度-50度,该角度范围有易于吸收水雾及减少模具内部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落水缺口43上方的管壁从悬空端41沿中心轴线o方向延伸到固定端42的长度小于25mm。在模具允许的范围内,落水缺口43上方的管壁从悬空端41沿中心轴线o方向延伸到固定端42的长度范围为0-40mm,同时,考虑到轮胎包络,落水缺口43上方的管壁从悬空端41沿中心轴线o方向延伸到固定端42的长度设置为25mm,该长度可满足积水率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空管4的内径d1的直径范围是8-12mm。该范围是综合考虑中空管布置的相对密度,合适的积水率,以及模具脱模难易程度,模具开发成本而得到。中空管4厚度可以选为1.5mm,该厚度可避免挡泥板外表面的缩痕。

防飞溅装置细节:如图6所示,防飞溅板凸起结构采用圆柱型结构,圆柱内径直径10mm,高度25mm,下端落水槽开口65°,经实验验证,积水率达90%以上;相比普通草坪式防飞溅装置,积水结构的内径远大于普通的1-2mm,长期使用后,不易堆积泥雾等杂质,由于管径大,深度相对较浅,因此也易于清洗;由于取消了背板结构,防飞溅板与挡泥板一体化,零件成本也大幅度降低;经过多次实验,防飞溅采用圆柱型带落水槽的结构,圆柱前端采用帽檐形式,有利于收集飞溅物;圆柱底部开65°落水槽,有利于雨水顺流,单位时间内积水量更大;圆柱内径直径10mm,高度25mm,积水率超过90%,该防飞溅板圆柱型带落水槽的形式及尺寸是经多次实验验证后优化的结果,此种形状尺寸的防飞溅板结构使得积水率较高,防飞溅性能最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防飞溅装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