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39348发布日期:2019-06-28 23:47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构造。



背景技术:

通过由后尾门进行开闭的车辆后端部的开口部来进行行李相对于后座椅的车辆后方侧的行李室的放入、取出的车辆被人们所使用。

另外,近年来,大量地使用树脂制的车门。树脂制的门能够减低重量,但另一面,与利用钢板形成的门相比,难以确保刚性。因而,提出了在由树脂制的内面板和树脂制的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安装金属制的加强构件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84603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另外,在如图6所示那样的现有技术的钢板后尾门300中,将作为构成车厢内的外观设计面的树脂零件的门内饰装饰件260安装于车厢内侧。钢板后尾门300具有利用焊接将槽型的内面板71、帽型的外面板72及槽型的加强构件73组装而成的钢板制的框架70、和安装于框架70的后尾窗12的门开口78的车厢内侧的门内饰装饰件260。门内饰装饰件260以与安装于车身后端部210的车身内面板216的车厢内侧并构成外观设计面的车身内饰装饰件250、251相接近的方式安装。并且,如图6所示,将车身内饰装饰件251与门内饰装饰件260的间隙减小成s2那样而使得从车厢内看不到钢板后尾门300与车身后端部210之间的防水橡胶230,从而实现了从车厢内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观效果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树脂后尾门的情况下,由于树脂制的内面板的车厢内侧的面构成外观设计面,所以,无需像钢板后尾门300那样安装作为另外的零件的门内饰装饰件260。但是,如图6所示,车身内饰装饰件251与内面板71之间的间隙变大成s3那样,有时会从车厢内看到防水橡胶230从而从车厢内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观效果降低。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从车厢内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观效果的树脂后尾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树脂后尾门是对车身后端部的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其特征在于,具有内面板,所述内面板为树脂制,且包括后尾窗开口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窗框部,所述内面板的所述窗框部为大致槽型截面,具有与安装于所述门开口的周缘的防水橡胶抵接的底部和与所述底部连接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纵壁,所述底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具有朝向所述门开口突出的凸部,在将所述门开口关闭了时,所述内纵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面成为与安装于所述门开口的内周的内饰装饰件表面大致同一面。

发明效果

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从车厢内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观效果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有实施方式的树脂后尾门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a-a剖面(车身后端部的左侧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树脂后尾门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树脂后尾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树脂后尾门中、关闭了门开口的状态下的图1所示的a-a剖面(车身后端部的左侧部的剖面)和图3所示的b-b剖面(树脂后尾门的左窗框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钢板后尾门中、关闭了门开口的状态下的车身后端部的左侧部的剖面和钢板后尾门的左窗框部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200的树脂后尾门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树脂后尾门100经由在上端部呈左右一对地设置的铰链75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辆200的车身后端部210的顶棚面板13,如箭头99所示,是通过以铰链75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旋转来对设置于车身后端部210的门开口220进行开闭的弹起式的门。

如图2所示,车身后端部210的左侧部210l包括车身外面板211、车身内面板212、槽面板213、防水橡胶230及作为内饰装饰件的内饰件240。车身外面板211构成车身后端部210的外侧的外观设计面210a。车身内面板212是车厢内侧的面板。槽面板213安装于车身外面板211与车身内面板212之间,是构成槽状的槽14的面板。如图1、图2所示,在槽14与树脂后尾门100的内面板20之间,安装有使树脂后尾门100的开放操作力减低且使开放状态维持的阻尼杆6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左右设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时的左侧、右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槽面板2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为l字状且成为朝向车辆后方或者树脂后尾门100突出的l字型的凸缘。另外,车身内面板212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形成以与槽面板213的凸缘重叠的方式连接并朝向车辆后方或者树脂后尾门100突出的凸边部212e。凸边部212e划定门开口220的周缘。在凸边部212e的车辆后方端安装有防水橡胶230。

防水橡胶230是夹在与内面板20之间而防止水从树脂后尾门100与车身后端部210之间进入车厢内的密封件,包括:在内侧设置有从两侧夹住凸边部212e的保持唇的本体230a;向本体230a的车辆后方侧突出,夹在内面板20之间且被压缩的密封部230b;及从本体230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唇230c。如图2所示,关于防水橡胶230,当本体230a被安装于凸边部212e时,密封部230b朝向树脂后尾门100突出。

另外,在车身内面板2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厢内侧安装有内饰件240。内饰件240设置于划定门开口220的周缘的凸边部212e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辆后方侧的端部240e夹在防水橡胶230的唇230c与本体230a的外表面之间,端部240e构成为不相对于防水橡胶230、凸边部212e移动。内饰件2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或者车厢侧的外观设计面240a构成门开口220的内周的面。

以上,对车身后端部210的左侧部210l进行了说明,而右侧部210r与左侧部210l左右对称,为相同的结构。

如图3所示,树脂后尾门100由树脂制的上外面板10、下外面板15、图4所示的树脂制的内面板20及固定于内面板20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40构成。加强构件40由左加强构件41l、右加强构件41r、下边加强构件47、左角连接构件46l、及右角连接构件46r构成。

如图4所示,内面板20在中央设置后尾窗开口35,具有在后尾窗开口35的上侧供上外面板10组装的上边部21;后尾窗开口3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左窗框部22l、右窗框部22r;在后尾窗开口35的下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供下外面板15组装的左下部23l、右下部23r;及下边部24。另外,在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安装铰链75的螺栓孔38。

左加强构件41l是沿着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左窗框部22l及左下部23l的大致l字型的闭合截面构造,右加强构件41r是沿着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右窗框部22r及右下部23r的大致l字型的闭合截面构造。左加强构件41l具有以与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对向的方式组装的左上肩部42l、以与内面板20的左窗框部22l、左下部23l对向的方式组装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上臂部43l、左下臂部44l。在左上肩部42l的上侧设置有凹陷部42u,在凹陷部42u设置有铰链安装用的螺栓孔48。

右加强构件41r与左加强构件41l左右对称,具有右上肩部42r、右上臂部43r、右下臂部44r,在右上肩部42r的上侧设置有凹陷部42v,在该凹陷部42v设置有螺栓孔48。

左角连接构件46l是将左加强构件41l的下端部45l与下边加强构件47的左端47l连接的大致l字型的部件,右角连接构件46r是将右加强构件41r的下端部45r与下边加强构件47的右端47r连接的大致l字型的部件。

树脂后尾门100通过使螺栓穿过内面板20的螺栓孔38和设置于左加强构件41l、右加强构件41r的螺栓孔48并从相反侧将螺母紧固而紧固于在顶棚面板13的左右固定的铰链75。

如图5所示,在内面板20的左窗框部22l,组装有左加强构件41l的左上臂部43l、下外面板15的上部及后尾窗玻璃12a。

内面板20的左窗框部22l包括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凹陷的大致u字状的大致槽型截面的槽部22a、内凸缘22c及外凸缘22d。槽部22a由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底部22b、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纵壁22h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纵壁22j构成。

底部22b具有与安装于车身后端部210的门开口220的周缘的防水橡胶230抵接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底面22k、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门开口220突出的凸部22m。槽部22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纵壁22h与底部22b的凸部22m连接并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槽部2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纵壁22j从底部22b起以与内凸缘22c相连的方式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内凸缘22c从底部22b的外纵壁22j的车辆前后方向后端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折地延伸,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外凸缘22d相连。外凸缘2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内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结束部22e。

下外面板15的上部是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上方向突出的带状的部分,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利用粘结剂51而组装于内面板20的左窗框部22l的外凸缘22d,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以覆盖内面板20的槽部22a的方式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在下外面板15的上部与内面板20的槽部22a之间形成中空空间18,在该中空空间18之中配置有左加强构件41l的左上臂部43l。

左加强构件41l的左上臂部43l为大致四边的环状的闭合截面构造,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和车辆前后方向后侧而分别鼓出有凸边部43c、43d。左加强构件41l的左上臂部43l由为大致u字状且包括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凸边的内面板20侧的内板43a和为堵塞u字状的内板43a的开放侧那样的弯曲板且在两端具有组装于内板43a的凸边的凸边的外板43b构成。内板43a的各凸边与外板43b的各凸边的接合部构成凸边部43c、43d。左加强构件41l的内板43a的底部的面43f空开间隙d1地利用粘结剂50固定于内面板20的槽部22a的面22f,左加强构件41l的凸边部43c的内面板20侧的面43g空开间隙d2地利用粘结剂50固定于内面板20的内凸缘22c的面22g。外板43b与下外面板15的上部分离。在组装于内面板20的外凸缘22d之上的下外面板15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经由聚氨酯件52而安装有后尾窗玻璃12a。

如图5所示,当由树脂后尾门100使门开口220成为关闭状态时,内面板20的底部22b的底面22k在与门开口220的周缘的凸边部212e之间将防水橡胶230的密封部230b挤扁。另外,底部20b的凸部22m的门开口220侧的顶端朝向门开口220进入至与密封部230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凸部22m的顶端与内饰件2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240e的间隙变小成s1那样。

另外,内纵壁22h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观设计面22n成为与构成门开口220的内周的外观设计面的内饰件2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或者车厢侧的外观设计面240a大致同一面。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当由树脂后尾门100使门开口220成为关闭状态时,内面板20的底部22b的凸部22m的顶端与内饰件2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240e的间隙小,所以,能够抑制在从车厢内观察车辆后方侧时防水橡胶230被看到,能够提高从车厢内的车辆后方侧的外观效果。另外,内纵壁22h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观设计面22n成为与作为内饰装饰件表面的内饰件2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或者车厢侧的外观设计面240a大致同一面,内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观设计面22n与门开口2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观设计面240a构成一体地连续的外观设计面,在车厢内表面的外观上产生一体感,外观效果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