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39333发布日期:2019-06-28 23: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具备横梁、立柱及角撑件的车体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0-280931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角撑件将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端部的b柱(锁立柱)的下部与后座横梁的端部连结的结构。在角撑件的下侧,在后座横梁的端部与b柱之间形成空间。

考虑在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固定于车辆的地板的上侧的横梁的端部与b柱的下部之间的空间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束。然而,在该空间配置了线束的情况下,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b柱向车辆内侧倾倒了的情况下,有可能线束被b柱和地板夹着而压溃。在日本特开2000-280931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能够在由角撑件、横梁的端部及b柱的下部围成的空间配置线束。然而,在该结构中,角撑件的上端的板部从相对于横梁的固定位置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与b柱抵接,在该抵接部分形成的凸缘与b柱紧固。由此,从抑制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b柱的倾倒的方面来说具有改良的余地。虽然也可以考虑取代b柱而在c立柱的下部与横梁之间的空间配置线束,但是,在该情况下,也有可能产生与上述同样的不良状况。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车辆侧部构造中,抑制在立柱的下部与横梁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的压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车辆侧部构造,具备:横梁,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固定于车辆的地板的上侧;立柱,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及角撑件,将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所述立柱连结,所述角撑件包括:板部,车宽方向内端部紧固于所述横梁,且从包括与所述横梁紧固的紧固位置的部分向所述立柱侧延伸,至少在所述立柱侧部分具有到到达所述立柱侧端为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部分;和凸缘,连结于所述板部的所述立柱侧端,紧固于所述立柱,所述凸缘与所述立柱的紧固位置位于比所述角撑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紧固于所述横梁的位置靠上侧处。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角撑件,在更靠上侧处挡住立柱向车辆内侧的倾倒,并且,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向横梁传递来自立柱的车宽方向的载荷。由此,能够抑制立柱的倾倒,所以,能够抑制在立柱的下部与横梁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的压溃。

在本公开的车辆侧部构造中,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固定于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的所述端部的上侧,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壁面,所述壁面空开间隙地与所述角撑件的车宽方向内端对向。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角撑件与横梁的紧固构造破损而角撑件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了的情况下,通过角撑件与托架抵接,能够抑制角撑件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立柱的倾倒,所以,能够抑制在立柱的下部与横梁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的压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侧部构造,能够抑制在立柱的下部与横梁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的压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a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2b是图2a的b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及个数是用于说明的例示,可以根据包括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同等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在其以前所描述过的标号。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a是图1的a-a剖视图。图2b是图2a的b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c向剖视图。

应用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是四车门型或者五车门型。构成车辆的车体10在车宽方向端部,具备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前侧车门(未图示)及后侧车门(未图示)之间的b柱14。另外,车体10在车宽方向端部,在b柱14的后侧,具备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后侧车门与车体10之间的c立柱(未图示)。b柱14及c立柱的上端结合于顶棚面板(未图示)。b柱14构成为包括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一立柱部件15、固定于第一立柱部件15的下端部的第二立柱部件16、及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固定于第一立柱部件15及第二立柱部件16的第三立柱部件17。在图1中,以沙粒阴影示出第一立柱部件15,以斜向网格示出第二立柱部件16。

b柱14的下端部固定于边梁70的上端部。边梁70是截面形状为封闭截面的大致筒状部分,配置于车体10的车宽方向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边梁70的上表面固定地板72的车宽方向端部。

车辆侧部构造12构成为包括b柱14、横梁20、角撑件30及座椅托架40。横梁20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地板7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侧。横梁20在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具有凸缘21,在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了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为帽子状。在图1中,用斜线部示出横梁20。

如图2所示,在横梁20的上表面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形成向上侧突出的山形部22。位于横梁20的前后方向两侧的壁部2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沿着山形部22的外形而呈山形突出。山形部22的顶部22a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该顶部22a与后述的角撑件30结合。

角撑件30利用金属板形成为截面为大致帽子状,包括配置于上端且在大致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板部31、前侧板部32、后侧板部33、及上端凸缘35。前侧板部32是连结于上端板部31的前端且向下侧延伸的三角形状,车宽方向内端部在比上端板部31的车宽方向内端靠车宽方向内侧处,且向斜下侧突出。后侧板部33是连结于上端板部31的后端且向下侧延伸的三角形状,车宽方向内端部在比上端板部31的车宽方向内端靠车宽方向内侧处,且向斜下侧突出。

上端板部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紧固于横梁20。具体地说,上端板部31具有形成于车宽方向的内端部且相对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部分31a、和连结于第一部分31a的车宽方向外端且整体上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第二部分31b。

如后述那样,横梁20通过在上下方向上贯穿角撑件30的第一部分31a的螺栓50和螺母51而紧固。由此,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从包括与横梁20紧固的紧固位置的部分向b柱14侧延伸。另外,第二部分31b具有配置于角撑件30的包括b柱侧14部分的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且到到达b柱14侧端为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部31c、31d。通过在第二部分31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地形成凹部和凸部,第二部分31b的面刚性提高了。

角撑件30的上端凸缘35连结于上端板部31的b柱14侧端。上端凸缘35的至少前后方向两端部以沿着b柱1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方式形成。上端凸缘35通过在车宽方向上贯穿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螺栓52和螺母53而紧固于b柱14。上端凸缘35的前后的紧固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处于基本上相同的位置,这一点,从平衡地在角撑件30承接来自b柱14的后述的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螺母53也可以是焊接于b柱14的焊接螺母。

在角撑件30的前侧及后侧板部32、3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下端部形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紧固凸缘36。紧固凸缘36通过螺栓54及螺母(未图示)紧固于横梁20的凸缘21和地板72。

在前侧及后侧板部32、33中,除了紧固凸缘36之外的部分的下端缘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向下侧倾斜。由此,在前侧及后侧板部32、33的下端缘与地板72之间形成空间73(图2a),在该空间73配置后述的线束74。

在前侧板部32的下端部连结向前侧延伸的前侧凸缘37。在后侧板部33的下端部连结向后侧延伸的后侧凸缘38。

上端凸缘35的前侧端部向比上端板部31的前端靠前侧处突出,其下端与前侧凸缘37的车宽方向外端连结。另外,前侧凸缘37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于前侧的紧固凸缘36的车宽方向外端。上端凸缘35的后侧端部向比上端板部31的后端靠后侧处突出,其下端与后侧凸缘38的车宽方向外端连结。另外,后侧凸缘38的车宽方向内端连结于后侧的紧固凸缘(未图示)的车宽方向外端。

座椅托架40是截面为大致梯形的箱形状,是对供乘员就座的座椅(未图示)进行支承的座椅支承用的托架。座椅托架40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横梁2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上侧。座椅托架40通过在金属板制的下侧部件41的上侧配置金属板制的上侧部件42并利用焊接等将彼此重叠的部分结合而构成。在上侧部件42的车宽方向外端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面43和从外侧壁面43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外侧面碰撞板部44(图2b)。如图2b所示,外侧壁面43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外侧面碰撞板部44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重叠于横梁20的顶部22a之上的状态下,在图1中用虚线的圆α示出的位置,通过焊接而固定于顶部22a。

座椅托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前后方向两端部例如在图1中p1~p3所示的位置通过焊接而固定于横梁2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

并且,角撑件30的第一部分31a重叠于座椅托架40的外侧面碰撞板部44之上,在与关于横梁20的焊接位置不同的位置,通过螺栓50和螺母51而固定于横梁20。此时,螺栓50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一部分31a、外侧面碰撞板部44、及横梁20的顶部22a。螺母51也可以是焊接于横梁20的顶部的下侧的焊接螺母。由此,横梁20紧固于角撑件3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上端部。因而,角撑件30将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b柱14连结。在该状态下,座椅托架40的外侧壁面43空开间隙g(图2b)地与角撑件30的第一部分31a的车宽方向内端f(图2b)对向。

而且,如图1、图2a所示,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与上端凸缘35的连结部j,位于比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与横梁20的紧固位置k(图2a)靠上侧离开距离h1的位置。另外,上端凸缘35与b柱14的紧固位置m位于比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紧固于横梁20的位置k靠上侧处。上端凸缘35与b柱14的紧固位置m处于在上下方向上与连结部j基本上相同的位置。

另外,如图1、图2a所示,线束74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b柱14的下部与横梁20的端部之间的空间。线束74例如将车辆前侧的变换器等电气部件与车辆后侧的蓄电池等电气部件连接。

此外,在图1~图3中,示出了车辆的右侧端部的构造,但是,车辆的左侧端部的构造,除了在左右方向上与右侧端部的构造相反以外,也是同样的。另外,也存在将线束74仅配置于车辆的右侧端部或者左侧端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仅在配置线束74的端部,利用角撑件30将横梁20与b柱14结合。

根据上述的车辆侧部构造,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在b柱14侧的第二部分31b中具有到达到b柱14侧端为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部31c、31d。另外,连结于上端板部31的上端凸缘35与b柱14的紧固位置位于比角撑件3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紧固于横梁20的位置靠上侧处。由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角撑件30,在更靠上侧处挡住b柱14向车辆内侧的倾倒。与此同时,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向横梁20传递来自b柱14的车宽方向的载荷。因此,能够抑制b柱14的倾倒,所以,能够抑制在b柱14的下部与横梁20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74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74的压溃。其结果,能够防止在线束74漏电。

此外,上端凸缘3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也可以与b柱1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分离。在该情况下,在从b柱14向b柱14与上端凸缘35的紧固位置施加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情况下,上端凸缘35被按向车宽方向内侧,从上端凸缘3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向倾斜部31c、31d的车宽方向外端施加力。由此,能够迅速且高效地向横梁20传递来自b柱14的车宽方向的载荷。

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00-280931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中,利用角撑件将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与b柱连结。然而,位于角撑件的上端的板部朝向b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该板部的b柱侧端形成的凸缘与b柱紧固。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侧面碰撞时角撑件在低的位置承接向b柱施加的力,所以,从抑制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b柱的倾倒的方面来说具有改良的余地。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改良这样的点。

而且,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12具备座椅托架40,该座椅托架40固定于横梁20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的上侧,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壁面43。另外,外侧壁面43空开间隙地与角撑件30的车宽方向内端对向。由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角撑件30与横梁20的紧固构造破损而角撑件30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了的情况下,通过角撑件30与座椅托架40抵接,能够抑制角撑件30的移动。因而,能够抑制b柱14的倾倒,所以,能够抑制在b柱14的下部与横梁20的端部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74的情况下的侧面碰撞时的线束74的压溃。此外,座椅托架的外侧壁面不限定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是相对于车宽方向正交的平面状。与角撑件30的车宽方向内端对向的托架也可以是座椅托架以外的托架。

在上述的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在b柱14的下部与横梁20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7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应用于在c立柱的下部与横梁之间的空间配置了线束的结构。

另外,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角撑件30的上端板部31具有相对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部分31a和整体上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第二部分3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角撑件的上端板部也可以是车宽方向的整体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形状。此时,例如,将重叠于上端板部的横梁的顶部设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倾斜的倾斜面,利用螺栓及螺母将上端板部紧固于该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