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构造

文档序号:9793241阅读:807来源:国知局
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已知在车辆后部中使车载物支承在车身骨架部件上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车载物即电池经由支架被支承在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该横梁将左右一对侧梁连接。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6439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40993公报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8]然而,在该构造中,由于电池的负荷仅作用在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所以在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9]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的车辆后部构造。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发明的第I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左右一对后侧梁,其在车身后部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后横梁,其将所述左右一对后侧梁连接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及支架,其包括固定有车载物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腿部、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腿部。
[0012]根据上述构成,左右一对后侧梁在车身后部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之相对,后横梁将左右一对后侧梁连接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在路面输入时负荷被输入到后侧梁,可能会作用有欲使后侧梁相对于后横梁扭转的力。此处,在本发明中,车载物固定在支架的固定部,并且支架的第一腿部从固定部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于后横梁,支架的第二腿部从固定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延伸并固定于后侧梁。因此,车载物的负荷经由支架的第一腿部作用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后横梁,并且经由支架的第二腿部作用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的后侧梁。因此,抑制后侧梁与后横梁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变位量。
[0013]本发明的第2形态为,在第I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中,所述第一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横梁上的第一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一纵壁部,所述第二腿部包括:固定在所述后侧梁上的第二安装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第二纵壁部,所述第一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面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
[0014]根据上述构成,第一腿部的第一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面、与第二腿部的第二纵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面在车辆侧面观察下,在向所述车辆上下方向的一侧而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因此,在车载物欲惯性移动至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情况下,能够使沿着第二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二腿部,同时使沿着第一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作用在第一腿部。而且由于包括第二端面的第二腿部以支撑的状态与后侧梁一起对抗所述拉伸力,同时,包括第一端面的第一腿部用后横梁支承负荷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叉开两腿支撑),从而抑制支架的变形。另一方面,在车载物欲惯性移动至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情况下,能够使沿着第一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拉伸力作用在第一腿部,同时使沿着第二端面的倾斜方向的按压力作用在第二腿部。而且,由于包括第一端面的第一腿部以支撑的状态与后横梁一起对抗所述拉伸力,同时,包括第二端面的第二腿部用后侧梁支承负荷来对抗所述按压力(叉开两腿支撑),从而抑制支架的变形。因此,即使车辆在车辆前后方向减速或者加速,也能抑制支架的截面变形。
[0015]本发明的第3形态为,在第I形态或者第2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中,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腿部与所述后横梁的第一连结点,并且,相比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车载物的连结点,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具有所述第二腿部与所述后侧梁的第二连结点。
[0016]此外,在第3形态中引用第2形态的构成中,第2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侦Γ与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是相同侧,第2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与第3形态所记载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是相同侧。
[0017]根据上述构成,支架在相比于固定部与车载物的连结点靠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第一连结点与后横梁连结,并且在相比于固定部与车载物的连结点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连结点与后侧梁连结。因此,在车载物欲在车辆前后方向惯性移动的情况下,有效抑制支架的倾倒。
[0018]发明效果
[001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I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能够提高包括侧梁和横梁的后车身的扭转刚性这样的优良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的第2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通过抑制支架的截面变形,从而能够使车载物的负荷稳定地作用在侧梁和横梁这样的优良效果。
[0021]根据本发明的第3形态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具有通过抑制支架的倾倒,从而能够使车载物的负荷稳定地作用在侧梁和横梁这样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概要平面图。
[0023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概要侧向剖视图。
[0024]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25]图4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作用的侧向剖视图。相当于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示出车载物欲向车辆前方侧惯性移动的情况。
[0026]图4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车辆后部构造的作用的侧向剖视图。相当于沿着图3的4-4线的截面,示出车载物欲向车辆后方侧惯性移动的情况。
[0027]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0028]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0029]图7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概要侧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第I实施方式]
[0031]使用图1?图4B来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此外,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前”示出车辆前方侧,箭头“上”示出车辆上方侧,箭头“外”示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0032]图1示出将车身地板12(参照图2)透视的状态下的、适用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构造的后车身10的概要平面图。另外,图2示出沿着图1的2-2线的概要侧向剖视图,图3用立体图示出后车身10的车辆左侧的一部分。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身后部的两侧,左右一对后侧梁14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后侧梁14被形成为车辆正面观察下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形(图1和图2中未图示)。在后侧梁14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左右凸缘部14A、14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
[0034]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后侧梁14由作为后横梁的第一后横梁16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并且由在第一后横梁16的车辆后方侧离开地配置的第二后横梁18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与左右一对后侧梁14一起构成后车身10。
[0035]如图2所示,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被形成为车辆侧面观察下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帽形(图1中未图示)。在第一后横梁16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前后凸缘部16A、16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同样,在第二后横梁18中配置在车辆上方侧的前后凸缘部18A、18B与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接合,由此形成闭截面构造。如图1所示,第一后横梁16和第二后横梁18的各自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接合在后侧梁14的侧面。
[0036]接下来,概述设在车辆后部的后悬架20的构成。后悬架20在车辆后部的两侧包括左右一对牵引臂(也称作悬架臂)22。牵引臂2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牵引臂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由未图示的中间梁在车辆宽度方向相连。所述中间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牵引臂22的后端部安装有将后轮24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未图示的承载件。另外,在所述承载件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图2中简化示出的减震器26。另外,如图2所示,在牵引臂22的前端部安装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