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轻客笼式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5904发布日期:2018-08-10 22:26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客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轻客笼式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轻客一般都采用平头式辐射结构,通过方管、铁铸件焊接而成,重量大,成本高,同时车身骨架由于直接焊接于车子底盘骨架上,车身很难达到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大多数的车身其顶部和侧部的受压能力弱,无法充分地展开吸能和传递力,导致车身的碰撞性能较为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轻客笼式车身结构,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轻客笼式车身结构,包括呈长头型的车身,该车身上设有车身骨架体,该车身骨架体包括水箱框架、主防撞梁、副防撞梁、水箱托架、水箱立柱、车身立柱以及前挡风窗横梁,所述水箱框架、主防撞梁、副防撞梁、水箱托架以水箱立柱构成车身骨架体的车身前围,所述车身立柱上设有一连接横梁和车身立柱延伸板,所述车身前围通过所述连接横梁和车身立柱延伸板连接至车身立柱和前挡风窗横梁,并形成一封闭骨架环抱的笼式车身结构。

更进一步,所述副防撞梁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车身骨架体前部区域的左、右两侧。

更进一步,所述副防撞梁呈斜向连接设置。

更进一步,所述前挡风窗横梁的上部车身骨架体上设有一车身顶部骨架,该车身顶部骨架与所述前挡风窗横梁相连接,并形成车身顶部。

更进一步,所述车身立柱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车身骨架体的左、右两侧部。

通过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摈弃了现有的平头式车身结构,将车身结构设计成长头型结构,同时采用笼式结构原理,优化车身顶部结构和立柱区域的设计,提高车身侧翻及顶部受压时的抗压能力,使车身结构更加合理,提高车身的碰撞能力。

2、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对纵梁区域进行了优化设计,使车身的展开吸能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采用力传递的结构通道设计,使车身的碰撞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设计新颖合理,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来进一步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轻客笼式车身结构,包括呈长头型的车身1,该车身1上设有车身骨架体,该车身骨架体包括水箱框架2、主防撞梁3、副防撞梁4、水箱托架5、水箱立柱6、车身立柱7以及前挡风窗横梁8,所述水箱框架2、主防撞梁3、副防撞梁4、水箱托架5以水箱立柱6构成车身骨架体的车身前围,所述车身立柱7上设有一连接横梁9和车身立柱延伸板10,所述车身前围通过所述连接横梁9和车身立柱延伸板10连接至车身立柱7和前挡风窗横梁8,并形成一封闭骨架环抱的笼式车身结构。

更进一步,所述副防撞梁4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车身骨架体前部区域的左、右两侧。

更进一步,所述副防撞梁4呈斜向连接设置。

更进一步,所述前挡风窗横梁8的上部车身骨架体上设有一车身顶部骨架10,该车身顶部骨架11与所述前挡风窗横梁相连接,并形成车身顶部。

更进一步,所述车身立柱7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在车身骨架体的左、右两侧部。

本实用新型摈弃了现有的平头式车身结构,将车身结构设计成长头型结构,同时采用笼式结构原理,优化车身顶部结构和立柱区域的设计,提高车身侧翻及顶部受压时的抗压能力,使车身结构更加合理,提高车身的碰撞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对纵梁区域进行了优化设计,使车身的展开吸能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采用力传递的结构通道设计,使车身的碰撞性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地提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设计新颖合理,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地改进,均应该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