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0182发布日期:2019-11-12 21:5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与一种电子产品的配件有关,尤指一种可用于如自行车上等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现今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皆可通过无线网络而随时随地提供人们各种信息服务,尤其如导航系统等应用程序于户外使用上更为便利。因此,现有技术中已有通过配件的方式,可供上述电子产品安装于如自行车车架或其龙头(Handle Stem)上,以便于骑乘中配合导航系统来行驶、或是使用电子产品上的其它程序或服务。

然而,由于目前的配件皆仅考虑单一电子产品的使用,并无法供该电子产品配合其它电子产品、或甚至是如行动电源等行动装置来使用,以致于在使用上仍有不便。诸如上述无法使二行动装置在相互连接配合下使用、也无法另以行动电源提供手机等行动装置进行充电,尤以后者为甚。因此,往往也有须于停驶下先进行充电的情况,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车用安装配件只能用于单一产品而造成的使用上的不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用以安装于一杆状物上,包括一承载部、一第一容置结构、一第二容置结构、以及一束紧结构;承载部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一与第一表面相背对的第二表面;第一容置结构设于第一表面上,并与第一表面构成一第一容置区;第二容置结构设于第二表面上,并与第二表面构成一第二容置区,且第二容置结构外凸设有一用以抵靠于所述杆状物上的抵紧部;束紧结构设于承载部,并具有一束环与一束带,束环位于承载部一侧,而束带则由承载部另一侧延伸而出;将抵紧部抵靠于所述杆状物,并以束带绕向所述杆状物而系于束环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承载部呈一片状或板状体。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表面上设有多个止滑纹。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容置结构由多个环套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表面的角隅处上所构成,且各该环套部皆具有一套孔并用以套置于一行动装置上。

于一实施例中,该承载部于邻近的任二所述环套部之间,设有多个彼此间距排列的拉伸肋。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容置结构具有一包覆部、以及多个由该包覆部朝向该承载部延伸的连接肋所构成,以使该包覆部与该第二表面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区而用以容置一行动装置。

于一实施例中,该抵紧部具有一凹入的弧面以对应所述杆状物。

于一实施例中,该承载部、该第一容置结构及该第二容置结构一体成型。

于一实施例中,该束紧结构与该承载部、该第一容置结构及该第二容置结构一体成型。

于一实施例中,该束环上设有一供该束带穿入的束孔,且于该束带邻近该承载部的一端上设有一勾部,而该束带穿过该束孔并由外绕回至该勾部且勾扣于该勾部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扩充所能装载的行动装置,所述行动装置可以视用户需求而搭配使用,例如一手机与一行动电源,从而在行驶中能一边使用手机、一边为该手机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立体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端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载行动装置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杆状物上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于杆状物上的端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承载部 1

第一表面 10

止滑纹 100

拉伸肋 101

第二表面 11

第一容置结构 2

第一容置区 20

环套部 21

套孔 210

第二容置结构 3

第二容置区 30

包覆部 31

连接肋 310

抵紧部 32

弧面 320

束紧结构 4

束环 40

束孔 400

束带 41

勾部 410

勾孔 411

行动装置 5

行动装置 6

杆状物 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平面示意图、以及另一立体视角的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其可供行动装置5、6装载于其上后,再安装于如自行车车架(如龙头)等杆状物7上,进而方便供使用者置放及使用行动装置5、6。该车用安装配件包括一承载部1、一第一容置结构2、一第二容置结构3、以及一束紧结构4;其中:

该承载部1可呈一片状或板状体,并具有一第一表面10、以及一与第一表面10相背对的第二表面11(即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该承载部1的第一、二表面10、11,以分别形成有二容置区而总共能供二行动装置5、6置放(即如图6所示),从而可使二行动装置5、6也能在相互连接配合的使用下,一并被安装于如上述自行车龙头上来使用。例如:其中一行动装置5可为手机、而另一行动装置6可为行动电源,故可在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也能为该手机充电。

请一并配合参阅图6所示,该第一容置结构2设于上述承载部1的第一表面10上,并与第一表面10构成一第一容置区20,进而能供一行动装置5平置于第一表面10而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20内,同时通过该第一容置结构2而将行动装置5固定于承载部1的第一表面10上。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容置结构2是由多个环套部21分别位于承载部1的第一表面10的各角隅处上所构成,且各环套部21皆具有一套孔210,以将各环套部21以其套孔210分别套置于行动装置5的各角隅上,进而能将该行动装置5以平贴于第一表面10的型态而固定于承载部1上。

承上所述,上述承载部1的第一表面10上可设有多个止滑纹100,以增加与行动装置5间接触的摩擦阻力来达到防滑效果。且为了便于各环套部21套置于行动装置5上,该承载部10于邻近的二环套部21之间,设有多个彼此间距排列的拉伸肋101,因此在套置行动装置5时,可以将承载部1以该等拉伸肋101的排列方向向外拉伸,即可使邻近的二环套部21因拉伸而扩张,进而方便套置于行动装置5上。

再请参阅图3、图4及图5,该第二容置结构3设于上述承载部1的第二表面11上,并与第二表面11构成一第二容置区30,进而能供另一行动装置6平置于第二表面11而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30内(即如图6所示),同时通过该第二容置结构3而将行动装置6固定于承载部1的第二表面11上。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容置结构3具有一包覆部31、以及多个由包覆部31朝向承载部1延伸的连接肋310所构成,以使该包覆部31与该承载部1的第二表面11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区30,从而可将行动装置6套置于包覆部31与承载部1之间的第二容置区30内,并使得另一行动装置6也能以平贴于第二表面10的型态而设置于承载部1上。

请先配合参阅图8所示,由于该车用安装配件通常以如橡胶或硅胶等软质的材质一体成型,特别是指上述承载部1、第一容置结构2及第二容置结构3等部位。而为避免其安装于杆状物7上因系紧而变形,造成装载行动装置5、6的不便等问题;上述第二容置结构3外更凸设有一用以抵靠于所述杆状物7上的抵紧部32,使行动装置于骑乘时不会因为摇晃、震荡而而与杆状物7互相碰撞。更进一步地,该抵紧部32也可具有一凹入的弧面320以对应杆状物7,从而提供在安装上适度地定位效果。

再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所示,该束紧结构4设于上述承载部1,并具有一束环40与一束带41,其中束环40位于承载部1一侧,而束带41则由承载部1另一侧延伸而出。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束紧结构4也可以与上述承载部1、第一容置结构2及第二容置结构3等部位用相同的材质一体成型;而在其它的实施方式,该束环40及束带41也可以以如布料等材质构成后,再以其它结合方式与承载部1连接。

据此,如图7及图8所示,将上述抵紧部32抵靠于所述杆状物7,并以束紧结构4的束带41绕向所述杆状物7而系于其束环40上,即可达到安装的目的。更进一步地,束环40上设有一供束带41穿入的束孔400,且于束带41邻近承载部1的一端上设有一勾部410,当束带41穿过束孔400后可再由外绕回至勾部410处,并以束带41上的勾孔411勾扣至勾部410上而达到系紧的目的。此外,束带41上的勾孔411也可以延束带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为多个,以视情况而选择适合紧度的勾孔411来勾扣至勾部410上。

是以,通过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行动装置的车用安装配件。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