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8495发布日期:2019-11-08 21:5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这样的结构:在车体框架设置开口部或设置用于紧固的支承部件,来支承空气滤清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4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为了将空气滤清器紧固于车体框架而设置开口部或设置用于紧固的支承部件的结构中,需要以开口部为前提设计车体框架的强度,或研究因增加紧固部件而引起的车体框架强度的提高程度,有可能车体框架的设计自由度受到制约,而且导致构成车体框架的部件的增加、重量增加。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能够增加车体框架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实现部件个数的削减及轻量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3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063767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在车体框架(11)支承有发动机(45),并且具备对向发动机(45)供给的进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81),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81)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94);以及空气滤清器元件(98),其收纳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对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的外部空气进行过滤,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卡定或浮动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1)。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具备:左右一对突出部(95g),其卡定或浮动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11);以及被按压部(95j),其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所述左右的突出部(95g)之间,受到来自所述车体框架(11)侧的按压,所述突出部(95g)和所述被按压部(95j)被所述车体框架(11)夹持。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被按压部(95j)形成为凹形状。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被按压部(95j)在其底部具备平坦部(95s),在所述平坦部(95s)的周围形成有凸部(95z)。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95g)与所述被按压部(95j)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车体框架(11)具备按压所述被按压部(95j)的框架部件(88),所述框架部件(88)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框架部件(88)是座椅支承部件。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框架部件(88)是燃料箱支承部件。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包括:壳体主体(91),其具备所述突出部(95g)及所述被按压部(95j);以及空气滤清器罩(92),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覆盖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91)的开口部(95a),在所述开口部(95a)的附近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所述空气滤清器元件(98)。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在其前部具备上壁(95h)和从所述上壁(95h)的车宽方向两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95e、95e),在所述被按压部(95j)形成有肋(97f),该肋(97f)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内侧从所述上壁(95h)向下方延伸,并且沿车宽方向连接所述左右的侧壁(95e、95e)之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和空气滤清器元件,空气滤清器元件收纳在空气滤清器壳体内且对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内的外部空气进行过滤,空气滤清器壳体卡定或浮动支承于车体框架,因此未将空气滤清器紧固于车体框架,因而能够增加车体框架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实现车体框架的部件个数削减及轻量化。

在上述发明中,空气滤清器壳体具备:左右一对突出部,其卡定或浮动支承于车体框架;以及被按压部,其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左右的突出部之间,受到来自车体框架侧的按压,突出部和被按压部被车体框架夹持,因此,仅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形成单纯结构的突出部和被按压部,就能够夹持空气滤清器壳体,从而能够抑制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成本提高。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被按压部形成为凹形状,因此能够提高被按压部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被按压部在其底部具备平坦部,在平坦部的周围形成有凸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按压部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突出部和被按压部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在突出部与被按压部被车体框架夹持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车体框架具备按压被按压部的框架部件,框架部件以沿着空气滤清器壳体的表面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周边的部件配置。由此,能够实现车体的小型化。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框架部件是座椅支承部件,因此,通过将座椅支承部件兼作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按压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减少成本。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框架部件是燃料箱支承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减少成本。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空气滤清器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其具备突出部及被按压部;以及空气滤清器罩,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覆盖设置于壳体主体的开口部,在开口部的附近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空气滤清器元件,因此,能够在车体框架上保持有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状态下,拆下空气滤清器罩,进行空气滤清器元件的维护。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空气滤清器壳体在其前部具备上壁和从上壁的车宽方向两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在被按压部形成有内侧肋,该内侧肋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侧从上壁向下方延伸,并且沿车宽方向连接左右的侧壁之间,因此,能够提高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包括被按压部在内的前部的刚性,利用其刚性,能够支持车体框架对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示出配置在车体的上部中央部的空气滤清器及其周围的右视图。

图3是上下切断空气滤清器及连接管中的车宽方向的宽度中央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上部壳体的前部及中间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上部壳体的前部及中间部的俯视图。

图7是以能够看见上部壳体的内表面的方式倾斜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紧固有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车体框架的横板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的xi-x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假设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空气滤清器81的机动二轮车10的右视图。

机动二轮车10是具备成为骨架的车体框架11的鞍乘型车辆。

在车体框架11的前部,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有前叉12,在前叉12的下端部支承有前轮13。在车体框架11的下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摆臂14,在摆臂14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轮16。在车体框架11的上部支承有座椅17。

车体框架11具备前立管21、左右一对主框架22、左右一对座椅导轨23、左右一对枢轴框架24、左右一对副框架26以及下框架27。

前立管21设置于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将前叉12支承为能够转动。主框架22包括上部框架22a和配置在上部框架22a的下方的下部框架22b,上部框架22a及下部框架22b从前立管21向后斜下方延伸。上部框架22a及下部框架22b的各后端与连结部件28连结。

座椅导轨23从主框架22的上部框架22a向后斜上方延伸,支承座椅17。枢轴框架24在其上端支承连结部件28,并且从连结部件28侧向下方延伸。在左右的枢轴框架24支承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38,在枢轴38,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摆臂14。副框架26与连结部件28和座椅导轨23的后端部连接。在副框架26安装有踏板支架37,在踏板支架37安装有同乘者用踏板39。下框架27从前立管21向后斜下方延伸,支承后面详述的发动机45。

前叉12为了连结左右而具备上下隔开配置的顶桥31及底桥32,在顶桥31安装有把手33。在前叉12的下端部借助车轴34支承有前轮13。

摆臂14在后端部借助车轴41支承有后轮16。此外,在左右的枢轴框架24的下部安装有驾驶员用踏板43。

左右的枢轴框架24及下框架27支承发动机45。

发动机45具备容纳有曲轴(未图示)的曲轴箱46和从曲轴箱46的前部向上斜前方延伸的气缸部47。气缸部47具备气缸盖48。在气缸盖48的后部连接有进气装置51,在气缸盖48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52。排气装置52具备与气缸盖48连接的排气管55和与排气管55的后端部连接的消音器56。

在下框架27的左右侧方分别配置有散热器57。

机动二轮车10的各部被车体罩60覆盖。

车体罩60具备前侧罩61、燃料箱罩62、侧罩64、后侧罩66、底罩67。车体罩60的燃料箱罩62以外的罩设置为左右一对。

前侧罩61覆盖前叉12的后方及燃料箱36的前部侧方。燃料箱罩62包括覆盖燃料箱36的上部及后部的上部罩62a和覆盖燃料箱36的侧部的左右一对侧部罩62b。侧罩64覆盖座椅导轨23及副框架26的侧方。后侧罩66覆盖座椅导轨23与副框架26的连接部及其周围。底罩67覆盖下框架27的下部及发动机45的下部。

前轮13被前挡泥板71从上方覆盖。后轮16被后挡泥板73从上方覆盖,且被内挡泥板74从上斜前方覆盖。

图2是示出配置在车体的上部中央部的空气滤清器81及其周围的右视图。在图2中,示出了相对于图1拆下了座椅17、燃料箱罩62、侧罩64等的状态。

空气滤清器81配置在座椅17(参照图1)及燃料箱36的下方,构成进气装置51的一部分。进气装置51具备:进气连接部83,其设置在气缸盖48的后部;节气门体84,其与进气连接部83的后端部连接;以及空气滤清器81,其借助连接管86与节气门体84连接。

空气滤清器81保持于车体框架11的各部,并且安装于后挡泥板73。即,空气滤清器81未与车体框架11或安装于车体框架11的支架等直接紧固。

空气滤清器81的前部被左右的座椅导轨23与架设在左右的座椅导轨23间的横板88夹住而保持。横板88是构成车体框架11的部件,支承座椅17(参照图1)的前端部和燃料箱36的后端部。

空气滤清器81具备:壳体主体91,其前高后低地延伸;空气滤清器罩92,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91的后部上部;以及进气口93,其安装于空气滤清器罩92。壳体主体91及空气滤清器罩92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94。

壳体主体91包括上部壳体95和安装于上部壳体95的下部的下部壳体96。上部壳体95被左右的座椅导轨23与横板88夹住而保持。下部壳体96与连接管86连接。进气口93从空气滤清器罩92的后端部向后斜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

图3是上下切断空气滤清器81及连接管8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中央的剖视图。

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上部壳体95在其后部上部形成有上部开口95a,以堵塞上部开口95a的方式安装有空气滤清器罩92。此外,上部壳体95在上部开口95a的下方一体地具备前高后低地形成的倾斜壁95b。在倾斜壁95b开设有倾斜壁开口95c,在倾斜壁95b的缘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过滤空气的空气滤清器元件98,以堵塞倾斜壁开口95c。

空气滤清器元件98包括:框部101,其安装于倾斜壁95b;以及滤纸102,其无间隙地配置在框部101内。

框部101包括:基底框101a,其安装于倾斜壁95b;以及立起框101b,其从基底框101a一体地立起。在立起框101b的内侧配置有呈波状地成型的滤纸102。

上部壳体95在下部形成有下部开口95d,以堵塞下部开口95d的方式在下部开口95d的缘部安装有下部壳体96。

下部壳体96开设有贯通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内外的下部贯通孔96a,在下部贯通孔96a嵌入有树脂制的连接管86。

连接管86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外周面86f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86a,形成在凸缘部86a的外周面的环状槽86b与下部贯通孔96a的边缘嵌合。连接管86的比凸缘部86a靠前侧位置的管前部86c配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外部,管前部86c的前端部与节气门体84(参照图2)连接。此外,连接管86的比凸缘部86a靠后侧位置的管后部86d配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内部,管后部86d的后端开口86e向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开放。

空气滤清器罩92在其后壁92a形成有罩开口92b,在罩开口92b的缘部嵌有进气口93。进气口93是树脂制的筒状部件,在长度方向的靠前端部的部分的外周面93a形成有环状的凸缘部93b。凸缘部93b在其外周面形成有环状槽93c,环状槽93c与空气滤清器罩92的罩开口92b的边缘嵌合。

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的比上部壳体95的倾斜壁95b及空气滤清器元件98靠后侧的空间是直接吸入外部空气的肮脏侧93a。此外,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的比上部壳体95的倾斜壁96b及空气滤清器元件98靠前侧的空间是吸入被空气滤清器元件98过滤后的空气的清洁侧93b。

上述的连接管86的后端开口86e、空气滤清器元件98、进气口93配置在一直线上。

这样,通过将后端开口86e、空气滤清器元件98及进气口93配置在一直线上,能够使空气从进气口93呈直线状地流到连接管86的后端开口86e,能够提高吸入效率。

图4是示出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详细而言在上部壳体95的左右的侧壁95e、95e(仅图示近前侧的侧壁95e),一体地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侧方突出部95g、95g(仅图示近前侧的侧方突出部95g),在上部壳体95的上壁95h形成有凹部95j。

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从上方抵靠左右的座椅导轨23、23。此外,上部壳体95的凹部95j隔着减震部件104被横板88按压,详细而言被横板88的从前缘向前方一体地突出形成的按压部88a按压。即,上部壳体95被构成车体框架11的两个部件(座椅导轨23及横板88)保持(详细地说是夹持)。

减震部件104包括:上部安装部104a,其安装于按压部88a;以及抵接部104b,其一体地形成于上部安装部104a的下部。抵接部104b是抵靠上部壳体95的凹部95j的部分。

横板88由以下部分一体地形成:上壁部88b,其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及左右一对侧方倾斜部88c、88c,其从上壁部88b的左右端向侧方斜下方延伸。

在上壁部88b,安装有将燃料箱36(参照图2)的后端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燃料箱后端支承部106,并且形成有为了插入座椅17(参照图1)的前端部而在燃料箱后端支承部106的后方形成的座椅前端插入部88d。

另外,在横板88形成按压部88a,利用按压部88a来按压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凹部95j,但是不限于此,可以直接在横板88的上壁部88b安装减震部件104,隔着减震部件104按压凹部95j。

左右的侧方倾斜部88c、88c通过多个螺栓108、108,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分别固定在左右的座椅导轨23、23上的横部件支承部107。

为了用车体框架11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在将横板88从左右的横部件支承部107、107拆下的状态下,首先,使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载置于左右的座椅导轨23、23。接下来,将在按压部88a安装有减震部件104的横板88通过多个螺栓108、108安装于左右的横部件支承部107。至此,空气滤清器壳体94被简单地保持于车体框架11。除了该保持结构,空气滤清器壳体94还紧固于后挡泥板73。对于该紧固结构,利用图8及图9详述。

图5是示出上部壳体95的前部95k及中间部95m的立体图。

上部壳体95具备:前部95k,其具备平缓地弯曲的上壁95h;以及中间部95m,其与前部95k的后方相邻,形成为比前部低。

上部壳体95的凹部95j具备:底壁95n;周壁95r,其由从底壁95n的前缘及左右的侧缘分别立起的前壁95p及左右的侧壁95q、95q构成;以及横槽97g,其从底壁95n的后端部向下方凹陷,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底壁95n包括:平坦部95s,其沿前后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槽部95t、95t,其形成在平坦部95s的车宽方向外侧。

平坦部95s是抵靠减震部件104(参照图4)的抵接部104b(参照图4)的部分,从前部95k延伸到中间部95m(详细而言是横槽97g)。

横槽97g构成中间部95m的前端部,与前部95k相邻。

中间部95m是被横板88(参照图4)从上方覆盖的部分,其后端部延伸到上部壳体95中的空气滤清器罩92的安装部紧前。空气滤清器罩92通过多个螺丝105安装于上部壳体95。

在上部壳体95的左右的侧壁95e、95e(仅图示近前侧的侧壁95e)的大部分形成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凸部95f。

在图3中,在上部壳体95的中间部95m,详细而言在横槽97g的内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内侧肋97f。内侧肋97f设置在凹部95j的横槽97g的正下方,从上壁95h向下方延伸,而且,以横跨左右的侧壁95e、95e(仅图示里侧的侧壁95e)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这样,通过设置内侧肋97f,能够提高上部壳体95的前部95k及中间部95m的上部的刚性。此外,由于在凹部95j设置有内侧肋97f,能够使支持横板88(参照图4)按压凹部95j的按压载荷的上部壳体95的支承刚性提高。

此外,如图3及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94包括:壳体主体91,其具备侧方突出部95g及凹部95j;以及空气滤清器罩92,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覆盖作为设置于壳体主体91的开口部的上部开口95a。在上部开口95a的附近,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空气滤清器元件98。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车体框架11上保持有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状态下,拆下空气滤清器罩92来进行空气滤清器元件98的维护,能够使维护性提高。

图6是示出上部壳体95的前部95k及中间部95m的俯视图。

上部壳体95的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一体地具备:圆弧状抵接部95u,其沿着由圆管构成的座椅导轨23的外周面形成为截面呈圆弧状,并且抵靠座椅导轨23;以及圆弧状肋95v、95w,其从圆弧状抵接部95u的前缘及后缘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通过左右的前侧的圆弧状肋95v、95v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111与凹部95j的平坦部95s重叠。

即,通过将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与凹部95j的平坦部95s沿车宽方向配置在一直线上,当利用车体框架11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参照图4)时,空气滤清器壳体94不产生旋转力。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

此外,在图2中,当分别画出通过侧方突出部95g的前端及后端的铅直线117、118时,凹部95j的一部分位于这两根铅直线117、118的前后方向的范围a内。即,侧方突出部95g与凹部95j在侧面观察时,设置于与车辆前后方向重叠的位置。

如以上的图1、图3及图4所示,作为鞍乘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在车体框架11支承有发动机45,并具备对向发动机45供给的进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81。

空气滤清器81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94;以及空气滤清器元件98,其收纳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过滤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的外部空气,空气滤清器壳体94卡定或浮动支承于车体框架11。

根据该结构,未将空气滤清器壳体94紧固于车体框架11,因此能够增加车体框架11的设计自由度。与此同时,不需要安装用于将空气滤清器壳体94紧固于车体框架11的支架,不需要焊接螺母,不需要加工螺纹孔,能够实现车体框架11的部件个数削减及轻量化。

此外,如图4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94具备:作为左右的突出部的侧方突出部95g,其卡定或浮动支承(抵靠)于车体框架11;以及作为被按压部的凹部95j,其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之间,受到来自车体框架11侧的按压。侧方突出部95g和凹部95j被车体框架11夹持。

根据该结构,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形成单纯结构的侧方突出部95g和凹部95j,就能够夹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能够抑制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成本提高。

此外,如图6所示,侧方突出部95g与凹部95j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在侧方突出部95g与凹部95j被车体框架11夹持的状态下稳定地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

图7是以能够看见上部壳体95的内表面的方式倾斜的立体图。

在上部壳体95的内表面95x,在与上部壳体95的外表面95y的凹部95j(参照图6)的槽部95t、95t(参照图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凸部95z、95z。这样,通过形成向凹部95j的内表面95x侧突出的凸部95z、95z,能够加强凹部95j。由此,能够确保对于从横板88(参照图2)侧受到的按压力的耐受强度、刚性。

侧方突出部95g、95g具备:基部97a,其与上部壳体95的左右的侧壁95e、95e连接;以及弯曲面97b,其在圆弧状抵接部95u的下侧形成为抵靠座椅导轨23。在基部97a连接有圆弧状抵接部95u及圆弧状肋95v、95w。弯曲面97b形成为沿着座椅导轨23(参照图6)的表面的形状。这样,通过在圆弧状抵接部95u形成弯曲面97b,当使侧方突出部95g载置于座椅导轨23时,侧方突出部95g难以相对于座椅导轨23向车宽方向移动,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定位变容易。

如上述的图4所示,凹部95j形成为凹形状,因此能够提高凹部95j的刚性。

此外,如图5及图7所示,凹部95j在其底部具备平坦部95s,在平坦部95s的周围,详细而言在凹部95j的内表面95x侧形成有凸的凸部95z,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凹部95j的刚性。

此外,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94,详细而言上部壳体95在其前部具备上壁95h和从上壁95h的车宽方向两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95e、95e(参照图6)。在凹部95j形成有内侧肋97f,内侧肋97f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内侧从上壁95h向下方延伸,并且沿车宽方向连接左右的侧壁95e、95e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包括凹部95j在内的前侧部分的刚性提高,通过该刚性,能够支持车体框架11对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保持力。

图8是示出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后部的立体图。

上部壳体95中的位于中间部95m(参照图6)的后方的后部97c,在其后端部形成有前低后高地延伸的壳体后端凸缘97d。壳体后端凸缘97d在其两端部开设有左右一对安装孔97e、97e。

后挡泥板73在踏板支架37相对于左右的副框架26、26(仅图示近前侧的副框架26)的安装部附近的上表面73a,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厚壁的壳体安装部73b。在壳体安装部73b的两端部开设有左右一对螺栓贯穿插入孔73c、73c(参照图9)。

壳体后端凸缘97d通过螺栓113、113和螺母114、114紧固于后挡泥板73,螺栓113、113穿过上述螺栓贯穿插入孔73c、73c及安装孔97e、97e,螺母114、114与螺栓113、113的前端部螺纹结合。

这样,不将空气滤清器壳体94紧固于车体框架11,而是紧固于树脂部件,更详细而言紧固于后挡泥板73,由此,与紧固于车体框架11相比,紧固于树脂部件能够增加紧固部的成型自由度,能够降低成本。

如上所述,横板88是燃料箱支承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紧固有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后挡泥板73的立体图。

在左右的副框架26、26分别通过螺栓116、116共同紧固有后挡泥板73和左右的踏板支架37、37。后挡泥板73形成有踏板支架37所抵靠的多个基座部73d。

贯通后挡泥板73的壳体安装部73b的螺栓113、113配置成接近贯通后挡泥板73的基座部73d的螺栓116、116。详细而言,螺栓113、113配置在比螺栓116、116靠车宽方向内侧且比螺栓116、116靠后挡泥板73的后端侧的位置。

这样,使用于将空气滤清器壳体94安装于后挡泥板73的壳体安装部73b接近将后挡泥板73和踏板支架37、37安装于副框架26、26的基座部73d、73d来设置。由此,通过以接近支承于副框架26而支承刚性提高的基座部73d的方式设置壳体安装部73b,即使是树脂制的后挡泥板73,也能够牢固地支承空气滤清器壳体94。

图10是示出车体框架11的横板88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在设置于横板88的上壁部88b的燃料箱后端支承部106,设置有由螺栓构成的支承轴121,在该支承轴12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有燃料箱支承支架122。此外,在燃料箱支承支架122,通过螺栓123安装有燃料箱36的燃料箱后端突出部36a。燃料箱后端突出部36a在燃料箱36的后端部形成为向后方突出。在燃料箱支承支架122,通过螺栓123共同紧固有覆盖燃料箱36的后部及上部的上部罩62a的后端部62c。

这样,横板88保持空气滤清器壳体94,并且进行燃料箱36的后端部的支承和座椅17(参照图1)的前端部的支承,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抑制成本。

图11是图1的xi-xi线剖视图。

座椅17包括:树脂制的底板17a;减震材料17b,其配置在底板17a的上部;以及表皮17c,其被覆在减震材料17b的上表面,周缘部固定于底板17a的缘部。在底板17a的前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下方突出部17d、17d,左右的下方突出部17d、17d隔着橡胶制的弹性体131、131抵靠于横板88的上壁部88b。此外,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底板17a的前端卡定部133被插入到横板88的座椅前端插入部88d。这样,由座椅17的左右的下方突出部17d、17d与前端卡定部133夹住横板88,从而固定座椅17的前端部。

横板88以沿着空气滤清器壳体94,详细而言沿着上部壳体95的上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从上部壳体95向上方分隔地配置。

在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的侧方配置有左右的侧罩64、64,该左右的侧罩64、64形成为避免与左右的座椅导轨23、23冲突的形状。侧罩64具备上下延伸壁64a、上壁64b、上部倾斜壁64c及下部倾斜壁64d。

上下延伸壁64a在座椅导轨23的侧方上下延伸。上下延伸壁64a的上缘配置成比座椅导轨23高,上壁64b从上下延伸壁64a的上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上部倾斜壁64c从上壁64b的上缘向车体内侧斜上方延伸。下部倾斜壁64d从上下延伸壁64a的下缘向车体内侧斜下方延伸到座椅导轨23的下方。

在上部壳体95的左右的侧方突出部95g、95g分别形成有弯曲面97b,能够使弯曲面97b沿着座椅导轨23的表面抵靠。因此,能够进行上部壳体95的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的定位,能够抑制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松动。

如上述的图4及图11所示,车体框架11具备作为按压凹部95j的框架部件的横板88,横板88以沿着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以沿着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横板88,能够紧凑地构成空气滤清器壳体94周边的部件配置。由此,能够实现车体的小型化。

此外,横板88是座椅支承部件,因此通过将横板88兼作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按压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变形及应用。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于机动二轮车10的情况,还可以应用于也包括机动二轮车10以外的鞍乘型车辆。另外,所谓鞍乘型车辆包括跨骑车体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分类为atv(越野车辆)的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

标号说明

10: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1:车体框架;

45:发动机;

81:空气滤清器;

88:横板(框架部件);

88a:按压部;

91:壳体主体;

92:空气滤清器罩;

94:空气滤清器壳体;

95a:上部开口(开口部);

95e:侧壁;

95g:侧方突出部(突出部);

95h:上壁;

95j:凹部(被按压部);

95z:凸部;

97f:内侧肋(肋);

98:空气滤清器元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在车体框架(11)支承有发动机(45),并且具备对向发动机(45)供给的进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81),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81)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94);以及空气滤清器元件(98),其收纳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对被吸入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内的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具备:左右一对突出部(95g),其卡定于所述车体框架(11);以及被按压部(95j),其在俯视观察时配置在所述左右的突出部(95g)之间,受到来自所述车体框架(11)侧的按压,所述突出部(95g)和所述被按压部(95j)被所述车体框架(11)夹持。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按压部(95j)形成为凹形状。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按压部(95j)在其底部具备平坦部(95s),在所述平坦部(95s)的周围形成有凸部(95z)。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95g)与所述被按压部(95j)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11)具备按压所述被按压部(95j)的框架部件(88),所述框架部件(88)以沿着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88)是座椅支承部件。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88)是燃料箱支承部件。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包括:壳体主体(91),其具备所述突出部(95g)及所述被按压部(95j);以及空气滤清器罩(92),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覆盖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91)的开口部(95a),在所述开口部(95a)的附近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所述空气滤清器元件(98)。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在其前部具备上壁(95h)和从所述上壁(95h)的车宽方向两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95e、95e),在所述被按压部(95j)形成有肋(97f),该肋(97f)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94)的内侧从所述上壁(95h)向下方延伸,并且沿车宽方向连接所述左右的侧壁(95e、95e)之间。

10.(删除)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权利要求1的修改基于原始的权利要求2、说明书第0041、0042段以及图4的记载。

删除了原始的权利要求2。

将原始的权利要求3~10分别上提而修改为新的权利要求2~9。

在新的权利要求2~9中,修改了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编号。

原始的权利要求10由于上提至权利要求9而被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