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8502发布日期:2019-11-08 21:5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3月2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7-06098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已知有相对于焊接有多个构件的主框架直接焊接座椅框架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前侧框架上通过焊接而结合了头管等之后,将前侧框架与后框架进行激光焊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189426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因与主框架接合的各构件的焊接状况等引起的残留应力按照各车辆而不同,因此与焊接时的热量输入相伴的回弹量也按照各车辆而不同。其结果是,有时为了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而需要较多的工时,且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中,削减用于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的工时,容易进行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1)的车身结构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与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结合的衬板,所述衬板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折弯部结合,将所述衬板与所述第二框架结合的第二框架的焊接部设置于所述衬板,在所述衬板中的与所述第二框架的焊接部不同的部位设有将所述衬板与所述第一框架结合的结合部。

(2)在上述(1)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框架可以是焊接有多个构件的主框架。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可以在所述结合部的整周设有将所述衬板与所述第一框架结合的所述第一框架的焊接部。

(4)在上述(1)~(3)中的任一方案中,所述第二框架的焊接部可以包括第一焊接部和第二焊接部,可以在所述衬板上设有折回部,以使所述第一焊接部及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互不相同的面上。

(5)在上述(1)~(4)中的任一方案中,可以在所述衬板上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框架连续的连续面。

(6)在上述(5)的方案中,可以在所述衬板上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连续面的切口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通过在与第一框架的折弯部结合的衬板上设置第二框架的焊接部,从而与在第一框架上直接焊接第二框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第二框架的焊接时向第一框架的热量输入。因此,能够抑制在经由衬板的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结合状态下产生回弹的情况。

因此,能够削减用于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的工时,容易进行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

此外,在衬板中的与和第二框架焊接的焊接部不同的部位设有将衬板与第一框架结合的结合部,由此使特别容易作用有应力的衬板的外周缘成为非焊接部,且相对于第一框架能够变形,因此能够使作用于第一框架的应力逃散。

根据上述(2)的方案,第一框架是焊接有多个构件的主框架,从而即使在因多个构件的个体差异(焊接差异等)产生的内部应力(回弹量)特别容易产生不均的主框架中,也能够抑制第二框架的焊接时的热量输入。因此,能够削减用于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的工时,容易进行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因此优选。

根据上述(3)的方案,通过在结合部的整周设置将衬板与第一框架结合的第一框架的焊接部,从而与在结合部的局部设置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结合部的局部作用有应力的情况。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衬板上设有折回部,以使第二框架的焊接部的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焊接部位于互不相同的面上,由此能够使第二框架相对于衬板的焊接部从同一面上错开,因此能够提高安装刚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在衬板上设有相对于第二框架连续的连续面,由此能够抑制衬板与第二框架的背离(在衬板与第二框架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焊接强度。

根据上述(6)的方案,通过在衬板上形成有用于设置连续面的切口部,由此能够利用衬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连续面。因此,与为了构成所述连续面而另行设置新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包含图3的v-v截面的图。

图6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衬板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结构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5进行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含发动机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在车身左右中心上具有一根主框架(脊骨式车架)的脊骨式车架形式的机动二轮车。

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包含车把5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于在车架2的前端部形成的头管20。例如,车把5是将圆筒状的一根金属制车把管弯曲而制作成的操作手柄。在头管20中穿过有与车把5连接的车把转向轴。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侧配置有摆臂6。摆臂6在车架2的后下部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枢轴6a为中心上下摆动。

例如,车架2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成一体而形成。在侧视观察下,车架2具备:以越往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上下延伸的圆筒状的头管20;从头管20的上部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在折弯部21c(具体而言,向后上方凸出而弯曲的部分)改变方向而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21(第一框架)(具体而言,包括从头管20的上部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向后下方倾斜而到达折弯部21c的前侧倾斜部21a、从折弯部21c沿着车身左右中心以比前侧倾斜部21a急剧的倾斜向后下方延伸的后侧倾斜部21b);从头管20的下部后方沿着车身左右中心以比主框架21急剧的倾斜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下行框架22;从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的衬板30向后方延伸(具体而言,在侧视观察下向前下方凸出而弯曲之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3(第二框架);从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朝向左右座椅框架23的后方而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副框架24;与主框架21的前端部和下框架22的前端部连结的前角板25;与左右座椅框架23的后端部和左右座椅副框架24的后上端部连结的后框架26;以及与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和左右座椅副框架24的前下端部连结的下角板27。

需要说明的是,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构成将枢轴6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枢轴框架。

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在图1的侧视观察下从曲轴箱11的前部向前上方突出(具体而言,以越往上侧越位于前方的方式相对于铅垂上方平缓地倾斜)的气缸部12。曲轴箱11的前部安装于下框架22的下端部。曲轴箱11的后部安装于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即,下框架22的下端部和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构成发动机吊架。

在气缸部12连接有进气装置13及排气装置14。进气装置13具备:与气缸部12的后壁连接且与进气口连通来调整进气量的节气门区;以及对向节气门区的进气进行净化而向动力单元10进行进气的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

排气装置14具备:与气缸部12的前壁连接且与排气口连通,在动力单元10的前方向后下方延伸之后折弯而在动力单元10的下方沿前后延伸的排气管;以及与排气管的后端连接且在后轮4的右侧方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消声器。

在后轮4的左右侧方设有后缓冲件7。在图1的侧视观察下,后缓冲件7以越往上侧越位于前方的方式相对于铅垂上方平缓地倾斜。在后框架26的左右侧部设有后缓冲件上安装部26a,该后缓冲件上安装部26a安装后缓冲件7的上端部。另一方面,在摆臂6的后端部设有后缓冲件下安装部6b,该后缓冲件下安装部6b安装后缓冲件7的下端部。

在主框架21上安装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左右座椅框架23及后框架26的上方设有以沿着左右座椅框架23及后框架26的方式前后延伸的座椅9。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符号15表示从车宽方向外方覆盖车架2的盖罩,符号16表示在前轮3的左右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前叉,符号17表示将左右前叉16的上部支承于头管20的转向杆,符号17a表示转向杆17的底桥,符号17b表示转向杆17的顶桥,符号18表示护衣(dressguard)。

<车辆的车身结构>

如图2所示,在车架2中的主框架21上焊接有多个构件20、22、25、27、30。具体而言,在主框架21的前侧倾斜部21a的前部焊接有头管20、下框架22及前角板25。在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的下部焊接有下角板27。在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焊接有衬板30。在实施方式中,焊接于主框架21的多个构件20、22、25、27、30中包括头管20、下框架22、前角板25、下角板27及衬板30。

如图3所示,在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处,在焊接部21w(以下也称为“主框架焊接部21w”)结合有衬板30。在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的衬板30上设有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部23w(以下也称为“座椅框架焊接部23w”)。在图3中,阴影部位(点状阴影部位)表示焊接部。

如图2所示,在主框架2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托架等车辆部件的多个贯通孔21h。在图2中,符号22h表示供固定曲轴箱11(参照图1)的前部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的贯通孔,符号27h表示供固定曲轴箱11(参照图1)的后部的未图示的紧固连结构件(例如,螺栓的轴部)穿过的贯通孔。

在实施方式中,主框架21是对由高强度材料(高张力钢)构成的方管进行冲压成形而得到的构件。下行框架22及后框架26是由高强度材料(高张力钢)构成的冲压成形件。另一方面,座椅框架23及座椅副框架24是对由普通钢构成的圆管进行了冲压成形而得到的构件。下角板27是由普通钢构成的冲压成形件。

如图5所示,主框架21的横截面形状(与主框架2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具有矩形框状。具体而言,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的横截面形状呈在车宽方向上具有长边的矩形框状,其左右下端部稍向下方突出。以下,在车架2的构成要素中,有时对在左侧配置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在右侧配置的构成要素标注“r”。在图中,符号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

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横截面形状(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具有环状。具体而言,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横截面形状具有向车宽方向外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其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3e以沿着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的左右侧部的方式呈直线状地上下延伸。

在图4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前端23a相对于主框架21的左右侧面倾斜。具体而言,在图4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前端23a从主框架21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以越往后侧越位于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使作用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前端23a的应力分散。

如图4所示,衬板30具备: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的衬板主体31;以及从衬板主体31的左右侧端以沿着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方式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32l、32r。如图5所示,衬板主体31与左右侧壁部32l、32r的连续部31a具有弯曲形状(圆角形状)。

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衬板主体31向后上方凸出而平缓地弯曲并前后延伸。如图4所示,在衬板主体31上设有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的结合部31h。结合部31h是沿着车身左右中心而呈在前后具有长边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的外周缘。结合部31h位于衬板30中的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焊接部23w不同的部位。

在衬板主体31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切口31i。由此,能够确保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焊接的焊接长度且同时使衬板30轻量化。

在结合部31h的整周设有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的上部(上表面)的焊接部21w1(以下也称为“主框架上焊接部21w1”)。在图4的俯视观察下,主框架上焊接部21w1以沿着结合部31h的外形的方式呈在前后具有长边的环状。即,主框架上焊接部21w1沿着结合部31h的外形而连续。

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左右侧壁部32l、32r具备:从衬板主体31的左右侧端(左右的弯曲部)以沿着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的左右侧部的方式呈直线状地上下延伸的上下延伸部32a;以及从上下延伸部32a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到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下部中央的左右延伸部32b。上下延伸部32a与左右延伸部32b的连续部(折回部32c)具有弯曲形状(圆角形状)。折回部32c是使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焊接部23w1、23w2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不同的面上的部分(折痕)。

具体而言,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焊接部23w1设置在衬板30的上下延伸部32a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23e的接合面s1上。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焊接部23w2设置在从上下延伸部32a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出的左右延伸部32b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且位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截面中央的面s2上。

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左右侧壁部32(在图3中仅图示出左侧壁部32l)中的上下延伸部32a的下端缘及左右延伸部32b以沿着左右座椅框架23(在图3中仅图示出左座椅框架23l)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前下方凸出而平缓地弯曲。

在图4的俯视观察下,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上下延伸部32a的上部设有左右座椅框架23l、23r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23u的焊接部23w1(以下也称为“座椅框架上焊接部23w1”)。在图4的俯视观察下,座椅框架上焊接部23w1以沿着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上下延伸部32a的上部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23u的边界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前后延伸。

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折回部32c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下部的左右侧部的焊接部21w2(以下也称为“主框架下焊接部21w2”)。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主框架下焊接部21w2以沿着左右侧壁部32(在图3中仅图示出左侧壁部32l)中的折回部32c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下部的左右侧部(在图3中仅图示出左侧部)的边界的方式向前下方凸出而前后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主框架焊接部21w中包括主框架上焊接部21w1及主框架下焊接部21w2。

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左右延伸部32b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有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下部的焊接部23w2(以下也称为“座椅框架下焊接部23w2”)。在图3的侧视观察下,座椅框架下焊接部23w2以沿着左右座椅框架23(在图3中仅图示出左座椅框架23l)的下表面的方式向前下方凸出而前后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座椅框架焊接部23w中包括座椅框架上焊接部23w1(第一焊接部)及座椅框架下焊接部23w2(第二焊接部)。

如图4所示,在衬板30的前后端部(具体而言,衬板主体31的前后端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上下延伸部32a的前后端部)未设置焊接部。以下,将衬板30的前后端部也称为非焊接部。在图4中,符号30n表示衬板30的非焊接部。

<车架的组装方法>

在实施方式中,车架2(参照图2)的组装方法包括制作前侧框架的第一工序、制作后侧框架的第二工序、将前侧框架与后侧框架结合的第三工序。

参照图2,在第一工序中,将在头管20上结合有衬板30的主框架21的前侧倾斜部21a的前端部与下框架22的上端部通过焊接来结合,并在框架21的前侧倾斜部21a的前部及下框架22的上部通过焊接来接合前角板25。进而,在主框架21的后侧倾斜部21b的下部通过焊接来结合下角板27。

在第二工序中,在后框架26上通过焊接来结合左右座椅框架23的后端部及左右座椅副框架24的后端部。

在第三工序中,在衬板30的左右侧壁部32l、32r(参照图5)通过焊接来结合左右座椅框架23的前端部,并在下角板27上通过紧固连结来结合左右座椅副框架24的前端部。

通过以上的工序,车架2完成。

由此,对于在第一工序中制造的前侧框架和在第二工序中制造的后侧框架,在第三工序中通过焊接将前侧框架和后侧框架结合时,经由衬板30在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焊接左右座椅框架23的前端部,因此能够抑制与向焊接有多个构件的框架组装体(具体而言,经由衬板30的主框架21与左右座椅框架23的结合体)的焊接相伴的热量的输入。因此,能够抑制残留应力未释放而产生回弹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结构具备主框架21、左右座椅框架23、与主框架21及左右座椅框架23结合的衬板30,衬板30与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将衬板30与左右座椅框架23结合的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部23w设置于衬板30,在衬板30中的与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部23w不同的部位设有将衬板30与主框架21结合的结合部31h。

根据该结构,与在主框架21上直接焊接左右座椅框架23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时向主框架21的热量输入。因此,能够抑制在经由衬板30的主框架21与左右座椅框架23的结合状态下产生回弹的情况。即,能够抑制通过冲压成形使由高强度材料(高张力钢)构成的方管弯曲后的主框架21的折弯部21c返回原状的情况。因此,能够削减用于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的工时,容易进行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

例如,在经由衬板30将主框架21与左右座椅框架23焊接时,仅进行主框架21及衬板30的结合体(所述前侧框架)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即可。此外,在衬板30中的与和左右座椅框架23焊接的焊接部23w不同的部位设有将衬板30与主框架21结合的结合部31h,由此使特别容易作用有应力的衬板30的外周缘成为非焊接部30n(图4所示的衬板30的前后端部),且相对于主框架21能够变形,因此能够使作用于主框架21的应力逃散。

在实施方式中,在衬板主体31的前端部设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切口31i,由此能够确保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焊接的焊接长度且同时使衬板30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21是焊接有多个构件的主框架21,由此即使在因多个构件20、22、25、27、30(在实施方式中,为头管20、下框架22、前角板25、下角板27及衬板30)的个体差异(焊接差异等)产生的内部应力(回弹量)特别容易产生不均的主框架21中,也能够抑制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时的热量输入。因此,能够削减用于确保车架整体的尺寸精度的工时,容易进行与残留应力相伴的回弹量的预测或调整,因此优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结合部31h的整周设有将衬板30与主框架21结合的主框架21的焊接部21w1,由此与在结合部31h的局部设有焊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结合部31h的局部作用有应力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衬板30上设有折回部32c,以使左右座椅框架23的焊接部23w的焊接部23w1、23w2位于互不相同的面上,由此能够使左右座椅框架23相对于衬板30的焊接部23w1、23w2从同一面上错开,因此能够提高安装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第一框架是焊接有多个构件的主框架21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框架也可以是下框架22及后框架26等其他的框架。即,第一框架只要焊接有包含衬板的多个构件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第二框架是左右座椅框架23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二框架也可以是左右座椅框架23以外的其他的框架。即,第二框架的焊接部只要设置于与第一框架结合的衬板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在衬板主体31的前端部设有朝向后方凹陷的切口31i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衬板主体31的后端部设置朝向前方凹陷的切口。即,可以在衬板30的前后端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切口。例如,通过在衬板30的前后端这两方设置切口,与在衬板30的前后端中的仅一方设置切口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焊接的焊接长度且同时使衬板30进一步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说明了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上下延伸部32a的上部设有左右座椅框架23l、23r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23u的焊接部23w1的例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衬板30上设置相对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连续的连续面33a。在衬板30上形成有用于设置连续面33a的切口部34。

如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还具备从上下延伸部32a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到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上部的第二左右延伸部33。连续面33a相当于第二左右延出部33的上表面。在本变形例中,在左右侧壁部32l、32r中的第二左右延伸部3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置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上部的焊接部23w1。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在衬板30上设有相对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连续的连续面33a,从而能够抑制衬板30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的背离(在衬板30与左右座椅框架23l、23r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焊接强度。特别是在左右座椅框架23l、23r由圆管成形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所述背离,因此在提高焊接强度上优选。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衬板30上形成有用于设置连续面33a的切口部34,由此能够利用衬板30的一部分来构成所述连续面33a,因此与为了构成所述连续面33a而另行设置新的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是具备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部12(前倾气缸)的发动机,但也可以是具备向后上方突出的气缸部(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并不局限于为使曲轴沿着车宽方向的所谓横置发动机,也可以为使曲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纵置发动机,且这种情况下气缸配置也为各种配置。此外,动力单元10也可以是在驱动源中包含电动马达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0、22、25、27、30多个构件

21主框架(第一框架)

21c折弯部

21w、21w1、21w2主框架的焊接部(第一框架的焊接部)

23座椅框架(第二框架)

23w、23w1、23w2座椅框架的焊接部(第二框架的焊接部)

30衬板

31h结合部

31i切口

32c折回部

33a连续面

34切口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具备:

第一框架(21);

第二框架(23);以及

与所述第一框架(21)及所述第二框架(23)结合的衬板(30),

所述衬板(30)与所述第一框架(21)的折弯部(21c)结合,

将所述衬板(30)与所述第二框架(23)结合的第二框架(23)的焊接部(23w)设置于所述衬板(30),

在所述衬板(30)中的与所述第二框架(23)的焊接部(23w)不同的部位设有将所述衬板(30)与所述第一框架(21)结合的结合部(31h),

在所述衬板(30)上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二框架(23)连续的连续面(33a),

在所述衬板(30)上形成有用于设置所述连续面(33a)的切口部(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框架(21)是焊接有多个构件(20、22、25、27、30)的主框架(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在所述结合部(31h)的整周设有将所述衬板(30)与所述第一框架(21)结合的所述第一框架(21)的焊接部(21w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框架(23)的焊接部(23w)包括第一焊接部(23w1)和第二焊接部(23w2),

在所述衬板(30)上设有折回部(32c),以使所述第一焊接部(23w1)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w2)位于互不相同的面上。

5.(删除)

6.(删除)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基于条约19条的说明书

权利要求1的修改基于申请时的权利要求5及6的记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