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及其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51005发布日期:2019-08-27 22:1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及其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附属部件及其摩托车,特别涉及一种座垫附属部件及其摩托车。



背景技术:

座垫是车辆必不可少的附属部件,用于提高驾乘者的舒适性。对于摩托车来说,由于驾乘者多为骑乘,因此其舒适性尤为重要,甚至影响到骑乘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座垫设置于车架之上,为了保证座垫的舒适性,在座垫和车架之间设置的减振垫有一定的弹性,具有减振功能,从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座垫的舒适性。但是,为了保证整体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成本,减振垫普遍的采用橡胶缓冲块;但对于排量较大或者行驶在较差路面的摩托车来说,振动较大,普通橡胶减振垫对于振动的衰减效果有限,使得摩托车的舒适性较差,长时间驾驶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需要对车用座垫的减振结构进行改进,提升减振垫的减振效果,且结构简单且紧凑,提高摩托车的驾乘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及其摩托车,增加减振垫的减振效果,而在外形的结构尺寸上并不增加,结构简单且紧凑,提高摩托车的驾乘舒适性。

本发明的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包括减振垫和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分布在减振垫上的阻尼孔和阻尼块,所述阻尼孔为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减振垫上的沉孔,所述阻尼块设置在阻尼孔内并其内侧端面与孔底之间具有设定间距,所述阻尼块相对于阻尼孔具有往复运动的阻尼,且所述阻力块的外侧端面不低于阻尼孔的孔口;由于阻尼孔的存在,对于减振垫本身具有增加减振吸振效果的作用,由于振动的作用,座垫直接作用于减振垫,减振垫的压缩变形使得阻尼块与座垫直接接触,同时,阻尼块具有沿振动方向往复运动的阻尼,对振动的衰减具有有效的阻尼作用,且由于阻尼块与孔底之间的间距形成气室,鉴于气体的可压缩和膨胀特性,使得阻尼块和阻尼孔共同组成一个类似动力吸振器结构,将阻尼块的振动大部分转移到阻尼孔中去,衰减传到座垫上的振动,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从而达到现有技术无可比拟的减振吸振效果;当然,所述的阻尼块具有往复运动的阻尼指的是沿上下方向即阻尼孔的轴向方向。

进一步,所述阻尼块的横截面与阻尼孔的横截面适形且阻尼块紧密封配合位于阻尼孔内,减振垫一般采用设定机械参数的弹性橡胶,即现有技术的具有减震效果的橡胶即可,在此不再赘述;而阻尼块的紧密封配合一般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阻尼孔周围对阻尼块形成较大的包紧力,利于气室的形成,同时尽量保持阻尼块和减振垫在阻尼运动中的协调性,即减振中,由于减振垫的压缩变形,在减振吸振中阻尼块起到主体作用,在进行减振的过程中缓慢恢复,阻尼效果明显,而减振垫协调参与本身的减振的同时没还具有减振基础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阻尼块和阻尼孔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方便加工且消除应力集中,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阻尼块的材质硬度不小于减振垫的硬度,能够使得阻尼块充分参与到阻尼减振中,并使得减振垫和阻尼孔底形成的气室能够与阻尼快协调一致,共同完成阻尼减振运动;阻尼块可采用硬度高于减振垫的橡胶材料、塑料材料等等。

进一步,所述阻尼孔的开口向上,阻尼减振能够直接作用于座垫,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进一步,所述减振垫的上表面覆盖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覆盖范围包括阻尼孔和阻尼块,通过弹性层的覆盖可使外观美观,同时还有协调不同阻尼孔内的阻尼块之间的运动协调,特别是相邻阻尼块之间在弹性层的约束下具有协调运动的可能,对阻尼减振具有更好的效果;弹性层一般采用与减振垫相同的材质即可,弹性层的厚度一般占减振垫的厚度的比例10%-20%,一般为15%。

进一步,所述阻尼孔的开孔总面积占减振垫总面积的10%-20%,一般为18%,设置有阻尼块后,形成完全不同机理的减振作用,阻尼孔所占有的面积比例保证了减振垫本身的支撑以及协调阻尼作用,同时,增加了阻尼减振的效果;过低的阻尼孔分布面积无法形成理想的的阻尼减振。

进一步,单位面积的所述阻尼孔个数为每600平方毫米一个,一般阻尼孔的外形参数相等,切均匀分布,因而该参数决定了阻尼孔的外形尺寸,分布个数较多(尺寸较小)会导致阻尼孔本身强度支撑不足影响阻尼协调,较少则无法保证整体的阻尼特性。

进一步,所述阻尼孔的深度为减振垫厚度的50%-70%,优选65%,保证减振垫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且所述阻尼块内侧端面与孔底之间的间距占孔深的30%-50%,优选45%,保证了足够的气室空间并且保证阻尼块具有足够的阻尼尺寸,从而带动减振垫共同参与阻尼吸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的摩托车,摩托车安装有所述的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所述阻尼套件安装在摩托车的座垫与车架之间用于阻尼减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及其摩托车,设置阻尼孔以及阻尼块,由于阻尼孔的存在,对于减振垫本身具有增加减振吸振效果的作用,由于振动的作用,使得座垫作用于减振垫,减振垫的压缩变形使得阻尼块与座垫直接接触并吸振,同时,阻尼块具有沿振动方向往复运动的阻尼,对振动的衰减具有有效的阻尼作用,且由于阻尼块与孔底之间的间距形成气室,鉴于气体的可压缩和膨胀特性,使得阻尼块和阻尼孔共同组成一个类似动力吸振器结构,将阻尼块的振动大部分转移到阻尼孔中去,衰减传到座垫上的振动,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从而达到现有技术无可比拟的减振吸振效果;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实用,并不需要改变原来的座垫安装结构,使用成本低,提高驾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图(去掉弹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俯视图(去掉弹性层),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包括减振垫1和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分布在减振垫1上的阻尼孔101和阻尼块2,所述阻尼孔101为沿上下方向设置在减振垫上的沉孔,所述阻尼块2设置在阻尼孔内并其内侧端面与孔底之间具有设定间距,所述阻尼块2相对于阻尼孔具有往复运动的阻尼,且所述阻力块的外侧端面不低于阻尼孔的孔口;由于阻尼孔101的存在,对于减振垫1本身具有增加减振吸振效果的作用,由于振动的作用,座垫作用于减振垫,减振垫的压缩变形使得阻尼块与座垫直接接触并吸振,同时,阻尼块具有沿振动方向往复运动的阻尼,对振动的衰减具有有效的阻尼作用,且由于阻尼块与孔底之间的间距形成气室3,鉴于气体的可压缩和膨胀特性,具有较好的阻尼效果,从而达到现有技术无可比拟的减振吸振效果;当然,所述的阻尼块具有往复运动的阻尼指的是沿上下方向即阻尼孔的方向,对于本发明来说指的为上下方向,这里的上下方向包括严格的竖直上下方向和具有较小偏角的上下方向,与车架和座垫的结构安装结构相适应,即为垂直于座垫与车架的安装面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2的横截面与阻尼孔101的横截面适形且阻尼块2紧密封配合位于阻尼孔101内,减振垫一般采用设定机械参数的弹性橡胶,即现有技术的具有减震效果的橡胶即可,在此不再赘述;而阻尼块的紧密封配合一般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阻尼孔周围对阻尼块形成较大的包紧力,利于气室3的形成,同时尽量保持阻尼块和减振垫在阻尼运动中的协调性,即减振中,由于减振垫的压缩变形,在减振吸振中阻尼块起到主体作用,在进行减振的过程中缓慢恢复,阻尼效果明显,而减振垫协调参与本身的减振的同时没还具有减振基础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2和阻尼孔101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方便加工且消除应力集中,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2的材质硬度不小于减振垫1的硬度,能够使得阻尼块充分参与到阻尼减振中,并使得减振垫和阻尼孔底形成的气室能够与阻尼快协调一致,共同完成阻尼减振运动;阻尼块2可采用硬度高于减振垫的橡胶材料、塑料材料等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孔101的开口向上,阻尼减振能够直接作用于座垫,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如图所示,减振垫下部设有用于安装于车架的凸头102。

本实施例中,所述减振垫1的上表面覆盖有弹性层4,所述弹性层4的覆盖范围包括阻尼孔101和阻尼块2,通过弹性层的覆盖可使外观美观,同时还有协调不同阻尼孔内的阻尼块之间的运动协调,特别是相邻阻尼块之间在弹性层的约束下具有协调运动的可能,对阻尼减振具有更好的效果;弹性层一般采用与减振垫相同的材质即可,弹性层4的厚度一般占减振垫的厚度的比例10%-20%,本实施例为15%。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孔101的开孔总面积占减振垫1总面积的10%-20%,本实施例为18%,设置有阻尼块后,形成完全不同机理的减振作用,阻尼孔所占有的面积比例保证了减振垫本身的支撑以及协调阻尼作用,同时,增加了阻尼减振的效果;过低的阻尼孔分布面积无法形成理想的的阻尼减振。

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的所述阻尼孔101个数为每600平方毫米一个,一般阻尼孔的外形参数相等,切均匀分布,因而该参数决定了阻尼孔的外形尺寸,分布个数较多(尺寸较小)会导致阻尼孔本身强度支撑不足影响阻尼协调,较少则无法保证整体的阻尼特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孔101的深度为减振垫1厚度的50%-70%,本实施例为65%,保证减振垫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且所述阻尼块2内侧端面与孔底之间的间距占孔深的30%-50%,本实施例为45%,保证了足够的气室空间并且保证阻尼块具有足够的阻尼尺寸,从而带动减振垫共同参与阻尼吸振。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的摩托车,摩托车安装有所述的摩托车座垫阻尼套件,所述阻尼套件安装在摩托车的座垫与车架之间用于阻尼减振,如图所示,摩托车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的座垫,车架和座垫之间安装本发明的阻尼套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