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5386发布日期:2019-08-20 20:5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车辆后悬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



背景技术:

车身后悬置是车身悬置的一部分,对整车的平顺性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用是降低车架传至车身的振动,在中重卡中均可用到此装置;随着现代汽车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已经不再局限于车辆的外观以及安全上,对于车辆的舒适性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车辆的平顺性的好坏对于汽车的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传统的设计中,商用车驾驶室与车架直接相连,车辆在行驶时所受到的路面冲击将直接传递到驾驶室上,因而驾驶室的平顺性较差;随着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商用车使用橡胶垫作为驾驶室和车架的连接件,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隔振效果,但隔振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于是通过采用驾驶室悬置隔振系统来提高车辆的平顺性,但是现有的驾驶室后悬置稳定性和减震性依然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通过第一铰杆、第二铰杆、限位弹簧、缓冲弹簧和导向套的设计,解决了现有的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稳定性和减震性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包括横梁和龙门架,所述龙门架一相背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架,两所述支架一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两所述支撑板一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减震器;两所述弹簧减震器一表面均与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横梁一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两所述支架一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第三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与第三连接座相对表面之间铰接有第一铰杆;所述第二连接座与第四连接座相对表面之间铰接有第二铰杆;所述第二铰杆内壁与第一铰杆铰接;所述第一铰杆和第二铰杆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限位弹簧;

所述龙门架内部设置有两导向套;所述横梁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周侧面与导向套滑动连接;所述龙门架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周侧面套设有复位弹簧;两所述导向杆一表面均铰接有连杆;两所述连杆一端均铰接有滑套;两所述滑套内壁均与加强杆滑动连接;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两滑套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座与支撑板相对表面之间及所述第二连接座与支撑板相对表面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阻尼器。

进一步地,两所述限位弹簧以第一铰杆和第二铰杆铰接轴所在平面为轴呈对称分布;所述加强杆位于两所述限位弹簧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和龙门架横截面均为u型结构;所述第三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均位于支撑板内侧。

进一步地,两所述导向杆均位于两所述阻尼器之间;所述弹簧减震器位于阻尼器外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第一铰杆和第二铰杆的设计,能够有效对横梁和龙门架的位置进行限位,通过限位有效保证横梁与龙门架之间的横向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避免横梁与龙门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或相对偏转。

2、本发明通过两个限位弹簧、导向杆、复位弹簧和加强杆的设计,在传统弹簧减震器和阻尼器双减震的基础上附加两个联动减震装置,从而达到四重减震的效果,通过四重减震在不妨碍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强该后悬置的减震性能。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限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横梁,2-龙门架,3-支架,4-支撑板,5-弹簧减震器,6-第一连接座,7-第二连接座,8-第三连接座,9-四连接座,10-第一铰杆,11-第二铰杆,12-限位弹簧,13-导向套,14-导向杆,15-加强杆,16-复位弹簧,17-连杆,18-滑套,19-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为一种中型卡车驾驶室后悬置,包括横梁1和龙门架2,龙门架2一相背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架3,两支架3一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两支架3一表面均开设有滑槽;两支撑板4一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弹簧减震器5;两弹簧减震器5一表面均与横梁1固定连接;

横梁1一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6和第二连接座7;两支架3一表面分别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第三连接座8和第四连接座9;第一连接座6与第三连接座8相对表面之间铰接有第一铰杆10;第二连接座7与第四连接座9相对表面之间铰接有第二铰杆11;第二铰杆11内壁与第一铰杆10铰接;第一铰杆10和第二铰杆11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两限位弹簧12。

龙门架2内部设置有两导向套13;横梁1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两导向杆14;导向杆14周侧面与导向套13滑动连接;龙门架2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杆15;加强杆15周侧面套设有复位弹簧16;两导向杆14一表面均铰接有连杆17;两连杆17一端均铰接有滑套18;两滑套18内壁均与加强杆15滑动连接;复位弹簧16两端分别与两滑套18固定连接。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座6与支撑板4相对表面之间及所述第二连接座7与支撑板4相对表面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阻尼器19。

其中,两限位弹簧12以第一铰杆10和第二铰杆11铰接轴所在平面为轴呈对称分布;加强杆15位于两限位弹簧12上方。

其中,支撑板4和龙门架2横截面均为u型结构;第三连接座8和第四连接座9均位于支撑板4内侧。

其中,两导向杆14均位于两阻尼器19之间;弹簧减震器5位于阻尼器19外侧。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该后悬置在传统弹簧减震器5和阻尼器19双减震的基础上增加第三联动减震机构和第四联动减震机构,第三联动减震机构由第一铰杆10、第二铰杆11和两个限位弹簧12构成,两个限位弹簧12通过限制第一铰杆10和第二铰杆11角度的扩张,达到减震目的,同时通过第一铰杆10、第二铰杆11的铰接机构及与第一连接座6、第二连接座7、第三连接座8和四连接座9的配合,达到对横梁1和龙门架2位置进行限位的目的,其中,第三连接座8和第四连接座9可分别在两个支架3上滑动,通过第一铰杆10和第二铰杆11构成的限位机构,能够有效保证横梁1与龙门架2之间的横向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避免横梁1与龙门架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或相对偏转,第四联动减震机构由两个导向杆14、加强杆15、两个导向套13和复位弹簧16构成,当横梁1向下移动时,导向杆14通过与连杆17和导向套13构成的联动机构直接作用于复位弹簧16继而达到减震目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