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车转轴及平衡车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5174发布日期:2020-09-25 18:3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衡车转轴及平衡车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转轴及平衡车组件。



背景技术:

扭扭车是平衡车的一种,扭扭车在转向控制时需要转动左右两侧的车体,左右车体之间需要一个转动装置,完成车体相对的旋转,目前扭扭车采用的是转动轴两侧分别套设轴承的方式,使得左右两侧车体发生相对转动。目前,扭扭车使用的转动装置会出现转动角度过大,影响平衡车安全的问题。基于该问题,对平衡扭扭车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转轴及平衡车组件,其增加转动灵活度,并能够防止转动角度过大,提升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转轴,安装于两个车体上,包括:轴体,其一侧设有用于与其中一个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侧设有用于与另一个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限位部,形成于所述轴体上,与所述车体上的配合部对应并间隙设置,当任一所述车体转动至预定角度时,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配合部接触并限制所述车体继续转动;转轴固定部,盖设所述轴体设置并连接至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轴体上的固定孔,所述转轴固定部具有转轴固定台,所述轴体一侧的固定孔与转轴固定台插接设置,所述轴体另一侧的固定孔用于与车体上的固定台插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转轴固定部还包括用于盖设所述轴体的弧形部,以及与所述弧形部两端对应连接的两个弯折部,所述转轴固定台位于所述弧形部;其中,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连接孔,螺钉穿过连接孔并紧固在所述车体的固定柱上;或者,所述车体夹紧所述转轴固定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轴体上并且位于轴承两侧的卡簧槽,所述卡簧槽用于安装卡簧,轴承卡设在两个所述卡簧之间。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包括由所述轴体具有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和/或沿所述轴体径向开设的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组件,包括两个车体,安装于所述车体上的配合部,以及安装于两个车体上的转轴,其中,所述转轴为上述的平衡车转轴。

优选的,限位部包括由所述轴体具有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具有与所述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或者所述配合部包括限位支撑柱,所述限位支撑柱具有与所述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所述配合部包括限位支撑柱和连接于所述限位支撑柱上的螺钉,所述螺钉具有与所述限位台配合的所述抵接平面;或者,所述配合部包括限位支撑柱和连接于所述限位支撑柱上的限位片,所述限位片具有与所述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还包括沿所述轴体径向开设的限位槽时,所述配合部还包括卡接在限位槽内的第二限位板。

优选的,一个所述车体上还设有抵接所述轴体端面的阻挡板,另一个所述车体上设有用于固定穿过所述轴体的线束的线束固定扣。

优选地,所述一个所述车体上还设有抵接在转轴固定部两端的凸块。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当车体发生转动并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部与所述配合部抵接,限制车体的继续转动,防止转动角度过大,提升安全性能,增加转动的灵活度,并且简化了安装复杂度,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转轴和轴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车转轴,安装于两个车体10上,包括轴体21,形成于轴体21上的限位部24,以及盖设轴体21设置的转轴固定部50。其中,轴体21一侧设有用于与其中一个车体10(记为第一车体)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2,另一侧设有用于与另一个车体10(记为第二车体)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3。限位部24包括由轴体21具有第二连接部23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和/或沿轴体21径向开设的限位槽24-2。转轴固定部50盖设所述轴体21设置并连接至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22,用于将固定轴体21固定至车体10上。限位部24与车体10上的配合部30对应并间隙设置,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部24与配合部30接触并限制车体10继续转动。

需要针对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说明的是,附图5中第一车体位于左侧,第二车体位于右侧。然而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位置可以调换,即第一车体位于右侧,第二车体位于左侧。

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发生转动并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部与配合部抵接,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防止转动角度过大,提升安全性能,增加转动的灵活度,并且简化了安装复杂度,节约了成本。

优选的,第一连接部22包括形成于轴体21上的固定孔,这里可以是贯穿轴体侧壁,也可以是贯穿整个轴体21形成的固定孔。转轴固定部50具有转轴固定台51,轴体21一侧的固定孔与转轴固定台51插接设置,轴体21另一侧的固定孔用于与车体10上的固定台12插接设置。应当理解,固定孔设置在轴体21位于第一车体的部分上,位于轴体21一侧的固定孔与转轴固定台51配合设置,并用于将轴体与转轴固定部50固定;位于轴体21另一侧的固定孔与第一车体上的固定台12配合设置,用于将轴体21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当第一车体转动时,轴体21与第一车体同时转动。当然,轴体21一侧的固定孔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与转轴固定台51配合设置;轴体21另一侧的固定孔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与第一车体上的固定台12配合设置。轴体21两侧的固定孔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各自任意设置,只要能够实现与转轴固定台和第一车体分别固定连接即可,固定孔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

其中固定孔和转轴固定台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及以上,均设置在相应的转轴对应第一车体的部分,本方案中转轴固定台51为矩形条状,固定孔为矩形孔,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2还可以为形成于轴体21端部上的凸出柱,并与第一车体上的转轴固定槽配合连接。当然,第一连接部22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只要能将轴体21固定至第一车体上即可。

优选的,转轴固定部50还包括用于盖设轴体21的弧形部52,以及与弧形部52两端对应连接的两个弯折部,转轴固定台设置在弧形部52上并与转轴上的固定孔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弯折部上设置有连接孔53,螺钉穿过连接孔53并紧固在车体10的固定柱16上。转轴固定台51可以设置在弧形部52边沿,也可以设置在弧形部52的中间位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弯折部上可以不设置螺钉连接的连接孔,利用第一车体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夹紧固定转轴固定部50,使得转轴固定部50连接至第一车体,进而将转轴与第一车体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优选的,限位部24包括由轴体21具有第二连接部23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和/或沿轴体21径向开设的限位槽24-2。应当理解的是,限位台24-1和限位槽24-2设置在具有轴承40的一侧轴体21上,用于当第一车体带着轴体21相对于轴承转动或第二车体带着轴承相对于轴体21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台24-1或限位槽24-2的抵接平面与配合部的抵接平面接触时,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

其中,轴体21的具有凸出的限位台24-1,具体形状为从转轴端部切削形成的半圆台,半圆台具有两个截面,半圆台的两个截面形成第一抵接平面,配合部30具有第二抵接平面,限位台24-1的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车体上配合部30的第二抵接平面配合,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转动至预定角度时,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抵接平面接触,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使得轴体21转动范围不会过大,减少误操控。当第二车体旋转时,第二车体与轴承40相对于轴体21旋转;当第一车体旋转时,第一车体与轴体21相对于轴承旋转。

其中,轴体21右侧沿垂直于轴线方向凹陷形成限位槽24-2,即限位槽24-2为沿轴体21径向开设形成,内部为中空结构的转轴在沿径向开槽之后必然在槽的两端具有两个截面,即限位槽具有两个截面,且限位槽的两个截面形成第一抵接平面,配合部具有第二抵接平面,限位槽24-2的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车体上配合部30的第二抵接平面配合,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转动至预定角度时,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抵接平面接触,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使得轴体21转动范围不会过大,减少误操控。限位槽24-2可以设置在转轴20对应第二车体的部分,但不与轴承40产生干涉,相对应的设置限位部(钢片)与限位槽配合,并在相应的在车体上设置限位钢片的容纳槽。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第二连接部23包括形成于轴体21上并且位于轴承40两侧的卡簧槽。如图4所示,卡簧槽用于安装卡簧60,轴承40卡设在两个卡簧60之间,卡簧60用于固定轴承40,限制轴承40在轴体21上移动。为了使轴承40在转轴上不滑动,每个轴承40的两侧均设有卡簧60,将轴承40套设在转轴上且位于轴承槽中,转轴上设有容纳卡簧60的卡簧槽。当然,轴承4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及以上。

如图5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组件,包括两个车体10,安装于车体10上的配合部30,以及安装于两个车体10上的转轴20,其中,转轴20为上述的平衡车转轴。

关于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参照附图5,其中第一车体位于左侧,第二车体位于右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位置可以调换,即第一车体位于右侧,第二车体位于左侧。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车体旋转时,第二车体与轴承40相对于轴体21旋转;当第一车体旋转时,第一车体与轴体21相对于轴承40旋转。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发生转动并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部24与配合部30抵接,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防止转动角度过大,提升安全性能,增加转动的灵活度,并且简化了安装复杂度,节约了成本。

参考图6,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上均设有转轴槽11,第二车体上设有容纳轴承40的轴承槽15,第一车体上还设有抵接轴体21端面的阻挡板13。转轴槽11内设置有转轴固定台12,转轴固定台12与固定孔(即第一连接部22)配合连接。固定柱16与转轴固定部50的连接孔53对应连接。其中,转轴固定台的数量可以根据转轴上固定孔的数量设置,轴承槽的数量根据转轴上轴承的数量对应设置。

转轴固定台12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转轴槽11中,用来在第一车体上固定转轴20,阻挡板13设置在第一车体上的转轴槽11的左端部与转轴20左侧端面抵接,阻挡板13与转轴固定台12配合使得转轴20不会产生移动。转轴固定台12可以为硬质塑料等,转轴20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会磨损或者破坏固定台,阻挡板13可以防止转轴20对转轴固定台12的损坏,为了加强转轴固定台12的强度,可以在转轴固定台12上穿入螺丝等部件,也可以直接将转轴固定台12设置为金属材质。当然也可以同时或者单独在第二车体上设置阻挡板,防止转轴的移动。轴承槽15设置在第二车体上的转轴槽11中(也可以说设置在第二车体上的转轴槽11的右端部),用来放置轴承40。限位支撑柱31设置在轴承槽15右端部。线束固定扣14设置在第二车体上,用来固定穿过转轴20的线束,防止转轴20端面口在转动时与线束摩擦而损坏线束,该线束可以用来供电,传递信号等。当然线束的固定也可以采用胶带等方式固定在第二车体上。也可以在第一车体上设置线束固定的结构。第一车体上的转轴槽11与第二车体上的转轴槽11相对的一侧需要与转轴20配合紧凑,防止转轴20的松动造成异响、降低驾驶体验。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24包括由转轴20具有第二连接部23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即限位台设置在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配合部30包括第一限位板36,第一限位板36具有与限位台24-1配合的抵接平面,第一限位板36也可以同时具有弧形槽口,如图2所示。其中弧形槽口用于通过线束。应当理解的是,限位台24-1设置在转轴的右侧部分,即限位台24-1设置在具有轴承的一侧转轴上,转轴上的限位台24-1具有第一抵接平面,配合部的第二限位板具有第二抵接平面,当第二车体带着轴承相对于转轴转动至预定角度时,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抵接平面接触,限制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

具体地,第一限位板36设置于第二车体10下壳的容纳槽中,为金属片状。第一限位板36的接触面(抵接平面)与转轴上的限位台24-1的截面对齐,当转轴20转动时限位台24-1截面与第一限位板36的接触面接触时,达到限位的效果,并减轻限位台24-1对于容纳槽的损坏。第一限位板36设置在转轴20右端口处,具有两个截面,用来限位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24包括由轴体21具有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配合部30包括限位支撑柱31,限位支撑柱31具有与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如图7所示。具体地,限制支撑柱具有两个,两个限位支撑柱的端面为限位端,两个限位端形成抵接平面(第二抵接平面)且与限位台的端面(第一抵接平面)配合,以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转动范围。更优选地,限位支撑柱上设有螺钉32,螺钉的端面(螺帽)为与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螺帽与限位台24-1截面接触时达到限位效果,并减轻限位台对于限位支撑柱的损坏,起到加强限位支撑柱强度的效果。

优选的,第二车体上设有用于固定穿过轴体21的线束的线束固定扣14,限位支撑柱31一侧上具有加强支撑能力的加强肋板33,也可以在限位支撑柱31的两侧都设置,如图7所示。螺钉32紧固在限位支撑柱31中,螺钉的螺帽与转轴20上的限位台的截面对齐,当转轴20转动时限位台24-1截面与螺帽接触时,达到限位的效果,并减轻限位台24-1对于限位支撑柱31的损坏。同理,当轴承40转动时,也即右车体10转动时,螺帽与限位台24-1截面接触时达到限位效果。限位支撑柱31、螺钉32为两个,限位台24-1截面也为两个,设置在转轴20右端口两侧,用来限位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

在再一个实施例中,限位部24包括由轴体21具有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延伸形成的限位台24-1,配合部包括限位支撑柱和连接于限位支撑柱上的限位片34,如图8所示。限位片连接在两个限位支撑柱上,作为与限位台配合的抵接平面(第二抵接平面),增大了限位台截面与配合部的接触面积,防止多次使用过程中,限位台对于限位支撑柱的破坏。应当理解,限位片34可以通过粘贴,或者螺钉紧固的方式设置在限位柱上。可选地,为加强限位片的支撑能力,还可以在限位片上设置紧固螺钉,紧固螺钉将限位片固定在限位支撑柱上。限位片下侧也可以穿过通过轴体的线束,其中线数用于供电、传递信号等。

限位片34设置在两个限位支撑柱31上,增大了限位台24-1截面与配合部的接触面积,防止多次使用过程中,限位台24-1对于限位支撑柱31的破坏。限位片34可以为限位钢片等,其可以通过粘贴,或者螺钉紧固的方式设置在限位支撑柱31上。限位片34下侧也可以穿过线束。

作为优选的,限位部24还包括沿轴体21径向开设的限位槽24-2,内部为中空结构的转轴在沿径向开槽之后必然在槽的两端具有两个截面,即限位槽具有两个截面,且限位槽的两个截面形成第一抵接平面,配合部30还包括卡接在限位槽24-2内的第二限位板35,第二限位板35具有第二抵接平面,参见附图3。第二限位板35位于限位槽中的部分可以是半圆形结构,具有两个限位端且与限位槽的截面一一对应,两个的限位端形成限位部的第二抵接平面;或者第二限位板位于限位槽中的部分具有一体形成的一个限位端(即一个限位平面)。

具体地,在车体上设有容纳第二限位板的容纳槽,第二限位板35的一端容纳在容纳槽中,另一端容纳在限位槽内,第二限位板35一端形成的第二抵接平面与限位槽形成的第一抵接平面之间具有间隙,当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转动至预定角度时,限位台的第一抵接平面与第二限位板的第二抵接平面抵接,从而限制第一车体或第二车体的继续转动。

应当理解,将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板配合,第一限位板与限位台配合或限位支撑柱与限位台配合或限位片与限位台配合,双重作用,达到更好的限位效果。

优选地,参考图9,第一车体上还设有抵接在转轴固定部50两端的凸块17。也就是说,第一车体的相对两侧设有凸块,转轴固定部50盖设在转轴20上时,转轴固定部的转轴固定台51插入转轴20的固定孔中,转轴固定部的两侧的弯折部18分别卡在第一车体的两个凸块之间,用于将转轴固定部50固定,防止其在转轴上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的平衡车组件。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