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4223发布日期:2020-12-15 08:2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动自行车以其环保、方便、价廉的特性已成为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但也仅能作为出行时的代步工具。现代人的生活十分忙碌,步调很快,压力很大,但又限于健身场地、时间的固定,无法做到随性、随时、随地的运动。人们的运动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平时的运动仅限于上下班在路上的运动,户外运动时间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有些人上下班喜欢走路锻炼,但又苦于路途遥远或速度太慢而只能放弃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基于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通过将电动自动车与跑步机功能结合的电动自行车,实现了既能代步又能健身的目的,但是,由于没有储物装置,人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不便于放置;并且由于跑步机构需要一定行程长度,因此后部车座距离前部车把较远,当作为电动车使用时,坐骑不便,甚至仅能站立骑行,不够舒适,安全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既能代步又能健身,便于放置随身携带物品,坐骑更舒适,安全性及舒适性更高,结构紧凑,可使电动车在具备多种功能的同时仍能保持轻便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主体、安装于车架主体上的前轮和后轮、用于连接并驱动后轮转动的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及可充电电池,所述车架主体包括车前架、车后架,车前架与车后架之间连接有行走机构,行走机构包括连接于车前架与车后架之间的行走架、可转动设置于行走架上的前滚轴和后滚轴、张紧连接于前滚轴和后滚轴之间的跑带及传动连接于前、后滚轴之间的传动机构,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后滚轴转动,驱动电机电连接可充电电池,驱动电机及可充电电池固定设置于车后架上,车前架和/或车后架上固定连接有储物装置,后轮上方活动设置有车座,车座可向前移动至行走机构上方,车座连接于车后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前滚轴同轴转动连接的前链轮、与后滚轴同轴转动连接的后链轮、传动连接于前链轮与后链轮之间的传动链条及与后滚轴同轴联动设置的从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与其动力输出轴同轴联动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主动齿轮通过可驱动其沿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电动推杆或电磁离合器与驱动电机动力输出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前架前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有前储物箱,前储物箱设置于前轮上方,车前架后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有储物筒。

进一步地,所述车前架上在行走机构前部连接有安全护栏或挡风板。

进一步地,所述车后架上连接有后储物箱,车座设置于后储物箱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后轮前部设置有车座支架,车座包括两坐垫,其中一坐垫活动连接于车座支架上,并可通过翻折、水平转动或伸缩的方式移动至行走机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可充电电池固定设置于车座支架后部与后轮之间的车后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座前部设置有后把手,后把手固定连接于车后架或车座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座后方设置有后靠垫,后靠垫连接于车后架上。

进一步地,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包括有一前轮、一后轮,或一前轮、两后轮,或两前轮、两后轮,储物装置设置于一前轮上方、一后轮上方或两前轮之间、两后轮之间。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既能代步又能健身,并可在健身模式和电动车模式间切换;通过在车架本体上设置储物装置,更便于人们出行时放置随身携带的物品;同时,通过将车座设置为可移动至行走机构上方的结构,在作为电动车使用时,将车座向前移动,车座距离前车把更近,坐骑更舒适,在行走健身时,将车座向后收起,不影响运动健身空间;车座包括两坐垫,并可通过翻折、水平转动或伸缩的方式打开成两座,可供两人乘坐,更便于使用及出行;通过在车架前部设置安全护栏或挡风板,在车架后部设置后靠垫及后把手,可大大提高骑行时的安全性及舒适性;通过将可充电电池固定设置于车座支架后部与后车轮之间,结构更紧凑,可节约空间,便于设置储物装置及车座结构,减小电动自行车的体积,使电动自行车在具备多种功能的同时仍能保持轻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电驱动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中:1.前轮,2.后轮,3.驱动电机,4.可充电电池,5.车前架,6.车后架,7.从动链轮,8.主动链轮,9.第一传动链条,10.行走架,11.前滚轴,12.后滚轴,13.跑带,14.前链轮,15.后链轮,16.第二传动链条,17.从动齿轮,18.主动齿轮,19.电磁离合器,20.承托辊,21.前储物箱,22.储物筒,23.安全护栏,24.后储物箱,25.车座支架,26.上坐垫,27.下坐垫,28.第一连接套,29.后把手,30.后靠垫,31.前照明灯,32.可收缩式脚踏,33.后照明灯,34.后转向灯,35.后坐垫,36.前坐垫,37.支撑杆,38.第二连接套,39.挡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主体、前轮1和后轮2、驱动电机3、控制系统、刹车系统及可充电电池4。车架主体包括车前架5、车后架6,车前架5与车后架6之间连接有行走机构。车前架5上安装有一前轮1,车后架6上安装有一后轮2,驱动电机3采用变频调速电机。驱动电机3电连接可充电电池4。

后轮2上与其同轴转动连接有一从动链轮7,驱动电机3通过与其动力输出轴同轴转动连接的主动链轮8及传动连接于主动链轮8与从动链轮7之间的第一传动链条9连接并驱动后轮2转动。

行走机构包括连接于车前架5与车后架6之间的行走架10、可转动设置于行走架10上的前滚轴11和后滚轴12、张紧连接于前滚轴11和后滚轴12之间的跑带13及与前滚轴11同轴转动连接的前链轮14、与后滚轴12同轴转动连接的后链轮15、传动连接于前链轮14与后链轮15之间的第二传动链条16及与后滚轴12同轴联动设置的从动齿轮17。驱动电机3通过与其动力输出轴同轴联动的主动齿轮18与从动齿轮17啮合连接,从而可驱动行走机构跑带13运转。主动齿轮18通过可驱动其沿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电磁离合器19与驱动电机3动力输出轴连接,电磁离合器19可带动主动齿轮18在与从动齿轮17啮合和脱离状态间切换。跑带13内,前滚轴11、后滚轴12之间还依次布置有若干承托辊20。

车前架5前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有前储物箱21,前储物箱21设置于前轮1上方,车前架5后部通过连接件连接有储物筒22。车前架5上在行走机构前部连接有安全护栏23。车后架6上连接有后储物箱24,后储物箱24设置于后轮2上方。

后轮2上方的车后架6上活动设置有车座,车座设置于后储物箱24上方。后轮2前部设置有车座支架25,车座包括上坐垫26和下坐垫27,下坐垫27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于车座支架25上,上坐垫26通过第一连接套28可水平转动连接于车座支架25上并可转动至行走机构上方,同时设置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套28相对车座支架25定位并固定的紧固装置,可以采用螺丝固定或卡扣固定等方式。车座前部设置有后把手29,后把手29固定连接于车座支架25上。车座后方设置有后靠垫30,后靠垫30连接于车后架6上。驱动电机3及可充电电池4固定设置于车座支架25后部与后轮2之间的车后架6上。

另外,车前架5上还安装有前照明灯31及前转向灯,车后架6上还安装有可收缩式脚踏32、后安全刹车灯、后照明灯33、后转向灯34及后安全指示灯。前轮1、后轮2上方均设置有挡泥板。车架主体包裹设置塑料保护外壳,在车把中间位置设置数字显示仪表,左侧车把上设置手机支架、左刹车,右侧车把上设置调速开关、右刹车、响铃按键和开关灯按键。可大大提高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车架主体前后均安装有减震装置,行驶更加舒适平稳。上述结构均采用现有技术的结构。控制系统及刹车系统也均为现有技术,具体采用何种结构的现有技术,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仍能够解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上述结构在此不详细赘述。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具有行走健身功能的电动自行车使用时,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19使主动齿轮18与从动齿轮17啮合,可将电动自行车调至健身模式,驱动电机3工作可同时带动后轮2转动以及行走机构的跑带13运转;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19使主动齿轮18与从动齿轮17脱开,可将电动自行车调至纯电动自行车模式,驱动电机3工作仅带动后轮2转动。两种模式下均可通过变频调速电机进行调速,实现多挡位速度调节。

实施例2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车架主体包括有车前架5、车后架6,车前架5上安装有一前轮1,车后架6上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后轮2,可充电电池4、后储物箱24及车座设置于两后轮2之间的车后架6上,并设置于车座支架25后方。主动齿轮18通过可驱动其沿轴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电动推杆与驱动电机3动力输出轴连接。

实施例3

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车座包括有固定设置于后轮2上方的车后架6上的后坐垫35及可水平转动设置于车座支架25上的前坐垫36,前坐垫36底部连接有一支撑杆37,支撑杆37通过第二连接套38可水平转动连接于车座支架25上,并设置有用于将第二连接套38相对车座支架25定位并固定的紧固装置,可以采用螺丝固定或卡扣固定等方式。后把手29设置于后坐垫35前部并固定连接于车后架6上。车前架5上在行走机构前部连接有挡风板39。

实施例4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车架主体包括有车前架5、车后架6,车前架5上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前轮1,车后架6上安装有对称设置的两后轮2。前储物箱21设置于两前轮1之间的车前架5前部。可充电电池4、后储物箱24及车座设置于两后轮2之间的车后架6上,并设置于车座支架25后方。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四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